-
2020年,突如其來的新冠肺炎疫情,讓社會生產生活按下了“暫停鍵”。但順勢而上、御風而行的數字經濟,如同駛入了“快車道”, 為對沖行業壓力、帶動經濟服務、支撐穩定就業發揮了不可忽視的作用。
在“新基建”引領的數字化浪潮下,數字經濟新業態、新模式不斷涌現,實體經濟借助數字化技術實現突破轉型。蓬勃增長的數“智”經濟,正成為中國經濟高質量發展的一抹亮色。
-
總規模超過31萬億元、佔GDP比重超三分之一、從業人員約2億……當前,數字經濟成為帶動我國經濟高質量發展的重要引擎。
“加快推進數字經濟、智能制造、生命健康、新材料等戰略性新興產業,形成更多新的增長點、增長極”習近平總書記23日在政協經濟界委員聯組會上做出重要指示。
在今年的政府工作報告中,“數字經濟”再次被寫入報告,“打造數字經濟新優勢”擲地有聲,引發委員代表熱議。
面向未來,如何抓住新一輪科技變革契機,推動實體經濟與數字經濟融合發展?數字經濟新動能從何顯現?新優勢又如何打造?多位專家在接受人民網記者採訪時表示,我國數字經濟在世界范圍內具有領先性,下一步應從工業互聯網、“新基建”、打破“數據孤島”等多方面著手發力,抓住這一關鍵歷史機遇,引領全球數字經濟發展。
“推進智能制造”
工業互聯網助力企業數字化轉型
我國制造業規模大、門類齊全、產業配套完善,是實現“六穩”的重要領域,同時也是培育新動能的主要來源。但相較於消費領域近年來迸發的新業態,如網購、直播帶貨等,我國產業數字化轉型,特別是在制造業領域,仍存在不足。
中國政策科學研究會經濟政策委員會副主任徐洪才在接受人民網記者採訪時表示,我國產業數字化改造整體呈現“偏消費端”,即“偏產業鏈后端”的特點,企業自發行動,各自為戰,存在低層次重復建設,傳統行業轉型遭遇瓶頸,數字產業鏈不完整。
今年的政府工作報告要求,“要推動制造業升級和新興產業發展。大幅增加制造業中長期貸款。要發展工業互聯網,推進智能制造。”多位專家對此表示,工業互聯網對於服務實體經濟數字化轉型意義重大,應該分層次加大產業支持。
上海交通大學經濟研究中心副主任朱啟貴認為,關鍵在於加強頂層設計,制定數字經濟政策體系。他具體指出,要建立健全數字經濟發展的戰略舉措和體制機制,建立數字經濟發展政策相互協同、相互配套,推動形成支持發展的長效機制。
在國家發改委22日發布的2020年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計劃草案(下稱“草案”)中,已明確提出將編制 《數字經濟創新引領發展規劃》,同時研究構建數字經濟協同治理政策體系。
徐洪才建議,搭建產業互聯網平台,降低運營成本,提高運營質量效率,通過新產業業態,來創造新體驗和社會價值。同時,運用新技術進行商業模式、產業服務升級,實現智能化、平台化、品牌化發展。
4月,國家發改委發文提出,構建多層聯動的產業互聯網平台,助力建設現代化產業體系,實現經濟高質量發展。
“通過產業互聯網的應用,企業可以實現柔性化生產,更好地滿足客戶的個性化需求,發揮產品的長尾效應。”徐洪才同時表示,全方面提高數字型人才和提升全民數字化的素質也至關重要,需要對數字人才從課程設計、開發到教學進行全流程網絡化培養。
“全面推進‘互聯網+’”
“新基建”加速新經濟競相迸發
“互聯網+”是歷年政府工作報告的熱詞,已連續6年被寫入報告。在今年的政府工作報告中,“加快推進‘互聯網+’”已升級為“全面推進‘互聯網+’,足以顯示其重要性。
今年以來,受新冠肺炎疫情影響,政務“雲”平台、遠程辦公、在線教育、互聯網醫療等一系列“互聯網+”新業態快速涌現,在幫助疫情防控以及復工復產方面大顯身手。而受益於國家密切布局“新基建”,“互聯網+”相關產業正在得到更好的發展環境。
“5G融合應用在本次疫情防控工作中,讓大眾第一次大范圍感受到5G所帶來的效率提升。”全國政協委員、聯通產品中心經理張雲勇表示,5G融合應用在本次疫情防控工作中大顯身手,凝聚了數字化轉型共識,加速5G與經濟社會各領域融合發展的步伐。
朱啟貴則表示,“新基建”不但能夠推動人工智能、工業互聯網、物聯網等領域的發展,而且能夠促進制造業技術改造和設備更新,支撐新型服務業和新經濟。
全國人大代表、中國信息通信研究院院長劉多提出,我國正處於數字經濟發展起步階段,加大對新一代信息網絡、5G等推進力度,將降低企業應用數字技術的成本,全面提升各行業的生產效率。
在數字技術與實體經濟深度融合過程中,滋生出一些不正當競爭行為,導致詐騙、傳銷、非法集資等網絡犯罪和侵犯隱私現象發生。徐洪才建議,要建立和完善監管體系,明確網絡平台責任,厘清政企治理權責,規范相關主體行為。強化政策引導,創新政策支持。建立系統性風險防范機制和風險監測、預警、處置體系,及時發現潛在風險,提升風險控制能力。
打破“數據孤島”
數據“大腦”驅動數字經濟創新
疫情期間,“健康碼”在全國多地普及。手機裡的綠色二維碼,在讓人們享受到大數據“紅利”的同時,也給數字政務、企業數字化轉型等帶來新思路。
前不久,中共中央、國務院發布《關於構建更加完善的要素市場化配置體制機制的意見》,首次明確“數據”為生產要素。
“數字經濟時代,在線的每一次點擊,都牽動著大量的數據調用,產生海量數據,亟須擴大數據中心的建設。”徐洪才對記者表示,構建數據“大腦”,是驅動數字經濟創新的關鍵一環。
當前,產業鏈仍然存在“數據孤島”、信息不對稱等問題,全國人大代表、蘇寧控股集團董事長張近東建議,建立數據治理委員會作為數據管理的領導機構,同時設立數據共享管理平台,將政府公共數據整體開放,而非僅僅是單個部門數據公開。
針對市場提出的難點、痛點,國家發改委發布的草案中明確提出,將實施數據要素市場培育行動,探索數據流通規則,深入推進政務數據共享開放,開展公共數據資源開發利用試點,建立政府和社會互動的大數據採集形成和共享融通機制。
全國政協委員、中國工業互聯網研究院院長徐曉蘭強調,打造數字競爭新優勢,重在收集、用好各類數據。因此,應該在採集端更大力度推進數據共享的同時,加大算法和算力的支撐以及軟硬件配套能力,讓數據釋放更多動力。
-
“經過改革實踐,我們認識到,決不能不克服市場的盲目性,也不能回到計劃經濟的老路上去。要努力將市場的作用和政府的作用結合得更好一些,這是一個止於至善的過程。”在23日上午的全國政協經濟界聯組會上,習近平總書記在聽取委員發言后這樣說道。
理順市場與政府,協調改革與發展,完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一直以來是全國兩會的重要議題。
在今年的兩會上,“破除體制機制障礙,激發內生發展動力”寫入政府工作報告,引發代表委員和專家強烈共鳴。
代表委員們表示,政府工作報告中的一系列的表述,不僅體現黨中央對完善市場經濟體制的重視,更彰顯出中央持續深化改革的決心和定力,將更大激發市場主體活力,實現經濟新突破。
推動要素市場化利改革
“困難挑戰越大,越要深化改革”。22日,李克強總理在作政府工作報告時提出,“推進要素市場化配置改革”,“促進人才流動,培育技術和數據市場,激活各類要素潛能”,“國企要聚焦主責主業,健全市場化經營機制,提高核心競爭力”等一系列關於體制機制改革的表述。
“要把推動要素市場化配置作為改革核心。”全國政協委員、申萬宏源証券首席經濟學家楊成長告訴人民網記者。
5月23日,在全國政協經濟界聯組會上,楊成長以“制定‘十四五’規劃需要新視角”為主題作發言,並從問題、企業家、完善市場機制和產業發展體制機制差異性四方面進行具體說明。“健全要素市場化配置機制,大幅度提高要素配置效率,是推動高質量發展的根本條件。”楊成長說。
楊成長建議,在制定“十四五”規劃時,就需要考慮如何利用市場機制來幫助實現規劃,尤其是要素市場化改革。
全國政協委員、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原副主任王一鳴在接受採訪時表示:“健全要素市場化配置體制機制,最重要的是加快要素價格市場化改革,健全要素市場運行機制,推動要素配置依據市場規則、市場價格、市場競爭實現效益最大化和效率最優化。”
落實市場化改革提信心
后疫情時代,外部環境嚴峻復雜,各類挑戰層出不窮,中國始終以改革破題,增強經濟內生動力,因為改革是推動經濟發展的不竭動力。
“中共十八大以來的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持續深化,成為中國堅持深化改革不動搖的一條主線。”全國政協委員、重慶市政協副秘書長王濟光說,接連落地的改革舉措為高質量發展提供了強大動力。
在兩會召開前夕,中央連續發布兩個重要的改革文件,宣示了新一輪市場化改革的堅定決心。
4月9日《中共中央國務院關於構建更加完善的要素市場化配置體制機制的意見》公布,明確要素市場制度建設的方向和重點改革任務。
5月18日《中共中央國務院關於新時代加快完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意見》正式出爐,針對市場激勵不足、要素流動不暢、資源配置效率不高、微觀經濟活力不強等問題進行了集中部署。
在全國人大代表、福建師范大學經濟學院院長黃茂興看來,當前全球疫情蔓延,國內經濟發展面臨風險前所未有,此時更需要依托經濟制度優勢為國家發展提供強有力的保障。“當前仍要更大限度地激發我國各類市場主體活力。”黃茂興如是說。
吉林大學中國國有經濟研究中心主任、教授李政此前在接受媒體採訪時表示,完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一個核心問題就是增強市場主體活力,市場主體有活力則中國經濟有活力。在當前背景下,增強微觀主體活力特別是民營企業活力對於提振市場信心,保持經濟持續健康發展有重要意義。
暢通內外循環促發展
下一步如何全面深化改革?王濟光建議,一是增強產業鏈供應鏈的自主可控安全﹔二是加大科技創新體制改革力度,真正將企業作為創新主體﹔三是堅持國內投資與消費雙輪驅動,專注實施擴大內需戰略。
中國不僅有14億人的消費者投資市場,也有完整的供應鏈體系。代表委員建議,應充分發揮內需市場功能,讓需求端和供給端形成良性互動。
楊成長建議,在制定“十四五”規劃時,可以從企業家視角出發,因為企業家是發現商機、組織要素生產並承擔投資風險者,是創新的推動者。“如果從企業家視角去制定規劃和審視規劃,就能激發投資熱情,真正做到增強市場主體活力。”
“經濟恢復增長的關鍵在於打破循環的‘腸梗阻’。要利用好國內國際兩個市場,國內國際兩種資源,內外循環形成良性互動。”楊成長說。
“充分發揮我國超大規模內需市場優勢,絕不意味著關起門來搞發展,應該逐步形成以國內大循環為主體、國內國際雙循環相互促進的新發展格局。”全國政協委員、中國証券監督管理委員會原主席肖鋼說。
-
今年兩會,李克強總理在作政府工作報告時提出,加強新型基礎設施建設,發展新一代信息網絡,“拓展5G應用”位列其中。
這是5G連續第二年被寫入政府工作報告之中。自2019年正式商用以來,中國5G部署不斷提速。今年政府工作報告強調拓展5G應用,意味著在建網的同時,加快應用成為5G商用的另一重點任務。
部長通道上,工業和信息化部部長苗圩為5G應用場景親自做起了推廣。不難發現,今年兩會上,代表委員在提案議案中,對用好5G飽含期待。
換擋提速 加快5G新基建
中國5G自去年6月商用以來,網絡發展不斷提速。工信部數據顯示,目前我國累計建成5G基站19.8萬個,5G用戶累計已超3600萬。據中國信通院測算,到2020年底,5G新建基站將超過50萬個,用戶將突破1億。
據了解,今年3月,工信部針對5G發展發布重磅文件——《關於推動5G加快發展的通知》,要求全力推進5G網絡建設、應用推廣、技術發展和安全保障,充分發揮5G新型基礎設施的規模效應和帶動作用,支撐經濟高質量發展。這可以說是今年促進5G發展的“綱領”性文件,為產業發展指明了方向,引起了廣泛關注。
提速5G網絡建設,拓展5G應用場景,成為兩會代表委員們的共識。
全國人大代表、中國移動董事長楊杰認為,此次新冠肺炎疫情防控中,5G在疫情監測、病毒溯源、人員追蹤等方面提供了有力支撐,帶來基礎設施、社會治理、傳統產業、企業管理、生活消費五個方面數字化進程的“換擋提速”。
全國人大代表、美的集團家用空調創新中心主任李金波建議,加快5G建設,為企業、設備、人員的快速高效連接提供高速通道﹔加速推動工業互聯網平台建設,形成互聯互通的平台生態,夯實新基建基礎。
產業融合 推動社會數字化進程
5G領銜新基建,作為最根本的通信基礎設施,能夠為大數據中心、人工智能、工業互聯網等其他基礎設施提供重要的網絡支撐,這些技術之間的互相補充,能夠促進數字科技快速賦能給各行各業,是數字經濟的重要載體。
楊杰認為,過去40年,我國實現了移動通信技術在消費側的全面普及,推動了移動互聯網產業的蓬勃發展,並深刻改變了人們的生活方式。如今,5G超大帶寬、超廣連接、超低時延三大特性推動移動通信技術開啟了從消費側向生產側全面滲透的進程。5G將成為社會信息流動的主動脈、產業轉型升級的加速器、數字社會建設的新基石,其影響力已遠遠超出信息通信行業范疇。
工業互聯網是5G的典型應用,也是新基建的核心要素。去年以來,工信部多次出台文件,力推5G與工業互聯網融合發展。兩會期間,代表委員們也就此提出許多具體建議。
全國人大代表、海爾集團總裁周雲杰建議,結合新基建建設,將5G、人工智能、大數據、雲計算、區塊鏈、工業互聯網等創新技術結合起來,提升我國工業互聯網的平台能力和科技能力。值得一提的是,這已是周雲杰連續第四年對中國工業互聯網發展提出建議。
同樣關注5G+工業互聯網發展的,還有來自向智能化轉型的聯想。全國人大代表、聯想集團董事長兼CEO楊元慶提出,要從加大新基建力度、加強市場政策引導、加快構建應用生態和加速培育復合型人才等四個方面,提升“5G+工業互聯網”融合應用能力,從而推動制造業高質量發展。
同時,全社會對於利用5G等新一代信息技術加快數字化、網絡化、智能化轉型的需求日益旺盛和迫切。
全國人大代表、小米集團董事長兼CEO雷軍建議,應該把5G的應用場景創新擺在更加重要的位置上。“現階段如果沒有足夠的應用場景來拉動的話,我覺得5G的普及速度可能不夠快。”
加強合作 釋放發展新動能
全球5G商用剛剛起步,我國5G融合應用總體上處於探索期,行業融合正在驗証和示范中。5G標准“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加快5G商用進程仍需各方繼續強化合作。
楊杰認為,推動5G深度融入經濟社會發展將是一項系統性、復雜性、社會性工程。當前,深入推進5G發展面臨著建設運營成本提升、科技創新協同不足、產業融合發展體系不到位等難題,亟待破解。
全國政協委員、中國聯通產品中心總經理張雲勇介紹,5G網絡的建站成本高,規模也比4G大2到3倍。總體來看,5G如果要達到4G旗鼓相當的網絡覆蓋需要建成1000萬台5G基站,至少需要2萬億元。他預計,到2020年所有運營商將總共再建大約100萬台5G基站,從目前的進度看,距離全面覆蓋滿足大家的需求,還需要5至8年的時間。
“5G還需要思考如何跟實體經濟進行融合”,張雲勇認為,現在不少行業還存在“叫好不叫座”這個現象,尤其是跨行業之間沒有穿透存在壁壘,所以給5G和其他行業的融合帶來很多現實困難,“所以我們也呼吁政策引導有序推動”。
全國政協委員、360公司董事長周鴻祎表示,5G網絡的安全問題同樣不能忽視。他認為,作為新一代的數字基礎設施,5G在賦能發展的同時也將引發新的網絡安全風險,其安全性具有基礎性和全局性意義。
在周鴻祎看來,網絡安全貫穿新基建的戰略安全、技術安全、應用安全和運行安全的始終。因此,周鴻祎建議,應當從戰略高度審視5G網絡安全的重大意義和緊迫性,加強5G安全的頂層設計,制定《國家5G安全戰略》。
為進一步加強我國在5G基礎設施建設方面的領先優勢,充分發揮5G在助力我國經濟社會轉型升級中的關鍵作用,楊杰建議,強化5G頂層設計和整體部署,多措並舉破解5G成本難題,建立健全5G科技創新體系,鼓勵和引導5G服務民生、融入各行各業創新發展,賦能實體經濟質量變革、效率變革、動力變革。
-
5月23日上午,中共中央總書記、國家主席、中央軍委主席習近平看望參加全國政協十三屆三次會議的經濟界委員,並參加聯組會,聽取意見和建議。會上,習近平指出,要大力推進科技創新及其他各方面創新,加快推進數字經濟、智能制造、生命健康、新材料等戰略性新興產業,形成更多新的增長點、增長極。
5月22日李克強總理在作政府工作報告中也提出,“要依靠改革激發市場主體活力,增強發展新動能”。報告指出,“推動制造業升級和新興產業發展”,“提高科技創新支撐能力”,“深入推進大眾創業萬眾創新”,均與“科技創新”緊密相關。
這一系列的表述,不僅體現了黨中央對創新驅動發展戰略的一貫重視,更說明在新形勢下,科技創新已成為重要的“破局利器”。
“政府工作報告中提到,穩定支持基礎研究和應用基礎研究,引導企業增加研發投入,加快國家實驗室建設,發展社會研發機構,深化國際科技合作,加強知識產權保護等。這為我國提高科技創新支撐能力劃出了重點,思路清晰,方向明確,步伐堅定。” 全國人大代表、中國科學院院士、中國科學院高能物理研究所所長王貽芳說。
“今年的政府工作報告將提高科技創新支撐能力的內容,放在‘依靠改革激發市場主體活力,增強發展新動能’這部分,這是個重要信號,核心是要以市機制激發創新活力。”全國政協委員、中國科學院科技戰略咨詢研究院副院長樊杰表示,“堅持發展,為中國經濟的體量和韌性奠定了穩固基礎,未來還要向科技創新要產量、要質量。”
“科技與經濟相結合,是我國科技體制改革與經濟體制改革的重要目標。”中國科學院科技戰略咨詢研究院研究員眭紀剛在接受人民網記者採訪時表示。
他表示,復雜的國際環境對我國的科技安全、產業安全帶來挑戰,同時我國的科技發展模式、創新治理模式、國家創新體系同新一輪科技革命與產業變革、以及高質量發展的要求仍存在諸多不適應的地方。
“比如仍存在科研力量較分散、一些關鍵核心技術受制於人、市場資源配置效率不高等問題。”眭紀剛坦言。
在危機中育新機,於變局中開新局。
兩會前夕,我國就發布《中共中央 國務院關於新時代加快完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意見》,在更高起點、更高層次、更高目標上創新制度供給,不斷增強經濟創新力和競爭力。
《意見》提出“加強國家創新體系建設”,“強化國家戰略科技力量,構建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條件下關鍵核心技術攻關新型舉國體制”,“健全鼓勵支持基礎研究、原始創新的體制機制”,“支持民營企業參與關鍵領域核心技術創新攻關”,“建立以企業為主體、市場為導向、產學研深度融合的技術創新體系”等要求,旨在進一步破除體制機制障礙,釋放技術等要素生產力。
陝西省人大代表、中科創星創始合伙人、陝西光電子集成電路先導技術研究院執行院長米磊對人民網記者表示,實施關鍵核心技術攻關新型舉國體制,是構建國家創新體系最關鍵一環,也是解決我國當前發展瓶頸和搶佔未來發展機遇的必然選擇。
“深入貫徹和踐行核心技術攻關新型舉國體制是一項系統工程。”在米磊看來,這不僅需要把全社會的資源和力量集中到核心技術攻關的戰略目標領域﹔還要發揚“勇擔使命、敢為人先、啃硬骨頭、十年磨劍”的“硬科技精神”,建立起國家的“創新自信”﹔同時要構建“國有+民營”等多方參與的協同攻關機制,打造以產業需求為導向的開放、共享國家創新體系。
與《意見》一脈相承,此次政府工作報告中,也提到了多項具體措施:穩定支持基礎研究和應用基礎研究,引導企業增加研發投入﹔加快建設國家實驗室,重組國家重點實驗室體系,發展社會研發機構﹔深化國際科技合作﹔加強知識產權保護﹔實行重點項目攻關“揭榜挂帥”,誰能干就讓誰干。
這些新舉措被寫入政府工作報告,為加快建設新時代國家創新體系進一步指明了方向。
“按照規劃,今年是我國邁入創新型國家行列的關鍵之年。”5月19日,科技部部長王志剛在國新辦發布會上表示,面對高質量發展的要求,科技既要頂天也要立地,要真正為我國的全面發展,為老百姓的生活改善,為國家的更加安全作出貢獻。
-
中國工程院黨組書記、院長李曉紅(受訪者供圖)
人民網北京8月18日電(趙竹青)8月11日,國家主席習近平簽署主席令,對在抗擊新冠肺炎疫情斗爭中作出杰出貢獻的人士進行表彰,授予鐘南山“共和國勛章”,授予張伯禮、張定宇、陳薇“人民英雄”國家榮譽稱號。
8月17日,中國工程院黨組號召全體院士向國家勛章、國家榮譽稱號獲得者鐘南山、張伯禮、陳薇院士學習。人民網科技頻道專訪了中國工程院黨組書記、院長李曉紅。
人民網科技:這次獲得勛章和榮譽稱號的4人中,3人是中國工程院院士。對此您有什麼感受?
李曉紅:這次表彰,是院士隊伍的光榮,是中國工程院的驕傲,讓我們深受鼓舞、倍感振奮!
這次共授予4人國家榮譽稱號,其中有3位是中國工程院院士。這充分體現了習近平總書記對科技工作者的關心和厚愛,不僅是對三位院士為抗擊疫情作出重要貢獻的高度褒獎,也是對中國工程院堅決貫徹黨中央重大決策部署,組織動員廣大院士為打贏疫情防控阻擊戰提供堅強科技支撐的充分肯定。
同時,這也是對我們極大的鞭策。黨中央對我們寄予殷切期望,這次表彰令,更是動員令,我們要把此次表彰作為動力,把鼓勵作為鞭策,把榮譽作為力量,以此為新的起點,重整行裝再出發,為開啟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新征程而砥礪奮進。
人民網科技:三位院士展現出了哪些精神令人動容、值得學習?
李曉紅:鐘南山在耄耋之年再次臨危受命,敢醫敢言,作出“人傳人”的關鍵判斷,拉響了疫情警報。張伯禮日夜奮戰中醫藥臨床救治,傾注了大量心血,取得顯著成效。陳薇敢為人先,以身試藥,研發了世界上第一個開展臨床試驗的新冠肺炎疫苗。
我們要以鐘南山、張伯禮、陳薇院士為榜樣,深入學習他們堅持國家至上、人民至上的理想信念﹔學習他們勇於擔當、主動作為的忠誠品格﹔學習他們舍生忘死、逆行而上的英雄主義精神﹔學習他們義無反顧、挺身而出的斗爭精神﹔學習他們敢為人先、攻堅克難的創新精神﹔學習他們全力以赴、廢寢忘食的奉獻精神﹔學習他們大愛忘我、無怨無悔的高風亮節。
人民網科技:工程院全院是如何參與此次戰“疫”的?還有哪些人、哪些事令您印象尤為深刻?
李曉紅:疫情發生以來,工程院黨組第一時間行動,迅速動員和組織院士積極為黨中央科學決策建言獻策,牽頭開展病毒溯源、疫苗藥物、中醫藥等科技攻關。廣大院士主動響應黨中央號召,聞令而動、勇於擔當,迅速投身疫情防控主戰場。除了此次獲得榮譽表彰的3位院士以外,工程院還有許多院士為戰“疫”付出了心血。
李蘭娟院士毫不遲疑,深入一線,全力搶救重症、危重症患者。王辰院士及時提出建立“方艙醫院”的建議,有效破解應收盡收難題,搭建了希望方舟、生命之艙。黃璐琦院士帶領首批國家中醫醫療隊在武漢開展中西醫結合治療,研發抗疫中藥,貢獻了中國處方。喬杰院士醫者仁心,為愛而行,護佑母嬰健康,點亮新生命之光。他們不畏風險逆行一線的勇敢精神和銳意進取攻堅克難的創新精神令我們由衷敬佩。
在疫情重地,李德仁、余少華、李元元、馬丁等武漢當地的院士雖身陷重圍,仍然堅持奮戰在防控陣地。他們公而忘私全力以赴的奉獻精神和同舟共濟守望相助的博愛精神令我們由衷感動。
各領域廣大院士自覺發揮各自專業優勢投入抗疫工作,通過藥物研發、大數據分析、防護技術和醫用設備研發等多種科技手段,為快速檢測、應急預警、醫廢處理、農產品銷售、復工復產等提供了有力支撐。鄧秀新院士成為秭歸臍橙的“帶貨主播”,幫助當地農民盡快重振產業﹔陳建峰院士開展可重復使用防護口罩關鍵技術研發及產業化﹔程京院士研制出全球首款快速檢測區分多種病毒的試劑盒﹔曲久輝院士開展疫情環境風險防控科技攻關﹔歐陽曉平院士幫助武漢應急高效處理醫療衛生垃圾,等等,不勝枚舉。他們胸懷大局服務人民的擔當精神和腳踏實地奮發圖強的實干精神令我們由衷贊揚。
人民網科技:下一步,工程院在科技戰疫方面還將有哪些工作?
李曉紅:當前,疫情仍在全球蔓延,嚴重威脅人類健康安全,嚴重阻礙了各國經濟社會發展,引發了國際格局巨大變化,也更加凸顯了加強科技支撐的重要性和緊迫性。
我們要深刻認識嚴峻形勢和復雜局面,堅持底線思維和戰略思維,增強憂患意識和風險意識,切實發揮國家戰略科技力量作用,為統籌推進疫情防控和經濟社會發展工作作出新的貢獻。
一是深入學習宣傳三位院士的事跡與精神。要大力宣傳抗疫英雄的卓越功績和光輝形象,大力弘揚新時代科學家精神,強化愛國主義、集體主義教育,積極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進一步增強貫徹黨中央決策部署、推動工程科技事業發展的思想自覺和行動自覺。
二是繼續身先士卒持續打好抗疫戰,為構建強大的公共衛生體系提供有力支撐。圍繞突發重大公共衛生事件應急響應的科技能力建設、疾病預防控制體系建設等開展戰略咨詢研究,圍繞公共衛生領域補短板、堵漏洞、強弱項,開展跨學科研究,大力推動病毒溯源、快速檢測、藥物篩選、疫苗研發等關鍵技術攻關,為加快公共衛生科研攻關體系和能力建設提供科技支撐。
三是面向經濟建設主戰場,推動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圍繞國內國際雙循環格局,發揮智庫“頂天立地”作用,積極推動行業和產業創新驅動發展,支持企業轉型升級,提升產業基礎能力,加快自主創新成果轉化應用,促進我國產業邁向全球價值鏈中高端,著力支撐現代化經濟體系建設。
四是瞄准工程科技前沿,推動攻破關鍵核心技術。號召和動員院士立足本職工作,充分發揮科技創新引領作用,勇攀科技高峰。以關鍵共性技術、前沿引領技術、現代工程技術、顛覆性技術創新為突破口,組織和支持院士對“卡脖子”技術難題進行聯合攻關,盡早破解核心技術受制於人的局面。
-
為進一步向公眾普及我國最新科技成果,宣揚科學精神,人民網科技頻道於近日專訪了中國工程院院士、天津中醫藥大學校長張伯禮。張伯禮在專訪時表示,中醫藥現代化幾十年充分証明中醫藥是我國獨特的衛生資源、潛力巨大的經濟資源、具有原創優勢的科技資源、優秀的文化資源、重要的生態資源。但它確是關乎著經濟、社會、科技文化、健康產業方方面面,是涉及到國家民族的戰略大事。
以下為專訪摘編:
人民網科技:8月23日,今年的全國科技周活動開啟。您能否和我們分享一下,您認為科學精神的核心是什麼?
張伯禮:我認為,科學精神的核心就是4個字:實事求是。稍微展開一點說,科學精神就是要求真求實,學會質疑,不盲從,對任何問題都要問一個“為什麼”。
我們要學會從常態中發現不常態,從普通中發現不普通,學會從疑難問題中提煉科學問題。科學素養的核心是科學精神,其次是科學的能力。我們任何一個人隻要有了科學精神、掌握了一定科研能力,都是可以做一個合格的科技工作者。
任何一個科技工作者都是從小課題做起,從一個小項目做到大項目,從一個普通的臨床觀察做一個重大研究,都是一步一步走來的。不管你原來這個團隊有多大名聲,或者你這團隊多強,如果隻想守攤子、保守了,不求進取了,大概都不能持續發展。反過來你現在很小,但是有這個正確科學思維,有強烈的這個創新願望,不斷的去攻關,去進取,不斷增強才干和能力,逐步就可以做大做強。
所以我覺得科學的精神最重要的就是要學會實事求是、學會質疑。培養科學精神,提高科研能力,圍繞一個重大的國家和領域的重大需求問題持續攻關,在解決問題的基礎上就可以逐漸走向成功。
人民網科技:您對於您的學生以及新一代年輕的中醫工作者,最大的期待是什麼?
張伯禮:醫生首先要立德樹人。所以我總是強調作為一個醫生最大的品質,就是替別人著想,病人的利益最大化,為病人要有點擔當精神,因為作為專業人士,有時候需要你幫病人拿主意。
另外,作為一個醫生最好的習慣是要讀書。你選擇了醫生這門行業了,你要一輩子去學習讀書,因為新的知識不斷在更迭,你不讀書就不掌握,你今天晚上讀到了最新的醫學進展,明天早晨就能用到臨床上。所以說,不斷學習獲取新知,是作為一個醫生的基本功。我的座右銘:賢以弘德、術以輔仁。一個有高尚的品德、精良的醫術才是作一個好醫生的基礎。
再一個,作為醫生一定要有奉獻的精神。病人把最自己的最深的隱私,都要跟醫生說,他甚至把最寶貴的生命都托付給你,你怎麼能夠對他不重視?個別的患者可能對醫生態度不好,那只是個別的。整體的病人群體,對醫生還是尊重信任的。所以我們不要辜負他們對我們的信任。多為患者著想,多給患者服務。奉獻應該是醫生的習慣!我教育我的學生都應該成為這樣的人。
人民網科技:作為大學校長,其實您在科研之外,做了很多人才培養的工作。您認為中醫藥這件事兒對您來說有多重要,或者說對現在這個時代來講有多重要?
張伯禮:這個問題很重要,很有意義。
中醫藥是我國獨特的衛生資源、潛力巨大的經濟資源、具有原創優勢的科技資源、優秀的文化資源、重要的生態資源。所以中藥它關乎著經濟、社會、科技文化、健康產業方方面面發展,它不僅是一個中藥行業的事,而是涉及到國家民族長遠發展的戰略大事。
舉個簡單例子,今年是脫貧攻堅之年。包括貴州、廣西、甘肅等比較困難的重點區域,脫貧靠的重要項目之一就是種植道地中藥。這些地方交通不便、沒有工業基礎,但是有好的環境,沒有污染的水土生態,適合種藥。這就是把資源優勢轉化為了經濟優勢,從而幫助農民實現脫貧。
中醫藥也是一種醫學,是站在另一個角度看待健康、治療疾病。一些西醫解釋不了的臨床問題,從中醫角度可能就能解釋。如這次突發疫情,西醫沒有特效藥、沒有疫苗,大家都很關注這個病能治好嗎?但是中醫藥辨証論治,我們很短時間通過臨床証候流調,明確了它是“濕毒疫”,可以夾風、夾寒、夾熱、夾燥而發病的証候特點,立即制定了治則和處方,很快發揮了救治新冠肺炎患者的重要作用。實際上中醫治療其他很多疾病也都有確切療效。
人民網科技:今年秋冬您判斷疫情的發展會有什麼樣的一個趨勢?
張伯禮:我覺得今年秋冬非常可能是新冠和流感共同來襲。但是不會出現像武漢那樣的一個地方大規模爆發,一下子幾萬人同時發病﹔而是可能會出現像北京新發地這種小規模的聚集性爆發,或者多地散發的個別病例。
這種局面會使局勢更加復雜。所以我們要好好總結北京經驗,積極應對。以后不大可能全國大規模馳援一個省市,而是更加強調各個地方各自為戰,充分做好自己的防控工作。同時,更加強調精准防控,“點穴式”防控,把一個城市甚至一個區,分為高風險、中風險、低風險地區,封樓棟而不封小區等等。完全可以做到精准防控疫情和有序經濟發展同步推進。
人民網科技:作為我們個人應該如何應對?
張伯禮:同時,我們也特別期盼疫苗今冬能夠盡快地應用到群眾當中。但是即使疫苗來了,我覺得也還要強調每個人做好自己的防控工作。在前一段取得了好多經驗還要繼續堅持,包括少聚集、少聚餐、戴口罩、勤洗手、勤通風。這些都是成功的經驗,一定要持之以恆成為生活的習慣。同時還要做好個人自己的防控工作,不熬夜、不酗酒、保持良好心態,就是把身體免疫功能調到一個最適狀態,這就是最積極的預防措施。
做好上述幾點,加上我們前一階段對武漢防疫工作、北京防疫工作的總結,我們會有更多更好的防控策略。距離秋冬季大概還有兩個月,我們要更加積極地全面准備,迎接第二波可能岀現的疫情,爭取疫情決戰決勝!
-
中國科學院院士、中國科學技術大學常務副校長潘建偉(受訪者供圖)
人民網北京8月27日電(趙竹青)由科技部、中央宣傳部、衛生健康委和中國科協共同主辦的2020年全國科技活動周於8月23-29日舉辦。科技活動周以“科技戰疫、創新驅動”為主題,旨在展示科學技術對戰勝疫情的重要支撐作用和系列成果,以及科技創新對國家經濟社會發展的重要支撐作用。
為進一步向公眾普及我國最新科技成果,宣揚科學精神,人民網科技頻道於近日專訪了中國科學院院士、中國科學技術大學常務副校長潘建偉。潘建偉在專訪時表示,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經濟得到了飛速發展,但這種“要素驅動”模式目前正面臨著不可持續的巨大困難。實施“創新驅動”發展,轉變經濟發展模式需要依靠科技創新,“我們這一代科技工作者的責任非常重大。”
人民網科技:疫情給您的科研生活帶來了哪些影響?
潘建偉:在疫情初期,由於實驗室的研究生無法返校,部分研究工作的進度有所延遲。不過,由於旅行減少了,我們有更多的時間來思考問題,一些工作相關的討論交流也給可以在線上進行。
人民網科技:現在回歸正常節奏了嗎?
潘建偉:后來疫情逐步控制之后,各項研究工作也開始恢復到正常節奏。總的來說,雖然有所延遲,但在大家的努力攻關之下,我們的總體科研進度還是在預期的范圍之內。
人民網科技:您認為科學精神的核心是什麼?能否和廣大青少年聊聊您對科技創新的理解和體會。
潘建偉:科學精神的核心是對思想的解放。人類歷史上第一次真正的科學革命,開端於牛頓在前人發現的基礎上所建立起的經典力學。通過萬有引力定律,人們忽然發現,原來以前一直被認為是神聖的、隻能去仰望的星辰,它們的運行居然都是可以計算的。人們終於明白,自然界是可以被認識的,更是可以被改造的。因此經典力學以及后來的經典電動力學,奠定了以蒸汽機和電力技術為代表的兩次工業革命的基礎,人類也由此開始進入近代社會。
然而經典物理學仍然留下了一個巨大的觀念困境,那就是一種機械的宿命論。經典物理學告訴我們,所有粒子未來的運動狀態原則上都可以通過力學方程來精確預言。那麼,如果構成人類的原子、分子,也是完全遵循經典物理學規律的話,我們的一言一行,是否早已由力學方程確定好的呢?
幸運的是,在20世紀初誕生的量子力學,從原理上打破了這一困境。量子力學告訴我們,微觀粒子的狀態會被測量所影響,因此量子力學立即帶來了一種革命性的觀念:觀測者的行為可以影響物理系統的演化。而這種更加積極的觀念,促使人們去深入認識微觀世界的規律,最終催生了現代信息技術,導致了第三次工業革命。
因此,科技創新不僅僅是帶來技術的進步,讓我們生活得更好,更重要的是給我們帶來觀念上的革新。
人民網科技:科技周的一大使命,就是讓民眾愛上科學,愛上科學精神。能否分享一下您是怎麼愛上科學研究的故事?
潘建偉:我小的時候,因為記憶力差,不理解的東西我很難記住。后來到了初中學物理之后,我覺得我學物理還行,因為物理特別簡單,理解了幾個公式之后,所有東西都能夠推演出來,我覺得這個東西對我來說可能比較好。所以從那時起我就對物理比較感興趣了。后來在中國科大上大學的時候第一次接觸到量子力學,發現微觀世界裡有很多奇妙的現象,與我們日常生活的經驗完全不同。我也曾經因為苦苦思索這些奇妙現象而不得解,那一學期的量子力學期中考試還險些挂科,但這反而激勵我將探索量子世界的奧秘作為奮斗的目標。
除了個人的興趣外,還有一種使命感驅使著我從事科學研究。我們科大當時就是為了“兩彈一星”培養人才而建立起來的,所以科大涌現了一批兩彈一星元勛,比如錢學森、郭永懷、錢三強、趙九章、彭桓武等等。老一輩科學家給我留下了很深的印象,尤其是郭永懷先生。郭永懷先生當時從基地回來為了保護數據,在飛機失事的時候,他跟他的警衛員抱在一起,尸體都燒焦了,數據卻是完好的。所以當時有很多外國人都想不明白,我們中國當時條件那麼差,為什麼能夠把兩彈一星造出來?就是一些有家國情懷的科學家奉獻了自己的一切。正因為有兩彈一星的基礎,才為我國創造了一個和平發展的環境。老一輩科學家奠定了我們國家穩固的大國地位,完成了他們那一代科學家的使命。
到了改革開放以后,我們國家經濟飛速發展,但是我們一直都是依賴於所謂的要素驅動,主要靠的是人們很辛苦地勞動換來的,真正科技含量高的產業其實比較少,而且對環境的破壞也很嚴重。這種要素驅動的模式發展到目前,其實已經面臨著不可持續的巨大困難。黨中央提出了創新驅動發展戰略,就是為了轉變經濟發展方式,形成持續時間長、競爭力強的新優勢。所以我們這一代科技工作者的責任非常重大,勇於創新、推動國家掌握更多的核心關鍵技術是我們的使命。
人民網科技:科研成果從實驗室到實際應用,還有很長路要走。對於如何更好地將科研成果運用到實際中,您有著怎樣的思考?
潘建偉:當今社會,技術的革新轉化為現實生產力,離不開科技金融體系的支撐。我們知道,正是由於擁有相對完善的資本運行機制,美國的企業熱衷於面向長遠的風險投資,從而成為美國科技創新的主要力量。從上世紀八、九十年代開始,美國大力發展直接融資,支持科技企業登陸資本市場。盡管相當部分的企業IPO時都是虧損,但其中的優秀者迅速做大做強,涌現了一大批如微軟、谷歌、蘋果、亞馬遜等國際著名的高科技企業。我國推出了類似的科創板並試點注冊制改革,是金融支持科技成果落地的有力突破。但從目前實際實施的情況看,仍然存在著一定程度的重視企業盈利超過扶持企業成長的傾向。
鼓勵創新的科技金融體系仍然較為缺乏,使得我國企業對短期內無法獲利、或是存在較大不確定因素的前沿研究和未來可能的顛覆性技術,投入熱情普遍不足。例如,就我所從事的量子信息研究領域,通用量子計算機何時能夠實現還是未定之數,需要長期努力。但美國的科技企業巨頭,包括谷歌、IBM、微軟、英特爾等都早已投入巨資開展量子計算研發。直接的效果是,谷歌在去年率先實現了“量子優越性”,而我國企業的投入與美國相比仍然差距很大。
除了完善科技金融體系外,營造一個崇尚科學、鼓勵創新的整體社會氛圍也非常重要。所以,科技工作者在科研攻關的同時,也要加強科學普及,加深公眾對創新性科技的認識。
-
中國科學院院士、紫金山天文台台長常進(受訪者供圖)
人民網北京8月29日電(趙竹青)由科技部、中央宣傳部、衛生健康委和中國科協共同主辦的2020年全國科技活動周於8月23-29日舉辦。科技活動周以“科技戰疫、創新驅動”為主題,旨在展示科學技術對戰勝疫情的重要支撐作用和系列成果,以及科技創新對國家經濟社會發展的重要支撐作用。
為進一步向公眾普及我國最新科技成果,宣揚科學精神,人民網科技頻道於近日專訪了中國科學院院士、紫金山天文台台長常進。常進在專訪時表示,基礎科學研究的突破是應用突破的前提,但其往往需要大量的、長時間的投入。因此,科研工作者要有坐“冷板凳”的精神,還要勇於探索、不怕失敗。與此同時,也要做好科普,激發青年人對科學的熱愛。
以下為採訪內容:
人民網科技:在嫦娥探月工程的基礎上,近年來如悟空、墨子等一系列專注於科學研究的衛星相繼升空,我國的空間科學研究近年來是否進入了“快車道”?
常進:實際上,我國的空間科學目前還處於起步階段,與國外強國還有比較大的差距。
空間科學是一個前沿交叉學科,關注基礎問題和前沿問題。進行空間科學研究,比如探索系外行星、宇宙加速膨脹等,都離不開觀測,而衛星是很貴的東西,到空間去做科學實驗,是一件耗資巨大的事情,需要強大的科技基礎和經濟實力。所以空間科學的發展,基本上與國家實力是正相關的。
目前,我們是正在往“第一方陣”追趕的途中。我相信隨著國家實力的增強,我國的空間科學發展會越來越好。
人民網科技:之前有媒體報道,我國首顆暗物質粒子探測衛星“悟空號”延期服役至2020年,它現在是一個什麼狀態?在暗物質研究方面,下一步還有沒有一些相關計劃?
常進:“悟空”號各項指標現在還保持著滿分的狀態。它設計壽命是三年,2015年發射,到2018年設計壽命到期后,它仍然保持在100分的工作狀態,沒有任何問題。因此我們讓它延期服役了兩年,也就是到2020年。但是現在我們給“悟空”體檢下來,它仍然保持在100分的狀態。因此它的實際壽命可能還要再延長。
我們希望他在天上壽命越長越好,這樣我們就能獲取更多的數據,得到更多發現。現在我們研究隊伍的使命主要有兩個:第一個是要把衛星“照顧”好,讓它保持在一個完美的狀態﹔第二個是把數據分析好、証據推敲完備,近兩年內就會有一系列的成果發表。
另外,在暗物質方面,我國從不同的研究路線上均有布局。一般來說,暗物質探測主要有三種方法。第一種是加速器,我國目前加速器的能量范圍有限,因此這種方法主要是通過國際合作來完成,比如加入歐洲核子中心的大型強子對撞機項目,利用它上面的大型探測器,在加速器上尋找暗物質。
第二種是在地下直接探測暗物質。我國“十三五”期間建設的重大科學工程——錦屏山地下實驗室,就是在山底下建設一個全世界最深的、本底最低的、最大的地下實驗室。我國在那裡正在開展兩個相關實驗,目前進展良好。
第三就是像悟空號衛星這樣,到空間去尋找。一個是我國馬上要建的空間實驗室,將會在我國的空間站上放置一台大望遠鏡,全稱為中國空間站高能宇宙輻射探測設施(HERD)。另外一個是雲南天文台、中國科學技術大學等單位合作,希望通過測量伽馬射線,在探測暗物質方面再往前進一步。
總的來講,暗物質研究作為前沿科學,我們不能跟在外國人后面走。首先要在技術上突破了,科學上才有望取得突破。我們希望通過技術進步來解決科學難題,比如將探測器、望遠鏡的靈敏度再往前進一步,相信近幾年就會取得一系列的重要成果。
人民網科技:創新就是要敢於挑戰未知,敢於挑戰不可能。悟空號勇敢地完成了這一使命。能否講講在您心目中,“創新”二字有著怎樣的特別含義?
常進:創新肯定是要做前人沒做過的事情,要實實在在解決人類社會面臨的難題,開拓人類的視野。我研究的是天文,屬於基礎科學,基礎科學研究的一大特點就是“隻有第一,沒有第二”。因此,我們首先要勇於探索、敢於挑戰,不怕失敗。
第二點就是要甘於坐冷板凳。很多創新成果,都是建立在很長時間的、默默無聞的堅持上面。不啃硬骨頭,不解決真正的難題,何談創新呢?而硬骨頭通常都是冷的。隻有堅持不懈的嘗試,你才能看到別人看不到思路和解決方法,你才能取得突破。
這就是我對創新的理解。
人民網科技:您是做基礎研究的,我們都知道基礎研究是所有科學的基礎,但投入大、周期長,離實際應用相對比較遠。近年來,國家也多次強調要加大基礎研究的力度,您認為我們應該如何更好地促進基礎科學的發展?
常進:別人經常問我:“你做天文研究,有什麼用?”我說基礎研究就是短時間內看不到效果,但是科學的發展規律就是這樣,有基礎突破才能有應用突破,然后才能帶來經濟發展。
但基礎科學往往需要比較大的投入,我們不能指望它今年投1塊錢下去,明年就生產出來10塊錢的產品。因此,無論是科研工作者還是全社會,都不能太浮躁,要有坐“冷板凳”的精神。
另外,科學家在做科學研究同時,也要對民眾進行科普。激發青年人對科學的熱愛,是科學家的責任和義務。有時候人上當受騙,是因為缺乏一些基本的科學常識。因此,我們要做好科普,致力於提高社會整體的科學素質。
人民網科技:紫金山天文台在做科研的同時也在做科普。可否介紹一下今年科技周期間,紫金山天文台在科普活動方面有哪些亮點?
常進:因為考慮到疫情防控的需求,相比往年,今年的科技周線上活動多了一些,以多種形式開展了網絡課程,講座,論壇互動等。有條件的地方也開展了一些室外活動。紫金山天文台在2020年全國科技周期間參加了南京市玄武區舉辦的科技周主場活動,我們的隕石樣本和天文望遠鏡等天文裝備和公眾見面,讓公眾能夠“上手”去親自體驗。我們還舉辦了多場科普報告,例如《我們身邊的奇妙星空》講述宇宙尺度上發生的故事,還有一場是《太陽活動與人類》,講解和我們關系最密切的太陽有關的科普知識,並引導聽眾思考人同自然的關系等問題。最受歡迎的應該是我們舉辦的大型路邊天文觀星活動,這個活動老少咸宜,每年都有很多人參與,不少市民全家都一起過來觀看,在科普的同時,也為大家增添了一些樂趣。
-
中國科學院院士、清華大學人工智能研究院院長張鈸(受訪者供圖)
當前,由人工智能引領的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方興未艾。在移動互聯網、大數據、超級計算、傳感網、腦科學等新理論新技術驅動下,人工智能呈現深度學習、跨界融合、人機協同、群智開放、自主操控等新特征,正在對經濟發展、社會進步、全球治理等方面產生重大而深遠的影響。
近年來,中央在多次重要會議中對人工智能的重要性和發展前景進行闡述。加快發展新一代人工智能是我們贏得全球科技競爭主動權的重要戰略抓手。
當前,我國人工智能產業發展處於什麼階段?如何看待當前的發展態勢?未來應如何引導產業安全有序健康發展?圍繞這些問題,近日,人民網科技頻道專訪了中國科學院院士、清華大學人工智能研究院院長張鈸。
張鈸表示,當前中國在人工智能產業發展方面與國際先進水平的差距並不是很大,但企業質量有待與數量“看齊”,在拓寬應用場景、加強數據安全和算法安全等方面加大功夫。
他提出“第三代人工智能”的概念,並表示希望通過政策和法規之外的技術途徑解決人工智能的安全問題。
以下為專訪實錄:
人民網科技:人工智能是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的重要驅動力量,加快發展新一代人工智能是事關我國能否抓住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機遇的戰略問題。對於當前我國人工智能產業發展進程,您怎麼看?
張鈸:業界普遍認為,人工智能到目前為止經歷了兩代。“第一代人工智能”是知識驅動型的,也被稱作“符號主義”﹔“第二代人工智能”是數據驅動型的,就是大家現在非常熟悉的“大數據”“深度學習”。
人工智能最早於1956年起步於國外,而在中國則起步於1978年。不過這60年中,前面40年左右,也就是“第一代人工智能”,其進展較小。真正的進展主要是在近20年裡取得的,也就是“第二代人工智能”。就目前來看,中國和國際上的發展差距並不是很大。
聚焦產業領域,我們所說的人工智能產業實際上分為兩個大類:一類是傳統信息產業的智能化,典型的就是如BAT、字節跳動這樣的互聯網公司。他們在發展過程中積累了大量用戶,然后根據這些用戶數據建立了相應的模型或畫像,也就是建立所謂的用戶“知識圖譜”。以物品配送為例,由用戶位置、商家位置、以及騎手的位置等信息組成的幾千萬甚至上億的數據,建立成庫,再通過人工智能的算法將其匹配、優化,可以大大提升配送效率。通過這種方式升級傳統產業,已經取得了非常大的效益。在這方面,中國是做得不錯的。
人民網科技:人臉識別、智能音箱、智能客服……近年來,不僅越來越多的企業開始涉足人工智能,“人工智能”也成為高考考生最關注的專業方向之一。在您看來,當前人工智能是否“過熱”?
張鈸:據統計,全球10億美金估值以上的人工智能企業一共有40家,其中美國20家,中國15家。從數量上來說,中國穩處於第二位。然而需要注意的是,這些企業雖然估值很高,但盈利能力還很有限,大部分可能還在虧本。這是不容過度樂觀的。
我認為,人工智能核心產業應該是獨立於信息產業的,像智能交通、智慧醫療、智慧城市、自動駕駛這樣由人工智能技術發展出來的產業。這方面的產業我們現在還處於發展初期。
人民網科技:最近,“戴頭盔看房”的新聞上了熱搜,也由此引發了人臉識別技術是否被濫用的討論。我們的人工智能產業要想健康發展,還面臨著哪些挑戰?應該如何突破?
張鈸:剛才我提到,全世界人工智能的“明星”初創企業,中國佔了超過三分之一。數量雖然多,但質量仍有待提升。這些企業除了盈利能力有限之外,還存在嚴重的“同質化”現象。
為什麼會出現這種現象?首先,應用場景有限。除了人臉識別、安防等,別的領域不好用。第二,不安全。包括數據的不安全和算法的不安全。我認為這兩方面是當前制約我們人工智能產業發展的主要因素。
首先是數據的不安全。我們知道,現在人工智能應用效果很大程度上依賴數據質量,但由此會帶來隱私泄漏等安全問題,如果解決不好隱私保護的問題,人工智能產業不可能健康發展。
第二是算法的不安全。所謂算法的不安全,就是在一定條件下訓練出來的模型,如果用到條件不大一樣的地方就行不通了。術語也叫做算法對於測試環境的脆弱性,或者叫“不魯棒性”。以無人駕駛為例,人工智能訓練的時候不可能窮盡所有的情境,當遇到新的突發事件便無法處理了。同時,這種脆弱性還使得人工智能系統容易被攻擊、被欺騙。
對於人工智能的安全問題,我們不僅需要從政策、法規等方面進行治理,也要盡可能地從技術層面來解決,這也是我們提出“第三代人工智能”的初衷。
所謂的“第三代人工智能”,其發展路徑融合了第一代的知識驅動和第二代的數據驅動的人工智能,利用知識、數據、算法和算力4個要素,建立新的可解釋和魯棒的AI理論與方法,發展安全、可信、可靠和可擴展的AI技術。
人民網科技:當前,以深度學習為特征的“第二代人工智能”還處於方興未艾的階段,業界能否接受“第三代人工智能”的概念?
張鈸:人工智能經歷了60多年的發展,現在看來,前面這些年的發展基本上還只是“序幕”。盡管現在我們看到人工智能的各種應用很多,但實際上用到的技術基本上還是傳統的信息處理,人工智能真正的問題還沒有被深入研究。
此前,大多數人還不太能接受“第三代人工智能”的概念,因為大家對“第二代人工智能”的期望特別高,覺得靠深度學習,人工智能就可以不斷發展下去。但后來發現並非如此。
我們是在2015年左右較早提出“第三代人工智能”這一觀點的,后來有國外學者在2018年也提出了類似的觀點。
人民網科技:“第三代人工智能”要從技術層面出發來解決人工智能的安全問題,具體該如何發展?
張鈸:發展“第三代人工智能”,我們提出要建立可解釋和魯棒性人工智能理論﹔然后在此基礎上,發展安全、可信、可靠和可擴展的人工智能技術﹔最后,推動創新應用。也就是說,要創新應用、發展產業,必須先解決前面兩個問題。
具體來說,我們的方法是把知識和數據結合起來。在這四、五年裡,我們做了一些相關的工作,部分成果也已經實現了產業化應用。最近通過我們孵化的企業RealAI推出的數據安全平台RealSecure、算法安全平台RealSafe,就是這些成果的直接體現。
需要指出的是,這些工作目前也隻能在特定情況下“就事論事”地去解決一些安全性問題。也就是說,人工智能的安全問題目前還沒有找到根本的解法,而且很可能會成為永恆的話題。正所謂“道高一尺,魔高一丈”。人工智能安全領域未來將會處於一種攻防不斷對抗的狀態,因此算法也必須不斷更新。
發展“第三代人工智能”將是一個長期的過程。我們現在還處於摸索階段。但好在人工智能有個特點,就是每個階段性成果都會有很大的應用價值。這也是為什麼各國目前都很重視發展人工智能的重要原因之一。
-
楊士中院士接受採訪。(人民網呂騫 攝)
“北斗組網、火星探測,這都是綜合國力強盛的表現,集中力量辦大事,這是我們的制度優勢。”中國工程院院士、重慶大學教授楊士中近日接受了人民網記者的專訪,83歲高齡的他思維依舊敏捷。
楊士中院士把一生貢獻給了中國的航天事業,也關注著每一次火箭發射,每一顆衛星升空。他建議,下一步要把各類衛星組成網絡,打造空天信息網,未來再加上空間太陽能電站,形成空天信息功率網。
楊士中院士對學生的寄語。(受訪者供圖)
對年輕一代的學生和科研工作者,他寄語,智慧出自苦思索,天才基於勤學習,“要在學校打好堅實的數理化基礎,在專業領域廣泛涉獵,未來才能在崗位上游刃有余。”
以下是專訪全文
人民網:楊院士,您把一生都貢獻給了中國的航天事業。近些年中國在航天領域也是喜報頻傳,今年就有北斗組網、天問一號這樣讓老百姓振奮的航天發射。您怎麼看中國航天事業取得的成績和未來的發展?
楊士中:不管是北斗衛星這樣在地球空間的布局,還是天問一號這樣的深空探索,都是我們綜合國力強盛的表現。集中力量辦大事,這是我們的體制優勢。
比如北斗衛星,雖然是在美國的GPS之后,但是我們后來居上,做到了雙向通信,未來不再受制於人。
導航衛星、氣象衛星、通信衛星、遙感衛星都是我們國家的強項,所以我們國家在航天領域未來的發展,我也跟有關部門提出來,就是要把這些單個的衛星組成網絡,實現1+1>2。
下一步,要先把天上的衛星,組成空天信息網,然后再加上空間太陽能電站,在信息傳遞的基礎上加上功率傳輸,形成空天信息功率網。
人民網:近些年重慶發力現代制造業的勢頭很猛,工業互聯網創新大會、智博會也都把主場設到了重慶。您是一名老重慶人了,在您看來,重慶發力制造業有哪些優勢?應該朝哪些方向努力?
楊士中:制造的方面有很多。我覺得我們重慶本身並不產能源,煤礦不多也不好,但我們可以發展一些發電裝置制造產業。
比如風力發電機,我們把它送到沿海,送到有風力的地方讓它去發電,機器是我造的﹔比如光伏發電設備,重慶特別是到冬天的時候沒有太多陽光,光伏發電也發不出什麼電,但是我們可以制造這些設備,送到西北陽光充足的地方去﹔還有燃料電池技術等等。
還有一些智能設備、信息設備的制造。未來的城市一定是智能的,比如智慧交通,利用大數據、傳感器網絡,實時收集道路數據,讓紅綠燈變得更智能,讓等紅燈變得更短,這是一個大趨勢,也給智能設備、信息設備的制造提供了發展機遇。
總體來說,我們可以發展能源產業,但我們不一定直接生產能源,我們可以做產能的機器。還有半導體領域。現在重慶有的已經做得很好,但可以做得更好一些,尤其是芯片領域還需要攻克。這些是我所關注領域的一些個人看法。
人民網:現在是“十四五”規劃的編制階段,相關部門也在集思廣益。在航天領域,您對未來五年的政策頂層設計有何建議?
楊士中:我的建議就是要搞好空天信息網。具體的骨干衛星網的建設和完善,我都向空間技術研究院提出了我的規劃,他們也採納了。現在我每年都要到空間技術研究院工作大半個月,做顧問工作。
人民網:您多年以來也在高校從事教育領導工作,在先進制造業的人才培養上,您覺得目前還存在哪些短板?應該如何補齊?如何吸引更多優秀人才加入到制造業?
楊士中:在業務上,大家一定要在高校打好堅實的基礎。可以說,沒有理論基礎,就沒有拔尖的人才。知識面要廣泛,保持學習,才能適應國家建設的需要,我八十幾歲了還在學習。
要吸引優秀人才到制造業來,我相信要真正把年輕人對專業的興趣、事業的成就感和在生活上充分的保障都落實,多給他們一些機會。我的很多學生,還是很專業的,有的時候都是在忘我地工作。
媒體也要多宣傳制造業裡這些優秀的年輕人。現在我們需要更多地宣傳勤勞、勇敢、智慧這樣的正能量。
人民網:當下世界正面臨百年未有之大變局,科技創新也被提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在學習、科研上,您有沒有一些寄語或者期望分享給現在的年輕學生和科技工作者?
楊士中:我在當老師的時候,我要求學生在學校一定要把基礎打牢,數理化是不可少的,一定要很堅實。專業領域涉獵要廣,出來之后才可以適應各方面的需求,不能說我學了這個東西,到了工作單位,不是我學的我不搞,這個不行。
像我們那個年代,服從組織分配,組織讓你搞什麼就搞什麼。對我來說,我在重慶大學畢業的時候,學電機、強電、變壓器、輸電線,但是出來到了科學院搞計算機,到電子所搞衛星,到航天部搞雷達、搞通信,獲得了好多個專利。
隻要你的基礎雄厚,知識面廣,需要你做什麼就做什麼,干一行愛一行專一行,要培養這樣子的能力。所以對剛大學畢業的學生,我讓他們一定要知識面廣一點,不能說我就是學通信的,其他的我都不會搞,根據你的需要,你邊學邊干。但是你沒有基礎是不能這麼靈活自由的,數學基礎如果不行,到了電子信息,數學學不好,在行業是很困難的。
對於年輕人,你們要勤學習,要刻苦鑽研。我到過英國德國的大學,走到他們的實驗室,走廊上沒有人,我開始想是不是我走錯了路,推開門一看,原來都是在實驗室裡奮斗。不奮斗怎麼成功。我們中國也有很多奮斗的年輕人。勤奮最重要,成功和辛勞是成正比的,功夫不負苦心人。
受訪者簡介:楊士中,重慶市人,測控與遙感信息傳輸專家,中國工程院院士,重慶大學通信工程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1960年畢業於重慶大學。長期從事飛行器測控及遙感傳輸領域專業的教學及科研工作。發明統一擴頻測控及圖象傳輸體制,解決了測控系統無電子對抗力的問題。研制成功的衛星傳輸型CCD電視遙感系統,首次在我國實現傳輸型衛星遙感。發明精密跟蹤系統中頻率的截獲新方法,解決了精密跟蹤系統復雜譜線捕獲和抗干擾問題。研制飛行器統一測控綜合終端裝置,解決了擴頻測控的關鍵技術,首次實現擴頻四合一測控。研制成功的衛星數傳機及語音通信機,於1984年2月首次實現我國衛星通信。研制的多卜勒頻率截獲接收機是我國中、低軌衛星地面站關鍵設備之一。研制成功專用通信系統。具有多波速、多目標跟蹤測控、特高擴頻增益通信、高速數據的OFDM調制等特點。獲國家發明獎三等獎2項,國家科技進步獎4項。獲發明專利3項,出版專著2部,發表論文40余篇。1997年當選為中國工程院院士。
-
中小企業是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的生力軍。新冠肺炎疫情暴發以來,一些數字化、網絡化水平較高的中小企業展現出更強的抗風險能力,充分體現出加快數字化轉型步伐,對於中小企業復工復產、實現高質量發展的重要意義。
今年的政府工作報告要求,“要推動制造業升級和新興產業發展”。近日,工業和信息化部中小企業局局長梁志峰在接受人民網專訪時表示,工信部中小企業局緊緊圍繞政府工作報告精神,深入實施中小企業數字化賦能專項行動,加強對創業創新的支持力度,引導帶動廣大中小企業走“專精特新”(專業化、精細化、特色化、新穎化)發展道路。
他表示,工信部中小企業局將在“十四五”期間研究實施“中小企業專業化能力提升工程”,圍繞提升產業基礎能力、產業鏈現代化水平和搶佔未來產業制高點,分層分類培育“專精特新”中小企業群體,推動中小企業實現高質量發展。
以下是採訪全文:
人民網:創新是引領發展的第一動力。今年的政府工作報告強調,要深入推進大眾創業萬眾創新。作為承擔中小企業發展宏觀指導的主管單位,工信部中小企業局如何從制度層面加強對中小企業創新創業的支持?
梁志峰:創新是社會進步的靈魂,創業是推進經濟社會發展、改善民生的重要途徑。中小企業是最具創新活力的企業群體,是推動大眾創業萬眾創新的重要基礎。我部重點從“強主體、搭平台、育生態”三方面加強對中小企業創新創業的支持。
一是強主體,激發企業創新創業活力。我部深入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在中央財經委員會第五次會議上提出“培育一批‘專精特新’中小企業”的重要指示精神,引導中小企業走“專精特新”發展道路。在各地培育2萬多家“專精特新”中小企業基礎上,我部加大專精特新“小巨人”企業培育力度。從第一批遴選的“小巨人”企業看,研發投入強度平均達到5%,戶均擁有發明專利23項、實用新型和外觀專利52項,創新能力強、市場佔有率高、成長性好,在今年的疫情應對中,3月下旬100%復工,明顯高於中小企業復工復產整體水平。
某專精特新“小巨人”企業率先實現復工,帶動產業鏈上下游協同復工復產。(工信部中小企業局供圖)
二是搭平台,強化創新創業服務支撐。我部培育認定657家國家中小企業公共服務示范平台,帶動各地認定省級示范平台3900多家,廣泛集聚優質服務資源,為中小企業創新創業提供有力的服務支撐。會同財政部聯合舉辦“創客中國”中小企業創新創業大賽,打造為中小企業提供交流展示、產融對接、項目孵化的平台,發掘和培育一批優秀項目和優秀團隊,催生新產品、新技術、新模式和新業態。目前,已啟動26個區域賽和生物醫藥、5G技術與應用、新材料等15個專題賽,已入庫創新項目7239個。
“創客中國”中小企業創新創業大賽舉辦項目對接會,促進產融對接、項目落地。(工信部中小企業局供圖)
三是育生態,優化創新創業發展環境。我部會同財政等部門支持實體經濟開發區打造大中小企業融通型等創新創業特色載體,支持引導地方和社會力量提升雙創載體市場化專業化水平、提高雙創資源配置效率與質量,推動構建各具特色的區域創新創業生態環境。目前,已支持兩批80家開發區打造大中小企業融通型和專業資本集聚型特色載體,入駐中小企業38萬多家,吸納就業430多萬人。同時,我部遴選公告國家小型微型企業創業創新示范基地329家,帶動各地認定省級示范基地2600多家,推動基地向智慧化、平台化、生態化方向發展,為小微企業創業創新構建良好的發展環境。
人民網:中小企業數字化轉型正在迎來多方支持。在摸清中小企業數字化轉型需求、困難,助力中小企業數字化升級方面,中小企業局有何具體政策舉措?
梁志峰:當前,數字化日漸成為經濟高質量發展和國家治理體系與治理能力現代化的重要推動力量。5G、大數據、物聯網、雲計算、人工智能等技術加速發展,與經濟社會發展、國家和城市治理的各環節、各領域深度融合,數字化轉型是大勢所趨,新冠肺炎疫情也倒逼中小企業加快數字化轉型,以數字化賦能中小企業加快復蘇與轉型成長大有可為。既要立足當前,著力緩解企業線下經營受阻、供應鏈條不暢、消費降低、訂單缺乏等困難,加速推廣新應用﹔更要著眼長遠、危中尋機,運用新一代信息技術,推動企業業務和設備上雲,建設智慧生產線、數字車間、智能工廠,加快數字化網絡化智能化轉型,發展數字經濟。為此,我部及時印發《中小企業數字化賦能專項行動方案》,率先從國家層面加強引導、系統推動。
某大型制造業雲平台助力中小企業數字化改造。(工信部中小企業局供圖)
主要抓好“四個一批”:廣泛征集推廣一批面向中小企業、技術力量強、服務效果好的數字化服務商、優秀數字化產品和服務﹔總結推介一批數字化賦能標杆中小企業和實踐案例,示范推廣帶動更多中小企業加快數字化網絡化智能化轉型﹔組織“創新中國行”、中小企業數字化賦能高端論壇、大中小企業融通創新暨數字化產品和解決方案對接等一系列活動,推動供需對接,推廣產品應用﹔利用“企業微課”等線上平台,開展一批數字化網絡化智能化技術培訓。
人民網:助推中小企業通過數字化網絡化智能化賦能實現復工復產,中小企業數字化賦能專項行動取得了哪些重要成果?都涌現出哪些典型案例?
梁志峰:受疫情影響,中小企業主要面臨人流物流不暢、產業鏈上下游協同難、訂單減少等問題。通過推動實施《中小企業數字化賦能專項行動方案》,有效助力企業復工復產,取得明顯成效。
某數字化服務商落實中小企業數字化賦能專項行動,實施“中小微企業智慧成長計劃”。(工信部中小企業局供圖)
一是“恢復”。利用信息技術加強疫情防控,推廣在線辦公、遠程管理、視頻會議等互聯網應用,幫助中小企業盡快恢復生產運營。如有些地區建立“惠企一碼通”服務平台,為企業提供復工備案、員工健康監測、口罩銀行、防疫物資需求、惠企政策查詢等一站式便捷化“碼上辦”服務。二是“培新”。加快發展在線辦公、在線教育等新模式,培育壯大共享制造等服務型制造新業態。如福建一家智能運動手表企業,通過舉辦客廳馬拉鬆、利用小程序全員分佣營銷等新模式,應對疫情影響。三是“增效”。通過提供個性化、柔性化定制解決方案,助力企業提質增效。如某大型制造業雲平台提供柔性化智慧工廠解決方案,使企業產品質量提升9%,生產成本下降30%,交貨期由原來的45天縮短至7天,單件利潤增加200%。四是“提升”。搭建供應鏈、產融對接等數字化平台,幫助中小企業打通供應鏈,對接融資資源。推動有條件的中小企業加快數字化改造,實現精益生產、敏捷制造、精細管理和智能決策。如有些地區組織數字企業服務專員通過線上、線下方式入企對接企業需求,制定“一企一案”解決方案,幫助企業實現數字化轉型升級。
同時,我部已通過各地、行業協會、有關單位及企業自薦征集了700多家服務商的1700多項服務產品及活動,篩選出8大類、118家服務商的137項服務產品及活動,形成《中小企業數字化賦能服務產品及活動推薦目錄(第一期)》。鼓勵各地中小企業主管部門、有關單位,結合實際推動中小企業自主選擇對接使用,引導專精特新“小巨人”企業、“專精特新”中小企業率先通過數字化賦能成為標杆中小企業,帶動更多中小企業復工復產、加快轉型。
人民網:下一步,在推進實施數字化賦能,培育專精特新“小巨人”企業方面,中小企業局還有哪些工作考慮?
梁志峰:在數字化賦能中小企業方面,將把握后疫情時期數字經濟加速發展,國家著力推進新基建的機遇,深入實施中小企業數字化賦能專項行動,發展數字經濟新模式新業態,推動數據資源共享和開發利用,創新數字化運營解決方案,助推中小企業上雲用雲,提升智能制造水平,增強核心競爭力,助力做好“六保”工作、落實“六穩”任務。
在培育專精特新“小巨人”企業方面,我們將在“十四五”期間研究實施“中小企業專業化能力提升工程”,建立健全優質企業梯度培育體系,圍繞提升產業基礎能力、產業鏈現代化水平和搶佔未來產業制高點,堅持創新驅動、市場帶動、上下聯動和持續推動,分層分類培育“專精特新”中小企業群體,實施“百十萬工程”,即用3-5年的時間,以“創客中國”大賽帶動各地孵化百萬創客企業,推動各地培育十萬家省級“專精特新”企業,遴選公告萬家專精特新“小巨人”企業,並推動“小巨人”企業加快向單項冠軍企業發展。研究制定“專精特新”企業評價體系,建立動態企業庫,促進其技術創新能力、市場競爭力和品牌影響力得到明顯提升,在產業鏈供應鏈價值鏈上的地位作用得到明顯提升,帶動中小企業實現高質量發展。
-
當前,全球制造業正經歷深刻變革,主要發達國家紛紛把數字化轉型作為鞏固制造業全球領先地位的戰略選擇。黨中央、國務院高度重視我國制造業數字化轉型。習近平總書記強調,要“把推動制造業高質量發展作為構建現代化經濟體系的重要一環”。2020年政府工作報告明確提出“推動制造業升級和新興產業發展”“發展工業互聯網,推進智能制造”“加強新型基礎設施建設,發展新一代信息網絡”,為制造業數字化、網絡化、智能化轉型指明了方向。
近日,工業和信息化部信息技術發展司一級巡視員李穎在接受人民網專訪時表示,要深刻把握制造業全球價值鏈重構與國際分工格局大調整的歷史機遇,加快推進新一代信息技術與制造業深度融合,“以融合帶創新、以創新促轉型、以轉型助發展”,促進我國制造業邁向價值鏈中高端,重塑競爭新優勢。
以下是採訪全文:
人民網:疫情期間,我們看到新一代信息技術與制造業深度融合已經成為推動我國生產方式、產業形態、商業模式等加速創新的重要途徑。立足歷史發展新機遇,新一代信息技術與制造業融合發展有哪些新內涵?
李穎:當前,全球正處在從工業經濟向數字經濟加速轉型過渡的大變革時代,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孕育興起與我國制造業轉型升級形成歷史性交匯。站在新的歷史方位,我們要深刻認識新一代信息技術與制造業融合發展的內涵與意義,持續深化制造業數字化轉型,加快培育經濟發展新動能,有力支撐制造強國和網絡強國建設。
首先,新一代信息技術與制造業深度融合是推動制造業轉型升級的重要引擎。實現我國經濟發展方式轉變,加速制造業轉型升級,必須牢牢把握信息化帶來的千載難逢的歷史機遇,立足制造業這一強國之本,將融合發展作為推動我國制造業質量變革、效率變革、動力變革的戰略支點。新一代信息技術與制造業相互滲透、深度融合,加快推動制造業生產方式和企業形態重構,促使制造業降低生產成本、提高生產效率、提升核心競爭力。
其次,新一代信息技術與制造業深度融合是激發數字經濟新動能的重要舉措。新一代信息技術與制造業融合發展已經進入創新突破、深入滲透、擴散應用的加速發展期,對於推動新舊動能轉換的作用日益凸顯。融合發展充分釋放了新一代信息技術的創新引領作用,以信息流帶動技術流、資金流、人才流,引發生產組織模式、商業運行邏輯、價值創造機制深刻變革,不斷催生新技術、新產品、新業態、新模式,拓展制造業發展新空間,為發展壯大數字經濟持續注入新動能。
第三,新一代信息技術與制造業深度融合是搶佔全球新一輪產業競爭制高點的必然選擇。當前,新冠肺炎疫情全球蔓延,全球經濟衰退風險加大,經濟全球化規則重構困難重重,新一代信息技術與制造業融合發展成為世界各國化解疫情危機、調整失衡產業結構、構建競爭新優勢的重要舉措。融合發展有利於加快高端工業軟件、工業智能、關鍵設備等核心技術突破,掌握一批具有國際競爭力的殺手锏技術﹔融合發展有利於推進數字供應鏈建設,為供應鏈各類主體、要素和環節賦能賦智,有效提升柔性生產與快速轉產能力﹔融合發展有利於我國制造業向形態更高級、分工更優化、結構更合理方向發展,構建以國內大循環為主體、國內國際雙循環相互促進的發展新格局。
人民網:目前我國新一代信息技術與制造業融合取得了哪些重要成果?都涌現出哪些典型案例?
李穎:近年來,在社會各界的全力推進下,我國新一代信息技術與制造業融合發展成效顯著,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一是兩化融合程度日益深化,產業數字化基礎不斷夯實。當前,我國大多數企業兩化融合基礎已較為扎實、局部環節信息化基本實現,融合發展的工作重心正在由“深化局部應用”向“突破全面集成”轉變。2019年全國兩化融合發展水平達54.5,近五年持續保持2%-3%的速度增長,達到集成提升以上階段的企業比例增至22.8%,分布結構已升級為中間高、兩端低的“紡錘型”結構。兩化融合管理體系貫標企業超過25000家,通過評定企業近萬家,引導企業實施超過30000項新型能力建設工程,為加速產業數字化轉型提供有力支持。
某大型制造企業基於工業互聯網平台加速推進數字化轉型。(工信部信息技術發展司供圖)
二是工業互聯網平台快速發展,賦能企業數字化轉型作用明顯。工業互聯網平台作為工業互聯網的核心,正成為工業技術與5G、大數據、人工智能、區塊鏈等技術融合創新的關鍵載體,正成為制造業數字化轉型的基礎支撐,正成為經濟高質量發展的重要基石。在國家統一部署、各地大力推動、企業積極投入下,我國工業互聯網平台迎來高速發展期。據不完全統計,全國具有一定區域、行業影響力的工業互聯網平台超過70個,平均工業設備連接數達到69萬台,平均工業模型數突破1100個,平均工業APP達到2120個,在鋼鐵、航空航天、汽車、電子、家電等行業涌現出一批融合應用案例,賦能企業加速數字化轉型的作用日益彰顯。
工信部指導舉辦工業互聯網平台創新發展大會,發布十大“雙跨”平台,賦能制造業轉型升級。(工信部信息技術發展司供圖)
三是跨界融合創新取得突破,開辟產業發展新賽道。通過持續深化兩化融合,推進雲計算、大數據、物聯網、人工智能、區塊鏈等新技術在各場景的深化應用,形成了一批具有代表性的創新模式和新型業態。截至2019年底,全國實現網絡化協同、個性化定制和服務型制造的企業比例分別為36.2%、8.8%和26.2%。網絡化協同在飛機、船舶、電子等行業推廣普及,商飛、中船、華為等企業發展基於模型的設計(MBD)、集成研發流程(IPD)等新型協同研發方式﹔大規模個性化定制在家電、服裝、家具等行業普遍推廣,青島紅領、尚品宅配、小米科技等一批創新型企業通過構建新型生產模式實現了逆勢增長﹔服務型制造在工程機械、電力設備、風機制造等行業快速發展,全生命周期管理、融資租賃等業務日益成為三一、徐工、金風科技等企業利潤的重要來源。
人民網:早在黨的十八大報告中就提出“推動信息化和工業化深度融合”,在當前統籌推進疫情防控和經濟社會發展的關鍵時期,如何進一步推動信息化和工業化融合再開新局?
李穎:不謀全局者,不足以謀一域。總體看來,推進兩化深度融合是一項長期的系統性工程,涉及多個主體、多個環節、多個領域,需要從點、線、面等不同層面探索科學的發展路徑。進入后疫情時代,要善於化危為機,充分運用新一代信息技術,著力夯實基礎、深化應用、培育動能、優化服務,助力疫情防控和經濟社會發展“兩手抓”“兩手硬”“兩戰勝”,加快制造業數字化轉型步伐,為高質量發展提供有力支撐。
一是夯實基礎,加快布局數字“新基建”。第一,持續實施工業互聯網創新發展工程,高質量打造多層次、系統性工業互聯網平台體系,培育推廣基於平台的系統解決方案,加快工業互聯網平台應用創新推廣中心建設。第二,落實國家軟件發展戰略,加快軟件產業發展,推動工業軟件和工業APP研發創新和產業化推廣。第三,統籌推進國家工業互聯網大數據中心建設,引導地方建設分中心,提升工業數據資源的匯聚、應用和共享水平。
二是深化應用,推進制造業數字化轉型。第一,加快企業全鏈條數字化改造,推動工業設備和核心業務上雲上平台,提升融合管理、網絡協同、數據貫通、軟件開發、智能應用和安全防護等能力,形成數據驅動的協同設計、柔性生產、精益管理、智能運維等模式。第二,圍繞原材料、裝備、消費品、電子信息等重點行業融合應用需求,把握新一代信息技術在不同行業、環節、領域的擴散規律,分行業制定數字化轉型路線圖,探索方法科學、機制靈活、分業施策的差異化發展模式。第三,引導新型工業化產業示范基地、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等產業集群數字化轉型升級,加快通信網絡、數據中心、能源管控中心等基礎設施共建共享,推動建設產業集群公共服務平台,鼓勵集群內企業上平台用平台,提升產業集群綜合競爭力。
三是培育動能,發展壯大新模式新業態。第一,加快研發、制造、管理、商務、物流、孵化等資源要素的數字化改造、在線化匯聚和平台化共享,釋放數據潛力,整合利用全社會資源要素開展創業創新活動,打造制造業“雙創”升級版。第二,推動5G、大數據、人工智能等新技術與工業互聯網平台融合創新應用,培育基於平台的網絡化協同、智能化生產、個性化定制、服務化延伸等新模式,促進制造業智能化、精准化、柔性化、綠色化發展。第三,發展壯大共享制造、工業電子商務、現代供應鏈、產業鏈金融等新業態,進一步擴大和升級信息消費,拓展產業發展新空間。
四是優化服務,打造現代產業智能治理體系。第一,推動建設一體化的產業大數據平台,建立產業關鍵數據採集分析體系,分門類分行業構建國家、省市等多級產業雲圖。第二,支持建設全國性的戰略物資保障調度平台,依托平台推進戰略物資供需精准對接,動態優化戰略物資生產能力布局和儲備結構,強化產業應對突發事件的應急響應能力。第三,完善產業鏈供應鏈上下游跨行業、跨地域、跨企業協作機制,提升“雙鏈”分析預警、資源融通、動態調整等能力,打造穩定運行、要素共享、能力互補、價值共創的產業鏈供應鏈。
人民網:為進一步推進融合發展,促進數字經濟新優勢不斷壯大。信息技術發展司如何從制度層面上給予相關指導和支持?
李穎:為進一步推進融合發展,我司將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深入貫徹落實黨中央、國務院關於融合發展的戰略部署,圍繞政策制定、體制創新、生態構建和人才培養等方面不斷加強制度建設,為地方、行業、企業提供相關指導和支持。
一是堅持舉旗定向,完善融合發展政策。牢固樹立新發展理念,推動出台並持續貫徹落實關於深化新一代信息技術與制造業融合發展的政策文件,實施制造業數字化轉型行動,研究制定制造企業基於互聯網創業創新、制造業數字化轉型新模式新業態等實施指南,指導各地方加強融合發展政策供給,形成適應融合發展的政策體系。構建部委協同、部省聯動的政策落實推進體系,持續加強工作合力。
二是堅持深化改革,推動體制機制創新。深化“放管服”改革,堅持包容審慎監管原則,推動簡化融合發展領域的行政審批事項,加強事中事后監管。大力培育融合發展新模式新業態,推動放寬市場准入限制、降低行業准入門檻。破除制約人才、資本、技術、數據等要素自由流動的制度障礙,強化競爭政策的基礎性地位。完善績效評價機制,推動建立以融合創新的質量、貢獻、績效為導向的分類評價和考核體系。
三是堅持多方合作,構建融合發展生態。深化產融結合,支持建設產融結合服務平台,鼓勵設立工業互聯網產業基金,引導多層次資本市場加大對融合發展領域的支持力度。構建政府主導和市場自主相結合的融合發展新型標准體系,組織開展關鍵領域行業標准、國家標准、國際標准研制,創新開展兩化融合管理體系貫標。加快推進專利信息資源共建共享,加大對融合發展領域技術、數據、商業模式等新型創新成果的知識產權保護。
工信部指導舉辦中國工業互聯網大賽,激發創新活力、推動項目落地,為新一代信息技術與制造業融合發展培育良好生態。(工信部信息技術發展司供圖)
四是堅持以人為本,加強創新人才培養。推進產教融合發展,建設工業互聯網創新體驗中心等“新工科”人才實訓服務平台,豐富“新工科”課程資源,以信息技術應用創新教學模式,打造知識資源共享、人才自由流動、供需緊密對接的聯合人才培養體系。推動將編程教學等納入基礎教育,鼓勵普通中小學在課程和實踐活動中加強軟件基礎知識、能力和觀念的啟蒙和培養。指導舉辦工業互聯網大賽、工業大數據大賽等活動,以賽事為依托挖掘優秀人才、激發人才活力。
-
疫情之后的首個購物節,5G手機成為爆款。“現在買5G手機,未來幾年都不會過時。”抱著這樣的想法,小方也下單了某品牌5G手機。
剛上手,“5G真香”,在線看4K超高清視頻,隨意拖動進度條也不卡頓﹔5G流量套餐,比4G還劃算。不過使用幾天后,小方發現,5G信號覆蓋還遠達不到4G的水平,在公交上時有時無,地鐵內更差。信號頻繁在4G和5G之間切換,手機發熱、耗電都吃緊。
這樣的體驗不在少數,5G信號覆蓋什麼時候能達到4G的水平?這既是小方們關心的棘手問題,也是運營商們今年的頭等大事。
“發展新一代信息網絡,拓展5G應用”,今年的全國兩會上,新型基礎設施建設被首次寫入政府工作報告,5G網絡建設正蹄疾而步穩。
基站建設:年底覆蓋地級市
據工信部統計數據顯示,目前全國已建成的5G基站超過25萬個(受訪者供圖)
工信部近期公布的數據顯示,中國5G商用一年來,5G基站超過25萬個、5G終端連接數超過3600萬、國內5G手機累計出貨量5985萬部……可以說,我國5G網絡建設已初具規模。
“預計到今年年底,我國將建設5G基站超過60萬個,預計將覆蓋全國地級以上城市。”工信部信息通信管理局副局長魯春叢表示。
不過,作為新一代通信技術,5G對基站數量、覆蓋密度也提出了更高要求。對5G信號全面覆蓋,還不能盲目樂觀。
中國聯通產品中心總經理張雲勇認為,距離全面5G網絡的覆蓋,大概還需5-8年時間。“總體來看,5G如果要達到4G旗鼓相當的網絡覆蓋需要建成1000萬台5G基站。”
有運營商還表示,很多業主因為對5G的誤解,即便在已有4G的現有站點上新增,也會設置種種障礙,或直接拒絕。有的則將5G建設視為“賺錢”的機會,索要高額協調費。
面對5G建設成本高的挑戰,以及選址難、進場難、場租貴、電費貴等突出困難,中國電信牽手中國聯通,中國移動合作中國廣電,電信企業正通過共建共享、集約建設,來推動5G網絡快速低成本規模商用。
中國鐵塔副總經理張權認為,5G建設運營成本將是4G的2倍到4倍,因此進一步深化共建共享,通過共享降低成本,越來越成為整個行業的共識。目前建成的5G基站97%都是通過共享實現的,共享為5G網絡建設降低成本、快速部署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應用生態:消費與產業共同發力
在今年3月工信部的印發《關於推動5G加快發展的通知》中,“豐富5G技術應用場景”,緊隨“加快5G網絡建設部署”,被提到了5方面18項措施中第二重要的位置。
“推廣5G+VR/AR、賽事直播、游戲娛樂、虛擬購物等應用,促進新型信息消費。鼓勵基礎電信企業、廣電傳媒企業和內容提供商等加強協作,豐富教育、傳媒、娛樂等領域的4K/8K、VR/AR等新型多媒體內容源。”5G高速率的特性,需要超高清內容生態才能發揮出全部潛力,這已成為業界的共識。高通公司中國區董事長孟樸就向記者表示,5G的發展關鍵在應用。
尤其是在消費品市場,5G時代的“殺手級”應用何時出現,各地正在加大力量孵化與扶持。
6月9日,北京市發布《北京市加快新型基礎設施建設行動方案(2020-2022年)》。方案提出,推動5G+VR/AR虛擬購物、5G+直播、5G+電競等系列應用場景建設。
《上海市人民政府關於加快推進本市5G網絡建設和應用的實施意見》也指出,制定5G應用創新三年行動計劃,統籌布局重點領域5G應用。在制造、交通、醫療、教育、休閑娛樂、城市管理等重點領域,定期梳理發布應用示范案例、應用需求和創新產品,切實發揮5G使能作用。
“速度,其實是5G最無聊的應用。相信5G這個肥沃的土壤可能在未來幾年培育出超乎多數人想象的花朵……”北京郵電大學的學生@老師好我叫何同學一年前5G開啟商用時的思考,相信在不久的將來,就能看到開花與結果。
在高速率之外,5G低時延和大連接的特性,讓其在產業端的應用更具潛力。
“5G真正的應用場景,80%應該是用在物與物的通信,如工業互聯網、車聯網、遠程醫療等領域。”2019年9月,工信部部長苗圩在新中國成立70周年工業通信發展情況新聞發布會上如是說。
英特爾公司市場營銷集團副總裁兼中國區總經理王銳表示,智能“新基建”以信息網絡為基礎,5G是重要支撐。隨著5G發展、“新基建”推進,中國將成為互聯網“下半場”的領跑者,這是產業互聯網狂飆突進的階段。
進入到2020年,新冠肺炎疫情帶來的挑戰,成為5G應用的第一道考題。
在雷神山醫院,5G直播不僅讓數億網友成為“雲監工”,也讓千裡之外的醫生們通過5G共同為新冠狀肺炎復雜病患“雲會診”。
疫情進入常態化防控階段后,復工復產催生出的雲辦公、遠程教育、熱成像測溫、超高清直播、機器人巡檢等應用場景,則為5G技術提供了更多用武之地。
“5G是互聯網下半場重要的網絡基礎設施建設,其大帶寬、低延時、高可靠等功能將在工業互聯網領域發揮巨大作用。” 中國工業互聯網研究院院長徐曉蘭指出,以工業互聯網為突破口,加快5G商用的步伐,最重要的是探討其應用模式,因為“有效的應用模式才能深入推動5G發展,為我國贏得發展的主動權。”
資金支持:不只是運營商的事
“5G網絡的建站成本高,規模也比4G大2到3倍。總體來看,5G如果要達到4G旗鼓相當的網絡覆蓋,投資規模至少需要2萬億人民幣。”中國聯通產品中心總經理張雲勇坦承。
資金支持是5G發展的重要保障。政府工作報告提出,今年擬安排地方政府專項債券3.75萬億元,比去年增加1.6萬億元,提高專項債券可用作項目資本金的比例,中央預算內投資安排6000億元。重點支持以5G新一代信息網絡為代表的既促消費惠民生又調結構增后勁的“兩新一重”建設。
不只是中央資金支持,各地也紛紛出台配套政策。深圳市圍繞5G發展制定的政策就明確指出,對按時完成5G基站建設目標的電信運營企業,原則上對採取獨立組網模式建設的基站給予獎勵,單個電信運營企業最高獎勵1.5億元。
河北、山東等省為加快5G發展所發布的意見也表明,統籌各類專項資金及基金,支持5G產業發展,鼓勵各市各類專項資金和基金支持5G產業發展和融合應用。其中,河北對新認定和評價優秀的5G領域國家級和省級重點實驗室等重大創新平台,按照相關政策給予分檔獎勵支持。山東將符合條件的5G基站納入電力市場交易,並對電價作出了相關規定。
共建共享,讓5G基站建得更快更省更好(受訪者供圖)
北京郵電大學教授舒華英向記者表示,5G作為新基建的重要組成部分,已經被納入國家戰略計劃當中。盡管國際環境及疫情影響使5G網絡的建設有所放緩,但相對其他行業,我國5G整體建設還是在平穩有序地推進。
“5G改變社會不是一個口號,5G的建設需要整個社會參與進來,這不單單是運營商的事情。”舒華英表示,一方面政府要投資,因為5G網絡建設需要大量的資金支持,另一方面是國企要參與,整個社會都要深度參與,包括網絡建設、行業應用等都要深度參與。
-
今年4月,衛星互聯網被國家發改委劃定為“新基建”信息基礎設施之一。業界認為,這標志著2020年成為我國衛星互聯網建設元年,並預計其將成為貫穿“十四五”的重要投資陣地。
通信網絡,向“上”延伸
衛星互聯網顧名思義,就是靠衛星來提供互聯網服務。一般來講,地面網絡通信主要依靠基站,而衛星互聯網則是基於衛星接入互聯網,是衛星通信與互聯網相結合的產物,也是信息通信網絡從平面到立體的重要拓展。
“好比將地面的基站搬到了太空中,每一顆衛星就是一個移動的基站。”中國航天科技集團五院全球低軌衛星移動通信與空間互聯網系統中心副主任黃華用這樣一個通俗的比喻形象闡釋了衛星互聯網的概念。
衛星互聯網是當前全球的關注熱點。自2015年“星鏈”計劃提出以來,全球興起一波低軌星座建設高潮,亞馬遜、三星、波音等巨頭分別發布自己的星座計劃,軟銀等風險投資機構也通過投資OneWeb參與其中。然而放眼全球,“衛星互聯網”迄今還處於建設初期,由於建設難度高、耗資巨大,更多的項目仍停留在概念階段。
衛星互聯網的特性,導致了其頗高的建設門檻。一般來說,衛星按照軌道高度主要分為低軌、中軌、高軌三類。其中低軌衛星具有傳輸時延小、鏈路損耗低、發射靈活、整體制造成本低等優勢,成為衛星互聯網組網的首選形式。
然而低軌衛星也存在生命周期較短的弊端。它們的壽命一般在3-7年之間,平均為5年。當星座開啟組網的那一剎那,天上的衛星就開始折舊了。因此為了盡快實現整網的服務能力,就必須在盡可能短的時間內把所有的衛星都發射升空,這需要巨量的資金、穩定的技術,以及發射資源的支持。
值得關注的是,衛星互聯網建設的火熱,將促使全球進入衛星密集發射的階段。數據顯示,目前全球已經發布的星座計劃超過28個,計劃發射衛星數量超過2萬顆。其中,“以量取勝”的衛星互聯網星座佔據了較大比例。
因此,在衛星互聯網加快建設的同時,低軌衛星軌道和頻譜資源的稀缺性也愈發突出。賽迪顧問物聯網產業研究中心發布的《“新基建”之中國衛星互聯網產業發展研究白皮書》預計,到2029年,近地軌道可用空間將所剩無幾。
衛星互聯網示意圖(圖片來源:人民日報)
“風口”開啟,蓄勢待發
根據測算,地球近地軌道可容納約6萬顆衛星,而低軌衛星所主要採用的Ku及Ka通信頻段資源也逐漸趨於飽和狀態。空間軌道和頻段作為能夠滿足通信衛星正常運行的先決條件,已經成為各國衛星企業爭相搶佔的重點資源。
在這一過程中,作為航天大國的中國亦不甘落后。早在2017年底到2018年之間,我國就發布了多個通信衛星星座項目,典型代表有國家隊牽頭的“鴻雁”和“虹雲”“行雲”計劃等。
然而這些計劃目前已發射的多為試驗星,尚未實現組網。具體來說,中國航天科技集團2018年初提出的“鴻雁”星座建設計劃,由300顆寬帶通信衛星組成,可實現全球任意地點的互聯網接入,首發星於2018年底成功發射﹔航天科工集團的“虹雲”工程也計劃發射156顆衛星,到“十四五”中期完成天地融合系統建設,具備面向個人用戶和特殊用戶開展車載、船載、機載等多模式應用的條件,首發技術驗証衛星於2018年底被送入軌道﹔“行雲”工程則計劃發射80顆小衛星,打造覆蓋全球的天基物聯網。
2018年12月29日,我國商業航天“鴻雁”星座首星發射。(周子璽 攝)
長期以來,商業公司較少參與我國航天工程項目,這也導致衛星互聯網建設時,可選擇的供應鏈廠商較少,成本較高。企查查數據顯示,目前國內衛星制造相關企業數量稀少,在業存續數量不足30家,其中14家注冊地在北京,佔總體的50%。
此次“衛星互聯網”明確納入“新基建”中,可以清晰地預見,衛星制造產業將率先迎來風口,特別是民營衛星制造廠商,如果抓住機遇將有望成為“衛星互聯網”星座建設中的重要供應商。
九天微星衛星工廠概念圖(受訪者供圖)
市場已經有所行動,多個民營航天企業迅速瞄准“衛星互聯網”精准發力。今年5月,九天微星宣布完成2.7億元B輪融資,支持其在河北唐山和四川宜賓分別建設互聯網衛星平台、載荷自動化產線。年初發射了中國首顆通信能力達到16Gbps的低軌寬帶通信衛星的銀河航天,7月也與南通市經濟技術開發區簽署協議,計劃在當地建設日均產能超過一顆的“衛星超級工廠”。
銀河航天衛星超級工廠概念圖(受訪者供圖)
近年來,我國加快商業航天發展,航天領域正在逐步向民營企業加快開放,再加之近期“新基建”的導向作用,衛星互聯網正成為市場上的新“風口”之一。
企查查數據顯示,今年上半年衛星通信相關企業新注冊量已達1449家,已經超過2019年整年注冊量,是2019年同期的2.7倍。
市場預計,中國的衛星互聯網產業正處於爆發前夜。據國泰君安証券相關研究測算,未來10年國內低軌衛星系統中衛星規模有望達到3000-6000顆的水平,2030年,中國衛星互聯網總體市場可達到千億規模。
未來已來,6G不遠
近年來,在國家新舊動能轉換階段,“新基建”成為拉動經濟增長的重要手段之一。衛星互聯網的建設,也因此具有多重重要意義。這不單在於它提供了另外一種互聯網接入方式,彌補地面通信覆蓋的不足,使得如偏遠地區、高空飛機上也可獲得不間斷的網絡服務﹔更重要的是它將為實現如物聯網、車聯網、專網等場景下的“未來應用”提供基礎﹔同時,它還可以帶動更大范圍內的商業航天產業蓬勃發展。
“國家將衛星互聯網納入新基建,無疑將加速整個產業鏈上下游的發展,對助力5G網絡建設、培育數字太空經濟具有重要意義。”銀河航天合伙人、副總裁劉暢表示,5G的建設以及未來需要解決泛在通信的6G建設都對衛星互聯網提出了迫切需求。
她表示,由於衛星通信服務區域廣,且不受地球表面地理環境影響,以低軌寬帶通信衛星為代表的“衛星互聯網”不僅將有望成為全球通信系統的關鍵組成部分,成為5G乃至6G時代實現全球網絡覆蓋的重要解決方案,還有望成為航天、通信、互聯網產業融合發展的重要趨勢和戰略制高點。
業內人士分析,就發展階段來說,衛星互聯網已經經歷了與地面通信網絡競爭階段、對地面通信網絡補充階段,正在逐步走向與地面通信網絡融合的新階段,成為新一代信息基礎設施的重要組成部分。
記者了解到,就在衛星通信與5G加速融合的同時,6G的前瞻性研究已經開啟。ITU、CNDP等國際標准化組織明確提出了衛星接入是移動通訊的介入手段之一,未來6G標准工作中預計一半是空天地一體化內容。
不同於5G仍是地面移動通信,6G將著力解決海陸空天覆蓋等地域受限的問題,拓展網絡在人類生活環境空間方面的廣度和深度,進一步向空天地海一體化延伸。建成后,將實現全球無縫覆蓋,形成人、事、物全面關聯的互聯網。
麥肯錫預測,2025年前,全球衛星互聯網產值可達5600億-8500億美元。未來,衛星互聯網不僅有望成為5G乃至6G時代實現全球網絡覆蓋的重要解決方案,也將是航天、通信、互聯網等產業融合發展的重要趨勢和戰略制高點。
展望未來,6G技術或將使人類通信區域從平面拓展至空間,中低軌衛星星座與地面網絡深度融合,將在未來網絡演進中不斷成熟,形成天、空、地一體化網絡。這便是衛星互聯網建設的遠景藍圖。
-
“從輪胎到牙刷、從房屋到紙巾,世界上所有物體,都可以通過因特網主動進行信息交換。”在2005年,國際電信聯盟提出的“物聯網”概念,15年后正在逐步成為現實。
會計步的手表、能聯網的電飯煲、說方言的音箱…可穿戴設備、家電、汽車紛紛“觸網”,隨著高帶寬低時延大連接的5G網絡鋪開,萬物互聯的時代正在到來。
4月20日,發改委首次明確了“新基建”的范圍,以物聯網為代表的信息基礎設施位列其中。圍繞物聯網建設,企業正在行動。
近日,南孚集團正式發布其自主研發的首款物聯電池——“傳應”。有專家對此表示,“新基建”是數字化、網絡化、智能化的基石,有企業願意進行科研創新,涌現新模式、新業態和新成果是“新基建”的最終目的之一。
現機遇:萬億“新基建”,藍海已然初現
2020年伊始,疫情給全國人民的生活帶來很大影響,但也加速了大數據、5G、物聯網等新技術的發展與應用。從疫情檢測到遠程醫療、從物流配送到疫情防控,許多新技術、新產品在疫情防控和復工復產中得到廣泛應用。
作為國家下一個“五年規劃”“十年規劃”的啟動年,2020年的這場疫情防控戰,堅定了國家為“新基建”按下快進鍵的信心。
從短期看,“新基建”有助於擴大需求、穩定就業、穩定增長﹔從長遠來看,其有助於提高生產效率,釋放經濟增長潛力,提高民生水平。這不僅將打開中國經濟的新藍海,更能為許多企業打開潛在的藍海市場。
物聯網設備專用電池,便是其中之一。在“新基建”正式官宣后,南孚集團便緊跟而上,發布進軍物聯網的“敲門磚”——南孚傳應物聯電池。
在談及為何會入局物聯網行業時,南孚集團相關負責人表示,“新基建”的確定,不僅能極大促進智能城市、智能交通、智慧能源這樣的重大民生工程落地執行,也將同時促進智能家居、智能車聯、智能安防等居民消費市場迅速發展。而在目前的居民消費市場中,並沒有專做物聯網專用電池的企業和品牌。
“目前,使用一次電池的物聯網設備佔比達到61%,消費者對於專用電池的需求快速增長。物聯網電池電源是一片藍海市場。”南孚集團相關負責人說道。
看當下:“物聯網”融入生活,居家出行悄然升級
隨著“新基建”對於5G的投入,物聯網消費場景和產品,以及相關產業也將迎來新機遇。其中,5G手機、車聯網終端、智能家居行業也將成為第一批受益者。
大眾消費者最直觀的體驗,就是生活方式變化。以智能家居為例,當你走進臥室,空調主動進入睡眠模式,窗帘立刻聯動關閉,氛圍燈、香薰機等聯動開啟﹔當你躺下入睡時,智能枕頭主動監測睡眠狀態,在淺睡、深睡階段隨時聯動空調調整溫度,營造最佳的睡眠環境。
在未來的三到五年內,智能家居、車聯網、智能醫療等將更廣泛的應用到我們的生活中,所有的操作,可能隻需一個詞一句話,甚至隻要體征被感知,便可實現。
這些看似“科幻”的場景,其實已有許多企業在加速布局。其中就有國內互聯網頭部平台阿裡巴巴。據了解,其將依托“天貓精靈+阿裡雲”,發力智能家居數字“新基建”。而華為、海爾等企業也在通過自身優勢,在智能家居、車聯網領域推出新產品和服務。
也正因如此,對於目前種類越來越多、功能愈發復雜的物聯電器來說,傳統電池並不能滿足物聯電器的用電需求。
玩具等傳統電器以驅動型電器為主,要求電池提供持續的強勁動力。與傳統電器不同,例如汽車鑰匙、智能門鎖等物聯電器運用於感應、遙控類聯接場景,需要隨時支持信號在設備間快速聯接,甚至需要支持信號傳輸到雲端,要求電池兼具待機狀態下防跑電耐儲存和一旦聯接就快速響應的脈沖動力,才能實現電器“一呼百應”的超強體驗,保証聯接萬無一失。
傳應物聯電池在汽車鑰匙中的應用(受訪者供圖)
見未來:發揮“頭雁效應”,推進產業升級
物聯電器用電模式決定了物聯電池注定是一個專業性、多場景、多化學系統的電池產品解決方案。實現長期耐用性和瞬間脈沖動力精妙結合的物聯網專用電池,將成為“新基建”下,另一個極具發展潛力的產業。
南孚集團此次進軍物聯網領域,開辟物聯電器專用電池品類,也將在電池行業中起到“頭雁效應”,再次引領整個電池行業高速發展。
不久前,由於在物聯網電池電源領域的科研創新,南孚集團獲得深圳市物聯網協會授予的中國首個“物聯網電池電源研發生產基地”稱號。
相信隨著“新基建”的發展,會有越來越多企業加入,通過科研創新,涌現更多新模式、新業態和新成果,為實現“新基建”建設而共同努力。
-
仲夏七月,有著“中華商業第一街”之稱上海南京路步行街上,四大“舞台”同時燃起電競的“速度與激情”,一場玩轉“戰·星世紀”活動吸引了大批年輕人。這樣的場景,正是上海近年來發力打造“全球電競之都”的一個縮影。2017年以來,一個個電競項目落戶浦江,一座座總部高樓拔地而起,一部部精品游戲走向海外……朝著“全球電競之都”的目標,上海正日漸成為中國數字娛樂產業的領軍者。
7月31日至8月3日,2020中國國際數字娛樂產業大會(ChinaJoy)再次在上海新國際博覽中心拉開序幕。這是新冠疫情后首個線下舉辦的數字經濟產業大會,歷經18年的發展,ChinaJoy見証著中國數字娛樂產業的成長,成為享譽全球的數字娛樂產業盛會。
5G時代下,科技與數字娛樂產業將會碰撞出何樣的火花?在本屆ChinaJoy上,新浪潮正向我們襲來。
觀眾在ChinaJoy現場體驗互動游戲(受訪者供圖)
“宅經濟”發力,游戲產業逆勢增長
2020年第一季度,在春節和疫情的雙重影響下,長期“宅家”的居民對於在線娛樂的需求大增,帶動了數字游戲等行業的爆發。
中國音數協游戲工委7月30日發布的《2020年度上半年中國游戲產業報告》顯示,2020年1-6月,我國游戲市場實際銷售收入1394.93億元,同比增長22.34%,增速同比提高13.75個百分點。
移動游戲,更是成為行業增長的亮點。移動游戲實際銷售收入佔游戲市場總收入的75.04%。今年上半年中國游戲產業的增長中,中國自主研發游戲國內市場實際銷售收入達1201.4億元,同比增長30.38%。
根據移動應用數據分析機構Sensor Tower的最新數據,在疫情期間,中國手機游戲下載量迎來爆發式增長:3月中國下載量較去年12月增長67%﹔在3月的最后一周,下載量較去年12月首周增長61%﹔在農歷新年當周,中國手游下載量較去年12月首周更是猛增153%。
隨著手機游戲用戶規模增加,中國手機游戲市場的市場規模強勁增長。中商產業研究院發布的數據指出,2019年中國手機游戲市場規模達1695.6億元,2020年將有望突破2000億。
手機游戲如此龐大的市場規模和增量空間,也吸引了大量企業進入。據統計,截至2019年,上海共有439家游戲企業,僅騰訊科技(上海)有限公司一家企業就擁有員工將近四萬人。
創新引領,游戲產業邁入規范發展快軌
在本屆ChinaJoy開幕前夕,一個被視作游戲文化產業界“瞭望塔”的前瞻性專業機構——中國游戲產業研究院落戶上海。
作為國內當前最權威的、最具前瞻性的電競產業研究機構,中國游戲產業研究院為何最終選擇了上海?
近年來,上海游戲企業重視創新,自主研發,一些深受消費者喜愛的國產游戲脫穎而出。提出建設“全球電競之都”以來,上海游戲、電競產業步入快速發展軌道。
自2014年起,上海在全國率先開展國產網絡游戲屬地化管理試點,使上海網絡游戲審批時效大大提高。2018年,全國首創、針對小微企業和獨立開發團隊的“上海網絡游戲出版申報服務平台”打通審批全流程環節,讓游戲上線更為規范和通暢。
今年,“游戲出海”已然成為國產游戲一個熱門話題。《2020年度上半年中國游戲產業報告》顯示,上半年中國自主研發的游戲在海外市場的實際銷售收入達75.89億美元(約合533.62億元人民幣),同比增長36.32%。
與此同時,相關產業政策及精品工程亦在持續引導國產游戲新價值。2016年11月,原國家新聞出版廣電總局開始實施“中國原創游戲精品出版工程”,將在2016至2020年間累計推出150款左右精品游戲。
順應時勢、與時俱進,今年ChinaJoy組委會不斷創新,配合本屆ChinaJoy線下展會首次同期推出了線上展示模式“ChinaJoy Plus”線上展,將呈現直播+視頻、電競賽事、小游戲嘉年華、特色活動等豐富多彩的內容。通過新技術、新玩法,讓無法親身前來ChinaJoy展會現場的異地玩家也可足不出戶線上體驗ChinaJoy所帶來的的愉悅與精彩。
5G加持,手機游戲迎來更多機遇
2020年,是5G普及之年。隨著5G技術的應用和大規模商業推廣,未來的數字娛樂產業也將迎來更多機會。本屆ChinaJoy將聚焦科技創新和應用,新增展示5G雲游戲、硬件設備等數字娛樂產業的新技術創新。
就在ChinaJoy開幕前兩周,聯想、紅魔、ROG等廠商相繼推出為游戲玩家定制的“游戲手機”。據了解,這些手機均採用高通最新的驍龍865系列旗艦芯片,並引入人工智能技術,針對玩家的使用需求和習慣,在畫面、音效、散熱、續航等方面做出了優化。
以當下非常熱門的射擊游戲為例,“游戲手機”大都具備立體聲輸出效果,讓玩家可以在游戲中利用聲音辨別敵方位置,無論是追逐還是躲避都非常地有臨場感,同時還能讓用戶在游戲中體驗更自由、更穩定的無線音頻。
5G對手機游戲帶來的改變,不僅僅在於終端。隨著5G技術的發展,雲游戲進入了高速發展階段。利用5G的高速率、低時延優勢,能夠支持玩家在移動終端輕鬆實現超高清畫質,大型網絡游戲的實時加載,將移動游戲體驗提升至全新水平。
2020ChinaJoy“高通驍龍”開幕儀式(受訪者供圖)
在本屆ChinaJoy上,高通公司連續第二年攜手產業生態鏈合作伙伴,以“高通驍龍”品牌命名主題館。作為全球最大的手機芯片供應商,高通為何會參加一個游戲行業展會?
高通公司中國區董事長孟樸在開館儀式的致詞中表示:“從幾年前高通公司首次參加ChinaJoy,到連續兩年以驍龍主題館的形式與大家互動,我們看到的是中國電競游戲產業的蓬勃發展和不斷進步。今天的游戲,不僅僅是娛樂休閑的方式,更是文化和社交的重要實現途徑。今天的數字娛樂產業,也已經躍升為一種新業態、新經濟,在與各種新技術的不斷融合中,創造著巨大的社會價值。”
ChinaJoy 為游戲而生,高通驍龍主題館同樣為移動游戲玩家而來。在“高通驍龍”主題館內,高通攜手中國電信、中國聯通、中國移動三大運營商,黑鯊、iQOO、聯想、魅族、努比亞、一加手機、OPPO、realme、騰訊和小米等產業鏈合作伙伴,一起為玩家呈現全新的數字娛樂體驗。
孟樸表示:“多年來,高通公司持續賦能中國移動數字娛樂產業為玩家提供頂級文娛內容和體驗。5G技術的快速發展,大大提升了數字文創產品、游戲和電子競技的觀賞性、沉浸感和交互性,我們將繼續攜手整個產業鏈,用最新信息技術助力國內游戲企業打造優秀網絡文化產品並推向海外市場,不僅為廣大玩家提供優質的游戲和娛樂體驗,也助力中國數字內容產業的繁榮發展。”
-
落戶“草原雲谷”,挺進“世界屋脊”,伴隨今年政府工作報告給“新基建”吹來新風,我國大數據中心產業近期迎來又一輪發展高潮。
“加強新型基礎設施建設,發展新一代信息網絡,拓展5G應用,建設大數據中心,增加充電樁、換電站等設施,推廣新能源汽車,激發新消費需求、助力產業升級。”作為“兩新一重”關鍵內容,大數據中心既拉動消費惠及民生,又促進產業升級,推動數字經濟發展。正在推進的“全國一體化大數據中心”更兼具“新基建”“重大工程”雙重屬性,為我國治理能力現代化提供堅實支撐。
擁抱“大數據時代”,以廣東、重慶、上海、貴州等為代表的地方政府頻出利好政策,打造智慧城市數據底座,其中不乏人口僅達百萬甚至數十萬的中小城市。
大數據中心建設有何內在邏輯?小城市需要大數據中心嗎?多位行業專家在接受人民網記者採訪時表示,開展大數據中心建設要強化辯証思考,既要全面衡量長期收益和投入,發揮比較優勢,因地制宜引導市場主體按需建設,又應注意避免規劃模糊、能耗過高、過度建設等問題。
大數據中心市場“蛋糕”擴大
新冠肺炎疫情暴發以來,“健康碼”在各大城市相繼使用。作為儲存和計算海量信息數據的基礎設施,大數據中心作用凸顯。
伴隨數據成為重要的基礎性戰略資源,我國大數據中心規模也在不斷擴張。《2019-2020年中國IDC產業發展研究報告》預計,2020-2022年,我國大數據中心業務市場規模復合增長率為27.8% ,2022年大數據中心規模將達3200億元。
面對巨型市場“蛋糕”,騰訊、阿裡、快手等互聯網巨頭近期紛紛“壕擲”重金,加速大數據中心項目布局:在重慶,總投資45億元的騰訊西部雲計算大數據中心二期即將啟動,建成后將具備20萬台服務器的運算存儲能力﹔在烏蘭察布,投資將達百億元的快手智能雲大數據中心項目預計明年底上線,將以30萬台服務器、60EB存儲容量的規模支撐快手未來幾年的存儲需求,存儲量相當於300萬個國家圖書館……
政策加持、大量資本“彈藥”入局,大數據中心產業正在迎來發展新態勢。中國工業互聯網研究院副總工程師田野對記者表示,大量資本進入,可直接夯實智慧城市、工業互聯網等未來建設的數據價值挖掘基礎,勢必也將提高產業的社會關注度,激發市場活力,助力打造更豐富的應用場景和更完善的產業生態。
3月20日,工信部發文明確要求加快國家工業互聯網大數據中心建設,鼓勵各地建設工業互聯網大數據分中心。田野指出,大數據逐漸從消費領域走向工業領域,從產品的營銷環節拓展到全產業鏈。依托大數據中心,深挖數據價值,將有效解決企業行業痛點,加速企業數字化、網絡化、智能化轉型升級,提高中國在全球經濟格局中的競爭力。
大數據中心規劃需增強辯証思考
不少人有疑惑,大數據中心聽起來很“高大上”,為什麼不僅會出現在北、上、廣、深等發達城市,許多三、四線城市或者縣城也紛紛跟進建設?
事實上,推進大數據中心項目落地需要考量的要素有很多。對於大數據中心的大客戶——互聯網公司來說,數據傳輸速度往往是考量大數據中心的核心要素之一,因此,在市場驅動下,大量大數據中心集中在數據傳輸速度較快的發達城市並不稀奇。
而就各地政府公開的項目資料來看,“政策引導和市場驅動相結合,立足應用需求,兼顧能源、氣候、自然冷源、網絡設施、能耗指標等要素和條件”已成為地方“上馬”大數據中心的普遍共識。
“提前布局大數據中心建設,有助於數字政務、智慧城市的推進,加快地方經濟轉型升級。”田野表示,小城市建設大數據中心有其積極意義,但要加強辯証思考,切忌盲目跟風,產生設備機房“受冷落”“晒太陽”的浪費情況。
賽迪智庫規劃研究所徐凱舟也提出,目前某些地方政府對大數據中心的內容和作用認識並不明晰,已成為影響大數據中心建設健康發展的重要因素之一。
例如,東北某城市雖然完成了數字政務平台建設,有效提高了行政效率,但政府支出沒有形成向全社會的外溢作用,在智慧交通、智慧醫療、智慧教育等方面均未重點培育數據應用服務企業﹔又如,西部欠發達地區某市提到希望在本地建設大數據中心,運用區塊鏈技術為當地農牧產品建立數字化溯源體系,從而打造和推廣農牧產品品牌。“實際上,建立數字化溯源體系,大可不必進行自建大數據中心和區塊鏈投資。”徐凱舟直言,“三線以下城市大數據中心的能源、人力等要素成本並未明顯低於臨近的一二線城市,又不具備規模經濟優勢,機架租用率往往陷入低迷。”
數據顯示,截至2017年底,全國大數據中心總體平均上架率為52.84%,總體供需平衡,但與發達地區大數據中心成熟市場相比仍有一定差距,大數據中心利用率有進一步提高空間。
大數據中心發展需“央地企”合力推動
今年以來,從中央深改委會議審議通過《關於推動基礎設施高質量發展的意見》,到中央政治局常委會會議提出“加快5G網絡、大數據中心等新型基礎設施建設進度”,頂層設計已為“新基建”按下了“加速鍵”。
每一個大數據中心,從前期設計到建設技術攻關,再到后期運維,都是一項系統性工程。隻有發揮好中央、地方、企業各自的作用,形成合力,才能有效支持大數據中心建設健康發展。
徐凱舟提出,“中央應該做好‘新基建’的總體規劃,促進大數據中心集群布局與通信網絡建設、智慧城市布局相協調。地方政府應該配合好‘全國一體化大數據中心’建設重大工程落地實施,保障好能源、土地、人力、資金等各類要素供給。”
田野則表示,地方政府在統籌大數據中心發展規劃時,還應盡量優化建設區域和功能布局,鼓勵集約建設。
目前,多地政府已明確提出大數據中心集約化建設,嚴格限制由財政投資興建單位自用大數據中心。全國人大代表、浪潮集團董事長兼CEO孫丕恕在今年全國兩會上提出建議:盡快制定《政府購買雲服務行動實施計劃》,從上雲的廣度和用雲的深度兩個方面快速推進政務雲建設。
對於深入參與大數據中心建設和使用的企業單位而言,則需要發揮主動優勢,深挖數據價值,打造一批性能優秀、應用效果好、可復制推廣的行業解決方案。
“企業一方面應優化服務質量,降低大數據中心租用成本,滿足客戶需求,另一方面應發揮研發團隊能力,與數據應用服務企業展開合作,以研發成果造福社會。”徐凱舟同時指出,大數據人才培養也很關鍵。需要開展大數據人才培養與引進,強化人員合理配置,保障高質量人才資源的輸送,助力各地大數據中心的高效運轉與高端化發展。
-
隨著2020年高考結束,不少學生已經快速投入志願填報准備中。今年,加強新型基礎設施建設首次被寫入政府工作報告,5G、大數據、人工智能等相關行業蘊含的就業機會和發展前景,引發廣大考生和家長們強烈關注。
何為“新基建”?日前,國家發改委明確范圍,新基建是以新發展理念為引領,以技術創新為驅動,以信息網絡為基礎,面向高質量發展需要,提供數字轉型、智能升級、融合創新等服務的基礎設施體系。包括信息基礎設施、融合基礎設施、創新基礎設施等3個方面。
具體來看,新基建涵蓋5G、特高壓、城際高速鐵路和城際軌道交通、新能源汽車充電樁、大數據中心、人工智能、工業互聯網等七大領域,應用極其廣泛。因此,新基建涉及的高校專業也較為豐富,包括通信工程、計算機、電氣工程、土木工程、數學、統計學、心理學等多類學科、專業。
受疫情影響,今年以來,新基建相關熱門產業的應屆生招聘力度普遍提升。據BOSS直聘研究院最新發布的報告顯示,在2020年春招季,5G、人工智能、物聯網、雲計算、集成電路、大數據等領域的應屆生崗位比例普遍增長了1-5個百分點,為專業對口和有興趣進入“新基建”領域的應屆生提供了良好機會。
就具體崗位而言,2020年一季度包括Java開發工程師、軟件工程師、Android開發工程師等在內的5G、大數據、人工智能等各領域通用技術人才缺口較大。其中Java開發工程師備受市場追捧,據智聯招聘統計,該崗位的每個求職者對應約3個工作機會,穩坐求職“C位”。
值得注意的是,目前新基建相關產業從業人員學歷普遍較高,其中七成擁有本科及以上學歷。據智聯招聘統計,當前業內人才中有10.8%擁有碩士及以上學歷,62.79%擁有本科學歷,合計超過七成。
相應地,新基建相關產業熱門崗位從業人員的薪酬也較為不菲。據智聯招聘統計,2020年一季度,“新基建”核心技術崗位平均招聘薪酬10299元/月。分職業看,具有管理職能的IT技術/研發總監平均月薪最高,可達25932元/月,排在其后的是系統架構設計師與IT項目總監,月薪分別為24277元與21655元,管理類及架構類職位排名靠前。與“國產替代”開發、攻堅環節強關聯的IC驗証工程師、集成電路IC設計/應用工程師等5G相關崗位,以及音頻、圖形開發等人工智能崗位的招聘薪酬也排名靠前。
此外,近年來新基建產業人才市場重心出現南移。在廣東省2020年度重點基礎設施項目投資計劃中,新型基礎設施項目數為165項,佔比34.1%,在全國所有省份中領先。江蘇、上海等地也先后推出了加快推進數字“新基建”擴大信息消費和支持發展5G網絡的政策意見、《上海市推進新型基礎設施建設行動方案(2020-2022年)》,積極布局新基建。
據智聯招聘統計,2020年一季度南方省市信息基礎設施產業招聘核心技術人才數量佔全國六成,且與2016年同期相比,這一比例提高11個百分點。
將來想要進入“新基建”行業的高三畢業生們,看了這份“新基建”報考小貼士,你們知道該如何填報志願了嗎?人民網科技祝願您金榜題名,旗開得勝!
-
4月初,合肥已經有些炎熱,28歲的四通搬家合肥分公司總經理秦懷濤正忙著調度車輛,監督工人出車服務。烈日下戴著口罩的秦懷濤忙得有些透不過氣。
受疫情影響,2020年的春天一度被按下“暫停鍵”。隨著復工復產持續推進,群眾需求較大的社會服務業重新活躍。秦懷濤告訴記者,最近公司忙活起來了,互聯網平台推廣帶來的線上訂單增多,已成為公司業務增長的“主力軍”。
在我國,包括搬家行業在內的社會服務領域創業空間大、吸納就業潛力大、且存在上千萬就業缺口。近年來,伴隨互聯網、雲計算、大數據等新技術不斷“賦能”,傳統的家庭服務行業迎來升級發展新契機,也匯聚了更多的優秀人才開展多樣化創業。
秦懷濤正是在“互聯網+”紅利之下成長起來的新一代社會服務業創業者。自2015年投身搬家行業以來,他從“北漂”到扎根家鄉,5年間已完成從“搬家工”到“總經理”的華麗蛻變。
為圓創業夢 從搬運工干起
西裝合體、皮鞋锃亮,連手裡的剪彩刀都閃著光芒。在主持人的統一指揮下,秦懷濤朝著鏡頭自信一笑,記錄這自己事業的高光時刻。
2017年4月15日,四通搬家合肥分公司正式成立。左二為秦懷濤。
這是2017年4月15日,由秦懷濤任職總經理的四通搬家合肥分公司正式“啟航”。這一天,距離他大學畢業僅僅過去不到兩年。
2015年春天,和多數應屆畢業生一樣,秦懷濤努力面試,嘗試各種實習。“進工廠、賣手機我都做過,但是體驗下來,反而更加堅定了我的理想,那就是創業。”秦懷濤向記者坦言,自己來自工薪家庭,剛剛畢業的他沒有創業啟動資金,也缺乏創業所需的技術和經驗,獨立創業顯然不切實際。
“我爸想讓我進國企,像他一樣安安穩穩過一輩子。”縱使困難重重,秦懷濤內心渴望創業的“小火苗”不斷燃燒,為了實現創業夢,一腔熱血的他選擇“曲線救國”。
“當時,我正好看到四通搬家發布的城市經理人招聘信息。”秦懷濤告訴記者,他以管理培訓生的身份入職接受輪崗培訓,歷經18個月共六輪的考核之后,便有機會以合伙人的身份與四通搬家總部聯合創辦分公司。
一份工作,既能鍛煉本領,又能圓夢。面對這個寶貴的機會,秦懷濤“一下子就被吸引住了”。同年6月,他乘著火車一路向北,正式加入四通搬家公司北京總部,順利成為一名管理培訓生。
入職之初,秦懷濤作為普通工人,參與一線搬運工作,這也為他招來不少質疑。“在一些家人和同事看來,我一個大學生去當搬家工人,一個月拿3000塊錢,還天天想著‘春秋大夢’,實在太理想化了。”秦懷濤說,面對不理解,他從未動搖。“人要有信念,創業者尤其需要。遇到任何困難,都要硬著頭皮堅持下去。”
互聯網推廣破解業務“開荒”難題
正如那句話,“出發,是為了更好的歸來。”作為管理培訓生期間,秦懷濤歷經一線搬家工人、話務員、調度員、運營總監等多個崗位,如同“打怪升級”般快速成長。
圖為秦懷濤在一線參與搬家工作時的自拍。
2016年9月,恰逢公司開拓安徽市場,秦懷濤第一時間提出申請,成功合伙創建四通搬家合肥分公司。回到老家安徽,秦懷濤的創業大幕正式拉開。隨之而來的不僅有任職總經理的喜悅,更有令他始料未及的壓力與煩惱。
合肥分公司成立之初,在管理、經營、業務拓展等方面都處於“待開荒”狀態。其中,最讓他頭疼的,就是訂單量上不去。“業務最少的時候,我們20個工人在公司歇著沒活干,每天都是著急上火的狀態。”秦懷濤說。
相較於保潔、育兒嫂等使用頻次較高的家庭服務而言,搬家是一種較為低頻的剛需行業,中小型搬家公司在客戶拓展、用戶留存等方面都面臨較大難度。不過,近年來“互聯網+搬家”模式快速發展,擺在中小型搬家公司面前的渠道難題正在得到解決。
秦懷濤說,此前,他一度在廣告投入上下大功夫,花了不少錢但卻收效不佳。這也讓他意識到,好的渠道不僅要能“引得來客戶”,還要“能保証獲客成本低、轉化效果高”。
正在苦惱之際,秦懷濤留意到互聯網平台開始在全國各地拓展業務。借助大平台的力量,把獲客的工作交給平台,自己專注服務質量讓客戶滿意,專業的人干專業的事形成合力,可能比單兵作戰更有效率。秦懷濤很快和58同城“到家精選”聯系,並成為其在合肥開通搬家業務后的首個入駐商家。
依靠良好的信任與合作,不僅秦懷濤的公司在經營業務上實現了逐年攀升,平台方也實現“雙贏”。據了解,58同城“到家精選”在合肥的搬家業務訂單每年以160%的速度增長。同時,四通搬家合肥分公司也從最初的6輛車、12個師傅,拓展為目前的17輛車、55個師傅。
“我粗略統計了一下,互聯網渠道對業務增長的幫助已經很大了。”秦懷濤透露,當前,四通搬家合肥分公司每月流水大約75萬元,其中超過30%的客戶來源於58同城“到家精選”。
接入智能平台 擺脫低效經營
從一線服務人員到公司“掌舵人”,秦懷濤近五年來對於搬家行業的思考日益深刻。
他告訴記者,當前搬家行業存在粗暴搬運、臨時加價、不守時、物品丟失等散、亂、差現狀,這些亂象和行業缺少統一標准有較大關系。通過互聯網這座“橋梁”,或將在很大程度上提升客戶需求及評價信息的互聯互通,促進行業標准的盡早建立。“通過互聯網的平台和數據,我們能改善服務,打磨更好的產品。”秦懷濤說。
疫情發生以來,“入戶”家政服務受到較大沖擊。為幫助中小企業共渡難關,58同城“到家精選”為入駐企業免除2月份平台費用,並加大補貼力度,幫助企業降低成本。此外,依托大數據和雲計算的智慧家政系統,還可幫助中小商戶實現訂單管理、財務結算、人員排班、庫存管理等日常經營智能化管理。據測算,該系統可提升30%的經營效率。
隨著公司業務不斷擴展,秦懷濤對於客戶服務的專業性要求也越來越高。平時,他除了完成日常工作以外,還會學習平台免費給入駐企業開放的300多節培訓課程。
“我們不是小作坊,公司的服務對象有普通家庭,也有高校、政府機關。隻有提高服務質量,保証每個工人的專業性,才能留住客戶。”他說,為了保証工作效率,他會和其他管理人員先集中學習,再把相關內容傳授給一線員工。
在互聯網大潮中,越來越多的年輕人像秦懷濤一樣,得到平台的全方位“賦能”,走上就業創業的人生道路。這一“互聯網平台+創業單元”的新模式,把互聯網平台信息集聚能力強、覆蓋范圍廣等優勢,賦能給中小微企業,加速產業集聚發展。
產業化發展,這也是秦懷濤創業夢想的宏偉目標。當被問到職業願景時,這個“90后”堅定地說,“我希望能成為中國搬家行業走出國門的先行者。”
-
曾經,在公立綜合醫院私下裡流傳著的“鄙視鏈”中,兒科是處於最底層的科室之一。這是因為兒科“既苦又累,風險高,還不賺錢”。因此在“常年人手緊缺”的公立醫院兒科,醫生的榮譽感也始終高不起來。
崔玉濤是兒科醫生中的“另類”。隨著互聯網的逐漸普及,他將數十年的兒科專業積累,化為親切有愛的互動科普,借助互聯網社交平台傳播,為無數家庭解決了育兒難題,成了百萬寶媽心目中的“定海神針”,被粉絲親切稱為“崔神”。
如今的崔玉濤,盡管年近60,但依然身材均勻、充滿活力。在“著名兒科醫生”的身份之外,他還多了一重身份:互聯網創業者。隨著“院長”“首席健康官”等一項項頭銜加身,他一手締造的“育學園”,也在兒童健康管理方面走出一條獨特的創新創業之路,也為更多母嬰護理人才職業發展提供了專業成長之路。
借力“互聯網+” 傳播當代“育兒經”
“我家娃2歲了,還不太會說話,是不是有什麼問題?”“寶寶濕疹就是不退,怎麼辦呀?”“親們,夜奶怎麼斷呀,我這個當媽的快累死了!”隨著社會的發展,“科學養娃”成了新一代父母們的核心訴求。家庭對於嬰幼兒的教養知識的需求也越來越迫切。
圖為崔玉濤(受訪者供圖)
“我想創辦育學園時,就是有一個初衷,想通過育學園的努力,讓中國人能夠養好我們自己的孩子。”在談及“育學園”的發展歷程時,崔玉濤說,自己在看診過程中經常聽到家長說,美國的育兒書是如何寫的,歐洲的育兒書是如何寫的,“但這些國外的經驗就一定適合中國的家庭和中國孩子嗎?不一定。”
帶著“讓中國人養好自己的孩子”的朴素理念,2015年,崔玉濤發起創辦了“育學園”,利用互聯網+醫療咨詢模式,為中國千百萬家庭提供先進的育兒理念。
“育學園從成立到現在已經有5年多的時間了,在這5年的時間裡,我們通過育學園APP、微博微信、粉絲群、全國巡講、診所看診等等途徑,通過不斷的與家長進行深入的交流,育學園就形成了一套以‘自然養育’為核心的兒童健康管理體系,包括有母乳喂養、輔食添加、預防接種、兒科常見病、用藥和就醫、成長發育、營養和心理等內容,是一套全方面、全維度的兒童健康管理體系。”崔玉濤說。
標准化培訓輸出 培養專業母嬰護理人才
近年來,隨著“育學園”的成熟和發展,其業務也越來越多元化。不僅包括線上知識付費、線下診所,還在教育培訓行業嶄露頭角,改善了大批兒童保健、母嬰護理行業人員的就業狀況。
右二為王鳳蘭(受訪者提供)
服務於長春市某母嬰機構的王鳳蘭,從事月嫂工作2年。她是育學園與當地合作培訓的第一批學員。
“以前經常聽客戶們說到‘崔玉濤’這個名字,客戶們都特別相信他,也經常用崔玉濤的書來考我們。曾經有一次我去上戶前,有個客人就拿著崔玉濤的書一條一條考過我。后來我才知道這個人是個很有名的兒科醫生。”王鳳蘭說。
后來,她在機構學習時,參與了育學園的培訓課程。“這是我第一次系統地學習並接觸了崔玉濤的理念,確實很長知識。”她表示,培訓時,專業兒科醫生的講解,讓自己知道了很多護理方法不僅是照顧好孩子,也對孩子的長遠健康和發育有好處,“感覺特別受益”。
近年來,憑借大數據、人工智能等互聯網技術的創新,“育學園”打造了“兒童健康綜合管理平台”項目,基於海量用戶和先進醫療、IT技術、人工智能的體檢標准,標准化培養基層醫務人員,建立醫務診療標准,提升基層醫務人員和整體醫院的醫療服務水平,同時也將月嫂、育兒嫂等培訓、上戶實施、育兒記錄綜合整合,用以實現家庭養育和兒科保健指導一體,標准統一,科學育兒的可追溯,高效的兒童保健體系。
從2019年年初開始,育學園就把這個管理體系逐漸標准化,做成可以按照課程體系輸出的培訓標准。
“這樣做的好處有兩個。”崔玉濤介紹,一是可以在規定時間內以高水平的培訓效果來培養專業的兒童健康和母嬰護理從業人員。二是可以保証培訓質量,不會出現參差不齊、有高有低的情況。
“做兒科工作30多年來,我越來越發現,隨著生活水平的提高,許多老一輩的育兒經驗和理念已不再適應現在的養育需求了。年輕一代的家長們往往也不願意服從老人的育兒安排,更願意去聽從專業人員的建議,比如我們兒科醫生的、幼兒園老師的、保健醫的,還有經過專業培訓過的月嫂和育兒嫂等等。”
“如果育學園可以把專業醫療、專家團隊的理念和經驗,通過標准化培訓產品推廣出去,讓更多的兒童健康從業者‘學會、學好、用好’這些專業知識,那麼托幼工作才有了專業的、可靠的工作人員,父母才能放心把自己的孩子送過去,也才能真正放心的去工作。”崔玉濤說。
高質量培訓加持 為育兒嫂就業增添信心
從一名資深兒科醫生一路走來,跨界蛻變,崔玉濤不僅正在身體力行地在“互聯網+”創新創業大潮中奮勇搏擊,如今,更是通過其標准化培訓體系和平台,帶動了更大范圍內的就業。
“育學園帶來的不僅僅是專業的培訓,更是就業的信心。”第一家與育學園合作的機構負責人曾這樣評價。“經過這樣高質量的培訓,母嬰護理人員的在就業上就獲得了特別大的加持。”
該負責人坦言,盡管現在市場上有很多托幼、育兒嫂、月嫂的培訓機構,但亦不乏“花錢買証”的黑心機構。這使得很多從業者即使持証上崗,也經常還會受到客戶質疑,覺得他們不是醫生護士這樣的專業人士。
“聽她這樣說,我心裡是挺震撼的。”崔玉濤表示,自己確實也在看診過程中發現有些家長對月嫂和育兒嫂並不是那麼的放心和信任。“因此在對母嬰護理人員培訓的過程中,我們也很注重樹立堅定的從業和就業自信心。”
“下一步,我們將積極對接各級衛生單位,更好地落實國家三級預防機制,為基層醫生、月嫂、育兒嫂制定更細化的從業標准,為中國全民健康理念做到更好的推廣。”崔玉濤說。
此次新冠疫情期間,育學園免費開放APP中所有內容,訪問人數超千萬。免費為用戶答疑2萬余次,將6000課時的教育課程對接“學習強國”,滿足了媽媽們的育兒需求,也緩解了疫情期間的育兒焦慮。
記者發現,這些年,育學園正在逐漸從兒童健康的單一領域,向婦產兒一體化的母嬰健康服務發展。崔玉濤表示,“希望在不久的將來,我們能夠為整個家庭提供健康服務。”
-
“您好,您的餐到了,請下樓取餐。”對很多人來說,每天喊你吃飯的,可能不是你媽媽,而是外賣騎手們。你和他們的交集,往往也只是一通電話、一面之緣和一句謝謝。口罩背后、飯點之余的他們是什麼樣的?餓了麼今日發布的一份調研報告,揭開了300多萬外賣騎手們的生活。
“平均年齡為31歲,其中90后佔比約為47%,大學生騎手整體佔比接近2成。”阿裡本地生活今日發布的《2020餓了麼藍騎士調研報告》顯示,38%騎手還希望學習經濟理財知識。
在外賣配送工作之外,騎手們也擁有多重人生。數據顯示,56%騎手有第二職業,其中26%為小微創業者,21%為技術工人,4%為自媒體博主,1%為環衛工人。脫下騎手工服,他們可能是公司白領、小店店主、甚至健身房教練。
15%騎手曾為工人,寒暑假大學生也來體驗生活
《報告》顯示,藍騎士平均年齡為31歲,其中90后佔比約為47%,95后新增注冊騎手同比增長1.3倍。
大學生騎手整體佔比接近2成。從籍貫來看,老家為天津、上海的騎手中大學生佔比最多,接近4成。每年的寒假和暑假,許多大學生選擇成為兼職騎手來體驗生活,工作之外,他們熱愛寫代碼、繪畫、玩樂隊,經常帶騎手同事逛大學校園、一起打球……
數據來源:《2020餓了麼藍騎士群體畫像》
在從事騎手之前,他們的工作各異,15%曾是工人,14%是公司職員,12%則為個體戶。
數據來源:《2020餓了麼藍騎士群體畫像》
而在外賣配送工作之外,藍騎士也擁有多重人生。餓了麼蜂鳥數據顯示,56%騎手有第二職業,其中26%為小微創業者,21%為技術工人,4%為自媒體博主,1%為環衛工人。當脫下騎手工服,他們可能是公司白領、小店店主、甚至健身房教練。
利用工作空閑自學英語的騎手徐小超(受訪者提供)
除了薪酬福利,騎手最關注的是學習培訓機會。38%騎手希望學習經濟理財知識,29%渴望了解人文藝術知識,21%想要額外學習英語等第二外語。
貧困縣騎手平均月薪逾5800元 不輸城市白領
《報告》顯示,八成藍騎士來自農村,安徽、河南、四川是騎手輸出大省。籍貫來源前五的縣城中,60%為國家級貧困縣。這些貧困縣騎手的平均月薪逾5800元,超過2019全國城鎮平均工資。
安徽阜南縣是國家級貧困縣,也是騎手來源最多的縣城之一。女騎手鄭允曾在廣州、杭州等地打工,為了不讓孩子成為留守兒童便回到了老家阜南縣,成為一名餓了麼騎手。“小縣城裡也有機會,我現在終於可以陪在孩子身邊,單子多的時候一個月能掙上8000,比我們這兒很多男人掙得還多哩。”鄭允說。
在一些資源枯竭型城市,人們也有了新的工作機會。河南濮陽、四川瀘州和山東棗庄是2019年新增騎手注冊數最多的資源枯竭型城市。在礦產資源開發進入后期,服務業成為城市轉型的發力點。
煤城鶴崗約10%的餓了麼騎手曾從事礦工工作。騎手整體薪資約為當地平均工資2倍以上,單王騎手可月入過萬。按照鶴崗普通地段的房價計算,單王跑單三個月可全款買一套房,當地還推出給冠軍騎手年終獎送套房的福利。
-
走在城市的邊緣,周柳含覺得今年的春意格外濃。
2012年畢業后進入到再生資源行業,周柳含經常奔走在這座城市的各個角落,他最喜歡郊區,這裡人少,空氣好。今年因為疫情影響,城市復工后的人群很少有大范圍的活動,郊區冷清了不少,但春意卻不減。
我是一名“拾荒者”
周柳含是一名“踩線”的“90后”,上大學的時候,他經常和同學們一起研究電子電器廢棄后的歸宿。2012年,周柳含大學畢業后進入格力,如願成為了一名再生資源從業者。
周柳含正在抽查主機(受訪者供圖)
從年初,周柳含就跟這裡的老板聊上了,他的工作需要實地考察要回收的原材料,確認來貨情況。年初,周柳含抽查了一批主機,了解了材料來源,還對老板收回來的冰箱擺放進行了規范指導。跟老板熟了之后,周柳含還跟對方聊起了日常:“最近收貨好不好收?”“空調上個月收了幾台?”“冰箱現在什麼價格收?”通過這些閑聊,周柳含會大致判斷近期的材料行情。他介紹道,再生資源原材料供應情況受季節影響較大,採購廢舊家電品類直接影響到拆解產值,及時與貨主溝通,了解下游供貨情況,可以幫助他對市場情況進行初步判斷。
周柳含介紹,近年來國家政策嚴厲禁止多類“洋垃圾”入境並嚴格打擊小作坊私自違規拆解,但仍有商家受利益誘惑將“洋垃圾”偷運至國內后進行貼標偽裝送入拆解廠,將原裝機進行私下拆解出貴重零件后進行組裝銷售。因此,對於每一批要收的貨物,他都會親自跑現場,認真檢查,同時原材料運輸到公司后仍需要進行下一步的質量檢查。
周柳含正在檢查液晶顯示屏外觀(受訪者供圖)
在廠區的原材料收貨現場,周柳含搬起一台液晶顯示器認真看了起來。他通過對各螺絲口進行外觀檢驗,初步判斷出這批貨物沒有被拆過,又仔細看了看顯示器底端的散熱孔,觀察內部線路板是否有破損。
“現在人們的生活越來越好了,換新家電的頻率也更高了,這些被淘汰的家電也要規范回收,一來可以減少污染,二來可以通過拆解生成其他原料實現循環利用”。周柳含說:“很多人覺得我們這行像是‘拾荒者’,收的都是破舊的東西,但我覺得挺有意義的。”
我工作在“回收站”
周柳含所在的鄭州格力綠色再生資源有限公司是格力五大再生資源基地之一。在這些生產基地中,經過多種渠道回收來的電視機、冰箱、洗衣機、空調、電腦,經過“無害化”固體廢棄物拆解技術——“物理分離”等技術處理,形成銅、鐵、鋁、塑料等可再生資源。
當前,我國廢舊家電拆解行業還處於逐步發展狀態,其中生態環境保護法律法規、拆解處置工藝、資源循環利用等都已較為成熟,但仍存在群眾環保意識薄弱、民間私自拆解的現象嚴重、回收體系不完整、物流倉儲仍不規范等問題。
周柳含介紹說,除了專業的基地建設,各再生資源基地還會組織精益改善技能大賽等活動,促進專業人員的技術交流。同時,格力再生資源體系建設有相較完備的回收渠道,涵蓋散戶、回收站、回收供應商、電商平台、經銷商門店、企事業單位報廢、O2O網絡回收平台等多個渠道。回收后的設備統一送至專業的拆解基地,后者的年拆解處理廢棄電子電器能力超1200萬台。
周柳含與同事一起在精益改善技能大賽宣傳海報前合影(受訪者供圖)
我給消費者“送實惠”
不止是資源回收減少污染和浪費,周柳含的工作還讓家電“以舊換新”的商業模式成為可能,這讓他工作起來格外有干勁。
“正是有了我們在后端對舊家電的回收處理,才給前端消費者以舊換新提供了價格空間。”據了解,消費者通過“以舊換新”可以獲得400-800元不等的優惠幅度。
近年來,家用電器安全使用年限和家電節能換新等問題備受關注。“去年國家發布了《綠色高效制冷行動方案》,全力推動制冷行業節能化發展,這是行業的事,也是全社會的事。我們通過‘以舊換新’活動,給消費者更多實惠,能有效降低高能效綠色產品走進百姓家的門檻,整體推動社會資源可持續。”格力電器相關負責人表示。
4月15日,廣東省發改委等10部門聯合印發《廣東省關於促進農村消費的若干措施》,明確提出開展2020年汽車下鄉和家電下鄉兩項專項行動。該負責人對此表示,我國“家電下鄉”已經有十幾年的歷史,在政策激勵層面效果明顯,能夠有效帶活農村家電市場,同時也能通過換新家電促進行業整體能效提升,提升群眾生活品質。
-
隨著復工復產“號子”吹響,曾經一度被按下“暫停鍵”的社會經濟活動,正在逐漸恢復往日的熱鬧。經歷了此次疫情,我們見証了線上經濟的空前火熱,見証了移動互聯網對生活的加速改變,也見証了中華兒女不畏艱難的頑強斗志。
在五四青年節到來之際,我們看見,新時代這樣一群“90后”青年正在隨時代起舞。他們青春年少,他們自強不息,他們勇於實踐,他們獨立有想法……在澎湃的“互聯網+雙創”大潮中,堅定信念、堅守自我,闖出了一條條別樣的創業之路,成為創業大潮中的一支生力軍。
近日,發改委聚焦“互聯網平台+創業單元”等新模式,圍繞家政服務、養老托育、鄉村旅游、家電回收等社會服務行業啟動了“雙創”帶動就業示范工作。在這中間,就涌現出一大批不走尋常路、大膽創新、積極創業的“新青年”。
有理想 能吃苦 搬家搬出“創業路”
4月的合肥,天氣已經有些炎熱,28歲的四通搬家合肥分公司總經理秦懷濤正忙著調度車輛,監督工人出車服務。烈日下,戴著口罩的秦懷濤忙得有些透不過氣。
如今已是分公司“掌舵人”的秦懷濤,五年前還只是一名初出茅廬的大學畢業生。“進工廠、賣手機我都做過,但是體驗下來,反而更加堅定了我的理想,那就是創業。”秦懷濤向記者坦言,自己來自工薪家庭,沒有啟動資金、缺乏技術經驗,獨立創業顯然“不切實際”。
當時,在求職中彷徨找尋的他,偶然看到了四通搬家發布的城市經理人招聘信息。一份工作,既能鍛煉本領,又能圓夢,秦懷濤“一下子就被吸引住了”,他乘著火車一路向北,正式加入四通搬家公司北京總部,順利成為一名管理培訓生。
“我一個大學生去當搬家工人,一個月拿3000塊錢,還天天想著‘春秋大夢’,在別人看來,實在太理想化了。”秦懷濤說,面對他人的不理解,他從未動搖:“人要有信念,創業者尤其需要。遇到任何困難,都要硬著頭皮堅持下去。”
圖為秦懷濤在一線參與搬家工作時的自拍(受訪者供圖)
2016年9月,恰逢公司開拓安徽市場,秦懷濤第一時間提出申請,成功合伙創建四通搬家合肥分公司。回到老家安徽,秦懷濤的創業大幕正式拉開。
合肥分公司成立之初,各方面都處於“待開荒”狀態。 “業務最少的時候,我們20個工人在公司歇著沒活干,每天都是著急上火的狀態。”秦懷濤說。
正在苦惱之際,秦懷濤留意到互聯網平台開始在全國各地拓展業務。於是,秦懷濤很快和58同城“到家精選”聯系,並成為其在合肥開通搬家業務后的首個入駐商家。
隨著業績的逐年攀升,如今,四通搬家合肥分公司已從最初的6輛車、12個師傅,拓展為目前的17輛車、55個師傅。
在我國,包括搬家行業在內的社會服務領域創業空間大、吸納就業潛力大、且存在上千萬就業缺口。近年來,伴隨互聯網、雲計算、大數據等新技術不斷“賦能”,傳統的家庭服務行業迎來升級發展新契機,也匯聚了更多的優秀人才開展多樣化創業。
秦懷濤正是在“互聯網+”紅利之下成長起來的新一代社會服務業創業者。在互聯網大潮中,越來越多的年輕人像秦懷濤一樣,得到平台的全方位“賦能”,走上就業創業的人生道路。
與此同時,由於像秦懷濤這樣一大批年輕人的加入,他們觀念新、頭腦活,敢想敢干、勇於嘗試,也為搬家這一“傳統”行業注入了新鮮血液,帶來了新的生機與活力。
有想法 懂網絡 在家做起“自在老板”
“大學畢業后我一開始在部隊工作,不想滿足於按部就班的工作和生活,所以想要自己創業。”民宿經營者揚宇回憶到,“做民宿不需要很高的學歷,門檻不是特別高,所以選擇了這個行業”。
如今,揚宇的民宿品牌“理想國”經營規模越來越大,已經在廈門、西安、武漢等全國9個城市擁有1000多間民宿。
揚宇的民宿裝修中(受訪者供圖)
近年來,互聯網的飛速發展,催生了一片片新經濟的“藍海”。“互聯網+民宿”就是其中之一,據中國旅游與民宿發展協會的報告顯示,2019年共享住宿市場交易額約為190億元。
像揚宇這樣“扎根”民宿的年輕創業者不在少數。作為“互聯網”的原住民,他們熱衷網購、喜歡宅在家中、擅長和陌生人交流,對線上經濟有著天然的敏感度。因此,許多有想法、有個性的年輕人,將自己獨特的風格融入民宿,形成了諸多屬於自己的年輕品牌。
二胎媽媽王娜,為了更有精力照看小孩,准備加入“媽媽經濟”的大軍。於是,從事裝修設計出身的她,把目光投向了民宿行業。
2019年初,王娜在西安拿了一套別墅,總共9個房間,打點裝修后開門營業。
“我專門雇佣了一個保潔阿姨,平時我在家照顧孩子,平台上接到訂單后我會和客人溝通好,給客人發入住指引和須知。客人入住后,我和孩子就過去民宿,阿姨照顧孩子,我會泡好茶准備好點心和客人聊會天,看看他們還有什麼需求,同時做入住登記,加客人微信以便以后再有需要。安排好之后,我就可以帶孩子回家了。”王娜介紹到。
就這樣井井有條地安排著自己的生活,2019年,王娜家庭事業雙豐收。靠經營民宿,每月有著超過3萬元的淨收入,而她的兩個小朋友,也在健康茁壯成長。
疫情爆發以來,線上經濟顯示出其強大的優勢和生命力。復工后,揚宇提升了旗下房源的安全衛生標准,並參加了美團民宿推出的各項活動,陸續有著不斷的資金回流﹔而王娜在美團民宿的建議下進行了價格上的調整,“清明節之后,房子天天客滿”。
如今,90后正日益成熟,正處於事業起步與快速上升期的他們,已漸漸成長為消費市場的主力軍。有了這些“90后”的加入,民宿市場也顯得朝氣蓬勃。
不同於此前的幾代人,物質財富相對富足、更有自己的主見和想法的他們,正成為新一代創業的主力軍,90后熱愛社交、熱愛溝通的心態特點,也為他們的事業發展增添了不少助力。
觀念新 有干勁 “新生代”做起“新生意”
與前幾個“線上創業”的故事不同,周柳含作為一名“踩線”的“90后”,則是將個人愛好依托於大的平台,在就業中開啟了自己人生的“創業”之路。
上大學的時候,他就經常和同學們一起研究電子電器廢棄后的歸宿。2012年,周柳含大學畢業后進入格力,如願成為了一名再生資源從業者。
“很多人覺得我們這行像是‘拾荒者’,收的都是破舊的東西,但我覺得挺有意義的。”周柳含自豪地說。
“現在人們的生活越來越好了,換新家電的頻率也更高了,這些被淘汰的家電也要規范回收,一來可以減少污染,二來可以通過拆解生成其他原料實現循環利用”。周柳含介紹,近年來國家政策嚴厲禁止多類“洋垃圾”入境並嚴格打擊小作坊私自違規拆解,但仍有商家受利益誘惑將“洋垃圾”偷運至國內后進行貼標偽裝送入拆解廠,將原裝機進行私下拆解出貴重零件后進行組裝銷售。因此,對於每一批要收的貨物,他都會親自跑現場,認真檢查,同時原材料運輸到公司后仍需要進行下一步的質量檢查。
周柳含正在檢查液晶顯示屏外觀(受訪者供圖)
周柳含所在的鄭州格力綠色再生資源有限公司是格力五大再生資源基地之一。在這些生產基地中,經過多種渠道回收來的電視機、冰箱、洗衣機、空調、電腦,經過“無害化”固體廢棄物拆解技術——“物理分離”等技術處理,形成銅、鐵、鋁、塑料等可再生資源。
不止是資源回收減少污染和浪費,周柳含的工作還讓家電“以舊換新”的商業模式成為可能,這讓他工作起來格外有干勁。
據了解,消費者通過“以舊換新”可以獲得400-800元不等的優惠幅度。“正是有了我們在后端對舊家電的回收處理,才給前端消費者以舊換新提供了價格空間。”周柳含說。
互聯網“原住民”正成為新時代的“主人翁”
“這次新冠肺炎疫情加速了數字經濟新業態發展,特別是在社會服務領域,互聯網平台與創業單元深度融合展示出了新的生機和活力。”國家發展改革委高技術司負責人這樣評價。
突如其來的新冠疫情,著實讓許多傳統行業挨了“一記重拳”。同時,也正因如此,他們才有機會停下來重新審視自己,破舊立新,積極轉型。
伴隨著互聯網長大的90后青年一代,在當前的經濟轉型升級中擁有天然的優勢。他們不斷擁抱各種新生事物,形成了與眾不同的消費觀念。
當前,以90后為代表的青年一代,正在他們各自的就業崗位、創業賽道上奮力奔跑,用堅定的信念活出心中的理想,成為新時代的“主人翁”,引領著未來產業升級、消費升級的新潮流。
-
深圳卓翼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自動化生產車間(受訪者供圖)
1小時——在深圳欣旺達電子股份有限公司研發的“鏈鏈通”工業互聯網平台上,最短僅需1個小時,就能完成中小企業金融貸款業務信任、風險控制等流程,極大地緩解了中小企業融資難、融資貴的難題。
3個人——在深圳卓翼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自動化生產車間,一塊電路板從涂膠、焊接到封裝,數十道工序隻需要3名工人即可以完成。
6大品牌——在深圳瑞聲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產品展示廳內,各式各樣全球領先的精密聲學元器件整齊排列。目前,全球銷量排名前10的智能手機品牌,有6家採用的是瑞聲科技的產品。
更快了,更好了,更強了……據工信部發布的最新數據,上半年,我國高技術制造業增加值增長4.5%。其中,電子元件、集成電路產量分別增長36.6%和16.4%,成為中國經濟逆勢增長的主動力。
盛夏八月,人民網記者走進南粵大地,在生產一線近距離觀察“中國制造”到“中國智造”的轉型蝶變,感受經濟高質量發展的生生動能。
自主創新 佔領技術高地
深圳,中國電子信息產業的重鎮。8月14日,第八屆中國電子信息博覽會在深圳開幕,這是新冠肺炎疫情發生后全球電子信息行業首個綜合性展會。在會上,一大批新技術、新產品、新應用紛紛亮相。
以電視起家的創維,展出了全新LIFErecorder 8K攝像機,打通了5G+4K/8K+VR攝、錄、播的全產業鏈。
維信諾在中國電子信息博覽會上展示的多角度可折疊終端(人民網 趙超 攝)
專注OLED事業20余年的維信諾,帶來了全球首款屏下攝像解決方案、360°折疊終端等一系列新品,讓觀眾提前體驗了一次未來“視界”。
依靠旗下華星面板廠強大的產能和技術能力,TCL此次展會上特別突出8K顯示技術,同時展出纖毫畢現的8K電視、抽拉自如的“雲卷屏”以及形態百變的“三折屏”等技術產品。
“自主創新”,已成為中國電子信息產業蓬勃發展的主題詞。據瑞聲科技高級副總裁江南介紹,公司目前擁有研發工程師1500人,去年研發投入達17億元,累計注冊專利超過4800項。
“顯示產品質量要堅持自主創新和技術創新並重。”維信諾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副總裁徐鳳英表示,自主創新才能引領世界潮流,打造有質量的內循環。她提到,顯示技術作為高科技制造業,產業創新是數字創新最重要的一部分,而且與整個數字產業完全融合在一起,制造業將會成為技術創新的主戰場。她說,目前為止,維信諾已經走向“從模式到技術、產線、人才、服務以及協同”的全面創新。
在政策層面,從中央到地方也在積極鼓勵企業科技創新。據賽迪研究院統計,今年上半年,先后有20余個省份出台相關政策,對企業在5G、集成電路、人工智能、物聯網等數字經濟基礎設施和核心產業的研發投入進行財政補貼或股權投資。
工信部副部長辛國斌表示,疫情防控期間,新產品新業態新模式發展壯大,服務機器人、充換電樁等新興產品保持高速增長,遠程辦公、在線教育等行業快速擴張,5G等新型基礎設施建設加速。下半年,工信部將著力推動技術創新和數字化轉型升級。引導企業大力加強基礎研究和應用研究,大力提升制造業創新能力。
開放合作 拓展優化產業空間
“加快形成以國內大循環為主體、國內國際雙循環相互促進的新發展格局”,這是黨中央深刻把握我國社會主要矛盾發展變化帶來的新特征新要求,著眼中國經濟中長期發展作出的重大戰略部署。對於實現更高質量、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續、更為安全的發展,有力拉動世界經濟復蘇和增長具有重要而深遠的意義。
當前,制造業已經成為我國經濟穩定發展的“壓艙石”和“定海神針”,加速中國制造業實現數字化轉型和智能升級,也已經成為產業界共識。
今年的政府工作報告明確指出要推動制造業升級和新興產業發展,其中的重點就包括了推進智能制造。可以說,制造業的轉型和升級成功與否,不僅關乎制造企業本身的生存和發展,也將決定未來整個行業能否全面實現高質量發展。
曾經,中國制造業曾面臨勞動力成本上升、土地空間有限等“傷痛”。如今,面對錯綜復雜的國際形勢,中國制造企業正通過研發創新,開放合作,提高產業附加值﹔越來越多的中國企業正走出國門,開始全球化布局,在更廣闊的空間裡謀求高質量發展。
以瑞聲科技為例,目前公司員工超過3萬人,在全球擁有28個辦公點,8大制造基地(分別位於中國、越南),以及分別在中國、美國、芬蘭、丹麥、韓國、日本和新加坡設立的19個研發中心,公司現已發展成為全球領先的智能設備解決方案提供商。
辛國斌表示,接下來,工信部將完善重點行業產業鏈供需對接平台,加強國與國之間、地區之間、行業之間協同配合,協調解決企業零部件配套、人員出入境、物流運輸不暢等突出問題。同時營造地方支持的“軟環境”,構建開放合作的“朋友圈”。
穩中求進 “中國智造”破浪前行
對於外部環境中的挑戰,中國制造企業自然感受頗深。既要前行,更要轉型,中國制造業如何在逆境中實現高質量發展?
出口業務佔欣旺達集團主要業務相當大的比例,國際貿易環境變化給公司帶來不小壓力,但國家針對制造業的政策扶持,卻讓欣旺達輕裝上陣、逆風起飛。
“多項政策紅利一起釋放,讓我們有更多資金和精力投向創新研發。”欣旺達集團副總裁梁銳說,僅深化增值稅改革一項政策,今年就為集團減輕增值稅及附加稅負擔1000萬元。
稅費負擔減下去,金融服務提上來。
最新數據顯示,6月末,我國普惠型小微企業貸款同比增長28.4%。與此同時,新發放的普惠型小微企業貸款平均利率今年上半年為5.94%,相比去年下降0.76個百分點。
人民銀行黨委書記、銀保監會主席郭樹清表示,我國對小微企業貸款支持力度是最大的。全國3000多萬家小微企業,現在有2000多萬家獲得了銀行貸款。“這個水平,三分之二以上小微企業能拿到銀行貸款,在全世界都是數一數二的。”
工信部電子信息司司長喬躍山表示,今年上半年,面對復雜嚴峻的國內外形勢,全行業復工復產加速推進,龍頭企業帶動上下游中小企業協同復工成效顯著,重大項目建設持續推進,產業實現快速復蘇。
“我們公司目前在消費電子類鋰電池全球出貨量排名第一,公司接下來將進一步豐富產品品類,積極拓展動力電池業務。”梁銳介紹,上半年,欣旺達動力電池業務發展勢頭良好。新增8款車型進入推廣目錄,累計已有26款車型進入推廣目錄。在市場開拓方面,目前欣旺達已與來自歐美、亞洲的國際優質高端汽車廠商和國內眾多知名汽車廠商建立了合作關系,並在多個市場主流車型上與客戶建立聯合同步開發機制。此外,欣旺達還參與了換電標准制定工作組,與行業各方力量齊聚一心,進一步推動換電技術的發展。
小小電池的變化,折射出中國制造業的發展大格局:先進制造業奮力向前,傳統制造業加速蝶變。深度融合、攜手同行,共同闖出一片新天地。
-
60秒,一輛汽車組裝完成﹔
5分鐘,一台挖掘機下線﹔
653公裡,一塊動力電池的續航裡程……
一個個躍動的數字背后,是中國制造業飛速轉型的生動寫照。而國有企業,更是這場“系統升級”的重要力量。
“希望你們再接再厲,把握機遇,化危為機。特別是去創立發展新的模式、新的業態、新的技術、新的產品。”習近平總書記在陝西汽車控股集團有限公司調研時指出。
習近平總書記考察的這條生產線,在疫情期間創下陝汽汽車生產的歷史最高水平,充分釋放出國有企業在轉型發展中的潛力和動能。如今,隨著智能化、綠色化、服務化水平的不斷提升,國有企業在創立發展新模式的進程中,撬動了中國制造業發展的新機遇。
從“制造”到“智造”
以數字化轉型支點撬動新舊動能轉換
一盒牛奶的品質由什麼決定?
對於消費者來說,營養成分、保質期限等可能會成為牛奶好壞的評判標准。而在蒙牛集團總裁盧敏放眼中,一盒牛奶背后的170兆數據、2579項技術專利、105道檢測程序和40萬條質量監測數據的准確無誤,更是決定一盒牛奶好壞的關鍵。
“萬物互聯時代,智能化改造、數字化轉型對國有企業而言不是選擇題,而是生存題。”在中國工業經濟聯合會經濟研究中心副主任劉興波看來,隻有積極擁抱即將到來的數字化時代,主動轉型來獲取持續和創新的企業發展源動力,才能避免在優勝劣汰的競爭中出局。
汽車產業是一個國家工業化的階段性標志。
60秒,則是中國一汽組裝完一輛汽車的平均速度。
近日,中國一汽紅旗工廠H總裝車間改造項目一階段竣工,復工復產后的第一輛紅旗駛下生產線。作為國內首個實現全無人配送的總裝車間,實現了整個生產環節的全信息化閉環管理,可以滿足客戶任意選配需求的定制化生產要求,大幅縮短交付周期,提升用戶體驗。
中國一汽紅旗數字化工廠
在陝汽,堅持創新驅動發展理念也已融入整個企業的血脈。據介紹,陝汽已具備新能源商用車系統集成及核心零部件開發能力,在清潔能源與新能源、智能網聯商用車領域不斷扎根。在備受社會關注的無人駕駛領域,陝汽開發的港口自動駕駛牽引車獲得了我國第一張公開道路自動駕駛卡車測試牌照。
1956年7月13日,在吉林長春一汽的車間駛出裝配成功的第一輛解放牌汽車,結束了中國不能自己生產汽車的歷史。此后,從高鐵到C919,其背后是制造業數字化、網絡化、智能化水平的不斷提升。如今,我國已經成為全世界唯一擁有聯合國產業分類中所列全部工業門類的國家。
商務部研究院產業國際化戰略研究所所長崔衛杰認為,智能制造一方面推動了傳統產業領域企業轉型升級,另一方面,也在推動新業態新模式不斷涌現。
用“綠色”換“雙贏”
高耗能行業“瘦身” 高技術制造業“增重”
長期以來,我國制造業“高投入、高消耗、高排放”的粗放式發展模式,不僅污染和破壞了生態環境,還制約著制造業的可持續發展。
在東北老工業基地最核心工業區之一的沈陽市鐵西新區,當年的煙囪林立已經變成如今的綠樹成蔭,一批綠色工廠、花園式工廠接連涌現。
據報道,十多年前,沈鼓集團累計投資約20億元,在沈陽市鐵西新區建成了中國最大的通用機械裝備生產基地,完成搬遷改造。在自主創新進程中,沈鼓集團專門成立綠色工廠建設領導機構,制定實施方案,相繼淘汰落后電機,解決壓縮機試車過程中的漏油問題,合理利用蒸汽水,年節約標煤400多噸。
綠色經濟既是大勢所趨,也是破解資源、能源和環境約束的關鍵所在。無論是基於對全球資源的巨大依賴和提升未來制造核心競爭力的考慮,還是順應人民群眾對青山綠水的盼望和需求,推進綠色制造都到了緊迫關口。
陝西汽車控股集團有限公司自主研發的德龍X3000 6×4純電動自卸車
中國信通院信息化與工業化融合研究所數字化轉型與智能制造研究部主任李錚認為,工業化為社會創造巨大財富、帶動經濟增長的同時,也消耗了大量能源資源,帶來了巨大的污染,在社會發展和環境保護等多重壓力下,制造業迫切需要緩解當前資源環境瓶頸約束、加快培育新的經濟增長點,必須要走綠色發展之路。
從2017年工信部確定綠色制造示范名單以來,先后共公布了四批、1422家綠色工廠,每批公布的還有綠色設計產品、綠色園區和綠色供應鏈。
劉興波表示,當前全球制造業進入存量博弈時代,市場主導者逐漸由供給側向需求側傾斜,這就需要制造企業不斷通過綠色制造、智能制造強化精益制造能力,實現降本提質增效。
用服務贏取更大空間
以市場為導向帶動商業模式不斷創新
“地鎖已降下,請在兩分鐘內停車。”當車主將車輛開到充電樁泊位,可自動識別綠色車牌的系統就會發出提示音並降下地鎖,專供新能源車停放。
據報道,這是上海嘉定汽車城EV-AI智行港和上海市充換電設施公共數據採集與監測平台“聯聯充電”合作打造的標准充電示范站,有效解決了充電設施老舊難用、油車佔用充電位、支付方式不統一等行業痛點問題。
當前,融合已成為現代產業發展的顯著特征和重要趨勢,也是推動制造業高質量發展的關鍵。
和誰融?怎麼融?
“近年來,人工智能、5G通信、區塊鏈等新興技術實現了多點革命性的突破並與制造業加速融合,不斷打破制造與服務的邊界,從而形成新的產業價值網絡。”李錚說。
4月20日,雲貴互聯通道工程直流線路全線貫通
處處有充電樁,路路向智能行。南方電網公司負責人表示,在萬物互聯時代,充電樁不再只是獨立、物理的存在,通過與5G、大數據、工業互聯網等技術融合,成為智慧城市的組成部分。
下一步,如何提升我國服務型制造發展水平?
崔衛杰認為,除了企業自身補齊短板外,還要加快轉變政府職能,提升制造業企業進入生產性服務領域的便利化水平,破除服務型制造發展的體制機制障礙,為服務型制造發展營造良好的制度環境。
多位專家學者在接受人民網財經專訪時表示,這次疫情不僅為制造業向智能化、綠色化、服務化的轉型升級提供了新的思考空間,更加快了智能化應用速度和綠色消費觀念普及,這為中國制造業進一步轉型發展提供了新的機遇。(車柯蒙、任妍對本文亦有貢獻)
-
制造業是國民經濟的命脈,國企是中國制造業的中堅力量。面對突如其來的疫情大考,國企應如何作答?
“希望你們再接再厲,把握機遇,化危為機。特別是去創立發展新的模式、新的業態、新的技術、新的產品。”習近平總書記考察陝西汽車控股集團有限公司(以下簡稱“陝汽”)時的重要講話,是殷殷囑托,也是對國企發展方向的要求與指引。
國務院國資委研究中心研究員許保利在接受人民網記者採訪時表示,兩化融合帶來的新業態,正深刻改變制造業的生產經營方式與產業協同模式,這也成為當前國企發揮龍頭帶動、輻射作用,中國制造業跨越疫情考驗、尋找機遇的重要路徑。
生產“觸網”
新業態提升制造業新高度
不單是陝汽,廣西汽車集團的發動機業務也實現了生產和銷售加速跑,一季度逆勢增長:產量4.6萬台,同比增長14.7%﹔銷量4.7萬台,同比增長10.0%。
制造業的產業鏈長、集群度高,勞動力、產業鏈、供應鏈、銷售鏈受疫情影響比較明顯。為何這些制造企業能逆勢而上?
答案可以從一些場景中窺得一二。
廣西汽車集團結合供應鏈協同管理平台、物流作業系統、門崗系統,讓信息替代了人工作業,實現了供應商供貨-工廠生產-客戶配送全程數字化。物流管理效率明顯提高,速度完成大數據採集、流通和實時反應。初步統計,該集團物流作業效率平均提高了35%,單據錯誤率降低85%,數據及時性提高50%。
得益於近些年數字化、智能化、信息化轉型升級,廣西汽車集團通過工業互聯網大數據平台實現了產供端協同化,“雲平台”就能完成各項生產准備,這些技術也活用在了此次新冠肺炎疫情背景下的生產經營中,助力“0接觸”生產制造。
這只是該集團制造業生產智能化、生產流程再造的一個縮影。據悉,截至目前,集團柳州各工廠的數字化率已經最初20%左右提升到70%。同時還為近兩百個上下游供應商企業提供“上雲上平台”服務和技術支持。
在疫情的影響下,國企們越來越認識到智能制造不可替代的優勢。
大數據、雲計算和人工智能等數字化新技術,工業互聯網進程大大提速,阻擊疫情擴散,提升生產效率。
國家統計局數據顯示,一季度,自動售貨機售票機、電子元件、集成電路、城市軌道車輛、太陽能電池產量分別增長35.3%、16.2%、16.0%、13.1%和3.4%。3月份,高技術制造業產量同比增長8.9%,其中計算機、通信和其他電子設備制造業增長9.9%,工業機器人和發電機組產量分別增長12.9%和20.0%。值得注意的是,這些產業或涉及新一代信息通信技術,或涉及新能源,均與高端制造業領域相關。
“國有企業要不斷地進行創新,通過制度創新、技術創新解決企業發展中面臨的各種問題、各種矛盾和沖突。”國務院國資委研究中心研究員許保利認為,這將有效促使國有企業、國有經濟不斷增強自身發展能力,應對各種風險挑戰。
經營“觸網”
新業態發掘制造業新機遇
這個春天,“直播帶貨”早已成為人們非常熟悉的銷售方式。而在疫情的影響下,遠程會議、遠程辦公、疫情管理等通信技術手段已成為現在企業復工復產、安全有序開展生產經營的必要手段。
經營“觸網”,讓各個生產企業的服務具有了更遠的延展。從生產鏈到服務鏈,制造業正打開新機遇空間。
中國石油、中國海油、中化集團等企業紛紛線上發力,利用線上優勢,開展線上“雲”春耕,助力精准春耕。農民用手機打開APP,屏幕上立刻顯示出農情監測、精准農業氣象、農業遙感、在線課堂教學等板塊。農戶隻需將自己的地塊劃出來,每3天就能得到自己地塊農作物的生長圖。央企充分利用線上優勢,在疫情期間為農戶提供線上技術服務。
在黑龍江地區,中糧集團通過訂單農業,給農民提供化肥、種子、農機服務,幫助農民把糧食賣給生產企業。眼下受到疫情影響,中糧集團採取對農民訂單農業的方式,通過空中課堂、微信等,把市場上相關的信息及時反饋給農民。同時,及時組織上下游相關企業,特別是化肥、種子等生產資料供應單位,及時把生產資料信息反饋給農民。這樣,農民在正式春耕前,及時地了解市場、分析市場,及時對將種植的產品進行調整。
中國石油昆侖潤滑大慶潤滑油分公司制定詳盡春耕計劃,配合地方政府建立春耕農戶“定點加油” “專油專送”機制,並利用微信群分時段為農戶進行潤滑油培訓及問題答疑﹔濟南銷售分公司通過電話、短信、微信等形式提前做好企業終端用戶走訪排查工作。
……
新的通信方式和通信工具在疫情中被最大化利用,而憑著直播、VR、5G等平台和技術,各種新業態正加速滲透千行百業,依托“互聯網+”的乘數效應,制造業在內的行業產業正開拓出新的發展機遇。
“中國擁有世界上最先進的移動支付系統,零售業多達35.3%的業務都在網上完成,借助大數據和人工智能,大幅提升了數字經濟生態系統的范圍和效率。”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邁克?斯賓塞認為,中國經濟之所以經受住疫情考驗,主要支撐力就來源於數字新興產業。
激活產業鏈
新業態釋放制造業新活力
這次陝西考察中,習近平總書記強調,制造業是國家經濟命脈所系。國有大型企業要發揮主力軍作用,在抓好常態化疫情防控的前提下,帶動上下游產業和中小企業全面復工復產。
在疫情大考下,各國企也充分發揮平台帶動作用,創新機制,在產業鏈協同發展上,做好文章。
在陝汽,陝汽商用車及時向湖北地區供應商發出慰問信,承諾市場份額,並提前付款﹔銷售公司延長還款周期、降低考核標准,與經銷商共渡難關﹔進出口公司積極協調陸上物流發運,並密切關注報關業務,保証出口業務正常運行。
在廣汽,廣汽傳祺通過供應商應急溝通機制,協助供應商提前做好安全庫存等准備,並為供應商提供口罩等防疫物資和人員支持﹔提供庫存融資貼息支持,額外為經銷商增加30天免息期,減輕資金流負擔﹔准備1100萬元開業啟動安全基金,用於門店防疫用品採購。
在中國電子,中國電子旗下冠捷科技在供應鏈各廠商復工產能爬坡之時,提供了招工、生產、運輸、貨物接收等各個環節的便利協助﹔第一時間支付貨款,幫助企業渡過難關﹔指派專人每日提報廠商復工人力及防疫物資使用狀況,對防疫物資統籌調配,確保供應商安全順利生產﹔對日本的客戶、波蘭的工廠同樣盡心維護,協同復工保障國內外供應鏈不斷鏈。
……
許保利認為,國有企業復工不僅提供產出為經濟增長做出貢獻,而且可以促使國民經濟的整體復工。
“一是通過國有企業的帶頭復工進而帶動其他企業復工﹔二是為其他企業復工創造必要條件,一些國有企業處於基礎領域,為國民經濟發展提供電力、通信、運輸等基礎服務,它們復工產出則為其他企業復工創造基礎條件。”許保利說。
怎麼讓新業態行穩致遠?一張保障巨網正在逐次拉開。
中國正在為各類新業態發展做足基礎准備:今年以來,“新基建”的建設進入提速階段,5G產業生態逐步成熟,預計年底全國5G基站數超60萬個,實現地級市室外連續覆蓋、縣城及鄉鎮有重點覆蓋、重點場景室內覆蓋。與此同時,大數據中心、人工智能、工業互聯網等“新基建”也在穩步推進。
各地也在積極搶抓機遇:上海推出《上海市促進在線新經濟發展行動方案(2020-2022年)》,計劃將自身打造成具有國際影響力、國內領先的在線新經濟發展高地﹔山東青島出台《青島市工業互聯網三年攻堅實施方案 (2020-2022 年)》,計劃建成核心要素齊全、融合應用引領、產業生態活躍的世界工業互聯網之都﹔江蘇無錫近日召開“三大經濟”推進會,明確指出要培育數字經濟龍頭骨干企業,努力把無錫建設成為長三角乃至全國一流的數字經濟示范城市、總部經濟基地城市、樞紐經濟中心城市……
在整個國家經濟社會發展、制造業轉型升級大潮中,國有企業、國有經濟的“壓艙石、穩定器”作用也正在被強調。
日前,國資委宣傳工作局局長、新聞發言人夏慶豐也表示,中央企業將努力發揮產業龍頭牽引作用,圍繞打通產業鏈、打通供應鏈、協同上下游,穩住產業鏈的目標,在深化產業鏈上下游的協同合作、加快產業鏈升級補短板、以更加開放的姿態深化國際合作三方面繼續努力。
激發新動能,實現新發展。國企正發揮各自優勢和能力,有力帶動相關企業復工復產,保障產業鏈供應鏈穩定。而在他們的帶動下,中國制造業的新業態也正在孕育著整個國民經濟實現一次新的躍升。
-
“制造業是我們經濟的命脈所系,我們國有企業是生力軍、主力軍,在復工復產方面要起到這個作用。”4月22日,習近平總書記在陝西汽車控股集團有限公司考察調研時的講話為國有企業發展指明了方向,“特別是創立發展新的模式、新的業態、新的技術、新的產品。”
疫情沖擊,影響的是整個市場。復工復產,國有企業沖在前,底氣何來?
“錨定”新技術、部署創新鏈,以5G、人工智能、大數據等為代表的數字經濟科技為國有企業搶抓機遇、轉型發展提供驅動力、釋放新動能,加快制造業從“制造”向“智造”轉變的步伐。
多位專家在接受人民網採訪時表示,創新技術研發是國有制造企業的發展“命脈”。新技術將為制造業轉型升級注入“活水”,進一步推動經濟高質量發展。
錨定新技術
“嫁接式”創新釋放新動能
5G無人機紅外熱成像系統畫面。 受訪者供圖
“隻需按下操作手柄上的一個按鈕,無人機就可以精准發現體溫異常的疑似人員,5G技術讓這個在頭頂飛的紅外測溫無人機變得更‘智能’。”重慶檢疫工作人員說。
大唐移動通信設備有限公司相關負責人告訴記者,這個“黑科技”戰疫方案由大唐移動聯合中國電信重慶公司共同推出,主要包括“5G無人機”“5G終端”“電信天翼雲平台管理系統”三部分,通過無人機紅外熱成像系統,可以快速篩查體溫異常人員,同時利用5G協同無人機進行空中巡查管控。
“未來,大唐移動智能紅外測溫技術等5G相關技術也將與智慧交通建設相結合。”該負責人表示。
制造業是國民經濟的主體,是立國之本、興國之器、強國之基。推動互聯網、大數據、人工智能和實體經濟深度融合,是加快建設制造強國,加快發展先進制造業,貫徹新發展理念的應有之義。
中國企業研究院首席研究員李錦認為,制造業在引入數字經濟新技術時才能更好實現升級改造。在原有基礎上運用“嫁接式”創新,有利於提升整體水平。
位於寧波的雅戈爾智能化工廠。 受訪者供圖
位於寧波的雅戈爾精品西裝智能車間,上百件西服、西褲整齊排列,等待被吊挂系統運送至各個工位。智能化技術讓工廠效率得到極大提升。
隨著中國聯通與雅戈爾集團簽約儀式的舉行,“5G+制衣智能制造示范平台”應運而生,中國聯通推出的5G工業內網、5G邊緣雲平台、工業設備管理平台、工業互聯網產業集群平台等創新應用也讓雅戈爾集團智能化更進一步。
新技術加持,制造業更“硬核”。
不難看出,雅戈爾智能化技術的使用正使其脫離傳統制造業體系的思維模式,從靜態和機械化的思維轉向生態和系統思維。
“為幫助制造業企業成功實現數字化轉型,企業內部也需打破組織間的‘壁壘’。”上海市海外經濟技術促進會秘書長、盤古智庫學術委員張禮立補充說。
部署創新鏈
技術攻關塑造核心競爭力
國務院國資委副主任翁杰明在署名文章《國有企業要作推動數字化智能化升級的排頭兵》中提出,國有企業必須在發展數字經濟、加快產業轉型升級上下更大功夫,努力成為推動我國數字化智能化升級的排頭兵。
“具體來說,要著力增強新型基礎設施支撐能力,著力推動關鍵核心技術攻關,著力打造高水平數字經濟產業鏈等。”
疫情對全球產業鏈產生較大影響,產業鏈布局也將成為制造業企業未來發展的風向標。對於國有企業來說,產業鏈重啟需抓住協同這個“牛鼻子”。
在北京市經濟技術開發區,中國電子旗下冠捷科技北京分部的廠區內,智能化生產設備在高速運轉,穿著標准作業服裝的工人們戴著口罩,井然有序地守在生產流水線旁。
作為全球知名的顯示器與液晶平板電視的生產制造商,冠捷科技一直處於其所在產業鏈上游,疫情期間共協助235家供應商完成復產,有序保障全球產業鏈。
“國有制造企業大都屬於基礎工業,位於產業鏈上游。如果率先有序復工復產,下游的企業也將跟著受益,有利於相關產業鏈條的協同與延伸。”吉林大學經濟學院教授、中國國有經濟研究中心研究員王文成說。
在王文成看來,創新技術研發是國有制造企業的發展“命脈”。國有企業充分運用新技術,才能更好發揮示范作用,有利於形成新模式與業態,進一步推動經濟高質量發展。
在中國航天科技集團有限公司八院806所湖州基地氧化劑處理工房,輕輕一按確認鍵,倒料、粉碎、烘干、出料……整個氧化劑處理過程一氣呵成,自動化生產線讓工序變得簡單又高效。
該所裝藥車間主任吳戰武告訴記者:“幾年前,806所的生產場所還用著‘作坊式’的生產模式。如不是親眼所見,一定預想不到車間能變得如此智能。”
據吳戰武介紹,面對自動化底子弱、國內尚無可借鑒經驗等問題,806所加大創新研發力度,對殼體制備、裝藥生產線生產布局及制造工藝流程進行了全面優化,研制開發了氧化劑自動粉碎系統等智能設備,真正提升科研生產的自動化水平。
“以氧化劑處理工序為例,該工序的產能在人員減少30%的情況下還提高了兩倍。”
李錦表示,加強創新研發能力是企業當前轉型的重中之重,國有企業通過對核心技術的攻關,從而更好提升企業的競爭力。
產學研結合
人才投入提供重要支撐
華晨集團負壓救護車生產線。 受訪者供圖
加強產學研合作是打通創新鏈條、促進創新發展的重要支撐。在疫情期間,國有企業充分發揮平台帶頭作用,在技術研發上做足文章。
柳工集團廣西智拓科技有限公司,一直視核心技術為企業發展“靈魂”。據介紹,該公司持續與上海交通大學等高等院校合作,向業內引進高端技術人才。如今公司近一半是技術人員。
智拓公司常務副總經理周慶權表示,疫情期間,公司技術人員研發工業機器人、智能物流設備等智能化產品,都派上大用場。這些產品支撐的智能化生產不僅大大削弱了用工短缺的影響,同時也能在一定程度上避免員工交叉感染。
在華晨集團,疫情期間該集團緊急開啟負壓救護車生產線,並不斷優化生產流程。據該公司負責人介紹,負壓救護車在正常生產過程中,從研發優化到技術評審至少需要一周的時間,疫情期間為了更快速滿足一線需求,通過研發與技術人員的反復實驗,周期被縮減到3個工作日。
在李錦看來,做好新技術的研發與運用,未來國有企業仍要做好四方面工作:一是高度重視創新與研發,把技術創新作為企業發展的核心戰略﹔二是加強技術創新機制建設,鼓勵技術創新投入產出,保障創新工作穩定推進﹔三是強化高精尖人才的引進和培養,完善激勵機制﹔四是加大創新資金投入,把創新作為引導未來的風險投資。
“危機危機,危中有機。國資委將指導中央企業利用好這次形成的研發優勢、產業優勢和成果經驗,加快促進互聯網、大數據等現代技術信息同傳統制造業的深度融合和轉型升級。”在近日在新聞發布會上,國資委新聞發言人夏慶豐也明確了下一階段的發力方向。
歷經“大考”淬煉,運用新技術的理念深入人心,發展新技術的勢頭澎湃洶涌,為我國制造業加快轉型升級、形成競爭優勢增強長期動力。中國制造,未來可期!(趙超、楊虞波羅、趙竹青對此文亦有貢獻)
-
一場全球范圍的疫情,讓制造業面臨困境。黨和國家高度重視,中央部委和地方政府紛紛出台政策措施,緊抓疫情防控與復工復產,為制造業積極發展贏得了寶貴時機。習近平總書記指出,制造業是國家經濟命脈所系。國有大型企業要發揮主力軍作用,在抓好常態化疫情防控的前提下,帶動上下游產業和中小企業全面復工復產。
中國作為全球制造業的中心,在本次疫情中正逐步恢復,國有制造企業義不容辭地成為復工復產的“頂梁柱”。依靠自身努力,國有企業引領制造業在各自領域穩中求進,砥礪前行。更令人矚目的,是涌現出一批具有代表性、國際一流水准的產品,深入人心。
把握機遇 化危為機
國企制造穩供應、保產品
保產業鏈供應鏈穩定,是中央最近提出的“六保”之一。疫情之下,保証產品生產、疏通產業供應鏈,是擺在制造業國企面前的第一關。
“我們是一個充分競爭的行業,每到政策調整,或者突發狀況,都是行業洗牌的時機。”中國重汽濟南商用車制造部總裝部經理高磊表示,集團進行資源整合,集中調配,滿足生產需求。面對供應商不能及時復工、庫存資源無法維持長時間正常生產供應的局面,中國重汽通過山東省工信廳,累計協調53家省內外重點供應商的復工復產工作。同時,廣泛借助各地區尤其是省外優質供應商在當地的影響力,以大幫小、以強扶弱,確保實現同步滿工滿產。對於零部件,他們杜絕獨家供貨,每種零部件都要有2-3家供應商﹔對於新開發的配套產品,他們在開發階段就推動零部件AB角開發,保証產品一上市即有充分供應保証能力和核心競爭力。
汽車制造作為我國民用制造業的典型代表,產業鏈較長且供應環節眾多,缺少任何配件,都會影響整車生產。全國乘用車信息聯席會秘書長崔東樹認為,大型國有汽車企業在產業鏈佔據核心主導地位,能夠起到穩定產業鏈,拉動產業鏈上下游協同發展的能力,尤其是在引導零部件企業創新、實現協同技術突破方面具備核心優勢,拉動產業鏈共同技術進步。
高鐵是代表性高端制造業,所用優質鋁合金型材一直高價引進國外設備進行加工,而疫情並沒有阻擋裝備制造業國企在研發上的步伐。4月11日,通用技術集團沈陽機床研制的超長行程高鐵行業專用高速五軸加工中心下線。這台機床將用於高鐵大型結構件的復雜曲面加工,也標志著國產高端數控裝備首次用於高鐵行業核心零部件的生產。此次全新機床的研發周期,正好趕上突如其來的新冠肺炎疫情。通用技術集團一邊抓疫情防控,一邊積極復工復產,集中技術骨干完成了機床動態調試、五軸聯動切削等技術難點攻關,順利完成機床的調試工作,達到出廠要求。
在疫情防控的關鍵階段,醫用酒精等防疫物資曾面臨嚴重短缺,中糧生物科技調整產能,加大醫用酒精等產品產量,填補疫情防控期間的物資短缺。據人民日報報道,中國醫藥集團有限公司抽調精銳力量展開應急科研攻關,率先成功研制出新型冠狀病毒核酸分子檢測試劑盒,並提出“用新冠肺炎康復者的血漿治療危重病人”治療方案並實施應用等研發。中國醫藥集團有限公司黨委書記、董事長劉敬楨認為,“作為醫藥行業的國家隊,在黨和人民需要的時候,必須站出來、頂上去,勇當科技戰疫主力軍,鑄造守護人民群眾生命健康的科技利劍。”
在疫情的巨大挑戰面前,我國制造業國企承擔了自身責任,堅持以產品作為競爭核心的原則,推動復工復產,保証了產品有序生產供應,帶動各自所在的不同領域回到正軌。
快速反應 果斷創新
國企制造業成為“跨界”領頭羊
在陝西考察期間,習近平總書記提出,要圍繞產業鏈部署創新鏈、圍繞創新鏈布局產業鏈。對於制造業來說,其產品在市場規律的瞬息萬變中,必須不斷升級換代,順應市場需要。疫情當下,制造業更需要快速反應,果斷創新。
從零起步,到日產10萬的產能增速,新興際華集團下的際華股份公司“跨界”生產防護服,人員、裝備、原料、資質等現實問題都擺在面前,但是他們主動對接屬地行政主管部門,全力組織探索防護服試產投產,創造“央企速度”,關鍵時刻彰顯責任擔當,成為行業領頭羊。
作為防疫基礎物資的口罩,也成為了汽車企業的“新產品”。上汽通用五菱聯合供應商,在柳州改造無塵車間、設置口罩生產線,日生產量達到170萬個以上,緩解了醫療物資緊缺的狀況。東風日產發動機分公司組成的口罩機項目組,以網絡上視頻、圖片為最初參考,到口罩制造廠去觀摩學習,自己測繪設計制圖,解決了材料、工藝等一系列棘手問題,完善設計,於4月17日正式下線了自制的口罩機。
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務委員會召開會議強調,要把復工復產與擴大內需結合起來,把被抑制、被凍結的消費釋放出來,把在疫情防控中催生的新型消費、升級消費培育壯大起來,使實物消費和服務消費得到回補。
“習近平總書記這次在陝西給制造業強調了‘四新’,這‘四新’有很強的針對性,但無論是什麼樣的新模式、新業態、新技術,最終還是體現在產品上,市場和社會的需要決定了制造業產品的生產。”吉林大學中國國有經濟研究中心研究員李錦認為。
疫情催生消費市場產生新的需求,比如私家車車內的空氣安全和質量,成為受關注的新問題之一。北汽新能源等國有乘用車制造企業,緊急研發了新一代高效空氣淨化系統的空調濾清器,實現“車規級CN95空濾”。北汽新能源黨委副書記、新聞發言人連慶鋒接受記者採訪表示,“北汽新能源研發高效空氣淨化系統,為消費者帶來人性化、貼心的健康科技配置,能有效防止0.3微米顆粒物及病毒顆粒侵入,守護車內空氣質量安全。”
把握高新技術 走新產品路徑
服務業、制造業實現融合發展
實現服務業的自動化、信息化和智能化,是我國制造業所肩負的重大使命和艱巨任務。在這場戰疫之中,高新技術服務業與制造業的緊密融合,正走出一條新發展路徑。
“依托於通信行業的優勢資源,我們的服務器產品開始向政府、互聯網、高教、金融、交通等領域滲透,三年來獲得了高速的增長。”烽火通信總裁辦公室主任華曉東說道。隨著火神山、雷神山等醫院的建立,帶來了大量邊緣計算的需求,新冠肺炎CT影像智能化診斷技術的引入也對AI算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烽火通信作為一家光纖通信技術國有企業,了解到上海市公衛中心將人工智能技術引入到新冠肺炎的CT影像診斷中,急需算力支持,便緊急提供了相應的AI服務器設備,火速馳援了疫情防控一線。
另外,以儲存芯片制造業為技術背景的紫光集團,創建了提供數據雲服務的紫光雲。在疫情中,紫光雲先后上線了“華佗疫情防控平台”與“疫情信息統計機器人服務”。其中后者採用人工智能和RPA技術,讓機器人參與抗擊疫情戰斗,大幅減輕疫情信息採集工作者和統計工作者的工作強度,使政府、企業、學校、社區聚焦在更加重要的工作上。
李錦表示,“如果說20年前中國經濟的‘新基建’是鐵路、公路、橋梁的話,那麼,未來20年支撐中國經濟社會繁榮發展的‘新基建’則是5G、人工智能、數據中心、互聯網等科技創新領域基礎設施,以及教育、醫療、社保等民生消費升級領域基礎設施。除了交通、能源等傳統基建領域外,各地區都加速推進5G、人工智能、工業互聯網、智慧城市、教育醫療等新型基建項目建設。”
工業自動化程度和生產連續性越來越高,高技術制造業對電能質量的要求也相應提升,充足可靠的電力供應成為支撐其生產制造的生命線。南方電網作為保証制造業供電的源頭,要常年不間斷供電,遍布各地的數據中心、5G網絡的建設也依托優質的電力供應。圍繞高技術及裝備制造業、數據中心、5G基站、充電服務業、綜合能源系統的“新基建”需求,南方電網孕育出了更加個性化、更高質量的用能需求、更智慧的能源基礎設施以及更多元化的綜合能源服務。
結尾語:
從率先恢復生產到帶動產業鏈復工復產,從攜手中小企業開拓市場到促進重點群體穩就業,國有企業在依靠強大實力穩健發展的同時,發揮對產業體系的輻射力、影響力、帶動力,為經濟平穩運行提供堅實保障。雖然疫情帶來了前所未有的沖擊和挑戰,但中華民族走向偉大復興的目標不會動搖。誠如習近平總書記在這次考察中所言,“重大的歷史進步都是在一些重大的災難之后,我們這個民族就是這樣在艱難困苦中歷練、成長起來的。”經此一疫,中華民族將以更足的底氣、更大的決心,逐夢前行。
-
從本周開始,“618”購物季正式開鑼。蘋果首次官方打折,安卓獨佔的5G新機門檻下探到1500元價位……價格戰成為618手機品類的關鍵詞。
中國信通院6月10日公布的數據顯示,2020年5月,國內手機市場總體出貨量3375.9萬部,其中國5G手機出貨量1564.3萬部,佔同期手機出貨量的46.3%﹔1-5月,國內市場5G手機累計出貨量4608.4 萬部、上市新機型累計81款,佔比分別為37.0%和47.9%。
從市場銷量和新機數量來看,5G手機正逐漸成為國內手機市場的主流。有業內觀點認為,隨著5G網絡建設的日益成熟,5G手機“換機潮”或許在今年618會出現。
手機廠商開打價格卡位戰
在5G手機問世前,市場普遍預測首批5G手機的價格在8000元以上。從2019年年中開始,5G手機陸續在中國市場上市,5G手機價格大多在3000至6000元。彼時成本高居不下,相關技術尚未成熟,但推出的5G手機售價大多高於預期。
獨立電信分析師付亮認為,當時各大廠商是利用5G先發以形成自己的影響力以及品牌。隨著芯片、鋰電池供貨量提高,5G手機成本隨之下降。
目前,各大芯片廠商雙模芯片開始大規模供貨,加上聯發科等新力量的入局,5G手機的成本正在下降。
另一方面,手機市場趨於飽和的壓力下,廠商競爭日趨激烈。為了搶奪5G市場,加固自身地位,價格無疑成了最有殺傷力的武器,利用5G普及的窗口做性價比走量,成為華為、vivo等品牌的共同策略。
OPPO中國區總裁劉波表示,2020年會陸續出現1500元左右的5G手機,但OPPO不會故意打價格戰,要讓消費者在用到5G的同時,又不能在別的功能上做妥協。“OPPO的5G戰略就是要讓所有用戶快速用到5G,這就是我們5G產品的思路。”
越低價位的5G手機,越能激發目標群體的換機需求。按照現在的速度,今年下半年,5G手機價格將會進一步逼近1000元關口。屆時,5G手機卡位戰會更加激烈。
5G千元機指日可待
據了解,當前起售價最低的兩部5G手機Redmi 10X、華為暢享Z 5G都採用了聯發科天璣800芯片。價格稍高的vivo系iQOO Z1則採用了聯發科天璣1000+芯片。
第一手機研究院分析師孫燕飚表示,聯發科推出的5G芯片,使得價格迅速下探到1500元,預計未來OPPO、vivo等廠商都將採購聯發科芯片。
此外,經過了各大手機廠商5G產品的快速迭代,國內的配件廠家已經有成熟的方案去匹配5G手機的供應鏈。規模化帶來效應,經過到了長達一年的技術儲備,配件的價格、一些固件的價格也在下滑,這些因素都導致5G手機的價格在持續下探。
隨著5G網絡建設速度加快,5G套餐用戶也在增多。根據工信部的數據,目前,每周大概增加1萬多個5G基站,4月增加了700萬戶5G用戶,國內5G用戶累計已超過3600萬個。
在4G時代,“千元機”驅動用戶快速遷移至4G網絡,加速了4G手機的普及,參考這一現象,5G時代低價位手機的出現也將成為加速用戶遷移的一大手段。而現在,5G手機正走向這一關鍵點。
5G手機在款式和出貨量上的增長,進一步激發了市場活力,快速驅動了5G手機從高端向中低端的拓展。尤其是2020年5月下旬至6月初,華為、榮耀、中興、vivo以及紅米等手機品牌密集發布了多款5G手機,價格均在2000元以下。其中,小米Redmi 10X已低至1599元,華為暢享Z 5G定價為1699元起,成為目前市場上價位最低的兩款5G手機。
618或迎來5G手機“換機潮”
目前,除了蘋果外,三星、華為、小米、vivo、iQOO、OPPO、realme等在內的多家手機廠商均相繼發布了多款5G手機。隨著新機價格的下探,5G手機全價位布局基本完成,競爭也日益激烈。
而在今年618之前,國內各大手機廠商也爭相發布了最新的5G手機,這讓此次促銷節日成為宣傳5G手機吸引消費的重要時間窗口。各大手機廠商也在不斷為618狂歡節預熱造勢,直播、福利、優惠齊上陣。
華為、小米、OPPO、vivo等廠商在天貓、京東均開展了折扣促銷活動。在華為天貓旗艦店,華為P40系列,6.1狂歡價低至4158元,P30 Pro優惠700元。OPPO天貓旗艦店推出1000元大額優惠券,5G旗艦Reno ace系列直降400元至2299元。
孫燕飚認為,5G手機換機潮在今年618就會出現,這將成為5G手機普及的一個最大的拐點。
“價格下降無疑會帶來5G手機的普及。當5G手機價格下探到1500元檔位的時候,對於消費者來說,手機功能齊全,5G信號覆蓋度日趨完善的情況下,這個價格的下探就能將消費者的心理門檻擊破。”孫燕飚表示。
而在5G手機市場上,隨著普及進程的加快,如何在5G機型上搶佔更多的市場份額也成為各大廠商一大關注點。
IDC發布的手機季度跟蹤報告顯示,2020年第一季度,前五大廠商方面,華為第一季度智能手機出貨量為2840萬部,以42.6%的市場份額排名第一。vivo出貨量1200萬,以18.1%的市場份額排名第二。OPPO的出貨量為1180萬部,市場份額為17.8%,排名第三。小米出貨量排名第四,市場佔有率為10.6%。蘋果排名第五,市場佔有率7.6%。
由此可見,除華為外,OPPO、vivo、小米的份額相距不大,未來在5G市場份額上誰能抓住“換機潮”搶奪用戶,即將見分曉。
-
本周,“618”正式拉開序幕。疫情防控進入常態化的當下,“宅經濟”崛起,智能家居因其無接觸式的交互方式正成為消費者的新寵。
據前瞻產業研究院發布的報告顯示,2016年中國智能家居市場規模已達2608.5億元,2017年中國智能家居市場規模達到3342.3億元,同比增長24.8%。三年內,智能家居市場將保持21.4%的年復合增長率,到2020年市場規模將達到5819.3億元。
從開門時的智能門鎖,到開燈用的智能開關,再到下廚用的烹飪機器人,在客廳、臥室和廚房,智能家居正逐漸覆蓋生活的方方面面。
“買”健康:殺菌、消毒智能家居受青睞
疫情之下,人們對於健康的訴求不斷升級,宅在家中更要注重衛生。
數據顯示,618開售以來,天貓精靈智能家居中帶有健康屬性的產品銷售額增長50倍。其中,帶有消毒、風干等功能的智能晾衣架銷售額同比增長超750%,智能洗烘套裝銷售額增長超200%,帶有除菌、加熱等功能的智能毛巾架銷售額同比增長65%。
京東方面的數據也顯示出同樣的趨勢,6月1日至9日,購買帶殺菌功能晾衣機的用戶為去年同期3.6倍。
此外,受健身場所關閉影響,智能啞鈴、智能跳繩、智能劃船機等運動設備也成為新晉爆款,在家組建“健身房”成為時髦。
“買”放鬆:機器幫手成“懶人”福音
疫情防控和復工復產期間,機器人等科技抗疫力量大顯身手。與此同時,家庭服務機器人也開始進入普通人的“購物車”。
全球范圍來看,個人和家用機器人市場正在快速增長。國際機器人聯合會發布的數據顯示,2019年用於個人和家庭任務的各類機器人銷量超過2210萬台,總價值46億美元。到2022年,銷量將達到6110萬台,總價值達115億美元。
在我國,家庭服務機器人滲透率正在迅速增長,智能掃地機器人是最常見的一例。隨著人工智能技術的不斷發展,掃地機器人在高清攝像頭的幫助下,通過立體視覺以及物體識別技術避開障礙物,更加高效的完成清潔任務。
大城市生活節奏快,工作壓力大,下班之后很多人身心俱疲不願下廚,烹飪機器人則可以解決這一問題。在智能菜譜的指導下,機器人對食材和調料的比例重新進行健康化配置,在保証菜品健康、中式口感多重目標的同時,實現智能化烹飪。
“買”休閑:不出戶在客廳裡自娛自樂
“宅”在家裡也要有自娛自樂的方式,數字娛樂消費正在成為家庭支出的重要組成部分。
據悉,今年天貓618開始至今,娛樂類產品的消費上,仍然保持至少50%的增長。
傳統的電視已經無法滿足客廳娛樂的需求,AI娛樂電視應運而生。它擁有平板電腦的娛樂、社交、拍照功能,並且屏幕夠大體驗足夠好。
如果要是用它看電影,可能就會覺得屏幕不夠大了,買一台智能投影儀是不錯的選擇。“真的很想去電影院,但現實還不允許,那就買個投影儀在家看大片吧。”95后的小張表示。
而家用游戲機甚至達到了“一機難求”程度。在貼吧、知乎等社區,不少人都在討論“618”活動中,某款家用游戲機幾分鐘內就被搶光的現象。
“疫情正在全方位地重塑人們的生活方式,家庭娛樂、健康管理等過去我們認為屬於‘消費升級’的需求,都變成了新的‘剛需’,宅經濟會成為下一個階段的消費熱點。”天貓精靈IoT行業資深運營專家張薇表示。
-
“這些橙子真的好吃又便宜。”近期,北京姑娘大燕興奮地向記者“安利”自己通過電商平台入手的助農臍橙。“這是一份來自‘吃貨’的愛心。”大燕打趣地說道。
從農田到超市,從果園到餐桌。立足脫貧攻堅決戰決勝之年,這個“618”,多家電商平台開設線上特色扶貧專區,為貧困地區農村電商經營者送上補貼、流量、倉儲、物流等多項“專屬大禮包”。琳琅滿目的扶貧助農產品吸引眼球,在服飾、母嬰、3C等一眾熱門單品中殺出重圍,上演了一場“舌尖上的扶貧”。
據電商平台提供的數據顯示,助農產品在京東“618”開場1小時之內成交額同比增長超17倍。淘寶天貓“618”開賣第一天,數十種水果單日銷量超過50萬斤。截至6月18日當天,天貓共有超過120萬貧困縣賣家,同比增長超過36%。
消費帶產業、產業帶就業。經濟發展任務當前,消費扶貧不僅是扎實推進脫貧攻堅決戰決勝的重要抓手,更有助於“六保”“六穩”工作的落實推進。近年來,在“直播+電商”“電商+產業”等助農新模式下,消費扶貧開辟出一條“農貨上行”的“造血式興農”新路徑。
建扶貧專區 農產品“觸網”熱銷
“活了半輩子,從沒想到我們的洋芋能賣到全國各地,價格也比前幾年強,真是太好了。”家住貴州省畢節市威寧彝族回族苗族自治縣的菜農張飛躍近幾年依靠種植馬鈴薯實現了脫貧致富。
張飛躍告訴記者,今年“618”期間,他和村裡大伙種植的馬鈴薯不僅在蘇寧易購中華特色館威寧館進行銷售,還通過網絡直播送往千家萬戶。
記者梳理多家電商平台大促活動發現,在今年的“618”購物節上,像張飛躍這樣不愁銷路的農戶還有很多。無論是柞水木耳、湖北小龍蝦,還是陝西武功獼猴桃、山西黃小米,都紛紛搭上了電商平台構建的銷售“高速列車”。
今年“618”購物節期間,多家電商平台打造消費扶貧專區。(制圖 申佳平)
京東“京心助農”項目全面升級,主打定制化供應鏈解決方案﹔天貓打造助農主題的互動游戲“理想列車”,在游戲中為消費者呈現特色農產品廣告,刺激農貨消費﹔蘇寧拼購發力“蘇寧拼購村”,支持鄉村小型經濟體……不僅如此,在為扶貧農產品開設專區的同時,各大電商平台也相應地推出了“百億補貼”“萬店推廣”“雲倉服務”等“618專屬大禮包”。
中國政策科學研究會經濟政策委員會副主任徐洪才在接受記者專訪時表示,電商平台助力消費扶貧蔚然成風,能夠大大滿足消費者對優質農產品的需求。同時,也能為貧困人群解決農產品“遠在深山人未識”的難題,增加其家庭收入,並促使貧困地區優化產品質量,提高產業發展內生動力。
“直播+電商” 消費扶貧“水到渠成”
今年的“618”,“直播”成為消費者、賣家口中的熱詞。
大燕告訴記者,自己之所以會購買扶貧臍橙,正是因為看了一場“書記”帶貨直播。在那場直播中,湖北省秭歸縣委書記盧輝親自上陣,為當地臍橙“帶鹽”(即“代言”)。“縣委書記親自帶貨,感覺既權威又新奇。”大燕說。
受疫情影響,上半年多地農產品出現滯銷現象,這對於貧困地區農戶來說更是“雪上加霜”。在這種特殊情況下,除薇婭、李佳琦等頭部帶貨主播外,各級政府官員、企業高管、影視明星等各行各業都加入了“帶貨”大軍,為地方土特產推廣宣傳。
據商務部近期公布的數據顯示,在第一季度,全國電商直播超過400萬場,其中涉農產品網絡零售額達936.8億元,增長了31%。
淘寶農業相關負責人告訴記者,“618”期間,僅市長、縣長等省、廳、市、縣各級官員參與農產品帶貨的就超過百人。從6月1日到14日,淘寶直播上已經舉辦了超過1.3萬場農貨直播,共吸引超1.9億人次觀看。
我國許多貧困地區的土特產兼具經濟價值和文化屬性,但苦於交通不便、觀念落后,無法打開銷路。如今,伴隨“直播+電商”模式構建的內容化、沉浸式營銷場景,農戶隻需一部手機、一個自拍杆,便能用上脫貧“新農具”,在這條消費扶貧新路徑上獲利受益。
“在農村基礎設施建設、通信網絡等發展普及的背景下,電商平台深入整合資源並參與消費扶貧,一切都水到渠成。”徐洪才同時表示,做好“六穩”工作,首先是穩就業。從長遠來看,“直播+電商”模式將創造大量就業機會,也將動員更多社會力量實實在在參與脫貧攻堅。
農貨上行 電商打造“造血式興農”
去年末,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提出“加快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大力發展數字經濟”,農村電商發展受到國家政策的重視和支持。
一直以來,“工業品下行”,即讓工業品走進農村下沉市場是農村電商發展的傳統模式,而隨著農村電商基礎設施建設的加快完善,“農貨上行”逐漸成為農村電商的發展新模式。
要把更多農產品賣到城裡去,關鍵之一是對貧困地區的產業幫扶。目前,多家電商已經付諸行動:京東超市近年來致力於建立讓地方品牌、農戶與消費者多方長期受益的脫貧機制。未來三年內,京東將打通全平台、全渠道資源,打造百億級流量池、培養出100萬農業電商人才、共建10萬農產品直播基地,從0到1幫助農產品基地搭建電商能力基礎。
蘇寧拼購也提出,未來爭取在全國范圍內落地1000座拼購村,幫助更多地方的優質農產品和工業品打開上行渠道。“電商平台的深度參與可以鏈接農村和消費者,推進優質農產品的品牌化運作,真正變輸血式扶貧為造血式興農,為脫貧攻堅事業注入生機和活力。”該品牌部門負責人表示。
要讓貧困農戶真正從依靠補貼轉為自主性致富增收,除了政策、電商加大產業扶持,徐洪才認為,部分貧困地區農戶的市場意識和發展思維還亟需得到提高。
他提出,應引導農戶思考農產品標准化、品牌化發展,電商平台同時要完善農產品質量可追溯體系,盡快升級供應鏈,解決號用戶購物體驗差、產品成本高等問題,真正讓好東西走出山溝溝,讓好產品賣出好價錢。
-
“雙11”直播帶貨現場(趙超 制圖)
“10分鐘,累計下單金額突破2000億元!”“30分鐘,成交額突破3723億!”
隨著11月11日零點鐘聲的敲響,各電商平台捷報頻傳,顯現出正加速恢復的中國消費市場迸發出的驚人能量。
這個“雙11”,是洞察中國數字經濟發展的一個窗口,也是對中國經濟復蘇底色的一次考驗。
新業態、新模式——10月20日深夜,直播平台的主播們“敲鑼打鼓”,在提前開啟“雙11”的同時,也奏響了直播電商的新樂章。更直觀的商品展示,更低的購物門檻,今年的“雙11”優惠覆蓋更廣泛人群,讓更多消費潛力充分釋放。
智能制造、智慧物流——加速涌現的個性化定制商品,隔天秒速到貨的購物體驗,蘊藏著我國C2M、柔性生產、智能物流的工業實力,反映出大數據、人工智能、工業互聯網等新型基礎設施為高質量發展培育出的新動能。
在浙江大學教授、聯合國世界絲路論壇數字經濟研究院院長王春暉看來,“雙11”不僅是簡單的線上消費,更為各行各業的創新提供了巨大的市場檢驗機會,有助於我國發揮超大規模市場優勢和內需潛力,加快構建國內國際雙循環相互促進的新發展格局。
不止在線上,線下同樣精彩
內需是構建國內大循環的基石,市場是穩定產業鏈的關鍵。在傳統的需求側三駕馬車當中,消費已連續多年成為我國經濟增長的第一拉動力。
今年“雙11”前夕,國家多個部門相繼出台多項政策、措施,鼓勵擴大內需,助力形成新發展格局。
9月21日,國務院辦公廳出台了《關於以新業態新模式引領新型消費加快發展的意見》(以下簡稱《意見》)。《意見》有針對性地提出了四方面15項政策舉措,包括加力推動線上線下消費有機融合、加快新型消費基礎設施和服務保障能力建設、優化新型消費發展環境、加大新型消費政策支持力度。
10月29日,國家發改委會同財政部等13個部門印發了《近期擴內需促消費的工作方案》,從線上線下、創業就業、文化體育、餐飲旅游、城鎮改造等多個角度,推出全方位擴大內需、促進消費的19條具體措施。
目前,海外疫情仍未退去,中國成為全球經濟的一抹亮色。在此背后,中國14億人的內需市場無疑是經濟發展的最大底氣。近年來中國數字經濟的快速發展,線上線下的深度融合,也讓疫情之下的“中國答卷”優勢更加凸顯。
中國消費者協會副秘書長董祝禮表示,今年雙11與往年不同,消費者、商家和政府都更加重視,以期滿足消費需求,釋放線上經濟潛力。據了解,今年“雙11”的規模堪稱歷屆之最,至少有25萬品牌、500萬海內外商家參與﹔其中,首次參與天貓雙11的新品牌就達5萬個﹔很多中小商家、外貿企業、產業代工廠、農產品商家,第一次分享到“雙11”的消費紅利。
據了解,從吃喝玩樂到出行旅游,全國的服務業商家都鉚足了勁:線下200萬商家參加五折活動,90萬餐飲商家全店五折﹔40萬種外賣團購卡券2折起,11家航司及萬豪、凱悅等品牌酒店首發升級版“隨心飛”和“隨心住”﹔全國4000家影城、200家演出主辦方上線“隨心看”……
京東方面也表示,將聯合320萬家線下門店資源,提供線上線下同價同質服務,包括京東電器超級體驗店、京東電器城市旗艦店、1.5萬家京東家電專賣店、超600家電腦數碼專賣店、1000家京東京車會門店、近100家京東大藥房門店和京東健康—聯盟大藥房等。
在蘇寧金融研究院高級研究員付一夫看來,線上線下聯動等新業態,為“雙11”注入了新的活力,點燃經濟增長“新引擎”。線上線下共生協同發展,將加快形成優勢互補格局。
不隻這一天,孕育“新制造”
今年“雙11”不僅啟動早,而且時間長,各平台在優惠策略上也各具特色。
早在8月12日,天貓就宣布,將由“一波預售”變成“兩波預售”﹔9月28日,蘇寧易購也宣布提前啟動2020年雙11大促,是其最早的一次﹔京東則宣布將活動時間拉長至22天。
直播平台抖音與快手也按下了加速鍵,以各類“秒殺”“紅包雨”活動,早早做好了搶灘“雙11”的布局。
有業內分析指出,今年“雙11”啟動早與疫情有關。在疫情影響下,很多行業都受到了不同程度的影響。一方面,啟動早、促銷時間變長可以為商家特別是受疫情影響的商家創造更長的生意時間窗口,帶來更多銷量,緩解此前的資金壓力。另一方面,也能讓消費者有更充足的時間充分選擇心儀的商品,從而有更好的消費體驗。
此外,通過預售,消費者提前進入“買買買”,商家可以以銷定採,以銷定產,產銷各方可以及時調整、保証供貨。
“基於IT技術,以柔性化、定制化的生產線,將消費者的需求與供應商直連,實現按需生產,這樣的模式將是業態進化的下一方向。”中金公司將C2M看作是數字經濟時代下個十年的制造新業態。
上海財經大學數字經濟研究中心主任鐘鴻鈞認為,“雙11”的巨大訂單量,以及支撐訂單順利處理和交付背后的支付系統、靈活生產、物流和配送系統,都是中國數字經濟的基礎設施,它衡量了中國數字基建的穩定性和普惠能力。
不只是“買買買”,直播更搶鏡
除了啟動早、持續長,直播帶貨也在今年“雙11”活動中佔據“C位”。
今年“雙11”,有的平台將直播鏡頭放到工廠、田間,讓消費者實時體驗“源頭直採、產地直賣、工廠直造”。一些平台聯合各大衛視,打造電商融合直播IP“超級秀”。通過“電視綜藝+直播+全場景互動”的形式,將觀眾引流到品牌和購物平台上來,力求給消費者營造“隨時隨地,邊看邊買”的購物體驗。
從數據看,直播帶貨已展現出驚人的消費帶動能力。
11月1日0點預售帶貨正式開始之后,李佳琦與薇婭兩位主播直播間推薦的熱門產品,從上架到售罄幾乎都隻用了幾秒鐘。當晚直播數據顯示,兩人僅在預售回合的銷售總額就超過10億元。
與此同時,直播這一形式也越來越受到企業重視,已成為商家進行消費者運營、互動和獲取新客的重要渠道。據了解,目前商家自播已經佔到淘寶直播場次數的六成以上。今年“雙11”將會成為驗証商家自播模式和效率的重要窗口,預計將有400位總裁來到淘寶直播間,同時還會有300位明星前來助陣。
商務部數據顯示,2020年上半年,全國電商直播超1000萬場,活躍主播數超40萬,觀看人次超500億,上架商品數超2000萬。
咨詢機構畢馬威發布的《邁向萬億市場的直播電商》中預計,今年直播電商整體規模將進入“萬億時代”,達到10500億元,直播在電商市場的滲透率將達到8.6%。
“直播電商將會更加泛在。”展望未來,畢馬威中國首席經濟學家康勇這樣認為。他說,直播將成為電商的營銷新標配,5G等新基建設施將使直播電商場景更多元化和泛在化,直播人才培養將會加速,直播電商也會向垂直化、專業化方向發展。
-
電商平台以直播+綜藝晚會等形式助燃雙“11”消費熱潮。(受訪者供圖)
2020年的“雙11”,比往年來得更早一些。
戰線長、主體多、覆蓋廣……在這個疫情防控常態化后的首個購物節,直播“吸睛”無數,成為各個電商、品牌、商家競相發力的“標配”,為一份份交易“喜報”貢獻力量。
新冠肺炎疫情發生以來,以直播電商、移動支付、在線醫療等新業態新模式為特征的新型消費迅速擴容,線上消費逆風增長,成為有效擴大內需、推動雙循環的新引擎。在特殊時期的“雙11”,透過小小的直播間,我國經濟的韌性和新型消費活力再度凸顯。
巨額交易數字背后,電商直播行業到底價值幾多?未來走向如何?多位專家在接受人民網記者專訪時表示,電商直播在拉近供需、推動線上線下融合、幫助創業就業等多方面具有積極意義。對於發展過程中出現的亂象,應通過加強監管、提高准入等手段加速行業“洗牌”,推動行業從“野蠻生長”逐步過渡到多場景、強差異、高素質、強規范的規范發展期。
給供需雙方“架一道梁”
電商直播走向“萬億”時代
“不要睡!”10月20日晚上,知名主播在“雙11”預售直播中敲起鑼鼓,震動著億萬“尾款人”們的購物神經,也如同在給產品供應鏈上的商家們沖刺助威。
“雙11”開始以來,各個平台使出十八般武藝,差異化競爭讓這個沒有硝煙的戰場看頭十足:預售期間,淘寶直播每天開播場次同比去年增長超過50%,薇婭和李佳琦預售當天直播總銷售額近70億元﹔11月11日零點過后6秒,京東直播帶貨破億﹔蘇寧直播推出“超級秀”晚會和“超級買手直播間”,在35個產業帶、8個城市開展“產地直供”直播﹔拼多多打造百億補貼直播間﹔除了主力電商平台外,重視電商業務的短視頻平台抖音和快手布局電商直播,尋求業務新增長﹔百度選擇在泛知識直播場景中帶貨,尋求差異化優勢……
據中國互聯網絡信息中心發布的《中國互聯網絡發展狀況統計報告》顯示,截至今年9月,我國網絡購物用戶達7.49億,直播電商用戶規模達3.09億,佔網購用戶的41.3%,佔直播用戶的55%。畢馬威與阿裡研究院10月發布的報告則預測,今年我國直播電商整體規模將突破萬億。
消費是拉動我國經濟增長的第一動力。在移動互聯網時代,電商直播正在成為直通供需雙方的“電子橋梁”。
挑直播、聽講解、搶實惠,手指一點即可下單“心頭好”。中國政策科學研究會經濟政策委員會副主任、人民網新電商研究院學術委員會專家徐洪才認為,網速提升讓電商直播給消費者帶來更加強烈的實時感和場景感,人們對於不同產品的了解更豐富、更立體、更全面。
數據顯示,11月11日0點剛過26秒,天貓“雙11”訂單創建峰值達到58.3萬筆/秒,超強的AI計算給商家和消費者帶來巨大便利,也提升了商業效率。
多家電商平台告訴記者,通過專屬的直播、預售、短視頻通道等導流方式,“國貨”和新品牌成為今年“雙11”期間的熱銷“寵兒”。
商務部中國國際電子商務中心研究院院長、人民網新電商研究院學術委員會專家李鳴濤向記者表示,“雙11”不僅是消費者日常消費品囤貨需求的集中釋放期,也成為消費者採購新品牌商品最集中的時間點。直播帶貨能夠更好地增強消費者對於商品品牌、品質、品性的感觸,還可以促進線上線下融合,助推實體企業的數字化轉型升級。
給創業就業“開一道門”
電商直播迎來豐富帶貨主力
來自青海的農民主播卓瑪在直播間介紹虫草(受訪者供圖)
“有一次我遇到一個主播,聽口音特別親切。”出生在遼寧、如今在杭州做直播培訓創業項目的王玉林告訴記者,一次在給新手主播做培訓時,自己聽到了熟悉的鄉音。
“不是市裡,是我們那村那屯那溝裡的口音。一打聽,她就是我們隔壁村的。”王玉林突然意識到,“他們不只是面對手機鏡頭賣力帶貨的主播,其實也都是身邊的普通人啊,離我以前的生活這麼近。”
用一部手機、一根自拍杆,果農可以在大棚裡展示自家的新鮮水果,小企業主可以在自家廠房裡介紹產品性能,主持人和明星可以為各地土特產鼓與呼。如果說去年電商直播還是頭部網紅們的“盛宴”,那麼今年“雙11”期間直播帶貨領域則涌入了明星、品牌老總、政府官員等更為多元的帶貨主力。
作為新業態新模式,電商直播的爆發式成長帶來了海量的就業新機會。商務部數據顯示,2020年上半年,全國直播電商超1000萬場,活躍主播數超40萬。
在快手平台擁有800萬粉絲的帶貨主播“瑜大公子”告訴記者,除了鏡頭前的主播以外,一場直播還可能囊括助理、選品師、運營人員等多種崗位。
“我的團隊有將近一百人,今年‘雙11’前一個月,我們就提前根據招商情況進行選品和預熱了。”他說。
在頭部網紅的帶動效應下,越來越多年輕人涌入電商直播行業。李鳴濤直言,內容營銷能力和流量效應仍是電商直播人才發展的關鍵,目前仍有許多問題值得思考,並有待進一步規范。
“如,如何讓更多的中小網紅得到更大的成長空間﹔直播基地如何更好為直播電商創業者提供除場地外的增值服務,提高創業的成功率等。”
當前,促進電商直播產業生態健康發展,加強直播人才培養已經成為各地發力的重點之一。以杭州為例,今年7月,杭州市強調發揮直播電商對全市經濟發展的重要作用,目標到2022年,全市實現直播電商成交額10000億元,對消費增長年貢獻率達到20%。在直播人才方面,對於認定的直播電商高層次人才,在落戶、優先購房、購(租)房補貼、子女入學等方面給予相應待遇。
給行業規范發展“上一把鎖”
電商直播行業呼喚規范管理
上架商品一秒搶空?一場直播成交上億訂單?觀看互動粉絲不斷?
如今,在電商直播這個從不缺少“造富神話”的行業裡,明星、素人、MCN機構魚貫而入,希望踏著新型消費逐浪前行。但在行業不斷壯大的背后,“流量造假”等魚龍混珠的亂象頻發,嚴重損害了廣大消費者的合法權益,也給行業可持續健康發展蒙上了陰影。
今年10月,浙江省金華市市場監管局查處流量刷單平台大案。當事人通過組織虛假交易、組織虛假流量刷單等方式,幫助其他經營者提升網店等級,提升直播間粉絲量、點贊數、圍觀人數等,被處以50萬元重罰。
李鳴濤指出,整體上看,電商直播行業面臨最大的挑戰是可持續發展問題,包括過於強調低價導向、過高的坑位費和利潤分成導致產品商無利潤可言,缺乏繼續參與的積極性﹔數據造假、大量退貨、刷單等問題層出不窮﹔同時,直播電商主播的整體素質和職業規范性也應進一步提升。
中國消費者協會今年4月發布的報告指出,近4成參與直播購物的受訪者遭遇過權益受損,“主播夸大和虛假宣傳、有不能說明商品特性的鏈接在直播間售賣”等是投訴最集中的問題,但隻有13.6%的消費者表示會主動維權,近半數消費者因為“損失不大”自認倒霉。
多位專家、從業人員表示,面對亂象,要推動行業逐漸向規范化、專業化、精細化方向轉變,是時候給行業上一把“安全鎖”了。
“在電商直播行業中,眾多參與者需要共同維護產業生態,推動行業健康發展。”徐洪才建議,相關部門也應該加強監管,對行業的准入標准、競爭管理、信用資質等進行強化提高。“電商平台應該發揮紐帶作用,強化分級管理和追溯機制,追求商業上可持續發展。”
“現在整個行業門檻太低,缺乏行業認証,未來相關部門如果可以對我們這些專業機構進行認証,那將很有幫助。”某MCN機構負責人向記者坦言。
徐洪才指出,“新業態新模式‘你剛唱罷我登場’,存在發展快、周期短的特點。”因此,對於市場的發展和商業模式的創新,應保持一定的包容度,在發展和規范之間尋求動態平衡。
-
一年一度的“雙11”剛剛落下帷幕,面對新冠肺炎疫情對經濟的沖擊,這場盛大的購物節在拉動消費方面的表現,備受期待。
7697億元,從11月1日0點到11月11日24點,天貓和京東2020年“雙11”成交額總和創下“雙11”設立以來的新高,品牌參與量、單品交易額等指標也不斷刷新紀錄。
火熱背后,不僅體現出今年“雙11”我國消費復蘇的強烈跡象,同時也呈現出居民消費持續升級、服務類消費增長加速、下沉市場增量強勁等特點,有力印証了我國消費市場的強大韌勁。
“雙11”各大電商平台成交額創新高(制圖:楊虞波羅)
消費升級 “買更好”和“買服務”趨勢明顯
今年“雙11”,升級類商品與服務類商品在各大平台都有不俗的銷量。
在京東、蘇寧平台,中高端3C類產品銷量增勢強勁。京東平台,中高端空調成交額同比增長超3.5倍,舒適風空調成交額同比增長5倍。蘇寧平台,65英寸以上大屏彩電增長161%,5G手機銷售增長10倍。
在天貓平台,進口商品成交額同比增長47.3%,其中180個海外品牌成交額過千萬,816個海外品牌成交額過百萬。覆蓋50多個主流汽車品牌加入“雙11”,汽車總成交訂單數超33萬台。
網經社電子商務研究中心高級分析師莫岱青表示,今年“雙11”,消費者不再隻注重價格,越來越注重品質。各家平台在產品質量監管、追溯方面採取了一些措施,為消費者提供一個良好的環境。
10月29日,國家發改委會同財政部等13個部門共同印發《近期擴內需促消費的工作方案》,從4個方面提出19條擴內需促消費的務實舉措。其中重點之一就是推動線下服務消費加速“觸網”,充分釋放線上經濟潛力。
今年“雙11”,服務消費推動市場消費持續升級。在京東平台,汽車保養套餐訂單量同比增長118倍,生活繳費成交額同比提升5倍,家政保潔服務訂單數量同比增長3.5倍。
在蘇寧平台,家電維修服務訂單同比增長64%,衛浴類安裝服務同比增長295%,中央集成服務訂單同比增長88%。
中國貿促會研究院副院長趙萍指出,當前線上服務消費規模的快速增長與消費升級有直接關系,隨著居民收入水平不斷提高,居民消費結構從商品消費為主轉向商品與服務消費並重,人們把更多支出投入服務消費。
活躍提升 “銀發族”網購數量品類齊升
今年雙11,老年群體參與度明顯提升。“雙11”不再是年輕人的群體狂歡,“銀發人群”的消費場景正逐步從線下拓展為線上、線下聯動,越來越多的高齡用戶享受到數字經濟的發展紅利。
數據顯示,近年來全國中老年“剁手黨”隊伍日漸壯大,僅淘寶天貓就有3000萬的中老年用戶,其中,50歲—59歲臨退休人群是主力軍,佔比高達75%。今年支付寶發布“雙11”前11天搜索數據顯示,上支付寶搜“買菜”的60歲以上人群數量上漲了10倍。京東大數據研究中心也顯示,年齡在56歲以上的京東商城用戶佔比逐年提高。
與此同時, “銀發族”“雙11”消費不僅在數量上異軍突起,消費品類上也呈擴展趨勢。中老年人的消費支出上主要用於孫輩、保健養生、醫療護理、休閑服務、飲食和居住空間品質改善方面,食品是中老年群體網購時的偏好品類。
“老年人群活躍度提高反映出當前電商數字化普及率的提升。” 中南財經政法大學數字經濟研究院執行院長、教授盤和林表示,在今年疫情催生下,老年人群對於互聯網和數字化技術應用上的接受度正不斷提高。老年群體消費需求也正通過電商平台得到滿足和提升。
國家衛計委預測,到2020年,我國60歲及以上老年人口將達2.55億左右,佔總人口的17.8%左右。另據阿裡巴巴近日發布的《老年人數字生活報告》顯示,第三季度老年人手淘月活躍度同比增速遠超其他年齡組,高出整體29.7個百分點。同時,老年群體消費金額在2017年至2019年的復合增長率達到20.9%。疫情期間,消費金額同比增速第二,僅次於“00后”,消費潛力不容小覷。
今年“雙11”,人們可以不去超市排隊,在家等著送上門(受訪者供圖)
由此可見,隨著數字化、智能化產品的逐步普及,“網購”在潛移默化中改變著“銀發群體”的主流消費場景,但不習慣“網購”的老年人仍不在少數。
如何滿足“脫網人群”的日常所需?今年“雙11”,不少電商平台看到了這些群體的實際需求,通過“線上線下同價同質”服務,將活動優惠由線上延伸至線下,不僅可以帶動更多線下實體發展,也能讓更多依賴線下消費的群體參與到活動中來。
10月26日,蘇寧易購宣布將“百億補貼”福利由線上拓展至線下,實現從城市到縣鎮、從商圈到社區的下沉,范圍涉及全國縣鎮市場的近7000家零售雲店﹔京東則聯合320萬家線下門店資源,提供線上線下同價同質服務,包括1.5萬家京東家電專賣店、超600家電腦數碼專賣店、1000家京東京車會門店、近100家京東大藥房門店和京東健康—聯盟大藥房等。
業內專家認為,當下中國60歲以上的中老年群體正在加速擁抱數字生活。在數字生活潛移默化地影響下,老年群體的消費思維模式隨之改變,更願意嘗試網上購物和移動支付等消費方式,消費需求也逐步向高水平、高層次和多元化的方向發展。
快遞進“村” 提振下沉市場供需活力
今年“雙11”, 三大電商平台銷售再創新高。來自各級城鎮、鄉村的市場表現亮眼,在商品供給和消費上增速較快。
京東平台數據顯示,11月11日開場前5分鐘,京東超市低線市場成交金額同比增長12倍﹔京東超市新增用戶中,有8成來自於低線市場。其中,在家電領域,有1.5萬家家電專賣店冰洗品類成交額同比增長300%。同時,天貓平台數據顯示,“雙11”期間,超過1400個縣域的41萬款農產品悉數登場。來自貧困縣的商家超過38萬個,在11月1日到10日的成交額同比增長74%。
快遞下“鄉”不進“村”,成為制約各級鄉鎮消費釋放和農產品上行的“痛點”之一。今年的政府工作報告提出,“支持電商、快遞進農村,拓展農村消費。”隨后,國家郵政局印發《快遞進村三年行動方案(2020-2022年)》,提出到2022年底符合條件的建制村基本實現“村村通快遞”。
菜鳥無錫無人倉內,智能機器人在快遞雲監工的鏡頭下處理“雙11”訂單(受訪者供圖)
如今,政企多方在城鄉之間“修路架橋”,著力縮短不同地域之間發展的數字和基礎設施鴻溝,“城-村”之間的快遞物流運力得到不斷升級,極大釋放了我國各級地區消費活力和鄉村經濟發展潛力。
“雙11”期間,京東物流在全國內 92%的區縣和83%的鄉鎮,實現了24小時送達,鄉鎮最快一單已做到15分鐘送達。此外,菜鳥 “農村快遞物流智慧共配”項目已覆蓋全國25個省份670多個縣域。
農業農村部部長韓長賦近日表示,農村有廣大的市場和廣闊的投資空間,6億農村常住居民消費上來了,可以成為后疫情時代經濟恢復增長的強大推進器,在實施擴大內需戰略、構建新發展格局中,農業農村將扮演更加重要的角色。
“當前,中低收入群體在中國來說還是絕大多數,也是我國消費市場的主要組成。未來,這一群體在拓展消費市場、挖掘內需方面潛力巨大。” 銀河証券前首席經濟學家左小蕾表示,電商平台應充分利用供應鏈產業鏈的雙向特性,更好發揮連接商家和消費者間的橋梁作用,通過數智化供應鏈建設挖掘消費需求,實現供應鏈高效協同的社會價值。
“雙十一的成績單充分體現出我國的消費實力和潛力,也將消費對於經濟的提振效果發揮到了最大。”盤和林表示,電商供應鏈打通了消費需求和生產供給的聯系,借助消費的作用,拉動線下實現數字化轉型。通過不同的平台分流,拉動線下實現數字化轉型,為中國產業帶工廠提供了完善龐大的消費分級市場,在振興區域經濟、提升產業集群競爭力方面作出突出貢獻。
-
國務院聯防聯控機制2月15日15時在京召開新聞發布會,科技部社會發展科技司司長吳遠彬,科技部中國生物技術發展中心主任張新民,中國科學院黨組成員、副秘書長,中國科學院院士周琪介紹新型冠狀病毒肺炎藥物研發和科研攻關最新進展情況。以下是我們根據發布會整理的內容要點。
五大方向、齊頭並進
應對新冠肺炎疫情,中國科學界在全力攻關
記者在發布會上了解到,1月20日,國務院聯防聯控機制科技攻關組成立,科技部會同國家衛健委等12個部門立即組成工作專班,並成立以鐘南山院士為組長的專家組,組織動員全國優勢科技力量開展攻關。
根據新冠肺炎應急需求,圍繞“可溯、可診、可治、可防”的防控需求,明確了臨床救治方案的優化和藥物篩選、檢測技術和產品、病毒病原學和流行病學、疫苗研發、動物模型構建這五個主攻方向。
目前已取得了階段性進展:
-在病毒病原和流行病學方面,初步排除新冠肺炎的來源與已知家禽家畜的關系,提出蝙蝠是最有可能攜帶新冠病毒的源頭。
-在動物模型方面,已經成功構建新冠肺炎感染的小鼠、猴子等動物模型,為開展藥物和疫苗的安全性、有效性評價提供了基礎條件。
-在檢測診斷方面,在已有七個診斷檢測試劑獲批上市的基礎上,正在加快推進現場快速檢測產品的研發和應用。
-在藥物研發和臨床救治方面,有些藥品篩選和治療方案已取得積極進展,正在推進臨床試驗,部分臨床救治建議已經納入診療方案。
-在疫苗研發方面,並行開展了滅活疫苗、核酸疫苗、重組疫苗等多條技術路線的研發。
Q:臨床治療藥物,有了嗎?
A:一批藥物已經初步顯示出良好的臨床療效。
對於新冠病毒疫情爆發的關頭,研發有效的臨床救治藥物,努力提高治愈率,降低病死率,是當前應急攻關的重中之重。
張新民介紹,科研攻關組已組織全國優秀的科研團隊,利用計算機模擬篩選、體外酶活性測試等方法對七萬多個藥品或化合物進行篩選,遴選出五千個可能有效的候選藥物,在普通冠狀病毒感染的細胞水平上進行初篩,之后選定了100個左右的藥物在體內開展新型冠狀病毒的活性實驗。
在多輪篩選的基礎上,科研攻關組聚焦到少數幾個藥品:磷酸氯喹、倫地西韋、法匹拉韋等一批藥物,先后開展臨床試驗,目前部分藥物已經初步顯示出良好的臨床療效。
□ 磷酸氯喹:是一種上市多年的抗瘧藥物,安全性有一定保障,體外實驗顯示對新冠病毒有良好的抑制作用。臨床結果初步顯示,磷酸氯喹對新冠肺炎有一定的診療效果。
□ 法匹拉韋:是治療流感的境外上市藥物,目前在深圳開展臨床試驗,初步顯示了較明顯的療效和較低的不良反應。治療后第3到4天,用藥組的病毒核酸轉陰率顯著高於對照組。
□ 倫地西韋(瑞德西韋):這是一種國外公司研制的用於抗埃博拉病毒感染的藥物,目前在國外的臨床試驗還沒有全部做完。我國科學家開展了體外實驗顯示,具有對新冠病毒較好的抑制作用和安全性。目前武漢十余家醫療機構正在開展臨床研究,已入組重症患者168例,輕型、普通型患者17例。
Q:可怕的“炎症風暴”,有對策了嗎?
A:部分臨床結果“令人鼓舞”,正在進一步試驗
周琪介紹,“炎症風暴”實際是輕症向重症和危重症轉換的一個重要節點,它實際是一個細胞因子的過度反應,主要是人的免疫系統針對外界的病毒和感染的誘因“不分敵我”的時候,過度反應造成了對自身的傷害。
如何阻斷或壓制“炎症風暴”?周琪介紹,在這方面,科學家也在篩選一些老藥,比如在風濕病領域有效的藥物,部分做了臨床。比如中國科學技術大學第一附屬醫院已經做了14例的重症和危重症病人,年齡最大82歲,這幾例病人的結果看起來都是令人鼓舞的。現在正在進行多中心隨機對照試驗,大概有100余位病人入組,其中治療組94例,對照組94例。若証明有效將會盡快應用。
另外,近期針對炎症因子風暴的工作還在不斷地開展,相信會有更多的候選藥物進入治療的序列。
Q:降低死亡率,對重症目前有效治療方案嗎?
A:恢復期血漿和干細胞技術被看好。
張新民介紹,針對重症患者的有效治療是降低病死率的一個關鍵途徑。科研攻關組組織了針對重症治療的新技術和新產品研究,從目前來看部分產品和技術取得了良好的臨床效果。
一是採集治愈患者恢復期血漿。處於恢復期患者的血漿中存在大量的保護性抗體,可以用於對重症患者的治療。截至目前,在武漢市江夏區第一人民醫院、武漢金銀潭醫院等多家醫院共對11位重症患者進行了治療,治療后臨床症狀明顯改善,各項檢測指標全面向好,沒有明顯的不良反應。
第二個方面是開展干細胞技術在重症救治方面的臨床研究。干細胞治療能夠抑制免疫系統過度激活,通過改善微環境促進內源性修復,可抑制肺部急性炎症進展,緩解呼吸窘迫症狀。經過嚴格的臨床前安全性、有效性評價,以及嚴格的質量檢定,干細胞產品在遵照當前干細胞臨床應用規范和藥品臨床試驗規定的前提下對若干重症患者進行了治療,也初步顯示安全有效。
Q:疫苗研發,進展如何?
A:正在多頭並進,部分疫苗品種已經進入動物試驗階段。
“我們現在實行挂圖作戰,每個工作節點精確到天。”張新民介紹,為確保盡早研發成功,在科研攻關應急項目中我們並行安排了多條技術路線,包括滅活疫苗、mRNA疫苗、重組蛋白疫苗、病毒載體疫苗、DNA疫苗等並行推進,切實保障成功率。
張新民表示,我們國家各研究團隊的研發進度與國際進展基本保持同步。這得益於在“重大傳染病防治”、“重大新藥創制”等國家重大專項的支持下,近十多年來我國已經在應對新發突發傳染病能力建設方面取得了長足的進步,掌握了疫苗研發的最先進技術,擁有一支高水平研發團隊和疫苗生產企業。同時,我們積極倡導國際合作。
中科院微生物所研究員嚴景華介紹,各種疫苗有各自的特點、優點和缺點,它們都是相輔相成的。比如其中的重組蛋白疫苗,是把一個病原體最有效的抗原成份基因拿出來,進行體外重組,表達蛋白,然后制成疫苗。目前這個疫苗進展非常順利,目前疫苗的設計已經完成,現在已經在動物體內進行測試,看看免疫效果,還要進行安全性評價。生產工藝研發也在同步進行。
嚴景華特別提到,冠狀病毒疫苗在全世界還沒有一個上市的疫苗。這意味著我們還缺乏經驗,缺乏對風險的評估,所以新冠疫苗對科研人員是一個挑戰。“要充分証明風險和收益,因為疫苗是用在健康人身上的,必須安全有效,所以安全是重中之重。”
Q:病毒源頭找到了嗎?
A:初步排除家禽家畜,蝙蝠目前嫌疑最大。
吳遠彬介紹,新冠病毒溯源和傳播路徑研究項目由中國疾控中心、中國科學院、中國醫學科學院等單位聯合開展。中國疾病預防控制中心病毒所檢測了585份華南海鮮市場及武漢多家生鮮市場環境標本及動物標本,其中33份新冠病毒陽性,其中31份來自經營野生動物的西區,通過這樣集中的數據提示此次疫情可能與野生動物交易有關。比如,中國動物衛生與流行病學中心的團隊檢測了4800余份近年來收集的豬、禽、犬、貓等動物樣品,均為陰性,通過這樣的結果可以初步排除新型冠狀病毒來源於家禽家畜。這之前中國科學院武漢病毒所通過對新冠病毒基因組序列的比對,也顯示出蝙蝠最有可能是新冠病毒的天然宿主。
對於有研究稱,穿山甲可能是新冠病毒的中間宿主之一。對此,正組織有關科研團隊進行論証,對新冠病毒從穿山甲到人的傳播等問題,也在進一步加緊相關研究,如有進展將及時發布。
Q:藥物研發為什麼這麼難?
A:存在諸多客觀要求,科學標准不能降低
多年來,一個新藥大概要經歷十年時間才能從想象走向成藥的過程。為什麼花這麼久?周琪表示,新藥的出現是有客觀限制的,也有它的時間要求,也有關鍵流程和步驟。第一,要知道治療一個疾病主要針對的靶點是什麼,就是有的放矢,要知道治什麼東西。第二,當確定了藥物靶點,要選到所有的候選化合物和候選藥物,不是每一種藥都可以成藥的,同樣還要經過藥物的各種成藥的相關試驗。藥物研發成功后,還要評價它的安全性、有效性。一定要在動物模型做很多長期的評價以后才有可能走到臨床。
這些環節裡,任何一個環節對科學家而言都是一個非常艱難的過程。“我們今天應對冠狀病毒引起的肺炎,我們都期待一個新藥的出現。但科學的事情是含糊不得的,科學不能降低標准,一定還要按照科學的藥物研發流程把它做完。”周琪說。
-
新冠肺炎疫情暴發以來,對生產生活造成較大沖擊。記者近日從中國航天科技集團有限公司九院704所獲悉,該所利用航天智能化技術,自主研制的移動辦公、新風淨化、智慧藥房等產品已走進醫院和社區,助力疫情防控。
“用航天品質的產品助力疫情防控和復工復產,是704所應盡的社會責任。”據該所所長李涼海介紹,704所憑借自身在航天電子技術領域多年來的積累,聚焦智能感知與信息服務產業,積極投身疫情防控阻擊戰。704所黨委書記於勇表示,加速航天技術應用與成果轉化,讓更多高科技成果服務人民,回饋社會,是704所不懈的追求。
指尖上的安全“移動辦公室”
突如其來的疫情,讓704所面向軍工企業的移動辦公需求而研發的“移動辦公平台”有了更大的用武之地。復工以來,航天雲智掌上移動辦公平台成了704所的“移動辦公室”。
據統計,該平台日活躍用戶在1900人以上,日活躍群組在110個以上,平均每天組織視頻會議150余個,每天視頻會議總時長1200余分鐘。除遠程辦公中最常用到的即時通信和視頻會議外,平台還憑借其群聊與群組功能,利用通知公告、數據實時統計、公眾號和聊天群組等功能模塊,及時將上級有關通知、各項要求和防護指南等精准推送給單位員工。
負責平台開發的信息化工程中心總師余衛國介紹,平台還具備一些實用的“黑科技”功能,比如閱后即焚、遠程銷毀、消息防截屏、截屏水印等,便於單位對內部信息的內容、傳播范圍和時效進行嚴格管控。
704所副所長陳國華介紹,安全性是航天雲智掌上移動辦公平台最大的優勢和特色。“用戶信息、通信內容、各類文件等數據,加密后安全地存儲在企業私有雲平台的服務器中,實施自主管控,避免了用公共通信工具時數據泄露的風險。”
航天智能管人、管物有新招
同樣具有安全保密功能的智能化平台還有該所研制的智能會議管控平台。該平台可實現對會議室、會議終端、參會人員、會議議程、會議紀要等的智能化管控,並針對不同的會議需求,支持討論、評審、投票、打分等多種應用場景,將助力於軍工企業構建智能化的會議管理新模式。
此外,目前科研生產流程中,信息交換、產品交接、文件分發等環節都需要交接雙方進行清點、簽字,存在近距離接觸、交叉感染的風險。針對這些問題,704所研制出網間信息自動傳遞系統高科技產品。
該項目負責人胡剛介紹說,以前所有需要導入的外網信息都要先發到擺渡員那裡,等到規定時間統一操作導入,十分不便。如果使用自動傳遞系統,隻需將外網文件上傳到指定外網端,網間信息自動傳遞系統就會自動刻盤,並傳輸到內網端,整個傳輸過程最快5分鐘就可以完成,不僅節約了時間,還真正做到無人接觸,可以說是一舉多得。
智能載體管控櫃是有效避免人員接觸、提高工作效率的另一利器。管控櫃具備基本的存入、取出、盤點、查詢等功能,支持用戶自助式存放、取出操作。系統將採集到的監控數據傳遞給管控軟件,管控軟件實現對各部門的載體留存、流轉情況的整體態勢管控。全程智能化的無人操作,保証交接雙方無接觸,切實降低人員接觸帶來的風險,提升工作效率。
航天“新風”為醫院阻隔病毒氣溶膠
防止病毒經空氣傳播,航天技術也有相應對策。記者了解到,704所自主研制的中國航天Brit Pasta系列新風淨化系統已投入浙江大學醫學院附屬第一醫院使用,為醫院的疫情防控工作提供支撐。
該新風系統通過兩組高風壓、大流量風機,強迫室內氣流組織系統形成新風流動場,每小時可將室內換氣2~3次,不僅可以實現室內外空氣快速置換、高效稀釋室內細菌病毒濃度,還可以快速歸集吸附室內生物氣溶膠顆粒污染物、滅菌殺毒。
704所全資子公司北京航天金泰星測技術有限公司副總工程師徐臻介紹,公司研發的中國航天Pasta室內空氣質量治理及管理系統,覆蓋家用、商用和物聯網數據監測及控制等多個場景,可針對教育、醫療、體育場館、辦公樓宇、房地產等領域提供整體解決方案,以航天技術保障用戶空氣質量。
“疫情的暴發讓大家對日常健康防護的認知提升到了較高水平,並會在未來一段時間內持續上升。”徐臻透露,目前,很多幼兒園、中小學、醫院和辦公樓宇,都加大了新風系統的配置安裝和應用力度。
無人售藥“智慧藥房”面積小至十分之一
此次新冠肺炎疫情讓24小時智能化無人售藥的“無人智能移動藥房系統”走入大眾視野。704所控制技術與系統研究室副主任王宇寧介紹,這個集看病、取藥於一身的現代化無人智慧藥房共有4個模塊,其中包含兩個存儲模塊、一間人工智能問診室和一個識別分揀發藥模塊,最多可以存儲160種藥物,每種30盒左右。
“雖可存儲近5000盒藥物,但它的佔地面積僅6平方米左右。小小的智慧藥房可以逐漸替代面積是其10倍以上的傳統藥房。”王宇寧說。
“我們與專業的醫療咨詢公司合作,確保提供診斷咨詢的都是各個正規醫院有行醫資質的專業醫生。”王宇寧介紹,在人工智能問診室,通過遠程診斷咨詢,智慧藥房會給患者提供及時的正確用藥指導。問完診,隔壁的識別分揀發藥系統會核驗每一盒藥品信息及患者醫保卡信息,通過人臉識別技術進行身份確認,確保本人購買的藥品是當事人所需。
王宇寧坦言,普通病症的患者害怕去醫院等人員密集場所導致交叉感染。有了智慧藥房,患者可以不必再為買藥去醫院,有效避免交叉感染。后續,智慧藥房有望進一步替代傳統藥店,大幅降低運營成本,從而降低藥品價格,實現雙贏。“相信不久以后,老百姓就可以在距離社區近、不存在交叉感染的智慧藥房買到價格更優惠的藥品。”
-
人民網北京2月28日電(趙竹青)新冠肺炎疫情發生以來,一系列相關科研成果和進展引人關注。在科研助力戰“疫”方面,相關部委迅速行動,帶領中國科技界全力迎戰疫情,為全面戰“疫”貢獻科技力量。
科研攻關迅速出擊 進入“戰時狀態”
有人說,疫情是對一個國家科技實力的大考。疫情發生后,國家層面迅速啟動應急科技攻關。1月20日,國務院聯防聯控機制科技攻關組成立,科技部會同國家衛健委等12個部門立即組成工作專班,並成立以鐘南山院士為組長的專家組,組織動員全國優勢科技力量開展攻關。
根據新冠肺炎應急需求,圍繞“可溯、可診、可治、可防”的防控需求,科技部從臨床救治方案的優化和藥物篩選、檢測技術和產品、病毒病原學和流行病學、疫苗研發、動物模型構建這五個主攻方向入手,部署相關科研攻關。1月22日,“新型冠狀病毒感染的肺炎疫情科技應對”第一批8個應急攻關項目已經緊急啟動,經費撥付到位。
“把人民群眾生命安全和身體健康放在第一位,把科研作為防控疫情的戰場,做到守土有責、守土擔責、守土盡責。”科技部要求,這些應急項目要向一線傾斜,突出結果導向和應急需求,圍繞提高治愈率和降低死亡率這一核心目標進行集中攻關。
在國家層面展開部署的同時,有“科研國家隊”之稱的中國科學院,也在第一時間啟動了應急響應,研究部署了需緊急啟動的防控疫情相關科研任務。微生物研究所、動物研究所、武漢病毒研究所等相關院所第一時間針對疫情開展科研攻關。
“集全院之力開展研究。”中科院院長白春禮表示,中科院擁有多學科綜合交叉優勢,在戰“疫”時刻尤其要凝聚優勢力量、做好統籌協調,確保科研攻關工作順利開展。在全力推動研發工作進度的同時,中科院還組織相關專家對公眾關心關切問題,做好相關科學普及、解疑釋惑工作。
自然科學基金委啟動“新型冠狀病毒溯源、致病及防治的基礎研究”專項項目,緊密圍繞新型冠狀病毒感染的病原學、流行病學、發病機制、疾病防治等重大科學問題,擇優資助,並與蓋茨基金會、德國研究聯合會等國際伙伴聯手,為科技界應對疫情提供資金保障。
吹響集結號 號召科學家投身戰“疫”
如果說這場戰“疫”中,一線醫護人員是在與死神“賽跑”,那麼,疫情一線攻關的科學家,就是在與病毒“賽跑”。面對新冠病毒這個人類共同的敵人,全國科學界攜手迎戰,盡全力跑得快一點,再快一點。
新冠疫情發生以來,中國科協作為黨和政府聯系科學技術工作者的橋梁和紐帶,先后三次發出倡議,呼吁廣大科技工作者大力弘揚愛國、創新、求實、奉獻、協同、育人的科學家精神,躬行社會責任,把論文寫在祖國大地上,讓科技在經濟社會發展中創造新的價值。
中國科學院向廣大黨員、干部發出號召:要帶頭落實疫情防控工作要求,主動承擔疫情防控工作任務﹔帶頭發揚不畏艱險、攻堅克難的精神,積極主動承擔疫情防控應急技術科研攻關任務﹔要帶頭宣傳普及疫情防控知識,及時、快捷、准確向群眾宣傳防控信息,做好解惑釋疑工作,堅決抵制謠言散布,大力弘揚社會正氣。
中國工程院多次組織院士專家為疫情防控建言獻策。中國工程院副院長王辰牽頭組成專項工作組,動員組織相關領域院士參與到防控一線指導,動態征集院士們對當前疫情防控的意見建議。在工程院的有序組織下,1月20日-26日間,包括鐘南山、李蘭娟、劉德培等近30位院士和10余位專家在第一時間,為國家貢獻了一系列科學防控的意見建議,涉及防控策略、臨床診治、藥物研發、科技攻關等多個方面。
“要把疫情防控工作作為當前最重要的工作來抓。”中國工程院黨組表示,將按照黨中央決策部署,敢於擔當、守土盡責,全面動員、全面加強工作,把人民群眾生命安全和身體健康放在第一位。
做好支持保障,助力信息透明
這場戰“疫”,不僅是一場“科技戰”,同時也是一場“信息戰”。疫情防治信息的准確、及時、公開、透明,有助於我們打贏這場疫情阻擊戰。
為促進科技界內部的交流效率,科技部、衛生健康委聯合中華醫學會建立了專業性的學術討論交流平台,供科技人員發布成果、發表觀點、參與討論、開展述評。疫情防控期間,新冠肺炎科研應急攻關項目形成的科研成果、研究論文、實驗數據、臨床病例、重要進展等,將通過這一專業性平台發布共享、交流探討,同時也鼓勵各地方、各部門、企事業單位和社會力量組織研發的相關成果也通過該平台發布。
科學界在組織疫情攻關的同時,也在與“謠言”賽跑,及時為公眾釋疑解惑,向群眾宣傳快捷、准確的防控信息。科技部、中科院相關院士、專家多次在國務院聯防聯控機制發布會上答疑解惑。中國科協多次組織相關專家,對公眾關心的話題進行科普解讀。科技部、中科院等部委的官方網站,也都建立了戰“疫”專區,為群眾獲取相關信息提供了便利。
穩住科研主業,有序復工復產
當前,全國各地的戰“疫”進入新階段,科學防疫和復工復產,要“兩手抓、兩不誤”。
國家高新區是我國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的核心載體,是實現經濟高質量發展的前沿陣地。科技部火炬中心牽頭,組織有關技術力量和人員,緊急開發並上線了國家高新區復工復產信息服務平台。該信息服務平台充分運用信息化手段,為國家高新區復工復產與疫情防控提供服務和支撐。在疫情防控期間,科技部火炬中心進一步為各類科技企業提供便利化服務。比如推行技術合同認定登記、高新技術企業認定、科技型中小企業評價工作“無紙化”,全流程網上辦理﹔推進工作便利化,在疫情防控期間做到業務辦理“不見面”,相關紙質材料待疫情結束后延遲提交。
在推行“無紙化”辦公全力支持科技企業戰“疫”的同時,科技部還鼓勵各地科技管理部門要主動協調有關部門加大對科技創業孵化載體的財政支持,鼓勵科技企業孵化器、眾創空間、大學科技園等對在孵企業適當減免辦公承租、實驗、科研和生產用房的租金。
在各大高校寒假延長的當前,以科研生產為主業的中國科學院,已經逐漸復工。記者了解到,中國科學院在京的不少園區已經在嚴格的管控措施下,有序復工。比如在空天信息創新研究院中關村園區、集成電路創新研究院(籌)園區等,在入口管控、人員核查、體溫檢測、場地消毒等有力的防疫措施下,正在有序恢復科研生產工作。
歷史長河奔騰不息,有風平浪靜,也有波濤洶涌。平日裡,在勇攀科學高峰的過程中,科學家們不懼風雨、不畏險阻﹔現如今,在迎戰新冠疫情的戰“疫”中,科學家們又挺身而出,勇戰病毒。全國科技界凝心聚力,力爭讓新冠病毒在科技之光的照耀下,無處藏身。
-
沒有人是局外人,新冠肺炎疫情牽動著億萬中國人民的心。
在這場14億人的戰“疫”中,在奮力奪取疫情防控和完成年度經濟社會發展目標任務“雙勝利”的關鍵時刻,央企作為國民經濟的重要骨干和中堅力量,以自身強大的科技實力和創新能力,奔走在戰“疫”一線,為保護國家和人民利益負重前行。
轉產增產 跨界馳援
“我有熔噴布,誰有口罩機?”疫情發生之后,中國石化的這封“英雄帖”,吹響了央企轉產增產的沖鋒號。
如果說戰“疫”是一場人類面對病毒的“戰爭”,試劑藥品及防護裝備等就是打贏戰役必須的“彈藥”。國藥集團所屬中國生物率先研制出核酸分子檢測試劑盒,目前已累計生產100萬人份。疫苗研發也在武漢、北京等地緊鑼密鼓地推進。當磷酸氯喹療效被確認后,通用技術集團所屬中國醫藥立刻加大馬力生產,保障市場供應。
為了保障“彈藥”供應,不少中央企業從零起步,緊急轉產醫用防服、醫用口罩等緊缺醫療物資。在接到防護服生產任務后,原本負責日常軍服生產的際華股份臨危受命、迅速行動。旗下3502公司立刻進行研發,利用兩天半的時間嘗試各種材料和工藝,同步購進調試設備、召集人員,迅速制作出樣品,並於當天下午投入生產。
“我是一名受黨和人民培養30多年的老黨員,在防控疫情的緊要時刻,我申請去最緊急的防護服生產一線參加戰斗!”再有半年就要退休的新興際華3534公司老黨員賈紅英,向組織鄭重遞交了一份請戰書。隨后,白海文、郭書爭、王笑珺三名黨員也主動請戰。
在他們的帶動下,際華3534公司17個黨支部、近200名黨員紛紛請戰,強烈要求加入防護服生產一線。在戰“疫”使命的號召下,截至2月17日,新興際華集團所屬企業累計投入5000余人生產醫用防護服。
產能上來了,上游的面料就相應地成為了重要物資。
“當知道我們的任務就是生產醫用一次防護服面料時,我就想起了2003年公司在抗擊‘非典’時的生產場面,心裡就想一定要盡快保証覆膜機的正常運轉,盡快達到產能,生產出更多更好的防護服面料。”通用技術集團中紡院第一批復工的技術工人尹建生,為了摸索到生產中最佳的溫度、張力、上膠量等工藝參數,經常跑前跑后,觀察產品狀態,在寒冷的天氣,竟然跑出了滿頭汗。他說,因為多一米產量就能對醫護人員多一分保護,所以要一刻不停地連續生產。
在上游的原料中,聚丙烯纖維是醫用口罩和防護服的“心臟”。2月1日,中國石油所屬蘭州石化聚丙烯裝置停產其他產品,迅速轉產無紡布聚丙烯纖維用料,全力保障下游企業生產醫用口罩和防護服。產業鏈下游也同步聯動,中核集團旗下金輝輻射,利用其輻照滅菌技術代替傳統環氧乙烷滅菌法,將一次性口罩和防護服生產出來后滅菌所需的時間,從兩周縮短至一天。
對於“一罩難求”引發的“一機難求”。國機集團、通用技術集團、航空工業集團、中船集團、兵器工業集團火速組織攻關,從源頭想辦法,生產口罩機、壓條機。
更多的央企也在行動,“百年軍工老店”兵器裝備集團湖南雲箭利用自身3D打印技術儲備,緊急研制生產醫用護目鏡﹔中國兵器工業集團夜視研究院、“高鐵大腦”制造者中國通號旗下研究設計院等單位,自主研制出非接觸式紅外測溫儀,每分鐘即可為數百人測溫﹔中國建材所屬南京玻纖院膜材料公司提供數十噸高效玻纖空氣過濾紙,可阻隔新冠病毒氣溶膠顆粒,用於武漢醫院環境的淨化……
就這樣,從原料生產到裝備研發,從產品生產到出廠滅菌,在防疫物資供應上,央企力量迅速擰成了一股繩,從零編織起一條條全新的產業鏈。
截至2月22日,新興際華集團每天生產醫用防護服達7萬套,國機集團、中國石化、兵器工業每天合計生產醫用口罩達130萬隻。
在這場戰“疫”中,中央企業作為一支不可忽視的中堅力量,聞令而動、周密組織,紛紛轉產增產“跨界”,迅速投入疫情防控工作,全力提供醫療和防護物資資源,為疫情防控提供有力支撐保障。
先進生產 高效戰“疫”
此次疫情防控情況復雜,面對如此“狡猾”的敵人,中央企業充分發揮科技創新優勢,大數據、人工智能、雲計算、機器人、無人機等種種“黑科技”齊上陣,為疫情防控貢獻了諸多“先進武器”。
信息化,是此次疫情防控中的最大亮點。與2003年抗擊“非典”相比,此次疫情防控成為了數字時代的戰場。記者了解到,為了更好地應對疫情,中國電科成立了百余人的大數據團隊,2月8日就上線了“密切接觸者測量儀系統”,在國家層面鋪開了一張密實的“數字防控網”,通過大數據比對分析,為公眾判斷自身是否為“密切接觸者”提供了便捷高效的查詢工具。僅3天,該系統全國查詢次數就超過1億,自我發現密切接觸者7萬余人次,成為疫情防控的重要工具。
數字化為城市防控的網格化管理提供了便利。在地方,中國電科與地方政府緊密聯合,將數字防控網織得更加精准。比如在上海,利用這張網迅速生成高風險人員清單,聯合人臉識別和物聯網技術,方便管理和追查﹔在海南,疫情防控平台實現近60日武漢到瓊累計人口數量、武漢進島人口網格分布等主題的可視化展示﹔在四川,推出了“公共場所應急醫療尋人系統”,可以對目標人員進行快速檢索、比對和關聯……
“雲監工”,是本次疫情防控中誕生的新詞。網絡時代,得益於中國電科海康子集團提供前方信源感知接入服務支持,網友們可以通過直播鏡頭去“監督”火神山、雷神山醫院的建設進度,看到最前線的戰“疫”實況。
無人化,是此次戰“疫”的重要突破口。從火神山、雷神山兩個醫院建設伊始,中國航天科工二院23所下屬航天新氣象公司的兩部自動氣象站也隨之在此扎根,24小時不間斷地實時提供氣象數據服務。
2月12日上午,首架“疫情區應急作業”無人機降落到武漢金銀潭醫院,將急需的醫療和防疫物資送到醫護人員手中。當日,無人機共運輸緊急醫療物資近20架次,總載重70kg。中國電科聯合順豐速運順利完成首次無人化應急運輸投送任務。該無人機接入了中國電科研發的智能無人運投管控系統,實現了無人化運力的統一調度指揮。
兵器工業集團參建的千尋位置發起“飛翼行動”,搭建無人機戰“疫”平台馳援一線。結合北斗高精度定位技術,無人機能夠執行厘米級精度的飛行,實現精准噴洒消毒、防疫巡檢喊話等功能。
移動化,也是此次戰“疫”的一大特色。各種移動的“黑科技”裝備,在方艙醫院的建設中發揮了重要作用。
2月3日晚,中國航天科工航天江南蘇州江南公司迅速調集9台套“移動醫院”裝備,馳援武漢15處會展場館的“方艙醫院”。據介紹,“移動醫院”裝備共涉及手術車、醫技車、通訊指揮車、水電油保障車、生活車、宿營車等近10種特種車輛,展開后就相當於一所二級甲等綜合醫院。
方艙醫院內部則採用了中國建材所屬北新建材自主研發的“魯班萬能板”全屋裝配系統,實現了環保耐污、即裝即住。2月12日,中國船舶集團所屬中船綠洲最新研制的移動式醫療垃圾焚燒方艙發往武漢,為徹底焚燒新型冠狀病毒醫療垃圾提供利器,每日可焚燒、無害化處理醫療垃圾5噸。
有“移動的N95口罩”之稱的負壓監護型救護車,能最大限度減少醫護人員與病人交叉感染。在接到國家的需求后,兵器裝備集團長安汽車旗下江鈴汽車股份迅速組織力量研發生產。1月29日第一輛負壓救護車下線。不談利潤,不計回報,目前百余輛負壓救護車已交付各地。
復工復產 穩住主業
眾所周知,2020年是中國航天極為關鍵的一年。載人空間站首飛、火星探測、“嫦娥五號”月面採樣返回等重大航天任務都將於年內實施。
航天戰線如何應對疫情帶來的沖擊?年度目標能否按時完成?此時,由中國航天科技集團有限公司抓總研制的長征五號B、長征七號甲、空間站核心艙、新一代載人飛船、新技術驗証六號衛星等裝備在春節前已經進場,負責發射、合練任務的試驗隊也在中國文昌航天發射場會師。同樣,在我國西南深山的西昌衛星發射中心,北斗三號衛星、長征三號甲等試驗隊也為緊張的任務而奮戰。
“即使沒有疫情的暴發,要完成2020年繁重的任務,形勢就相當嚴峻。疫情的出現,對我們來說,就更是難上加難。”航天科技集團801所發動機事業部部長劉昌國感嘆道。突如其來的疫情,給原本就高難度的航天發射任務,又增添了一道意料之外的考驗。
於是,航天人充分發揮嚴慎細實的一貫作風,迅速部署實施了一系列防疫措施,全力保障科研生產有序進行。文昌試驗隊1月22日就召開了首次安全專題會,部署了一系列防控措施:每天早晚測量體溫,建立隊員健康檔案﹔統籌安排集中進場,減少人員流動﹔組織包機、專車安排出行,並規律消毒﹔會議改為露天,參會人員佩戴口罩、間隔一米﹔取消食堂集體用餐,戴口罩打飯回宿舍吃……
受疫情影響,許多重要崗位隊員由於航班取消、隔離未滿等原因不能如期歸隊,多個管理、協調、技術等崗位出現空白。怎麼辦?許多隊員看在眼裡、急在心裡,一些隊員主動請纓,保証在完成好自己任務的同時,將這些額外的擔子一肩挑起。他們有人臨危受命,有人老驥伏櫪,有人獨自負責四個分系統,一個頂四卻毫無怨言……
“任何一個戰役輸了,都會抱憾終生。”正如航天科技集團六院7103廠5車間裝配二班班長程喜文所言,一定要同時打好疫情防控阻擊戰和科研生產攻堅戰,無論面對什麼困難或者考驗,都沒有理由后退,也不會后退,因為那顆想要努力工作的心,不允許他們輸掉這“兩個戰役”的任何一個。
2月20日,長征二號丁運載火箭在西昌一飛沖天,成功以一箭四星的方式將四顆新技術試驗衛星送入預定軌道,再一次展示了航天人的硬實力。短暫的歡慶過后,發射隊員們轉身又將奔赴下一個“戰場”……
作為大型科研生產型中央企業,航天科技集團“穩”字當頭,科學復工、高效備戰,成為中國核心創新力量戰“疫”的一個縮影。
在這場沒有硝煙的戰“疫”中,央企成為與疫情“短兵相接”的逆行者,以自己獨特專長的智慧和力量,貢獻了大國戰“疫”的科技擔當。
-
入夏以來,南方進入汛期,多地發生持續降雨,引發洪澇等災害。在全國上下協力防汛救災的過程中,洪災預警、水庫調蓄、勘查救援、人員轉移……科技的力量在不斷顯現,讓信息獲取更客觀,救災決策更科學,救災手段更豐富。
看得更清:穿透雲層 “高分”衛星實時成像
高分六號衛星影像
日前,為應對江西鄱陽湖區域發生的洪澇,西安衛星測控中心迅速啟動快速響應機制,調動高分十號、風雲4A等衛星對災區進行緊急成像觀測,為救災抗震提供遙感、氣象數據支持。
記者從國家航天局網站獲悉,連日持續降水給衛星觀測造成極大困難,這就需要使用高分三號衛星的合成孔徑雷達(SAR)了解洪災情況。
與一般衛星被動接收地面射線不同,SAR衛星主動發射無線電脈沖以“照亮”目標,通過接收脈沖回波獲取結果。因此,它不僅可以穿透雲層,也具有一定的地表穿透能力,可用於觀測地震形變、冰川運移、活動構造、地面沉降及滑坡等。高分三號衛星是中國首顆分辨率可達到1米的SAR衛星。
高分三號衛星影像
測得更精:“北斗”系統實現精准定位
不久前完成全球組網的北斗衛星導航系統,近日也在防汛減災中立下新功。
記者從北斗衛星導航系統網站獲悉,湖南省常德市石門縣南北鎮雷家山於7月6日發生大型山體滑坡,造成省道S522線部分路段損毀、一個小型電站毀壞、5棟房屋垮塌。經初步勘測,此次山體滑坡滑動面總長度約600米,滑坡土方約3000萬立方米,是該縣近70年來規模最大的一次山體滑坡。所幸山體滑坡發生前所有人員被轉移,沒有人員傷亡。
此次人員安全轉移,得益於“北斗衛星高精度地災監測預警系統”。石門縣在雷家山地質災害隱患點安裝了該系統,通過11個點位監測雷家山地質災害。6月24日,石門縣接到系統發出的地質災害橙色預警,馬上轉移安置危險區6戶20名村民,並安排人員24小時巡查值守。7月6日下午山體滑坡發生前,當地又及時轉移疑似危險區8戶13位村民。
算得更准:數值天氣預報 精准翻譯氣象“天書”
進入汛期以來,隨時待命、24小時輪流值守對氣象預報員們來說是常態。當前,他們需要依靠大量的計算,盡可能准確地預報未來天氣。
這就是數值天氣預報。它是根據大氣運動方程,通過大型計算機計算,獲得未來氣象要素變化的方法,是天氣預報的重要手段之一。氣象預報員們不光要做好未來10天的天氣預報,還要做好短時監測,及時發布暴雨、強對流天氣預警。而每一份氣象預報,都濃縮著海量抽象的數據和瞬息萬變的天氣圖。
救得更快:機器人出手高效迅速
此外,水陸兩棲車、水上救援機器人、水上飛翼等設備可對落水人員進行高效快速施救。
長江日報報道,7月5日,長江救援志願隊收到了一台來自省、市應急管理部門的水上救援機器人。
水上救援機器人外形頗似一艘小艇,具有正反雙向行駛、一鍵返航、定位精准等功能,可通過遙控在激流中快速到達落水者身旁。最遠遙控距離超過800米,游速每秒6米以上,一次最多可營救4名落水者。
武漢市應急管理局相關部門負責人介紹,水上救援機器人可大大縮短施救時間。今年5月底在新洲舉水河舉行的防汛搶險救災綜合演練中,水上救援機器人曾在2分鐘內趕到落水者身旁。
據悉,和救生員相比,水上救援機器人不僅速度更快,一次救助的人員也更多。它的載人浮力達到200余公斤,落水者可以抓住它兩邊的繩子,或是趴在它的頂端等待救援。因不用救援人員下水,可最大限度減少救援人員的傷亡。
效率更高:新裝備助力防洪搶險
在防汛主戰場之一的湖北武漢,多種新技術、新裝備被應用於防汛搶險應急救援中。16日,武漢市應急管理局相關負責人在市政府新聞發布會上,介紹新技術新裝備在防汛搶險應急救援中的應用情況。
“武航一號”兩棲式環保疏浚船在清淤港渠
水陸兩用多功能挖泥船(武航一號),可自己“走入”“走出”水面,具備自航能力,集反鏟、絞吸、疏浚、打樁作業等多功能於一身。
裝配式板壩防洪子堤,適用於沙壤土、壤土、黏土及混凝土、柏油等軟質堤壩,可以應對漫溢、浪坎險情,能有效節約物料,比人工鋪沙袋筑壩效率更高。
防洪圍井,類似補漏軟木塞,由單元圍板現場裝配而成,堤壩出現管涌破壞險情時,及時應對“翻沙鼓水”,具有搶護速度快、效果好和可重復利用等特點。
排澇履帶式機器人,可以適應城市防汛、應急排水、隧道搶險等各種復雜工況,替代人類在急難險重地帶進行防汛搶險任務,有效提高防汛搶險工作的安全性。
更深入現場:“全能型選手”無人機助力防汛救災
在防汛救災中,無人機可以說是“全能型選手”了,它能代替人力完成許多不可能完成的事情。
無人機拋投救生器材。(來源:江西省消防救援總隊)
比如無人機具有快速、精准、全天候的優勢,可以把災害現場的高清圖片、視頻傳回指揮中心。一個5平方公裡大小的城鎮,無人機一個架次,一兩個小時就可以採集完數據並建立現場模型。
如果有人員被困,無人機還可通過搭載的裝備開展搜索、定位,加上具備夜視功能的設備,可實現全天候救援,還可以向被困人員進行物資精准投送。
如果汛期出現山體滑坡,無人機可監測到肉眼無法察覺的山體動態,一旦出現微妙的地質異動,可及時發出預警。
-
近期,我國南方多地持續強降雨。廣西、四川、重慶、江西、湖北、廣東等省份的一些地方出現洪澇災害,多條河流發生超警洪水、多地發生洪澇地質災害,防汛抗洪已進入關鍵階段。
隨著國家防汛減災體系的逐漸完善,防汛抗洪能力大幅提高。同時,更多智慧防汛手段亮相,手機程序及時更新最近的汛情和預警,智能機器人“沖”在抗洪第一線……防汛領域管理思路和應用技術的創新,讓防汛抗洪變得更智慧。
時刻堅守 通信保障24小時不斷線
“南昌市安義縣氣象台發布暴雨紅色預警信號:目前我縣已出現暴雨、局部大暴雨天氣,請注意防范城市內澇、雷暴大風及山洪、地質災害。”
6月2日22時,一條特殊的短信發送到江西省南昌市安義縣范圍內所有用戶的手機上,這是江西省健全特殊情況全網應急發布工作機制后,首次啟動該機制。
據了解,通過手機短信、微信消息等手段實現防汛預警,已在全國多個省市普及開來。
6月17日,工信部組織召開專題會議,傳達國家防汛抗旱總指揮部會議精神,對工業通信業防汛抗旱工作進行再強調、再動員、再部署。會議指出,要充分認識今年防汛抗旱工作的復雜性、艱巨性,立足“防大汛、抗大旱、搶大險、救大災”,在疫情防控常態化條件下,扎實推進工業通信業防汛抗旱工作。
同時,水利部門通過加強與工信部合作,依托三大運營商向社會公眾、外來人員發送預警信息,努力實現監測預警信息全覆蓋。
面對汛情,各基礎電信企業和鐵塔公司密切協同、互相配合,優先搶通國家級干線光纜等重要通信設施,滿足群眾24小時不間斷的通信需求。
北京移動在6月陸續組織了十數次防汛信息上報演練,通過自主研發的“多場景綜合監控支撐系統”,模擬當降雨強度達到藍色及以上預警時啟動防汛應急預案。通過該系統,信息上報時長由原來的40分鐘縮短至10分鐘,確保第一時間收集汛情對網絡影響情況,為啟動防汛應急工作做好准備。
江蘇聯通自汛期以來累計退服基站378站次,已修復336站次,累計出動保障人員911人次,出動搶修車輛496台次,動用發電機等239台次。
湖北移動從6月27日起啟動應急響應,截至目前累計出動搶修人員95人次、搶修車輛51台次、油機113台,搶通停電基站115個、退服基站37個,恢復受損光纜18處,全力保障汛期通信。
水利部水文水資源監測預報中心副主任劉志雨介紹,得益於新技術手段的應用,如今,水利部收齊全國12萬個報汛站的雨水情信息僅需10分鐘至15分鐘,一次洪水作業預報時間隻需幾十分鐘。近年來,大數據、人工智能等技術在中小河流預警預報上得到有效應用,顯著提升我國洪水預報能力。
聞“汛”而動 熱門技術大顯身手
無人機、機器人、5G技術……今年的防汛抗洪中,這些熱門技術大顯身手,一系列“黑科技”從全方位幫助防洪抗洪工作,有效提高了預警搶險的機動性和時效性。
剛剛投入商用滿一年的5G網絡,成為此次防汛抗災的“神兵利器”。中國電信安徽公司運用5G VR技術,創新水位實時觀測功能,實現監控人員足不出戶即可掌握水位變化情況,大幅提高汛期巡查工作效率。
在汛情的監測預報方面,湖北省積極探索,各種儀器在空中、水面、水下各自發揮作用。研發了巡視無人機、5G智慧無人救生船、水下探視儀等一系列監測設備。
在四川,無人機在抗洪搶險中屢立奇功。在洪水災害中,無人機具有快速、精准、全天候的優勢,可以把災害現場的高清圖片、視頻傳回指揮中心。如果有人員被困,無人機可通過搭載的裝備開展搜索、定位,加上具備夜視功能的設備,可實現全天候救援,還可以向被困人員進行物資精准投送。
為了減少汛情的傷害,全國各地還創新思路,積極加強防汛減災體系建設,進一步提高了防汛成效。
在浙江杭州,水務部門使用潛望鏡、機器人查看管道破損淤積情況,進行汛前管網清掏,確保管網暢通,防止汛期發生城市內澇。
在江西,利用掃碼技術實現防洪地點“身份識別”和巡查人員GPS定位功能,是今年汛期該段實施“智慧防洪”的新舉措。搶險人員隻需用手機掃描“二維碼”,就會收到所在地的名稱、裡程和地理概況的文字短信,同時,定位信息也被傳輸到了千裡之外的防洪系統終端。
在貴陽白雲區,依托物聯網技術,將白雲區雨季易出現積水的路段標注在可視化地圖上,對易積水路段進行監控,形成轄區防汛調度一張網。同時,在轄區的1000多盞路燈上加載了路燈傳感器,通過系統平台進行遠程控制以及隱患排查。
水利部門相關負責人表示,面對嚴峻的防洪形勢,各地應該強化“科技防汛”力度,通過智慧聯動,打出組合拳,實現智慧防洪、科學減災。
-
2019年6月6日,工信部向四家基礎電信運營商發放5G牌照(資料圖)
今天,我國5G商用牌照發布滿一周年。2019年6月6日,工信部向中國電信、中國移動、中國聯通、中國廣電發放5G商用牌照,我國正式進入5G商用元年。
一年來,5G網絡覆蓋鋪開、終端上市、應用涌現,尤其在新冠疫情期間,“5G+醫療”“5G+制造”加速催化,5G為戰疫提供了強有力支持。
放眼世界,5G已不再僅是一張通信網絡,而是各國戰略重點和全球競爭高地。
2020年,我國5G發展取得的積極進展——產業鏈主要環節加速成熟,網絡建設不斷加快,行業融合應用持續深化,在驅動信息通信行業自身轉型發展的同時,對經濟發展的放大、疊加、倍增作用逐漸顯現,為高質量發展提供了新動能。
不懼考驗——疫情防控5G大顯身手
今年,一場突如其來的新冠肺炎疫情,給剛剛投入商用不久的5G帶來沖擊,同時也驗証了5G在抗擊疫情、促進經濟社會轉型升級中的重要作用。5G遠程醫療、5G紅外測溫助力打贏疫情防控攻堅戰,5G健康碼、5G熱成像保障企業復工復產。
在5G遠程醫療方面,中國移動為全國31省5000余家醫療機構提供了5G遠程會診、醫療服務機器人、疫情防控系統、雲醫院等34項服務。中國聯通充分利用5G網絡的技術優勢,5G+醫療雲平台、5G+熱成像人體測溫方案、 5G巡檢機器人、5G直播背包等在抗擊疫情中得到了廣泛應用。中國電信在疫情期間提供了5G+雲+AI等各種應急方案。浙江省人民醫院遠程超聲波醫學中心的專家利用中國電信5G網絡,通過手柄遠程控制武漢市方艙醫院的超聲機器人為患者進行超聲波檢查治療。
中國移動董事長楊杰認為,此次新冠肺炎疫情防控中,5G在疫情監測、病毒溯源、人員追蹤等方面提供了有力支撐,帶來基礎設施、社會治理、傳統產業、企業管理、生活消費等五個方面數字化進程的“提速換擋”。
加速起跑——競爭優勢已初步建立
從網絡建設速度和規模上看,過去這一年,中國交出了一份非常漂亮的答卷。
北京郵電大學教授曾劍秋認為,5G這一年來的發展,和4G相比發展的更快。公眾對5G的認可程度越來越高,認知程度越來越快。5G標准方面,中國和3G、4G相比可以說有了很大程度的提升。國家對於5G的戰略目標也越來越明確,越來越明晰。
“4G改變生活,而5G將改變社會。”南京郵電大學信息產業發展戰略研究院首席專家、工信部信息通信經濟專家委員會委員王春暉教授表示,我國5G進入商用以來,充分釋放了三大功能:基礎支撐、創新驅動、融合引領。這三大功能正在推動5G與經濟社會各領域的深度融合,將極大地促進我國經濟高質量發展和積極推動供給側結構性改革。
5G突破傳統通信模式,將人與人之間的通信延展到萬物互聯,其產業鏈更長更復雜,產業協同難度更大。產業各方需要更充分地利用自身優勢打破邊界、相互融合、交叉賦能,從而形成產業合力。憑借創新與開放合作相結合的發展策略,我國在5G技術、標准、產業、終端方面已初步建立競爭優勢。
在技術方面,我國已組織開展了大規模5G技術商用,推動5G產業鏈進一步成熟。目前,5G基站芯片已普遍採用7納米工藝,性能、功耗、穩定性等大幅改善。
在標准方面,德國IPlytics公司最新披露的專利數據顯示,華為5G標准必要專利(SEP)申請量為3325件,排名第一﹔從國家和地區看,中國企業申請的SEP數量佔比達32%,排名居全球第一。
在終端方面,我國廠商已在全球5G智能終端領域處於第一陣營。根據GSA發布的5G 終端清單,截至今年4月,共有283款5G終端問世,其中184款來自中國企業,佔全球5G終端數量的65%﹔5G手機108款,中國企業貢獻了67%。
華為、vivo、OPPO等中國廠商發的多款手機已登陸瑞士、英國、美國、中東等多個國家和地區,成功進入當地5G部署的首發陣容,“5G”已成為世界對中國手機的新印象。
對於中國5G產業一年來的發展成績,高通公司全球副總裁侯明娟評價,5G牌照發放僅僅一年時間,5G正在中國全速發展和普及。中國力量已經在全球5G的商用進程中發揮了重要作用,這是5G給中國產業帶來的機會。
截至目前我國累計建成5G基站25萬個,5G用戶已超5500萬(受訪者供圖)
集約共享——打造精品網絡
今年3月20日,工信部發布《關於推動5G加快發展的通知》,提出加快5G網絡建設部署、豐富5G技術應用場景、持續加大5G技術研發力度、著力構建5G安全保障體系等若干措施,為我國5G加快發展進一步“加油提速”。
“現在在祖國大地上,我們每一周大概要增加1萬多個5G基站。”工信部部長苗圩在今年全國兩會期間表示,“1、2月份甚至3月份可能受到一些影響,但是各個企業還在加大力度,爭取把時間趕回來。”
2020年的5.17世界電信日,四大移動運營商(中國移動、中國電信、中國聯通、中國廣電)分別展示了一年來各自5G發展的成績。當前,中國移動已建5G基站14萬個,5G套餐用戶規模突破5000萬。中國聯通和中國電信已通過站址和頻譜資源的共建共享,合建基站達到11.5萬個,覆蓋全國所有地級市城區。
值得一提的是,我國5G網絡的建設本著綠色、節約的原則正在穩步推進。2019年9月9日,中國聯通和中國電信達成協議,雙方將在全國范圍內合作共建一張5G接入網絡,共享5G頻率資源,5G核心網各自建設。初步估算,共建共享可令兩家運營商共節省投資成本約100億元。
2020年5月20日,中國移動與中國廣電訂立有關5G共建共享的合作框架協議。中國廣電的優質頻段和內容資源,疊加中國移動的成熟技術設備,強強聯手的新組合浮出水面。
至此,國內5G網絡“2+2”的競爭格局初步確定。聯合建網這一創新舉措將有助於高效建設5G網絡,快速形成5G服務能力,在增強網絡質量和業務體驗的同時,降低了網絡建設和運維成本,提升網絡效益和資產運營效率,對5G產業的整體發展助益良多。
縱觀我國5G網絡建設,有關各方都本著集約建網、綠色建網的原則,統籌推進5G網絡部署,一張覆蓋全國、技術先進、品質優良、全球領先的5G精品網絡正在神州大地不斷延展,為新業務、新應用、新業態的生長夯實了基礎。
2020年兩會期間,5G技術網絡服務,保障兩會開得更安全、服務更精准(受訪者供圖)
新基建助力——為高質量發展注入新動能
今年兩會上,政府工作報告提出,加強新型基礎設施建設,發展新一代信息網絡,拓展5G應用。這一決定,為我國未來5G發展指明了道路。
工信部賽迪研究院電子信息研究所副所長陸峰認為,拓展“5G應用”要鼓勵和支持企業根據業務特點,積極探索“5G+產業互聯網”應用,加快推動企業服務提檔升級和新業態培育,打造新的市場核心競爭力,為轉型升級和高質量發展賦能。
根植於精品網絡,5G不但在通用型消費類應用中引發新的熱點,在基礎通信、視聽娛樂等方面給大眾用戶帶來各種沉浸式的體驗,更重要的是,與前幾個代際的移動通信技術不同,5G與千行百業融合將為產業發展注入新動能,催生新的經濟增長點,有望成為拉動我國經濟高質量發展的新引擎。
vivo通信研究院院長秦飛認為,5G行業應用不能大躍進,一方面智慧工廠、車聯網、遠程醫療等場景對時延、可靠性的要求很高。另一方面,各行各業和5G之間其實還存在一些鴻溝,不同背景的人要接納5G需要一定的時間。隻有雙方磨合之后,找到真正的痛點和增長點,並且論証沒有問題,才能加速行業應用落地。
剛剛結束的全國兩會上,5G應用大顯身手。5G超高清視頻、5G+VR拍攝、5G全息異地同屏訪談等各類5G應用全面鋪開,讓兩會開得更安全、服務更精准、報道更高效。
“拓展5G應用,首先要從民生著手。”曾劍秋表示,拓展5G應用首先是要去解決民生的問題,民生是我們國家經濟發展最基礎、也是最重要的部分。“我們現在生活的很多方面,可以通過5G的拓展應用來解決,讓老百姓真正能夠享受到5G帶來的好處。”
王春暉認為,“拓展5G應用”應三個方面重點推進,一是要研究出台5G跨行業應用指導政策和融合標准,構筑基於5G的產業融合新生態﹔二是要進一步深化5G與工業、醫療、教育、車聯網等垂直行業的融合發展,尤其在拓展網絡教育、在線醫療、遠程辦公等業務領域的發展機遇,釋放新興消費潛力﹔三是重點加快推動“5G+工業互聯網”融合應用,促進傳統產業數字化、網絡化、智能化轉型。
一年來,5G在行業應用方面,與人工智能、大數據等融合,工業互聯網、智慧醫療、智能網聯汽車、智慧交通等諸多智能產品、智能應用和智能服務不斷涌現,釋放信息消費市場空間、升級信息基礎設施、助力大眾創業萬眾創新、改善民生福祉等方面的潛能已經顯現。
九層之台,起於累土,越來越多的5G應用正帶來質的變化。據中國信息通信研究院《5G產業經濟貢獻》預測,2020年~2025年,中國5G商用直接帶動經濟總產出將達10.6萬億元,間接拉動經濟總產出約24.8萬億元,直接創造超過300萬個就業崗位。美國高通公司的報告也預測,到2035年,5G將在全球創造12.3萬億美元的經濟產出。
在陸峰看來,政府要利用智慧城市、數字政府等推進契機,為5G應用和發展提供試驗田和引導資金。探索5G在大眾生活中的應用,積極推進5G在交通、旅游、醫療、教育等領域應用深化,為大眾創造更加美好的數字生活。
王春暉表示,在今年疫情沖擊的特殊形勢下,各地通過5G領銜“新基建”,積極發揮5G對相關產業的帶動作用,全面構筑經濟社會數字化轉型的關鍵基礎設施,極大地提升了我國的投資需求和消費需求。從線上到線下、從消費到生產、從平台到生態,進一步拓展了創新創業新空間、加快經濟轉型升級,為推動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提供了有力的保障。
楊杰建議,充分發揮5G在助力我國經濟社會轉型升級中的關鍵作用,強化5G頂層設計和整體部署,多措並舉破解5G成本難題,建立健全5G科技創新體系,鼓勵和引導5G服務民生、融入各行各業創新發展,賦能實體經濟質量變革、效率變革、動力變革。
萬物智聯時代初顯崢嶸,千帆竟發唯勇進者勝。5G商用的滾滾洪流勢不可擋,面對發展新契機,抓住歷史新機遇,中國經濟將邁向高質量發展新階段。
-
2020年服貿會5G專題展區(主辦方供圖)
9月4日,2020年中國國際服務貿易交易會(服貿會)在北京盛大啟幕。本次大會上,5G成為最受關注的熱點之一。
作為今年服貿會8個行業專題之一,5G通信服務專題以“5G智惠新服務 5G引領新貿易”為主題,打造出近2000平方米的展區“微縮5G世界”,展現5G時代信息服務業在培育新興業態、支撐第三產業增長方面的新應用、新案例。專題展區內融合了智慧城市、文化旅游、教育娛樂、交通物流、生產制造等多個5G應用服務場景,讓參觀者在實景互動中更有沉浸感、交互感。
在9月5日舉行的5G新興服務貿易發展論壇上,多名專家學者從多角度、多維度探討了5G對服務貿易的深層影響。“5G新基建賦能新興服務產業”“5G引領服務貿易高質量發展”“ 5G的經濟效應及對貿易方式的顛覆”等熱點話題,為5G應用服務發展提供風向性參考。
“5G豐富服務內涵”
隻需拿起舞台上的吉他,就能和屏幕中的樂隊聯手演奏﹔坐在模擬艙中轉動方向盤,就能將操作行為轉化為數字信號,通過5G網絡實現對現實車輛的遠程駕駛﹔點開“雲直播平台”,立馬在“雲端”游覽景區,效果逼真,可足不出戶盡享美景……
這些並不是科幻電影的橋段,而是發生在5G通信服務專題展區的真實場景。
今年,服貿會首次設置了5G通信服務專題展區。在展區內,以人們的生活、工作軌跡為線索,設立5G生活、5G樂園、5G智行、5G新消費、5G新城市和5G新工業六大板塊,融合智慧城市、家庭生活、健康醫療等5G應用服務場景,通過打造實景互動展示空間,給觀眾以身臨其境的5G真實體驗和沉浸式參與感。
據悉,參觀者可以在“5G生活”中體驗5G智慧家電、5G健康監測、5G智慧教育、5G智慧辦公等智慧服務﹔在“5G樂園”中直觀感受5G環境下的新體驗、新娛樂﹔在“5G新消費”區域感受5G時代的新消費模式﹔在“5G新城市”中體驗5G智慧政務、5G智慧社區、5G能源管理等新的城市服務﹔“5G智行”中的代客泊車、自動駕駛演示,“5G新工業”中的“5G企業虛擬專網+協同制造雲平台+工業應用”的綜合方案都將展示出5G時代的未來之感。
我國5G自2019年商用以來,網絡建設發展飛速發展。工信部信息通信發展司司長聞庫在當天的論壇上介紹,截至目前,我國已建成5G基站超過48萬個,5G網上終端連接數已超過1個億。
聞庫表示,當前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日新月異,數字經濟蓬勃發展,深刻改變著人類生活生產方式。5G作為新一代移動通信技術的主要發展方向,與雲計算、大數據、人工智能等新興技術交織並進、融合創新,不斷催生出新模式、新業態、新產業,有力支撐了經濟社會數字化、網絡化、智能化的轉型發展。
中國工程院院士、未來移動通信論壇理事長鄔賀銓認為,5G本身集成、融合了新一代信息技術,盤活了數據,發揮數據作為生產要素的作用。5G的主要作用是構建一個數據流通的平台,終端通過5G上雲可以獲得雲端的存儲計算能力和人工智能的能力,也推動了物聯網產業的發展。“5G豐富了服務內涵,促進貿易發展”,鄔賀銓說。
作為服貿會的主辦地,北京一直是國內5G網絡建設和各類應用推進的標杆地區。據北京市委常委、副市長殷勇介紹,北京5G基站已經超過2.4萬個,用戶超過300萬,計劃年底累計基站建設要超過3萬個,實現五環以內和北京城市副中心室內外連續覆蓋,五環外重點區域、典型應用場景精准覆蓋。
殷勇說,5G是新一代數字技術中的代表性、引領性技術,也是支持未來經濟社會發展的戰略資源和公共基礎設施。北京正在努力加快5G等新型基礎設施建設,全力聚焦城市副中心、“三城一區”、北京冬奧會、北京大興國際機場的5G網絡建設,加強重大應用場景示范組織設計,為5G智慧交通、智慧醫療、工業互聯網、智慧城市、超高清視頻等五大典型場景示范應用奠定更好的網絡基礎。
“5G不是萬能的,但它是賦能的”
值得關注的是,在今年的服貿會5G展區內,產業生態鏈企業的全力參與,令整個展區亮點紛呈。展區內不僅有國內三大電信運營商從不同角度的傾力展現,更有眾多龍頭企業紛紛亮相,體現出全產業鏈對5G應用服務的前景所寄予的厚望。參展企業紛紛表示,期待通過5G通信服務專題的展示為全球共享5G應用服務發展紅利帶來更多機遇。
根據世界經貿組織報告,2018年中國服務進出口總額在全世界排位第二,但佔世界的比重隻有4.57%。鄔賀銓表示,中國知識產權出口遠遠低於進口,所以都是逆差。中國的電信、計算機和信息服務出口額已經和美國相當,也就是5G將會推動信息服務貿易加快發展。
中國電信集團副總經理王國權認為,5G作為新一代的網絡技術,加快了網絡升級。以5G為代表的新技術、新應用正在賦能新服務、新業態不斷涌現,推動數字經濟蓬勃發展。
“5G是千行百業的5G,將會加快行業智能化轉型,驅動新一輪的增長”,中國移動集團副總經理趙大春在論壇上指出,5G將成為數字經濟的重要引擎,2035年5G有望促進全球各行業產出增長超過13.2萬億美元,為千行百業帶來新機遇,驅動各行業產出高速增長。
中國聯通集團副總經理梁寶俊表示,新興服務業具有高技術含量、高增值性和低消耗性的特征,可以加快整個價值鏈的轉型,使中國的生產性服務業向價值鏈的高端延伸,生活性服務業、專業性服務業向精細化、高品質以及高效化、智能化轉型。
“5G不是萬能的,但它是賦能的”,梁寶俊認為,應該把5G當做一個支點的賦能性技術,與雲計算、大數據、人工智能等技術深度融合,推進政府、經濟、社會、產業的數字化轉型和智能化升級。
“5G將成為未來十年的創新平台”
2019年,5G時代在全球開啟。一年多時間,5G已經成為迄今為止商用部署速度最快的一代無線通信技術。目前,全球有超過385家運營商正在投資5G。2023年全球5G連接數預計將會超過10億,這個速度比在4G獲得同樣連接數的速度整整快了兩年。
在當天的論壇上,聞庫表示,當前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日新月異,數字經濟蓬勃發展,深刻改變著人類生活生產方式。5G作為新一代移動通信技術的主要發展方向,與雲計算、大數據、人工智能等新興技術交織並進、融合創新,不斷催生出新模式、新業態、新產業,有力支撐了經濟社會數字化、網絡化、智能化的轉型發展。
今年七月份,國家發改委等十三個部委公布了《關於支持新業態、新模式健康發展,激活消費市場,帶動擴大就業的意見》,明確了十五種新業態。八月份,商務部印發了《全面深化服務貿易創新發展的試點總體方案》,提出著力推動旅游運輸醫療教育文化產業的國際化發展,大力發展倉儲、研發、設計、檢驗、測試、維修保養國際展覽等等新興貿易國際化發展。
鄔賀銓認為,5G技術直接帶動的是生產型服務業,而5G帶來的信息消費可以歸為生活類、公共服務類、行業類和新興信息產品,“估計2020年到2025年信息消費服務規模可以達到8.2萬億元。”
“5G作為一個新的平台,將成為未來十年的創新平台”,高通中國區董事長孟樸指出,5G應用正在向不同垂直領域擴展,展望未來,隨著5G技術的演進,將會催生更多新的服務與產業。
中興通訊高級副總裁、首席戰略官王翔表示,數字經濟在今后的宏觀經濟當中發揮著越來越重要的作用,隨著以5G為首的“新基建”的推進,各行各業將迎來新的發展機遇,加快推動中國服務貿易高質量發展。
-
“應用5G並不是單純為了升級而升級,5G確實解決了服務器生產過程中的諸多痛點。”浪潮集團運營商事業本部總經理助理武玉剛說。
在濟南潮浪產業園區內,一台智能巡檢機器人在嗡嗡作響的車間內緩緩移動,用一雙“慧眼”檢測著對面成排的服務器。
這家位於山東省濟南市歷城區的工廠,是全國最大的高端服務器的制造基地,也是中國移動與浪潮集團強強聯手打造的5G智慧工廠標杆。
工廠負責人告訴人民網記者,5G專網和邊緣計算的實施應用,大大提高了浪潮工廠的自動化管理能力,提高了工廠運營效率,資源利用率、產能、產品下線一次合格率等指標均有顯著提升,在保障安全生產的同時,提質增效降本成效顯著。
浪潮產業園智能裝配機器臂(攝影:人民網 趙超)
5G讓智能制造如虎添翼
在浪潮產業園服務器裝配生產線上,一台巨大的機械臂正在服務器機櫃上“飛針走線”。這台智能鎖附機器人通過智能機械臂可以完成機櫃內電路板的安裝,定位准確、扭力精准。
據武玉剛介紹,安裝機櫃電路板以前主要靠人工操作,把多個電路板集中在一個機櫃中,容易導致供電、散熱、電磁兼容等問題,最主要的是會導致保修失效。而如今通過智能機械臂,裝配質量大幅提升,裝配問題了減少了許多。
智能機械臂只是這座智慧工廠的特色之一。中國移動山東公司政企客戶部副總經理王魯亮告訴記者,山東移動在浪潮產業園部署了5G專網,利用5G的高速率、低時延、高可靠特性以及邊緣計算平台能力,實現工廠智能化生產及運營管理,並依托浪潮雲洲工業互聯網平台,賦能採購、傳送、裝配、質檢、運輸全過程。
邊緣計算是近兩年新興的技術,其應用程序在計算、存儲、應用等邊緣側發起,產生更快的網絡服務響應,作用是提高帶寬,降低延遲,且更及時有效地反饋用戶分析數據並保証安全性。
去年三月,浪潮發布了首款基於邊緣計算服務器,專為5G設計而生,可承擔5G時代大規模發展的物聯網、MEC和NFV等應用場景,為新一代數據中心發展提供計算力支持。
武玉剛告訴記者,5G專網和邊緣計算的實施應用,大大提高工廠自動化管理能力,提高工廠運營效率,資源利用率提升約62.4%,產能提升9.8%,產品下線一次合格率提升0.8%,平均庫齡減少一個月。在疫情期間,工廠在員工短缺的情況下依然實現了快速開工,完成了政府和BAT等互聯網企業臨時下達的超過一萬台服務器訂單。
與此同時,自動化設備能夠保障24小時穩定生產,節省人員投入成本,人員傷害等生產事故的發生概率降低,保障了安全生產,成效顯著。
“這整個機器人應用場景都是基於5G+邊緣計算來實現的,這些完全能夠抵消掉我們前期投入的成本。”武玉剛強調說,應用5G並不是單純為了升級而升級,5G確實解決了服務器生產過程中的諸多痛點。
5G讓園區人、車、物“智慧”起來
在“中國制造”向“中國智造”轉型過程中,大量產業園區都處在升級改造的關鍵時刻。產業園區的數字化、網絡化、智能化是大勢所趨,5G技術的到來正如“久旱逢甘霖”。智慧園區中基於智能物聯網技術的傳感器、電子設備、智能辦公設備、工業智能裝備等,都需要網絡具備支撐大規模連接的能力。
2019年,中國移動山東公司攜手浪潮集團簽署5G聯合創新戰略合作協議,啟動“5G智慧園區”建設,積極推動浪潮園區智能化升級,基於5G+MEC實現園區內多種設備聯動、一體化安防管理,為園區可視化指揮調度、全方位物業管控、生產線自動化操作等提供技術應用和信息服務。
“在園區內,接入5G網絡后,我們結合科技園現有的智慧燈杆、視頻監控、巡邏車等設備,利用視頻網聯平台,對園區內的人、車、物形成智慧化管理。”浪潮工作人員介紹。記者了解到,除了信息豐富度和及時性提升外,數據不出園區也成為5G+邊緣計算的一大優勢,憑借著5G高帶寬的特性,許多數據可以直接傳入物聯網智慧終端,在園區裡直接處理。
武玉剛介紹說,在智慧園區方面,山東移動和浪潮集團通過“雲網邊端”布局和5G平台產品的應用,打造了智慧園區三個一建設模式:一套以5G引領的新型基礎設施、一系列5G場景化應用和一個園區IOC(智能運營中心),實現了人、車、物等智慧管理。
5G+產業鏈期待更企業參與
當前,5G與雲計算、大數據、人工智能等新一代信息技術結合,將全面構筑支撐經濟社會數字化轉型的關鍵基礎設施,促進生產方式和生活方式深刻變革,進而為經濟發展開辟新的增長源泉,並重塑現代經濟體系。
中國信息通信研究院副院長王志勤認為,5G卓越的網絡能力將激發創業創新,孕育無人工廠、無人駕駛、下一代社交網絡等新產品、新業態,並將使智慧城市、智能家居、遠程教育、遠程醫療等應用得到全面發展,拓展經濟發展新空間,為經濟發展提供新引擎、注入新動力。
5G著名國際咨詢公司馬基特(IHS Markit)預測,在全球范圍內,到2035年5G產業鏈將直接創造3.5萬億美元產值和2200萬個就業崗位。
據工信部信息通信管理局局長韓夏介紹,目前,5G已在在港口、機械、汽車、鋼鐵、礦業和能源等行業和領域的應用領先發展,在工業互聯網、車聯網、醫療、教育等重點領域的應用正在加速推進。
當然,5G發展並非一撮而就。武玉剛坦言,浪潮與中國移動的合作有很好的合作基礎,因為浪潮本身懂網絡,再結合自身的需求,生產線的改造就相對容易。而一些傳統行業對網絡可能並不了解,如何把行業需求與5G網絡相結合是一個挑戰。王魯亮也表示,傳統行業的智能化升級改造還需要更多產業鏈企業的參與,需要生態的完善和發展。
韓夏指出,接下來,工信部將從加快網絡部署、深化融合應用、加強技術創新等方面加快5G融合應用發展步伐,開啟5G賦能經濟社會數字化轉型的新征程。深化融合應用、加強技術創新等方面加快5G融合應用發展步伐,開啟5G賦能經濟社會數字化轉型的新征程。
-
蘇州六中師生通過5G網絡遠程教學(攝影:人民網 趙超)
“看屏幕中老師的手,仔細聽聲音的變化。”這是9月15日,蘇州一堂“5G音樂大師課”上的情景。和在音樂教室裡傳統的授課方式不同,在這堂課上,音樂老師李莉通過大屏幕,與身在蘇州市第六中學玉蘭堂的8名學生進行遠程互動。
一邊是老師進行示范性演奏后,針對曲目演奏過程中的指法、節奏、感情音符的處理等逐一講解,一邊則是認真聽課的學生們。在整個課堂的教學過程中,互動教學平穩,畫質清晰流暢,現場老師與學生互動活躍。
網絡傳輸中的延時、卡頓造成的節奏失真、變音等問題一度是線上音樂教學的痛點。如今,5G的低時延、高網速讓音樂課堂“雲互動”成為現實,也讓更多名師課堂走向偏遠地區成為可能。
5G+教育帶來創新型教學
蘇州六中江蘇省藝術教育特色學校,在文化藝術專業課程教育上久負盛名。
據李莉介紹,在今年疫情期間,學生隻能在家上網課,可遠程授課過程中,時不時會遇到網絡卡頓的問題,造成雙向延時,一定程度影響了網課的質量。
“延時最直接影響的是節奏,節奏本來就是以時間來承接的,一秒半拍、一拍,甚至一秒要四拍,如果出現延時,學生無法准確把握老師的節奏感,同時學生聽到的音樂可能會變音、失真。” 李莉解釋道,這樣一來,學生可以與國內著名高校的音樂教授進行“雲互動”,更有助於學生的成長,也有利於學校的發展。
蘇州市電化教育館聯手蘇州移動共同打造的“5G網絡場景式創新實驗室”,利用5G+VR技術,演播廳與蘇州六中玉蘭堂形成了一個雙師課堂,進行教育教學的雙向互動,替代現有的傳統網絡直播,增強了教學指導、分享、實時反饋等效果。
“音樂是時間的藝術”,李莉說,通過5G高速網速,藝術類教學尤其是音樂教學對時延的容忍度很低,5G網絡的高網速和低時延,順利解決了遠程音樂授課、演出的痛點。六中的教室與實驗室可進行教育教學雙向互動,替代現有的傳統網絡直播,增強了教學指導、分享、實時反饋等效果。
“這跟平時在課堂上,老師面對面教學的感覺一模一樣。”一名學生這樣說道。
“通過現階段的示范應用實驗,5G的特性優勢得到驗証,也為蘇州5G+教育模式創新實踐指明了方向,接下來,會把5G+教育的應用帶到更多學校,與相關部門攜手,打造蘇州教育的一張5G教育網絡。”蘇州移動副總經理王利民表示。
打造“5G+智慧教育”樣板間
作為5G技術領域領軍者,中國移動一直以來都致力於5G應用場景探索,那麼“5G+教育”該怎麼建?和誰建?這一點蘇州移動與蘇州市電化教育館一拍即合。
作為全國5G先發城市,蘇州非常重視5G的發展,蘇州市委市政府推出《5G產業發展行動計劃(2019-2025)》,明確提出實施5G智慧校園示范建設工程,推動試點校園5G網絡全覆蓋,重點強化5G技術在校園安防、校園教育信息系統管理領域的應用。在此背景下,“5G網絡場景式創新實驗室”應運而生。
2020年9月,“5G網絡場景式創新實驗室”竣工,基於5G技術支撐的教育虛擬專網——蘇州5G教育中心雲正式上線,實現了校內數據不出校園、統一應用等功能。
為了更好的探索“5G+教育”的落地,蘇州移動與蘇州市電化教育館圍繞蘇州教育信息化發展出現的海量計算、存儲、規模化應用並發等瓶頸問題,開始共同探索5G網絡技術在蘇州教育中的應用探索研究,成立了“5G聯合創新實驗室”,該實驗室既是5G教育場景前瞻規劃和標准化應用的線下展示空間,也是各校在智慧教室、雲教育等工作創新探索的聯合展示發布體驗窗口。
與此同時,中國移動開發的、由5G教育專網/城域網方案和基於Cloud XR平台的VR/AR交互式教學方案所構成的“5G+智慧教育解決方案”,也成功被應用到了此次實驗中,為今后蘇州5G智慧教育落地應用提供了優選方案。
蘇州市電教館5G網絡場景式創新實驗室(攝影:人民網 趙超)
合作共贏 助推教育普惠均衡
有專家指出,5G時代的到來,會推動教學方式互動化、智能化,培養模式的個性化、特色化,教育資源公平化、一體化和教育生態網格化、智能化。
事實正是如此,走進5G網絡場景式創新實驗室,記者看到,藍白色充滿互聯網特征的風格,帶來現代、時尚的氛圍。相關負責人介紹,項目引入了5G智慧校園專網和基於5G的教育城域網,全力支持蘇州5G時代的ICT基礎設施升級,有效解決當前教育信息系統資源共享難、新型教育業務承載能力不足、數據安全風險大等問題。
“通過現階段的示范應用實驗,5G的特性優勢得到驗証,也為蘇州‘5G+教育’模式創新實踐指明了方向,接下來,會把‘5G+教育’的應用帶到更多學校,與相關部門攜手打造蘇州教育的5G教育網絡。”王利民表示,“5G網絡場景式創新實驗室”正努力創建全國典范標杆。
“在線教育是推動教育普惠的有力工具。”一位在線教育從業人士告訴記者,在線教育70%的用戶群體來自二線城市以外,這就需要企業做更多的適配、推廣工作,“通過互聯網的管道,通過服務的方式,把知識提供給更多偏遠地區的孩子,這是企業責任和義務”。
-
搭配了5個攝像頭的激光雷達“守”在路口,隻要有車輛經過,就能夠精准地識別車輛的速度、距離﹔厘米級的導航系統輔助車輛感知和路徑規劃,連地面上的一條小溝都能辨別……這是人民網記者在蘇州自動駕駛智能網聯測試區看到的畫面。
近幾年,自動駕駛被各大企業、機構視作下一個風口,新基建助力下,自動駕駛正加速落地,圍繞車路協同產業為著力點的新近萬億級市場正加速形成。
隨著5G技術的升級完善和5G網絡覆蓋日益普及,在國家政策層面的支持下,自動駕駛產業正逐漸駛入“快車道”。從技術探索,再到市場化和商業化試運營,政策也從頂層設計到細化落地,自動駕駛汽車距離我們日常生活已經越來越近。
5G讓自動駕駛走進現實
今年7月3日,5G首個演進版本R16標准宣布凍結。R16標准實現了5G從“能用”到“好用”,進一步增強了5G更好服務行業應用的能力,提高了5G的效率。
據悉,此次R16標准對車聯網部分花費大量篇幅,預計R16凍結對車聯網產業發展具有重大意義,將加速自動駕駛逐步走向成熟。
自去年六月5G商用牌照發放以來,我國5G網絡部署不斷提速。據工信部披露的最新數據,截至目前,我國基礎電信企業已建成5G基站超過50萬個、5G終端連接數已突破1億。
蘇州移動5G聯創中心主任周俊介紹,在自動駕駛過程中,車輛的傳感器從監測路況信息到命令車輛的大腦做出反應的時間越短,那麼自動駕駛的安全性就會更高。所以這就要求通信網絡具有高可靠性和低時延的特點。
“5G能夠有效地解決4G時代難以實現的毫秒級低時延,以及高精定位等問題”,智加科技項目總監方嘯博士說,5G提升了車輛對環境的感知、決策、執行能力,給車聯網、自動駕駛應用,尤其是涉及車輛安全控制類的應用帶來很好的基礎條件。
蘇州移動自動駕駛產業園停放的自動駕駛車輛。人民網 趙超攝
多地布局自動駕駛產業
自動駕駛技術被認為是未來人工智能發展的重要突破口,在當今互聯網、大數據等技術突飛猛進的浪潮下,國家也將無人駕駛劃入重點規劃層面。
2015年,國務院首次提出智能網聯汽車概念,明確將智能網聯汽車列入未來十年國家智能制造發展的重點領域。此后,工信部、發改委、科技部等中央部委相繼出台相關政策,將自動駕駛汽車列為重點任務之一,並提出要加快推進自動駕駛汽車法規體系建設。
作為新經濟領域的重要產業方向,自動駕駛產業的市場規模龐大。根據前瞻產業研究院最新發布的《無人駕駛汽車行業發展前景預測與投資戰略規劃分析報告》,到2021年,預計全球自動駕駛汽車市場規模將達70.3億美元﹔到2035年,預計全球自動駕駛汽車銷量將達2100萬輛。參考龐大的汽車銷量數據,中國也有望成為最大的自動駕駛市場。
國家政策層面鼓勵支持,也帶動各地競相布局自動駕駛產業。從2015年開始,城市的自動駕駛各項測試就陸續開展起來。據公開資料顯示,截至目前,已有北京、上海、深圳、江蘇、長沙等超過35個城市明確開展自動駕駛相關測試以及產業布局。
對於自動駕駛,目前城市間的布局主要還是圍繞自動駕駛相關政策頒布、測試牌照發放以及測試道路搭建等維度來進行。在各地,也大多由從事汽車相關業務的第三方檢測機構作為自動駕駛測試的管理機構。因此,如何做大、做全自動駕駛全產業鏈,便顯得尤為重要。
蘇州自動駕駛園區位於相城區高鐵新城核心,這裡地理位置優越,同時給予自動駕駛企業強有力的政策支撐,涵蓋新經濟政策、人才政策、運營支持政策等多個方面。目前,高鐵新城已具備全國領先的智能駕駛產業集群與完整的車聯網產業生態基礎,入駐momenta、摯途(一汽解放智能車)、智加等多家明星企業。
同時,蘇州移動積極攜手自動駕駛產業上下游企業和科研機構,打造自動駕駛“朋友圈”。目前,蘇州移動已經與中科院、清華大學、上汽集團、華為、momenta、智加科技等企業達成合作,共同構筑5G+自動駕駛產業生態。
法規完善仍是關鍵
作為汽車技術未來發展的風口,自動駕駛已成為越來越多企業重點關注的領域。目前具有自動駕駛測試牌照的企業既有像百度、騰訊、阿裡巴巴這樣的互聯網巨頭,也有北汽、上汽、寶馬、奧迪、一汽、廣汽、吉利、東風此類傳統汽車制造企業﹔既有滴滴這種互聯網出行公司,也有文遠知行與小馬智行等科創公司。為了搶佔新一輪技術變革的先機,各企業均積極參與自動駕駛技術的研發和汽車道路測驗。
事實上,自動駕駛技術離真正走進日常生活還有一段不小的距離,其中既包括技術瓶頸,也有法律法規的限制。
首先,安全問題是限制無人駕駛汽車廣泛應用的最大障礙。“如果無人駕駛系統要地達到人類的安全性,我們的評估是需要100億公裡的數據,如果安全性要超過人類駕駛安全性一個量級,需要1000億公裡的數據。”自動駕駛公司Momenta研發總監任少卿說,必須要有足夠多數據的“喂養”才能保証一輛自動駕駛汽車安全上路。
其次,國家目前出台的相關政策基本上都是綱領性文件,僅涉及到無人駕駛的戰略規劃,以及相關法律法規體系的建設目標,尚未觸碰《道路安全法》等法律層面的實質性修訂和撰寫。自動駕駛汽車的上路運行目前隻能限制在封閉道路區域和智能網聯路測專用道中,而且當前國內的政策法規還沒有開放L3級自動駕駛車型上路行駛。自動駕駛法律法規的完善和修訂,相關的倫理規范的界定,也充滿了挑戰。
相關專家指出,我國自動駕駛汽車上路測試的相關法律規定要持續完善,盡快解決當前自動駕駛汽車道路測試的頂層設計要求,首先是積極創造條件不斷完善自動駕駛汽車上路實施細則﹔其次是完善立法規定,明確安全監管責任﹔第三是推動完善交通設施,明確道路通行規定﹔第四是明確交通違法和事故責任。
另外,自動駕駛汽車還面臨著投入高、回報周期長,產業鏈長,盈利難等困境。在行業協同方面,自動駕駛涉及到人工智能、地圖定位、芯片制造、車輛制造等領域的共同開發。此外,相應的道路等配套基礎設施也尚未大規模啟動建設。
可以說,自動駕駛汽車的應用目前來到了一個關鍵的瓶頸期,在進步和發展之中又蘊含著一個又一個難關。而隨著5G與汽車行業的深度融合,更安全的自動駕駛和更便捷的智慧出行,將會逐漸走進你我的身邊。
-
2020年北京通信展中國移動展台。人民網 趙超攝
8848米——這是中國5G的高度。今年5月27日,2020珠峰高程測量隊成功登頂,通過5G信號完成了一次世界海拔最高的直播。那一刻,世界移動通信史又一次被刷新了。
-534米——這是中國5G的深度。今年6月,中國移動攜手華為公司,助力陽煤集團在地下534米建成了全國首個煤礦井下5G網絡,這也是目前全球最深的地下5G網絡。
60萬——這是中國5G的廣度。據工信部發布的數據顯示,截至目前,我國已經建成開通5G基站超過60萬座,5G終端連接數超過1.5億。
2019年6月6日,工信部向四家基礎電信運營企業頒發5G牌照。同年的中國國際信息通信展覽會(以下簡稱“北京通信展”),三大運營商同時宣布啟動5G商用。
時隔一年,北京通信展如約而至,這是新冠肺炎疫情后首個線下舉辦的信息通信行業盛會。展會現場,人潮涌動,熱度不減,這也映射出當前中國5G的蓬勃發展之勢。
工信部副部長劉烈宏在大會開幕式致辭中指出,5G商用以來,我國在產業創新、網絡建設、融合應用等取得了可觀成果。未來,5G建設應堅持適度超前的原則,緊貼不同場景的需求,扎實推進5G網絡建設發展。
適度超前 加快5G網絡覆蓋
使用手機便可與心儀的商品深度互動並完成線上下單購物、戴上VR(虛擬現實)頭盔用手柄猛切“砸向”自己的水果、與難辨真假的虛擬明星親切合影、跟隨5G無人機俯瞰美麗鄉村……在今年的北京通信展上,5G+各項新技術在消費和產業領域的應用讓觀眾目不暇接、嘖嘖稱奇。
今年的北京通信展以“網融萬物,智向未來”為主題,以豐富的案例和場景展示信息通信新技術、新產品,及在工業制造、智慧城市、醫療、教育等眾多垂直領域的創新應用。
北京通信展上,用戶正在體驗5G+VR應用。人民網 趙超攝
在中國電信的“5G競技場”,一台5G-VR自助游戲街機得到了許多參觀者的青睞。街機上的VR拳擊賽不僅可以讓參觀者360度旋轉,不同角度觀看選手間對決的每一招、 每一式,更能和游戲中的角色一起進行拳擊訓練,完全沉浸其中。此外,在中國電信的5G+智慧醫療、5G+智慧教育和5G+新商業區域,參觀者通過配套設備可以進行測試和訓練,或是如同置身真實的課堂,或是逛起“真”商場,和明星真人互動。
依托5G的大帶寬、廣連接和低時延特性,各種新應用層出不窮。在通信展同期舉行的論壇上,中國聯通副總經理范雲軍透露,中國聯通和中國電信5G網絡共建共享,使雙方5G網絡實現了覆蓋的加倍、頻率的加倍,客戶的體驗速率也得到了加倍,結合多載波聚合技術,用戶下載的速率峰值可以超過2000mb/s,是當前最快的網絡速率,截至目前累計開通5G基站33萬個。
中國移動副總經理趙大春介紹,截至今年9月,中國移動已經提前完成了全年的建設目標,開通5G基站超過35萬座,在全國所有地市級以上城市和部分重點縣城實現了5G的網絡商用。
在中國鐵塔展台,據相關負責人介紹,今年以來,中國鐵塔與電信企業密切協同,全力推動5G集約高效建設,97%的5G站通過共享存量改造完成,有效節約了行業投資成本,大大提升了5G規模部署效率。
中國鐵塔副總經理張權還表示,5G由於其頻率高、站址密、功耗大等特點,也給行業帶來了巨大的成本投入。中國鐵塔正積極探索創新建設服務模式,轉變以往統一設計、統一標准的傳統資源配置模式,更加強調因地制宜、按需實策,變“標配”為“定制”。
今年年初,三大運營商確定的目標是今年開通5G基站超過60萬個。目前,這一目標已經提前實現。
劉烈宏介紹說,今年以來,我國5G商用加快推進,目前已經建成開通5G基站超過60萬座,5G終端連接數超過1.5億。未來三年,我國處於5G發展“導入期”,將堅持適度超前的建設節奏,穩步推進5G網絡部署。
通信展愛立信展台。人民網 趙超攝
以建促用 融入賦能千行百業
在愛立信展台,記者看到,南京智能工廠在被5G賦能后展示了脫胎換骨的變化。愛立信東北亞區智能制造項目總監王中介紹說,2020年,愛立信南京智能工廠已上線6個5G應用,使得臨時項目安保監控准備從2天縮短到15分鐘﹔專家可以遠程“親臨”現場指導,縮減了5%的項目周期和1/3的專家出差成本﹔5G無人機替代人工庫存盤點,效率提高50倍﹔產線調整無需重新布線,節省了上百萬布線成本。
產業領域一直被視為5G應用的更大舞台。中國電信展台現場工作人員介紹說,中國電信5G應用合作領域已經覆蓋警務、交通、生態、黨建、醫療、車聯網、媒體直播、教育、旅游、制造等十大垂直行業。
“中國移動持續推進5G發展加快5G融入千行百業,已經打造完成了100個涉及各行業的5G行業應用的標杆,在15個細分領域已經具備了5G垂直行業應用大規模推廣商用的能力,比如5G車路協同、5G+高端制造業和5G+智慧物流等。” 趙大春說。
此外,在此次北京通信展上,中國聯通展示了5G技術在工業制造、車聯網、智慧城市、醫療、教育等眾多垂直領域的應用。通用技術集團則展示了5G技術在汽車研發、測試及生產等領域的運用。
此前,工信部曾宣布,今年下半年將重點支持面向智慧醫療、虛擬企業專網、智能電網、車路協同車聯網等七大領域的5G創新應用,促進越來越多的5G行業應用落地見效。
在此次通信展上,工信部信息通信發展司司長聞庫表示,未來3年我國處於5G發展的“導入期”。要積極推動5G、物聯網、大數據、雲計算、人工智能等新一代信息技術和實體經濟的深度融合。重點面向制造、能源、交通、農業、教育、醫療等領域的應用需求,積極探索培育多樣化的應用模式,加快千行百業向數字化、網絡化、智能化轉型。
劉烈宏強調說,我國5G網絡要形成“以建促用”的良性模式,開展百城千兆建設,加強千兆光纖的網絡推廣,引導數據中心有序投資、合理布局、扎實推進物聯網全面發展,深化農村偏遠地區電信普遍服務,加快推進5G+工業互聯網,為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持續提供堅實的網絡支撐。
堅持創新 夯實數字經濟發展根基
5G的發展離不開創新,也需要產業鏈更廣泛的合作。中國工程院院士鄔賀銓指出,終端仍是大規模商用的瓶頸。目前5G手機可供選擇的品種不多,雖有接近4G的價位,但多數終端價格仍難言普惠,需要加大開發力度。
在芯片方面,面臨持續創新的壓力,芯片代工線及其裝備的基礎缺失凸顯外部生態對我國5G創新的制約,5G的技術成熟性以及能耗等問題,涉及工業基礎的補強和再造。同時,5G行業應用個性化明顯,跨界合作與商業模式還不清晰,大多數行業的應用還需找到真正的剛需。
5G等新型基礎設施的加快建設為我國數字經濟發展打下了良好基礎。鄔賀銓表示,5G作為連接物聯網、大數據、雲計算、人工智能、區塊鏈和工業互聯網的紐帶,“騰雲駕霧、融智賦能”,開拓了社會治理和經濟發展的新業態,成為數字經濟的新引擎,以5G作為重要平台的新基建將激發更大的市場,加快應用的深入與擴展,為數字化、智能化轉型創新機,為信息化、工業化融合開新局。
“以5G為代表的新基建是數字經濟發展的重要內容,也是數字經濟發展的根基。我國要深化數字經濟方面的開放力度,讓各國共享中國發展機遇並實現合作共贏,使數字經濟成為發展的新動能。”聞庫說。
據統計,2019年,我國數字經濟規模達到了35.8萬億元,對GDP增長的貢獻率達到了67.7%。
中國信通院院長劉多介紹說,全球數字經濟規模已達到31.8萬億美元,我國數字經濟規模位居全球第二位,並且增幅高達15.6%,領跑全球。同時,我國服務業的數字經濟滲透率較高,並正在釋放數字經濟紅利,推動我國進一步轉型升級。
“數字經濟正在成為全球經濟增長的新引擎與核心動能。預計2025年,中國數字經濟規模將達到60萬億元。” 華為公司戰略部總裁張文林說。
聞庫表示,下一步要加大千兆光纖網絡推進覆蓋力度,加快人工智能、物聯網、數據中心等新型基礎設施建設,持續提升IPv6網絡的服務能力,穩步推進傳統基礎設施的“數字+X”和“智能+X”升級,超前部署創新基礎設施,不斷夯實數字經濟的發展根基。
-
2020天翼智能生態博覽會展會現場(攝影:人民網 趙超)
隨著7日中國電信宣布在全球運營商中率先規模商用5G SA(獨立組網)網絡,5G商用再次邁上重要台階。
從今年8月深圳實現5G獨立組網全覆蓋,成為全球第一個跨入5G時代的城市,再到9月,中國移動、中國聯通、中國電信三大運營商均表示開始獨自組網的全球商用,大規模5G獨立組網建設讓我國走在了5G商用發展的前列。
5G實現獨立組網商用意味著我國5G產業再次跨出一大步,為物聯網、自動駕駛、工業互聯網等生態應用構建了更為牢固、可靠的數字基礎設施,為數字經濟釋放新動能提供重要助力。
5G商用一周年,部署速度遠超預期
在11月7日的2020天翼智能生態博覽會上,中國電信總經理李正茂宣布了上述決定。他表示,“數字化轉型推動新經濟成為經濟增長新引擎”,中國電信將在5G SA、雲網融合、行業BG、雲終端、科技創新等方面主動擔當作為,全力支撐經濟社會數字化轉型。
據專家介紹,目前5G網絡有兩種組網方式:非獨立組網(NSA)和獨立組網(SA)。其中非獨立組網是在現有的4G網絡上進行改造,增加5G設備﹔獨立組網則是新建網絡,支持更大帶寬和更多使用場景,能夠更好發揮5G的網絡特性,推動5G應用的全面落地。
數據顯示,截至9月底,中國5G基站累計超過69萬個,基本實現地市級5G覆蓋,今年50萬個5G基站的建設目標提前完成,5G累計終端連接數已超過1.6億。
其中,中國移動在全國開通5G基站超過35萬座,並在所有地級市和部分重點縣城實現5G網絡商用﹔中國電信與中國聯通開展5G網絡共建共享,高效實現5G網絡覆蓋,一年來雙方僅共建共享的5G基站已經達到30萬站﹔日前,國內第四大運營商中國廣電正式成立,並迅速邁出5G商用步伐。
我國在5G領域部署速度之快,也使得今年被稱為中國5G大規模商用之年。自首個5G商用網絡推出后的18個月以來,超過95家運營商已在超過40個國家及地區推出了5G商用網絡服務。
相比之下,在4G商用部署的前18個月,僅有13個國家及地區的不到15家運營商推出了4G商用網絡。根據相關預測,2022年全球5G智能手機出貨量將達到7.5億部。2023年,全球5G連接數預計將超過10億,比4G達到同樣連接數快2年。到2025年,全球5G連接數預計將接近30億,5G流量將佔全球移動網絡數據流量的45%。
對此,高通首席執行官史蒂夫·莫倫科夫表示:“全球5G部署取得令人驚嘆的成績,既體現了5G技術的重要性,也彰顯了整個行業生態系統的辛勤努力。令人印象深刻的是,5G作為中國政府大力發展‘新基建’的重要一環,正在中國迅速發展。如今,高通公司正與中國的產業伙伴緊密合作,共同推動5G的擴展。”
創新為先,開啟行業轉型新機遇
高通展示的乒乓球機器人(攝影:人民網 趙超)
在博覽會上,一位特別的乒乓球“陪練”格外引人注目,引來各路高手過招。它的全名叫做“龐伯特擬人型乒乓球機器人”,基於高通機器人RB5平台打造。據了解,這個可愛的機器人已經應用於國家乒乓球隊和上海體育學院訓練,創造了全新的“人機對抗”體驗。
5G運動機器人,只是5G加速產業轉型升級、催生行業新動能的生動案例之一。作為面向未來創新的統一連接平台,5G提供了豐富的技術路線圖,將逐步解鎖更多全新特性,以廣泛賦能全新應用和服務。
在博覽會上,自動駕駛、工業互聯網、智慧交通、智慧醫療、智慧教育等5G與傳統行業的創新融合項目紛紛亮相。中國電信亦表示,將聚焦智慧城市、數字政府、工業制造、物流、金融、教育、醫療等重點行業,成立行業事業部,探索跨界混營新合作。
隨著“十四五”規劃的藍圖徐徐鋪開,我國5G發展的速度、廣度和深度有望持續領跑。
近日,工信部發布對政協十三屆全國委員會第三次會議第2524號提案的答復情況時表示,將積極考慮將5G等重點領域納入“十四五”國家專項規劃,加快5G網絡建設,完善5G商業模式和業務應用。
5G商用一周年成績顯而易見,但無論是運營商、產業鏈各方還是用戶,都面臨著技術成熟度不高、網絡建設投資規模大、運營費用高、核心應用不夠豐富、成本回收難等問題。
對此,中國工程院院士鄔賀銓指出,5G技術成熟度符合移動通信發展規律,放眼整個建設周期,5G投資回報狀況也與4G相當,上述新技術商業化初期的共性問題,需要在發展中通過持續創新來破解。
合作開放 攜手共贏5G未來
堅持合作、開放、共贏,也始終是中國5G發展的“主旋律”。在本次博覽會上,高通、愛立信、三星等企業分別展示了在中國5G市場所取得的成績。
高通工作人員介紹,今年以來,5G手機在國內手機市場出貨量中的佔比不斷攀升,最近幾個月5G手機佔整體手機出貨量的比例都在60%以上。更值得一提的是,中國手機品牌已進入全球其它地區5G商用終端第一陣營,在全球5G智能終端領域實現領航。在高通驍龍5G解決方案的支持下,北美、歐洲、澳大利亞和亞洲商用的5G終端,都有來自中國廠商的產品。
愛立信剛剛公布的2020年第三季度財報顯示,公司第三季度淨利潤為6.14億美元,毛利率大幅增長達到43.1%。愛立信首席財務官卡爾·梅蘭德將這一表現歸功為“在中國推出的5G設備”。
據了解,今年4月,愛立信獲得了中國三大運營商的5G訂單。在中國移動3月公布的5G基站採購名單中,愛立信作為唯一的外國供應商,獲得了11.5%的中標份額。
愛立信東北亞區執行副總裁、數字服務事業群總經理申寧山此前曾表示,中國市場至關重要。愛立信正在大力投資並在中國實施5G的商業部署,“對中國市場寄予厚望”。
高通CEO史蒂夫·莫倫科夫指出:“我們正在邁入一個由AI和5G驅動的智能雲連接的新時代。”現在,智能逐漸從雲端向終端側遷移﹔未來,來自數十億邊緣終端的海量數據將需要創建全新的邊緣雲。
李正茂表示,近年來中國的數字經濟蓬勃發展,佔GDP比逐年提升,2019年規模達到35.8萬億元,佔GDP比超過36%,據進一步預測,今年的佔比將超過40%,到2025年佔比將過半,規模將達到60萬億元。
工業和信息化部新聞發言人、信息通信發展司司長聞庫此前公開表示,要形成全球5G合作共贏的“主流”認識,繼續加大國際合作力度,廣泛開展5G技術、產業、應用等方面的合作,持續推動5G應用創新,促進形成新的經濟增長點,共同應對新冠疫情帶來的經濟下行壓力。
-
截至目前我國累計建成5G基站71.8萬個,5G用戶已超兩億戶(受訪者供圖)
冬至已至,在上海體育學院兵乓球訓練場內,仍是一派火熱景象:數名運動員正輪番上陣,與一台龐伯特擬人型乒乓球機器人一較高下。
借助5G+AI技術,乒乓球機器人設置了發球的不同旋轉類型、落點,還能通過球拍快速變換模擬不同的打法風格。
“這樣一套發球接下來,我感覺仿佛在和真人交手,還是一個高手!”一位體驗者感嘆。
乒乓球機器人不僅助力運動員更好地訓練,同時也推動乒乓球運動的普及。
2020年被視為5G拓展之年,乒乓球機器人的應用,只是5G賦能千行百業的一個縮影。
“4G改變生活,5G改變社會”,龐伯特擬人型乒乓球機器人解決方案提供商、高通公司中國區董事長孟樸認為,5G正成為產業轉型升級的助推器,從制造到醫療,從教育到娛樂,都將在未來受惠於5G。目前,5G已做好充分准備,為社會發展提供進步的生產力,並將以此為更美好的生活服務。
新成就:建成全球最大5G網絡
“用手機看體育賽事高清直播,終於不怕卡頓了。”不久前,在北京一家互聯網公司工作的沈先生,開通了北京聯通的5G套餐。5G商用一年多來,他一直聽到周邊人對5G覆蓋、應用的種種議論,但真正用上5G,他的感受卻是“超出預期”。
“微信秒發視頻,網絡電話不再有時延,當作筆記本WiFi熱點上傳大容量郵件也快得驚人!”沈先生感嘆。
工信部公布的數據顯示,截至目前,我國已建成全球最大5G網絡,累計已建成5G基站71.8萬個,推動共建共享5G基站33萬個。三大運營商5G套餐用戶累計突破兩億戶。
與此同時,在芯片企業和手機廠商共同推動之下,5G手機終端價格也變得越來越親民。
中國信息通信研究院發布的《2020年11月國內手機市場運行分析報告》指出,今年11月,國內市場5G手機出貨量2013.6萬部,佔同期手機出貨量的68.1%﹔上市新機型16款,佔同期手機上市新機型數量的53.3%。1-11月,國內市場5G手機累計出貨量1.44億部、上市新機型累計199款,佔比分別為51.4%和47.7%。5G手機正加快進入普及期。
今年以來,高通相繼發布驍龍888、驍龍678、驍龍4系等5G芯片,並獲得包括小米、OPPO、vivo、realme等眾多中國廠商的認可和使用,進一步推動了5G終端全民共享。
當前,全球已有數百款採用高通驍龍5G解決方案的終端已經發布或正在設計中。搭載驍龍4系5G移動平台的商用終端預計將於2021年第一季度面市。
中國聯通終端與渠道支撐中心副總經理陳豐偉指出,“5G手機芯片、5G模組的價格下探,將促進5G千元手機形成規模,未來799元價位之上隻有5G手機可供選擇。”陳豐偉表示,5G終端普及將進一步加速是必然的,預計明年5G手機滲透率將超過90%。
“隨著華為、OPPO等頭部企業對千元機市場的加碼,5G手機普及的進程將會由此加速,”Strategy Analytics無線運營商戰略總監楊光指出,盡管手機市場競爭格局將更加激烈,但對贏家來說,中低端機型除了整體出貨量和市場份額的保証之外,很大程度上還扮演著新技術推動者和普及者的角色。
OPPO創始人兼首席執行官陳明永表示,“今年,我們在歐洲和其他海外市場陸續推出多款5G智能手機,比如OPPO Find X2,還有面向固定無線接入的5G CPE產品。我們的努力,讓用戶有了更多5G產品選擇。OPPO也會持續與高通一同推動5G產品在全球的大規模商用。”
2020年服貿會期間,高通展示的中國5G手機“全家福”(人民網 記者 翁奇羽攝)
新應用:5G發展紅利正在到來
今年是5G大發展的一年,前三季度,三家基礎電信企業和中國鐵塔共完成固定資產投資2913億元,其中5G投資達2200億元。
中國信息通信研究院發布的《中國5G發展和經濟社會影響白皮書(2020年)》顯示,2020年5G將直接帶動經濟總產出8109億元,直接帶動經濟增加值1897億元,間接帶動總產出2.1萬億元,間接帶動經濟增加值7606億元。
顯然,網絡建設提速、終端加快普及、套餐價格下降,將加快引爆我國5G大市場。5G商用以來,特別是疫情加速了AR/VR、雲游戲、直播、超高清視頻等新興業務的成熟,促進產業鏈上下游協同發展,為電信業務收入帶來新的增長點。
中國電信積極把握因疫情催生的信息化新需求,發揮雲網融合優勢,加快教育上雲、天翼雲課堂、醫院上雲等遠程教育和醫療應用落地﹔中國移動在CHBN(移動市場、家庭市場、政企市場、新興市場)四大市場全向發力,持續推進業務轉型與新動能培育﹔中國聯通以“雲﹢智能網絡﹢智能應用”融合經營拉動創新業務和基礎業務相互促進發展,積極打造典型5G應用場景。
工信部賽迪研究院電子信息研究所副所長陸峰認為,用戶增長、終端普及將極大激發5G新的應用需求,吸引更多企業在工業、交通、醫療、教育、文娛等領域創新5G應用場景,催生5G“殺手級”應用,培育一批新興領軍企業,加速我國5G商用進程,鞏固提升我國5G先發優勢。
新動能:助推行業數字化升級
今年,突如其來的新冠肺炎疫情給我國經濟社會發展帶來沖擊。然而,疫情期間,在線教育、網上會議、遠程醫療等需求激增,數字經濟成為我國經濟走向復蘇的強勁動力。
今年的政府工作報告提出,加強新型基礎設施建設,發展新一代信息網絡,拓展5G應用。這一決定,為我國未來5G發展指明了道路。
陸峰認為,拓展“5G應用”要鼓勵和支持企業根據業務特點,積極探索“5G+產業互聯網”應用,加快推動企業服務提檔升級和新業態培育,打造新的市場核心競爭力,為轉型升級和高質量發展賦能。
今年以來,5G在行業應用方面,與人工智能、大數據等融合,工業互聯網、智慧醫療、智能網聯汽車、智慧交通等諸多智能產品、智能應用和智能服務不斷涌現,釋放信息消費市場空間、升級信息基礎設施、助力大眾創業萬眾創新、改善民生福祉等方面的潛能已經顯現。
據中國信通院《5G產業經濟貢獻》白皮書預測,2020年-2025年,中國5G商用直接帶動經濟總產出將達10.6萬億元,間接拉動經濟總產出約24.8萬億元,直接創造超過300萬個就業崗位。高通公司的報告也預測,到2035年,5G將在全球創造13.1萬億美元的經濟產出。
“5G是面向未來十年的創新平台,”孟樸認為,5G將催生超越想象的應用和商業模式,深刻改變人類的生產生活方式。未來十年,5G生態系統有望創造超過13萬億美元的經濟產出,以及2230萬個工作崗位,對汽車、制造、娛樂、教育等眾多行業帶來積極變革。5G不僅是整個無線通信和智能終端產業的發展機遇,更是經濟增長和社會發展的巨大機遇。
孟樸表示,過去30年,高通公司用無線技術連接了人與人。今后30年,高通將致力於用無線技術智能連接世界萬物。“隨5G,至萬物”,在今后所有5G賦能的消費者應用和垂直市場應用裡,高通希望同中國合作伙伴一起密切合作,創造更多創新的機會。
-
2020年國家網絡安全宣傳周9月14日至20日在全國范圍內開展。人民網 申佳平 攝
“當前,信息化發展時代潮流與世界百年未有之大變局和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戰略全局發生歷史性交匯,維護國家網絡安全的重要性和緊迫性愈加凸顯。”14日,2020年國家網絡安全宣傳周在河南鄭州拉開帷幕,中宣部副部長、中央網信辦主任、國家網信辦主任庄榮文出席主論壇活動時如是說。
我國擁有全球第一的網民規模,2019年網絡購物用戶交易規模超過10萬億元,產業數字化進程不斷加快。面對復雜的國內外環境以及日益提高的網絡安全需求,堅持把網絡安全和信息化作為一體之兩翼、驅動之雙輪,其意義顯得尤為突出。
多位與會嘉賓在接受人民網記者採訪時表示,伴隨5G等新技術的到來,網絡安全防護難度不斷加大,對此應從技術創新、人才培養、安全意識提升等方面“下苦功”,推動建立網絡安全良性生態,共同筑牢網絡安全防護網。
9月14日,2020年國家網絡安全宣傳周高峰論壇在河南省鄭州市舉行。人民網 申佳平 攝
新技術是“雙刃劍” 網絡安全防護難度升級
作為繼陸、海、空、天之外的“第五疆域”,網絡空間安全近年來被提升至我國戰略高度。相關法律法規陸續出台、APP專項治理工作如火如荼、網絡安全宣傳不斷擴大……日趨常態化、長效化的的網絡綜合治理,不斷表明我國加強網絡安全建設的主張和決心。
“網絡空間安全與社會穩定、經濟發展、文化繁榮和國防安全息息相關。”中國科學院院士馮登國表示,目前來看,我國網絡空間防護體系建設相對滯后,傳統的防御體系仍然無法有效抵御有組織研發、採用先進技術的攻擊手段(如APT攻擊等)。
特別是伴隨5G、大數據、移動互聯網等新技術到來,數據傳輸無所不在,導致傳統的物理防護邊界逐漸消失,關鍵信息基礎設施本身蘊藏的安全隱患也日益凸顯。
以APP個人信息安全問題為例,“經過一年多的治理,APP個人信息安全問題有所好轉,但仍有許多難點,”APP專項治理工作組專家何延哲透露,隨著物聯網等技術的發展,“設備識別符”收集使用及相關標准、“人臉識別”技術應用等都亟待解決。
奇安信集團董事長齊向東表示,新技術帶來了便捷化數字生活,同時也讓越來越多的人處於“透明”狀態,暴露在危險之下。安恆信息董事長范淵也表示,“數字技術廣泛應用所帶來的安全風險挑戰已超出傳統網絡安全攻防的維度。”
在此情況下,數字經濟的健康發展,越來越離不開網絡安全保駕護航。亞信聯合創始人、寬帶資本董事長田溯寧認為,如何保証數據在產生、傳輸、使用過程中的安全,將成為未來數字化轉型時代發展的重要核心。
筑牢網絡安全防護網 仍需邁過“三道坎”
黨的十八大以來,我國網絡安全防護網不斷織密,網絡安全產業迅速發展。據中國信息通信研究院測算數據,2018年我國網絡安全產業規模達到545億元,較2017年上升24%。
多位與會嘉賓表示,雖然目前我國網絡安全產業發展初具規模,但仍應清醒地認識到,要筑牢網絡安全防護網,仍需邁過技術創新、人才培養、意識提升“三道坎”。
馮登國直言,目前我國關鍵核心IT技術與產品及其制造設備受控於人,供應鏈安全受到嚴重威脅,亟需打造“獨立自主+可控利用”的IT產業鏈。
在這種形勢下,中國工程院院士吳建平認為,應該正確把握網絡空間安全的技術實質和博弈策略,進一步加大網絡空間安全領域的精准科研投入,更加重視“開放自主”和“安全可信”的下一代互聯網體系結構及其關鍵技術。
網絡空間的競爭,歸根結底是人才競爭。“據測算,目前我國網絡安全人才缺口達百萬人次。”信息工程大學校長郭雲飛指出,我國網絡安全人才尤其是高層次人才存在缺失,他建議,形成校際聯合的大格局,構建“手拉手”“一對多”的跨學科、跨區域合作模式,推動人才培養綜合體。
北京天融信網絡安全技術有限公司CEO李雪瑩也提出,網絡安全產業發展呈現出國產化、行業化、服務化和智能化等“四化”趨勢,應該集中力量,培育與之匹配的“四化”人才。
此外,多位行業專家還表示,就目前我國網絡安全發展的現狀來看,需要提升網絡安全意識的,不僅僅是普通網民,還包括不少政府和企業主體。
“尤其是一些中小企業的信息化建設中往往會忽略網絡安全頂層設計,很難與信息化建設同步,建立起完善的聯動機制和應對體系。”梆梆安全董事長兼CEO闞志剛說。
齊向東表示,在傳統互聯網時代,人們對網絡安全的防護習慣於採取“事后補救”措施,往往是“頭痛醫頭、腳痛醫腳”。他強調,網絡安全必須拋棄這種安全建設思路,要防患於未然,構建全面的“事前防控”網絡安全防護體系。
“要把安全放在新基建、智慧城市、工業互聯網等數字化建設的首位,用系統化思維對安全體系進行全局化、體系化頂層設計,擺脫傳統的補丁式、外挂式、圍牆式思路。”360集團董事長兼CEO 周鴻祎說。
提升人民獲得感 共建網絡安全良性生態
近年來,數字經濟推動網絡安全產業熱度不斷攀升。面對大量涌現的“新生力量”,推動產業合作、共建網絡安全良性生態,已成為越來越多網絡安全從業者的共識。
“在‘第五疆域’中,人與物、物與物、實體與虛擬孿生體之間的信息傳遞無限趨近於瞬時,但同時也讓威脅風險的‘共振’變得更加容易。在這樣的背景下,產業主體之間的業務關聯也變得前所未有的復雜,在平台、共享、生態之中,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田溯寧說。
在齊向東看來,目前我國絕大多數網絡安全企業仍處於小規模、零散化、同質化的“小零同”狀態。對此,“要在信息化系統中深度融合網絡安全,擴大行業規模。”范淵提出建議,網安行業中骨干企業應承擔產業鏈建設責任,帶動中小企業良性發展,激發“乘數效應”,將網絡安全生態建設做到實處。
田溯寧表示,網安企業應該圍繞軟件、硬件、服務一體的化布局,整合“政金產學研用”資源,為網絡安全產業發展提供全新引擎。
“網絡空間裡的攻防對抗,一切種種都是為了保衛國家安全,讓人民在網絡空間裡獲得更多的安全感和幸福感。”闞志剛說,網絡安全產業參與者應該以全局的眼光來看待問題。隻有做到多措並舉、多管齊下、多方參與,才能不斷提升網絡安全防護能力,保衛人民群眾信息安全防線。
-
垃圾短信狂轟亂炸、明星航班信息“黑產”肆虐、APP賬戶注銷“難比登天”……身處網絡時代,以讓渡個人信息獲取生活便利讓個人隱私遭受威脅,個人信息保護已成為廣大群眾的利益關切和當務之急。
近年來,有關部門高度重視網絡空間法治建設,頂層設計不斷加強。2020年,更是我國個人信息保護制度建設的關鍵之年:
5月,全國人大表決通過《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典》,明確個人信息受法律保護﹔7月、10月,備受期待的《中華人民共和國數據安全法(草案)》《個人信息保護法(草案)》陸續出台,目前均已完成公開征求意見。
作為我國第一部個人信息保護方面的專門法律,《個人信息保護法(草案)》(下稱《草案》)可謂“千呼萬喚始出來”。多位專家、學者、律師在接受人民網記者專訪時表示,個人信息保護法位階高、內容全、重前瞻,通過立法建立權責明確、保護有效、利用規范的制度規則,將進一步平衡多方主體利益,維護網絡空間良好生態。
位階高:給個人信息安裝“安全閥”
“即將出台的個人信息保護法是全國人大常委會制定的法律,是所有行業都必須遵守的高位階、強制性規定,法律要求明確、具體,可操作性強。”北京高勤律師事務所合伙人王源在接受人民網記者專訪時表示。
我國有9億互聯網用戶、超過400萬個互聯網網站、超過300萬個應用程序……10月,工業和信息化部新聞發言人、信息通信發展司司長聞庫在國新辦發布會上表示,“十三五”時期,我國數字經濟實現了跨越式發展。2019年數字經濟總量超過35萬億元,佔GDP比重為36.2%,對GDP增長貢獻率為67.7%。
“互聯網+”日漸融入生活,人民群眾的個人信息安全卻面臨前所未有的巨大威脅。一些企業、機構甚至個人,從商業利益出發,隨意收集、違法獲取、過度使用、非法買賣個人信息,嚴重危害人們的生命健康和財產安全。
北京師范大學政府管理學院教授黃國彬告訴記者,一直以來,我國存在處理個人信息不法行為的法律依據較為薄弱的問題,相關規則存在效力級別低、制定主體多、內容較為分散等特點。“這在很大程度上致使不法行為在起訴程序、判定標准、追責效率和罰治力度等方面差強人意。”黃國彬說。
出台一部專門法律,為亂象定分止爭,將廣大人民群眾的個人信息權益實現好、維護好、發展好,可謂勢在必行。
近年來,各國民眾個人信息保護意識不斷覺醒,“用隱私交換便捷和效率”的作法普遍遭到摒棄。在中國電子技術標准化研究院網安中心測評實驗室副主任何延哲看來,我國數字經濟佔比不斷升高,要保障經濟可持續發展,給個人信息裝上“安全閥”很有必要。
王源表示,對內而言,出台個人信息保護法將有利於平衡國家安全和公共利益、企業和組織發展需求、個人權益保護的多方主體利益,完善我國網絡空間法治建設,提升網絡法律環境。
另外從國際環境來看,目前已有140多個國家和地區制定了個人信息保護方面的法律。全國人大常委會法制工作委員會副主任劉俊臣在關於《草案》作出說明時指出,《草案》充分借鑒有關國際組織和國家、地區的有益做法,建立健全適應我國個人信息保護和數字經濟發展的法律制度。
“對外來說,出台個信法能夠大幅提高國際社會對於我國網絡法律環境的整體認知和評價。”王源說。
內容全:“告知—同意”是核心制度點
《草案》共八章達七十條,對個人信息及其處理作出明確界定,“個人信息是以電子或者其他方式記錄的與已識別或者可識別的自然人有關的各種信息,不包括匿名化處理后的信息。個人信息的處理包括個人信息的收集、存儲、使用、加工、 傳輸、提供、公開等活動。”
同時,《草案》還確立了最為關鍵的核心制度點,即以“告知—同意”為核心的個人信息處理系列規則,要求處理個人信息應當在事先充分告知的前提下取得個人同意。
在生活中,經常有人“吐槽”自己在網絡購物或下載手機應用時,總遇到“不提供某種信息就無法使用服務”的情況。對此,《草案》也明確規定,“個人信息處理者不得以個人不同意處理其個人信息或者撤回其對個人信息處理的同意為由,拒絕提供產品或者服務﹔處理個人信息屬於提供產品或者服務所必需的除外。”
“一直以來,個人信息捆綁收集的邊界較為模糊,《草案》的這一表述針對解決用戶在信息化時代遇到的實際問題,有利於保護用戶的知情權和自主選擇權,能更好地促進個人信息得到合理利用。”何延哲表示。
值得注意的是,對於種族、民族、宗教信仰、個人生物特征、醫療健康、金融賬戶、個人行蹤等“敏感個人信息”,《草案》還開設專節對其處理方法進行了嚴格限制。“基於個人同意處理敏感個人信息的,個人信息處理者應當取得個人的單獨同意。法律、行政法規規定處理敏感個人信息應當取得書面同意,從其規定。”
黃國彬表示,《草案》將敏感個人信息單獨作出具體表述,體現了立法者對公民生存權和發展權的高度重視。“對敏感性信息提出增強性要求,也能讓一些非敏感類個人信息得到更靈活的處理,這有助於為個人提供更好的服務。”何延哲說。
重前瞻:政務信息採集處理受重視
隨著數據要素首次被納入生產要素,促進個人信息數據的依法合理有效利用愈加關鍵。如何讓法律既“接地氣”又“望得遠”,極大考驗立法者在堅持問題導向和立法前瞻性上的結合能力。
此前有報道稱,不法分子偷盜個人手機后,通過“手機號+驗証碼”弱驗証方式獲取某政務APP中用戶身份証號等個人重要信息,進而申請網貸消費造成用戶財產損失。
多位專家向記者表示,利用專節對國家機關處理個人信息進行規定,也是《草案》的一大亮點。“當前一些政府管理部門存在過度收集信息的現象,政務APP的確少有商業變現訴求,但在安全管理、信息收集環節還需要多下功夫,切實強化信息管理措施。”
按照《草案》,“國家機關為履行法定職責處理個人信息,應當依照法律、行政法規規定的權限、程序進行,不得超出履行法定職責所必需的范圍和限度﹔國家機關不得公開或者向他人提供其處理的個人信息,法律、行政法規另有規定或者取得個人同意的除外。”
社保資料等關鍵信息與個人利益息息相關,包含最基礎、最關鍵的個人信息。“公權力如何管理好自己手中的個人信息、如何把握處理過程中的原則和限度,非常關鍵。”何延哲說。
此外,王源表示,《草案》中涉及“利用個人信息進行自動化決策”的相關內容,也充分體現了法律對於用戶畫像、個性化算法推薦等新技術新應用帶來的新問題的前瞻考慮。
她同時強調,“合理收集必要信息才能更好地保護個人信息和隱私,降低企業和組織數據合規風險。以近年來最熱的人臉識別技術為例,由於人臉識別具有唯一性、精准性、不易更改,人臉已經成為人們最大的隱私,因此在個人圖像採集、個人生物特征信息收集和使用過程中都應該更為審慎,依照個信法及相關國家標准在事前進行風險評估。”
“面對法律約束,相關企業、機構、個人應當提高站位,充分體現以問題為導向,充分評估利弊關系。”何延哲說。黃國彬也表示,相關主體應依法調整和規范自身涉及個人信息處理的業務模式、服務協議和內部規定,成為法律的堅實執行者和守護者。
-
掃碼登記、移動支付、刷臉就診……隨著“互聯網+”日漸融入生活,老百姓跑窗口排長隊的時間少了,動動手指在電腦手機上辦業務的機會多了。
便利生活的背后,是“數字政府”建設的持續推進。當前,智慧城市建設如火如荼,“一網通辦APP”“健康碼”遍地開花,政務服務 “觸網”提速。但個人信息數字化歸集帶來便利的同時,也面臨前所未有的安全風險。
此前,網友“信息安全老駱駝”自述“丟手機后‘被網貸’”,犯罪分子正是通過某政務APP獲取了他的身份証號等敏感信息。
這樣的漏洞不是個例。在APP違法違規收集使用個人信息治理工作組11月通報的違規名單中,“鄂匯辦”“皖事通”等政務APP赫然在列,被指存在“明文上傳用戶賬戶、密碼”,“在申請打開可收集個人信息的位置權限時,未同步告知用戶其目的”等多項問題。
“政務APP收集的海量個人敏感信息,一旦泄露或被非法使用,將會給個人和社會造成嚴重損害。”多位專家、律師在接受人民網記者採訪時表示,個人信息收集不當、安全技術保障不足、專業管理人員缺失……當前我國政務APP在個人信息處理上存在諸多不足,相關部門應該提起重視,加強對個人信息處理的敬畏之心。
收集海量真實數據 政務APP責任重大
《2020全國網民網絡安全感滿意度調查報告》顯示,網民對於侵犯個人信息的關注度高達80.94%,有49.42%的網民認為自己的個人信息遭遇過侵害。
在萬物互聯的今天,個人信息不隻關乎隱私,還與車子、房子、“錢袋子”緊密相連。身份証號、戶籍、社保、銀行卡號等關鍵個人信息,是打開這些“錢袋子”的數字“鑰匙”,它們往往在政務APP使用過程中被歸集到后台或雲端。
“在‘信息安全老駱駝’事件中,犯罪分子通過政務APP獲取其銀行卡號,並據此成功申請貸款,政務APP無形中為后續的犯罪行為提供了‘跳板’。”中國電子技術標准化研究院網安中心測評實驗室副主任何延哲接受人民網記者採訪時表示,政務APP背后的數據歸集幫助政府部門實現業務流程再造方便了用戶,但同時也加劇了數據集中的風險。
清華大學法學院副院長程嘯指出,政務APP收集的個人信息數量大,真實性、准確性高,且往往包含姓名、身份信息、行蹤軌跡、人臉特征等敏感個人信息,一旦出現泄露或被非法使用,會給自然人造成嚴重損害。
“基於權責對等的原則,有必要在法律上規定國家機關負有更加嚴格的保護個人信息的義務。”程嘯說。
重視不足、技術有限 政務APP存在短板
中國互聯網絡信息中心今年發布的第45次《中國互聯網絡發展狀況統計報告》顯示,截至2020年3月底,中國在線政務服務用戶規模達6.94億,較2018年底增長76.3%,佔網民整體數量的76.8%。
隨著我國數字政府建設步伐加快和電子政務需求不斷攀升,近年來,各地政務APP如雨后春筍般不斷涌現,“指尖上的政務服務”日趨完善。但由於在重視程度、技術水平、管理能力等方面發展不均,各地政務APP在個人信息權益保護方面也呈現出參差不齊、魚龍混雜的現象。
“我們在對大量APP進行檢測的過程中發現,一些政務APP在個人信息處理上思想重視程度明顯不足,常常犯下‘低級錯誤’。”何延哲透露,隨著APP治理工作不斷推進,大部分APP的基礎性違規問題正在逐步得到解決。
在11月份APP治理工作組的通報名單中,一些政務APP被指存在,如“明文上傳用戶賬戶與密碼”“在收集用戶身份証號等個人敏感信息時,未同步告知用戶其目的”等問題。
對敏感信息進行數據變形,實現敏感隱私數據的可靠保護,這樣的數據脫敏操作是個人信息保護的“基本功”。何延哲直言,“這些都屬於基礎性違規。如果思想足夠重視,實現數據脫敏並不難。”
他同時透露,與大多數違規商業APP相同,一些政務APP在個人信息收集過程中也沒有遵循必要原則,仍存在過度收集個人信息的情形。
而在個人信息管理方面,程嘯透露,當前很多政務APP由各地政府部門委托企業開發甚至直接運行管理,對於受委托企業在個人信息保護方面的內部管理制度、操作規程、安全防護能力以及人員素質,政府部門缺乏必要的評估和有效的監督管理。
程嘯認為,這不僅使被收集的個人信息缺乏相應的安全技術保障,也造成公民個人信息被商業化使用、泄露等風險增加。
“缺乏必要的推廣和宣傳,也是當前政務APP在保障個人信息權益上的現實問題。”何延哲坦言,一些政務APP推出后,在后續宣傳和功能完善上表現得差強人意,容易給不懷好意的“山寨政務APP”提供“灰色空間”,也給個人信息權益保護埋下了隱患。
完善制度、一視同仁 政務APP亟待加強監管
專家指出,正因政務APP覆蓋面廣、歸集的關鍵個人信息多,更應在個人信息權益保護方面做出表率,提高群眾滿意度。
目前,我國《民法典》《網絡安全法》《電子商務法》等法律對於國家機關及工作人員履行職責過程中保護個人信息和隱私的義務已經作出相關規定。已完成公開征求意見的《個人信息保護法草案》還採用專節對於國家機關處理個人信息作出了特別規定。
此外,日前,工信部組織中國信息通信研究院、電信終端產業協會制定發布了《APP用戶權益保護測評規范》10項標准和《APP收集使用個人信息最小必要評估規范》8項系列標准,要求按“最小必要”等原則收集涉圖片、通信錄、設備信息、人臉、位置、錄像、軟件列表等個人信息。
程嘯指出,在個人信息處理上,政務APP應該和其他市場主體標准一致,在處理個人信息時,嚴格遵守相關法律,堅持合法、正當、必要的原則。
工信部副部長劉烈宏在近日召開的全國APP個人信息保護監管會上也透露,APP侵害用戶權益專項整治行動開展以來已取得階段性明顯成效。針對APP違規收集個人信息、侵害用戶權益等問題,工信部將於明年初繼續開展APP侵害用戶權益專項整治。
程嘯建議,應從國家法律法規和標准層面,對於在全國范圍處理個人信息尤其是敏感個人信息的行為進行全方位、全過程的規范與監督管理:包括明確有必要收集的個人信息的范圍和方式﹔強化告知義務﹔嚴格個人信息的安全防護措施﹔嚴肅追究泄露或非法使用個人信息的違法者的法律責任等。
工信部相關負責人此前表示,下一步,將組織行業力量,繼續推動制定《APP收集使用個人信息最小必要評估規范》剩余9項標准,涵蓋錄音信息、短信信息、房產信息等個人信息的收集使用規范要求。同時積極總結經驗,推動將團體標准提升為行業標准、國家標准。
-
備受關注的“中國人臉識別第一案”在一審判決一個多月后,今日迎來二審。
去年,因不滿杭州野生動物世界強制要求人臉識別方式入園,原告郭兵在協商不成的情況下,以服務合同違約為由,一紙訴狀將其告上法庭。
無獨有偶。前段時間,一位買房者為避免被售樓處通過人臉識別技術進行大數據“殺熟”,帶著頭盔前來看房。
伴隨大數據、人工智能等新技術加速應用,個人信息收集與處理無處不在。用戶在享受大數據與人工智能帶來的便利同時,也開始反思技術與隱私的邊界。
不少業內人士表示,近年來大眾對個人信息安全的保護意識愈加強烈,無論是訴諸法律,抑或是“簡單粗暴地”戴上頭盔,本質上都體現全社會對個人信息的關注和自我保護意識的覺醒,企業試圖“用隱私換便利”的做法已越來越行不通。
個人信息保護意識愈加強烈
願意為尊重個人信息保護的產品和服務額外付費﹔對侵犯個人信息的企業“用腳投票”﹔對APP要求的“權限”多留了一個心眼﹔打開瀏覽器的“禁止跟蹤”功能﹔復印身份証時標注“僅限辦理某業務時使用”……近年來,大眾對保護個人信息的意識已經覺醒。
由全國135家網絡安全行業協會和相關社會組織聯合發起的2020年度全國網民網絡安全感滿意度調查顯示,網民對於侵犯個人信息的關注度高達80.94%,而有49.42%的網民認為自己的個人信息遭遇過侵害。
專家指出,對個人信息安全的高度關注和普遍擔憂,體現出大數據時代個人信息保護與數據價值釋放之間的秩序與平衡仍待解。
北京大學法學院副院長薛軍以大眾關注度較高的“人臉識別”舉例稱,人們的擔憂主要基於多種現實因素:一是人臉識別的應用場景越來越多,如“刷臉”進小區、進學校等,但收集人臉信息的機構本身技術水平參差不齊,導致信息安全難以保障﹔二是人臉作為生物信息,一般伴隨終身、不可更改,隱私泄露造成的后果嚴重﹔三是相較於指紋、虹膜等個人敏感信息,人臉識別信息可能通過不易被查覺的攝像頭被瞬間記錄,難以被阻止。
北京高勤律師事務所合伙人王源接受人民網記者專訪時表示,近年來,有更多的人意識到,個人信息不僅包括聯系方式,還包括一般身份信息、醫療健康信息、金融信息、行蹤軌跡等。而這些數據在大數據時代可被用於數據訓練、優化算法等,具有較高的利用價值。因此,著力解決好、平衡好個人信息保護和數據價值的釋放效率,在大數據時代非常關鍵且緊迫。
多方發力積極回應民聲
盡管公眾對於個人信息保護的意識已明顯提升,但目前個人在遭遇隱私侵權后,維權手段仍相對有限。面對一些“大廠”花樣百出的侵權行徑,用戶往往隻能陷入“用了想罵、罵完再用”的無奈。
據中國互聯網絡信息中心發布的《2019年中國網民信息安全狀況研究報告》顯示,77.7%的被調查網民遭遇過信息安全事件,但在遭遇過信息泄露的網民中,高達47.5%的網民選擇置之不理。
面對公眾的關心、期待和呼聲,為保障公民個人信息安全和合法權益,讓信息不再“裸奔”,我國個人信息保護力度逐漸加大。
在立法層面,讓個人信息保護有法可依,正在成為重要趨勢。從表決通過《民法典》,到《數據安全法(草案)》《個人信息保護法(草案)》陸續出台,我國網絡空間法治建設穩步推進。
在監管層面,2019年1月四部門聯合發布《關於開展APP違法違規收集使用個人信息專項治理的公告》,並成立“APP專項治理工作組”,APP違法違規收集使用個人信息專項治理工作在全國范圍內不斷推進。
連續兩年來,工信部縱深推進APP侵害用戶權益專項整治行動,針對老百姓反映比較強烈的APP侵害用戶權益的四方面十類問題進行重點整治。截至24日,已對52萬款APP進行了技術檢測,責令1571款違規APP進行整改,公開通報了500款APP,對120款整改不到位或拒不整改的APP進行直接下架處理。近期,工信部宣布原定於2020年12月結束的專項整治行動,在此前基礎上再延長半年﹔並在全國APP個人信息保護監管會上,以電信終端產業協會(TAF)團標形式發布涉及圖片、通信錄、設備信息、人臉等信息收集使用規范的18項標准,進一步為相關工作提供依據和支撐。
伴隨公民對個人信息保護的認識更加充分,北京師范大學政府管理學院服務型政府研究中心主任黃國彬表示,相信監管機構會以更加明確的目標和行動回應消費者訴求,及時地、全面地、高效地履行監管職責。期待更多社會主體共同參與,實現聯動配合,更好地培育個人信息保護的土壤。
薛軍則建議,要進一步強調個人信息保護的公益訴訟。“讓更有能力的專業機構代表普通公民維護個人信息權益,將大大解決公民在個人信息維權上存在的時間精力不足、能力有限等現實問題。”
“針對目前存在的這些痛點,其根治之法在於立法機構、監管部門,以及運營商、公民個人多方共同發力。”黃國彬表示。
-
69歲的新希望集團董事長劉永好,最近頻繁現身網絡直播間。“寶寶們,大家好!”,這位1951年的“前浪”,多了幾分網紅氣質。
下了直播間,劉永好從口中說著“后浪,奧利給”的帶貨主播,回歸到了新希望董事長的身份。這是追趕潮流嗎?在劉永好看來並非如此簡單。他說,疫情正在改變世界,農業轉向線上,數字化轉型加速的變化也讓走入第38個年頭的新希望看到了新的機會。
在新冠肺炎疫情這隻“黑天鵝”沖擊之下,像新希望集團一樣,越來越多的中國企業開始加快數字化布局,並帶動新產業、新業態、新模式不斷涌現,為中國經濟注入新的活力。
7月15日,國家發改委、中央網信辦、工信部等部門聯合發布《關於支持新業態新模式健康發展 激活消費市場帶動擴大就業的意見》(下稱《意見》)。
《意見》明確提出,疫情期間,我國數字經濟展現出強大的活力和韌性。許多新業態新模式所提供的高質量供給,及其在抗擊疫情中推動形成的成熟商業模式和消費習慣,正適應引領創造我國經濟轉型發展新需求,帶來新機遇,展現出強大成長潛力。
《意見》明確,培育產業平台化發展生態、打造跨越物理邊界的“虛擬”產業園和產業集群、發展基於新技術的“無人經濟”等,為加快推進產業數字化轉型,壯大實體經濟新動能發揮政策“指揮棒”和“助推器”作用。
兩名養殖戶正在手機上操作新希望集團推出應用軟件(受訪者供圖)
看賦能:大平台助力小企業“上雲用數”
李從軍是四川的一名養豬大戶,他的養殖場裡有三千多頭生豬。養豬是個苦力活。以前,李從軍每天要起早貪黑地照顧生豬的吃喝拉撒,還要為賣豬操心操力。而如今,李從軍通過新希望六和信息研究院開發的“聚寶豬”生豬交易平台,關注每日豬價、行情走勢,賣豬貨比多家,節省了不少時間。
2018年至今,李從軍將生豬出欄信息發布到平台,把客源從三台縣擴展到綿陽、成都等地,同期的生豬售價比當地價格高出了5%。儒雅而熱情的他,自己養豬同時也幫其他養殖戶賣豬。他說:“聚寶豬,方便,好用,我們農民好操作,有了平台的幫助,賺錢輕鬆多了”。
像李從軍一樣,中國正有越來越多的中小企業、個體通過大平台的支持,實現“上雲用數”。這一大企業聯手中小企業的做法,也受到《意見》鼓勵支持。
事實上,為緩解中小企業在新冠肺炎疫情期間受到的沖擊,今年以來,我國多部門已相繼出台政策,推出一系列促進中小企業數字化轉型的舉措,為我國中小企業數字化轉型帶來新的動力和發展機遇。
今年5月13日,國家發展改革委聯合有關部門,以及互聯網平台、行業龍頭企業、金融機構等145家單位,通過線上方式共同啟動“數字化轉型伙伴行動(2020)”,新希望集團正是其中一員。
據了解,疫情期間,新希望集團為60%的平台農戶提供數字化農業新方法學習服務,養殖戶線上農資貸款增長200%。在北京平谷建設的新希望5S智慧豬場,全面展現了傳統養殖業與科技融合創新的落地成果:智能保溫設備,根據環境自動調節溫度,軌道測溫機器人,實時監測豬隻健康情況﹔糞溝清洗機器人,及時有效自動清洗糞溝,降低人工成本……在種種智能設備背后,是“一豬一防控、一豬一環境、一豬一飼喂、一豬一檔案”的“現代農業、精准農業”先進理念。
自“數字化轉型伙伴行動(2020)”啟動以來,多家互聯網平台、行業龍頭企業結合自身在核心技術和應用服務上的優勢資源,紛紛推出中小企業幫扶計劃,通過平台聚力,為中小微企業數字化轉型賦能。
航天科工創建了中國首個工業互聯網平台航天雲網,致力於打造“創新與創業相結合、線上與線下相結合、制造與服務相結合”新業態﹔
阿裡雲工業互聯網平台以阿裡雲物聯網平台為依托,全面整合阿裡生態在電商銷售平台、供應鏈平台、金融平台、物流平台等多方面的能力,為制造業數字化轉型提供工業互聯網支撐平台﹔
百度開放區塊鏈引擎,加速賦能中小企業的鏈上創新﹔京東啟動“新動力”計劃,免費為所有中小企業提供包括語音技術、文字識別、圖像及視頻理解等技術領域的40余個人工智能API接口﹔
騰訊啟動“數字方舟”計劃,面向中小微企業提供開放普惠化的轉型產品和服務,在全國建設了10個雲啟產業基地,扶持當地中小企業數字化轉型。
據賽迪研究院《數字經濟新業態新模式發展研究報告》分析,互聯網平台將聚焦行業痛點問題,將技術突破、模式創新與產業實際需求有機結合,面向特定場景、特定行業、特定區域以及一二三產業融通領域的互聯網平台將不斷涌現。報告預測,到2030年數字平台及相關產業將為中國經濟帶來3萬億美元的GDP。
看創新:數字供應鏈、“虛擬”產業園釋放可觀效益
時值七月,烈日炎炎,海風陣陣,位於東海西部的安海灣特大橋合龍工程順利完成。作為項目供貨企業,鞍鋼集團為大橋供應了耐海洋大氣腐蝕橋梁鋼,對今后耐海洋大氣橋梁鋼的推廣應用具有重要意義。
疫情沖擊之下,我國的鋼鐵產業也面臨著諸多挑戰。“上半年,新冠肺炎疫情給世界經濟帶來嚴重沖擊,我國鋼鐵行業保持基本平穩運行實屬不易。”中國鋼鐵工業協會黨委書記、執行會長何文波指出,總體上看,我國鋼鐵行業經受住了疫情的考驗。
我國鋼鐵產業能經受住此次疫情沖擊,與近年來大力實施的數字化轉型工程密不可分。據找鋼網介紹,目前包括鞍鋼、首鋼、中天及永鋼等領先的鋼鐵制造企業都已實現“上雲用數”,通過互聯網、大數據技術,解決了交易、物流、倉儲及加工服務等行業“痛點”。
成立於2012年初的找鋼網,定位為提高鋼鐵行業效率而存在的鏈接者。這與《意見》提出的“支持建設數字供應鏈,打造跨越物理邊界的“虛擬”產業園和產業集群”不謀而合。
作為國內率先成立的鋼鐵全產業鏈電商平台,找鋼網通過數字供應鏈引領物資供應鏈、技術供應鏈、資金供應鏈、人才供應鏈,形成供應鏈協同和產業共振,打造出跨越物理邊界的鋼鐵行業虛擬產業園和產業集群。
在浙江嘉興,烏鎮虛擬產業園同樣聚集一批頗具成長潛力的數字經濟類企業。園區通過“一站服務,無界辦公”的線上平台,推行一系列服務措施,實行虛擬和實體入駐相結合,辦公打破地域限制,靈活選擇。截至目前,園區內入住企業達到380家,成為中小企業可持續發展的沃土。
賽迪研究院認為,“虛實融合”將成為產業園區和產業集群發展的重要特征,進一步推動生產要素數字化、產業數據共享化、創新服務集約化、產業資源集聚化。
F5未來商店(受訪者供圖)
看未來:“無人經濟”從消費向制造延伸
既沒有人工收銀,也沒有自助收銀設備,選好商品便可通過閘機徑直離開……疫情期間,位於廣州琶洲寫字樓區域的F5未來商店出現“爆單現象”,營業額甚至比疫情前不降反增。
新冠肺炎疫情催化了以現代技術為核心支撐的“無人經濟”,涌現出無人車物流、無人機作業、無人超市等新模式。當前,“無人經濟”與多元化、科技化、時尚化的發展趨勢形成共振,呈現出更多的無人服務場景,帶動消費體驗多元化。
除消費領域以外,“無人經濟”還包括制造領域,如無人工廠。無人工廠又叫自動化工廠、全自動化工廠,是指生產第一線配有機器人而無需配備工人的工廠,全部生產活動由電子計算機進行控制。工業機器人在工業生產中能代替人做某些單調、頻繁和重復的長時間作業,或是危險、惡劣環境下的作業,其廣泛應用於汽車制造、電子電氣等行業。
《意見》提出,“充分發揮智能應用的作用,促進生產、流通、服務降本增效”,支持建設智能工廠、自動駕駛、自動裝卸堆存、無人配送、發展智慧農業等,為“無人經濟”從消費領域向制造領域延伸指出方向。
數據顯示,當前“無人經濟”快速增長,發展勢頭良好。企查查顯示,2019年,我國工業機器人相關的企業一共新注冊1.2萬家,同比上漲11.6%。2020年1月至今,我國工業機器人相關的企業一共新注冊6802家。
在上海,滴滴推出的無人駕駛出租車,自今年6月27日起面向公眾開放服務。用戶通過滴滴APP在開放道路范圍內選擇起終點,可免費體驗自動駕駛服務。
在武漢,京東無人配送車也曾在第一時間被送到抗疫一線,承擔武漢第九醫院和附近小區70%的訂單配送工作。快遞員隻需將貨物放進貨箱,京東無人配送車即可根據貨品的配送地點自動規劃出最優路線,依次配送﹔用戶可通過輸入驗証碼、掃二維碼和人臉識別三種方式完成取貨,所有任務都完成后,無人配送車還可自動返回出發配送站。
在貴州,偌大工廠裡,沒有一名生產線工人,僅有機械臂、機器人有序而高效地忙碌著……這宛若科幻電影中的畫面,正在天義技術有限公司的“無人工廠”內悄然上演。
此外,目前阿裡巴巴、百度、蘇寧、富士康、大疆等科技巨頭近年來也紛紛展開自動駕駛、無人配送、自動機器人等的研究和部署工作。有專家預測,從快遞、外賣及生鮮配送三個領域的需求量來說,無人配送市場有望達到千億元規模。
滴滴出行相關負責人表示,未來將借助國家支持新業態的東風,在智慧交通、自動駕駛的前沿技術領域加大投入,積極探索共享出行產品智能化升級和商業模式創新,為激活消費市場、帶動擴大就業貢獻平台經濟的力量。
賽迪研究院指出,疫情爆發,人們的“自我隔離”成為“無人經濟”迅速發展的重要推手。從發展方向看,眾多新模式、新業態迎來快速發展期。從區域布局看,“無人經濟”將逐步從一二線向三四線擴展,被更多用戶接受,成為數字經濟未來重要的發展方向。
(責編:楊虞波羅、呂騫)
-
“作為老師,把課上好是本職工作,幫助武漢的兄弟院校上課也是義不容辭的責任。”2月28日,清華大學電子系教授鄭小平准備了一節特殊的在線課程,包括中國科學院武漢物理與數學研究所在內的多家院校近60位同學通過騰訊會議平台體驗鄭小平的王牌課程“超快光學”。
這只是疫情之下,在線服務與數字平台發揮作用的一個縮影。
戰“疫”期間,我國數字經濟展現出了強大的活力和韌性,眾多領域成為數字新技術的“試驗場”、新模式的“練兵場”、新業態的“培育場”。其中,在線教育、在線醫療、遠程辦公等線上服務迅速發展,一方面維持了經濟社會穩定運轉,另一方面也在對沖了疫情對消費、就業等領域的沖擊。
近日,國家發改委聯合多部門發布《關於支持新業態新模式健康發展 激活消費市場帶動擴大就業的意見》(下稱《意見》),提出支持15種新業態新模式發展,為進一步打開新消費的市場空間提供政策加持。
人民網記者採訪了解到,疫情加快了許多市場主體布局線上的步伐。許多受訪企業表示,隨著利好政策的推出,對下半年信心更強、勁頭更足,將通過進一步完善線上服務、線上線下結合等方式,搶抓線上經濟蓬勃發展的良好機遇。
戰疫情倒逼新業態 線上服務迎來猛增長
清華大學電子系教授鄭小平正在線上授課(受訪者供圖)
來自黑龍江的華中科技大學物理學院本科生於淼告訴記者,疫情期間,他與30多位來自清華大學的研究生通過騰訊會議平台,共同上了一節鄭小平老師的課。“通過這種方式和老師、同學一起互動,是很特別的體驗!”
由於疫情,全國各地學校延后開學時間,但“停課不停教、不停學”,學校普遍採取線上教學為同學們上課。
課外教育輔導機構亦不甘落后。記者了解到,疫情期間,如新東方、好未來等市場化教育機構紛紛加快線上布局,通過線上課程承接線下流量,對沖線下課程暫停的影響。有的平台甚至將線下課程全部轉為在線課程,日觀看量達到6千萬人次。
“這場疫情讓新東方的相關部署提前了兩到三年。”新東方創始人、新東方教育科技集團董事長俞敏洪感慨道。據悉,1月23日,新東方就決定將所有學校、子機構的地面教學全部轉移到線上。為承接100多萬學生、4萬余名教師的教學需求,其雲教室系統在一周內緊急擴容十倍,新增服務器2000多台。
統計顯示,疫情期間有約1.2-1.4億中小學生(佔比約70%)應用了在線教育平台。“新冠疫情讓我國在線教育的拐點提前3-5年到來。”國家信息中心總經濟師張新紅對人民網記者表示。
據艾媒咨詢預測,2020中國在線教育用戶規模將接近3億人,中國在線教育市場規模將達4538億元。
辦公、就醫等其他領域同樣迎來“線上”爆發。
多樣屋是一家總部位於上海的家居企業,已有22年的歷史。疫情期間,創始人潘淑真遠在外地,原本以為“主心骨”不在,公司管理會脫節。而通過釘釘遠程辦公,潘淑真在海峽的另一頭“運籌帷幄”,公司業績與去年同期先比不降反升。
艾媒咨詢數據顯示,2019年中國智能移動辦公市場規模達到288億元,預計2020年將達到449億元,增長率為55.9%。
截至3月31日,釘釘的用戶數超過3億,企業組織數超過1500萬;騰訊會議上線兩個月內日活用戶超過1000萬,其國際版應用VooV Meeting在全球超過100個國家和地區上線。
此外,雲端論壇、在線研討會、視頻簽約會、遠程驗收……許多以往似乎必須在線下舉辦的活動,由於疫情的原因也搬到了線上。
“疫情讓中國遠程辦公的發展提前了5年。”騰訊雲辦公協同產品中心負責人錢敏表示,人們開啟了在線辦公的模式,除了滿足基本的連線需求之外,也對協作性有了更高的要求,催生了在線辦公的新應用場景。
從線下到線上,從“不得不”到“真香”,數字經濟讓人民真正感受到了“在線”的力量,人與人之間的溝通協同方式發生重大改變。
新玩家入局新業態 帶動上下產業新突破
新服務場景的產生,也在帶動上下游的軟硬件開發、大數據、雲計算等產業的發展,聯通平台服務、形成數據閉環,實現服務內容的更迭,從而帶動上下產業鏈實現突破、加快升級。
科技型企業也在“入局”在線教育
“遠程辦公平台將進一步成為前沿數字技術集成應用的載體。”陳航談到,“5G、人臉識別、圖像識別、語言翻譯、文字—語音互轉、大數據等技術將廣泛融入,深刻改變人們的工作方式和協同方式。”
無獨有偶,在線教育領域,非教育產業出身的科技型企業也在“入局”。帶動教育產品和服務進一步創新。如擅長語音識別的人工智能企業科大訊飛開設了精准教學的智慧空中課堂、國家通用語言文學學習平台等。
在智慧空中課堂,不僅老師可以通過設置學生的操作權限、實時點到、桌面鎖定等功能對課堂進行監督管理,家長也能通過APP實時了解學生的學習情況,同時所有的授課內容均可進行錄制,用於學生在課后自主學習。
服務線上化轉型也在加速平台服務閉環的跑通和服務內容的更迭。
在線醫療平台為就醫者實現“醫+藥+險”通路就是一個典型。
今年2月以來,國家衛健委連續出台多項政策,支持和引導互聯網醫療成為公共醫療衛生服務體系的一部分,引導線上線下服務高效協同,並支持將符合條件的“互聯網+”醫療服務費用納入醫保支付范圍,這為跑通平台服務閉環、引入“超級支付方”和線上服務內容更迭奠定了政策基礎。
湖北省十堰市的王女士患糖尿病多年,一直有定期的購藥需求,在新冠疫情期間,去醫院復診開藥卻成了難題。進入平安好醫生APP首頁的服務頁面,王女士在通過醫保信息驗証后即可在線向醫生問診咨詢。
“醫生非常耐心,在仔細詢問了病情后,為我開了配藥單。”
就診結束后,王女士選擇了離家最近的一家藥店,確認訂單和醫保結算信息,就完成了購藥。“本來想去醫院開藥,但又怕交叉感染,以前線上開藥又不能刷醫保,這下好了,非常方便。”王女士說道。
好大夫在線CEO王航談到,在線醫療在現階段能夠在三個方面發揮作用,一是指導就醫和診前溝通,二是在線復診,三是遠程醫療。在線醫療經過十多年的探索,已經跨過了初級階段,正在發揮改善就醫流程的作用。
易觀預計,2020年在線醫療市場規模將達2000億,市場增長達46.7%,為2015年以來最高增速,頭部廠商將“全賽道”切入,搭建線上“醫+藥+險”通路,佔領市場份額,打造醫療生態閉環。
微醫集團董事長兼CEO廖杰遠認為,未來將有越來越多的城市基於數字化平台,落地實現醫藥保閉環聯動的線上線下一體化的“互聯網+慢病管理”“互聯網+家醫服務”“互聯網+健康養老”等數字健康服務創新,形成高效、共生,協同發展的產業生態。
好機遇疊加“強心劑” 助添經濟發展強動能
“數字化並非只是臨時應急,而是公司的長期戰略。”潘淑真回憶說,“2015年,為了實現開店前、關店后的全天候服務,我們啟用了數字導購系統。疫情發生后,線下停擺,這套系統發揮了重要作用。”
微醫全科中心醫師通過微醫互聯網總醫院平台為用戶提供在線咨詢服務。(受訪者供圖)
艾媒咨詢指出,在線教育等數字經濟新業態新模式不僅是企業和全社會抗擊疫情的應急之舉,長期來看,它所提供的高質量供給、成熟商業模式和消費習慣,正適應、引領、創造了我國經濟轉型發展新需求,帶來了一系列的新機遇,展現出強大的成長潛力。
近日,《意見》發布,重點鼓勵支持15種新業態新模式發展,猶如一場“強心劑”為行業注入更大信心。
平安好醫生相關負責人表示,文件的出台對相關行業的發展無疑是一大利好。《意見》將互聯網醫療列為15個新業態之一,並明確提出在“醫療數據共享”“醫保支付”“互聯網診療”等方面的支持意見,是對行業前期探索創新的高度認可,並為后疫情時代互聯網醫療的進一步發展指明了方向。
好未來教育研究院助理院長湯學黎表示,此次政策的出台,讓企業享有更加公平、優質的市場環境。同時也明確了線上線下教育常態化融合發展的方向,為社會化、市場化優秀線上教育資源的應用開拓了更大的空間。
“數字經濟是大趨勢,是新動能,是千載難逢的歷史性機遇,也是化解現存矛盾和問題的突破口和重要抓手。”在張新紅看來,后疫情時代,新產品、新業態、新模式將大量涌現,數字經濟將成為經濟發展的主要推動力。
“我們期待各地行業主管部門能高度重視和深入研究《意見》精神,用開放包容的心態為新業態發展提供土壤和環境,將政策盡快落到實處。”廖杰遠說。
-
“我現在每天在北京城裡穿梭,和不同的小店店主聊數字化轉型有什麼好處,每天雖然忙碌但也滿足,因為每個月能掙2萬多塊。”23歲的小店規劃師蔣金(化名)告訴記者。
小店規劃師的主要工作是利用支付寶等平台提供的數字技術,幫助實體小店完成數字化升級,比如給店面實現線上小程序搭建、發優惠券、外賣、貸款等功能。
“我現在就像‘搬家公司’‘裝修公司’,負責把線下的小店搬到線上平台。店鋪‘通水通電通流量’之后,線上店鋪就裝修好了,顧客便可以在支付寶大街上找到小店,買到想要的商品。”蔣金介紹。
外賣配送員、網約車司機、網絡主播、小店規劃師……在數字經濟浪潮下,一大批新職業應運而生。現如今,經濟新業態、新模式正蓬勃興起,為拓展就業新空間、培育就業新形態不斷提供“養分”。
近日,國家發改委等13部門聯合發布《關於支持新業態新模式健康發展 激活消費市場帶動擴大就業的意見》(以下簡稱意見),提出19條措施支持新業態新模式健康發展,並首次提出鼓勵發展“新個體經濟”,積極營造支持自主就業、鼓勵“副業創新”和探索多點執業的政策氛圍。
新職業涌現 多樣選擇拓寬人生舞台
小店規劃師朱武為小店員工介紹數字化轉型好處。(受訪者供圖)
和蔣金一樣,92年出生的朱武(化名)也是一名小店規劃師。疫情期間面臨“生死”考驗的全國上億家小店迎來了全新“蛻變”,在過去幾個月裡,他和他的團隊幫助全國7000多家實體小店實現數字化升級,這些小店也因此實現逆勢擴張。
新業態催生新職業,新職業需要新技能。前不久,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部聯合市場監管總局、國家統計局正式向社會發布了“城市管理網格員”“互聯網營銷師”等9個新職業,同時發布了“直播銷售員”“互聯網信息審核員”等5個工種。
隨著互聯網技術的深入發展,催生了多樣化的創業就業模式,新職業的涌現也讓求職者面臨更多樣的選擇。
今年上半年,在疫情防控和復工復產的雙重需求下,直播帶貨愈加凸顯其價值。從傳統線下銷售員到扶貧干部,從主持人到企業家……來自不同行業的人都看上了“直播帶貨”的營銷價值,希望通過化身“主播”為受疫情影響的事業帶來轉機。
抖音發起“湖北重啟 抖來助力—抖音援鄂復蘇計劃”直播帶貨(受訪者供圖)
“前幾個月因為疫情,汽車銷量一直很慘淡,我們4S店也是想盡各種辦法。萬萬沒想到,因為我的一個突發奇想——抖音直播賣車,4月1日當天竟賣出了25輛,25這個數字是平常銷售量的5倍。”湖南湘潭某4S店銷售顧問王先生告訴記者,這極大提高了他和同事們的信心。
為了扶持這些就業新形態,各大平台紛紛參與其中。
抖音相關負責人表示,今年受疫情影響,線下很多實體門店,大都面臨著無客流的狀態,對於這些受影響的商場、車企和汽車經銷商、房地產等行業,抖音直播推出扶持措施,包括專屬流量扶持、提供免費直播等。
據了解,如針對車企和汽車經銷商,抖音聯合懂車帝、中國汽車流通協會,對該行業優質賬號提供專屬流量扶持、舉辦直播培訓課程,幫助車企和經銷商“雲賣車”﹔針對房產行業,抖音聯合房產信息綜合平台幸福裡在重慶推出“2020春風計劃”,提供5000萬流量支持幫助房地產交易線上化。
支付寶大學負責人黃磊介紹,大學成立當日便公布了首批講師名單,朱武也是其中一員,希望通過這些講師的努力,對這些實體小店進行數字化的職業培訓,穩住就業底盤。
中南財經政法大學數字經濟研究院執行院長盤和林告訴人民網記者,目前很多新興職業往往產生於數字經濟與傳統經濟結合而形成的新業態和新模式中,用戶對數字化技能的偏好反映出數字經濟火熱的趨勢。
7月23日,國內首份針對新職業的調研報告公布,根據人社部中國就業培訓技術指導中心聯合阿裡釘釘發布《新職業在線學習平台發展報告》顯示,未來5年,新職業人才需求規模龐大,人才缺口近千萬。
數據顯示,預計需要雲計算工程技術人員近150萬、物聯網安裝調試員近500萬、無人機駕駛員近100萬、農業經理人近150萬、人工智能人才近500萬工業機器人系統操作員和運維員均達到125萬,數字化管理師從業人員已超過200萬等。
為鼓勵就業新業態的涌現,大力發展微經濟,《意見》指出,支持微商電商、網絡直播等多樣化的自主就業、分時就業﹔著力激發各類主體的創新動力和創造活力,打造兼職就業、副業創業等。
蔣金說:“這是對我們這類新職業的肯定。我會把這些最新政策傳遞給更多小店店主,相信未來開展工作會更順。”
“《意見》的出台為人們擺脫原有的路徑依賴提供了強有力的保証,因為各類市場主體可以根據不同業態或者創業的不同階段靈活安排就業方式。”盤和林表示,與此同時,《意見》提出的如網絡直播等多樣化的自主就業等不存在太高的門檻,這也讓創業和求職者沒有后顧之憂。
大平台賦能 “新個體”煥發數字生機
在數字經濟浪潮下,就業模式不再僅限於“企業+雇員”的傳統雇佣關系,以“平台+個人”為特點的新個體經濟正為個體經營者提供更大的舞台,開辟就業新空間。
面對來勢洶洶的疫情,位於北京北新橋的人氣小店——胖妹面庄的老板杜貝(化名)不得不考慮數字化轉型。
胖妹面庄在外賣平台上線小店,並設計專供外賣的包裝(受訪者供圖)
“之前擔心外賣會影響面食口感,但疫情說來就來,為了店鋪能活下來,最終還是選擇在美團上線小店,為此我們還特別設計了專供外賣的面食產品。”杜貝告訴記者,6月11日,由於北京出現疫情反復,剛剛開放堂食不久的胖妹面庄再次關閉,但線上平台的運轉未停,這讓小店很好的“活”了下來。
據杜貝介紹,目前小店也在積極籌備線上經營,打算再開一個胖妹友誼商店,開業后能線上線下一起經營。
小店經濟作為中國經濟的重要組成部分,被譽為經濟社會的“毛細血管”。數據顯示,這些以個體戶為主的中小微店家數量龐大,每天服務1.2萬億人次。
據美團大數據顯示,盡管受到疫情沖擊,小店經濟仍在數字化助力下實現V型復蘇,6月全國服務業小店的消費復蘇率實現穩步增長,相較於疫情較為嚴重的2月份消費復蘇率增長3.3倍。
圖片來源:美團大數據
為進一步降低個體經營者線上創業就業成本,近日發布的《意見》首次提出鼓勵發展“新個體經濟”,並明確指出,引導互聯網平台企業降低個體經營者使用互聯網平台交易涉及的服務費,吸引更多個體經營者線上經營創業。
在政策的引導下,多家互聯網平台企業針對“新個體經濟”推出普惠性的數字化轉型主持舉措:
阿裡巴巴於今年4月發起春雷計劃2020,成立零售通“護小店,穩就業”品牌聯盟,號召小店上游的品牌、經銷商推出如開辟線上到家渠道,讓小店長出數字化經營能力等硬核舉措幫助百萬小店﹔
美團先后發布“春風行動”百萬小店計劃及升級版等幫扶舉措,通過免除佣金、流量扶持、供應鏈保障、優惠利率貸款等舉措,用數字化手段助力小店活下去。
……
“小店”關乎就業和民生,鼓勵發展新個體經濟還要繼續圍繞“新”做文章。業內專家認為,同樣需要重視的是,新個體經濟在發展過程中有可能出現的消費及權益保障等問題。
新風口來臨 靈活就業同享勞動權益
快遞小哥、網約車司機等靈活就業群體,已滲透到人們生活中的方方面面。與此同時,這些數量龐大的就業群體面臨著流動性大、社保繳納不及時、工傷認定難等問題。
如何破解靈活就業帶來的勞動權益保障難?《意見》在研究制定政策制度之外,特別指出“明確平台企業在勞動者權益保障方面的相應責任”。
盤和林表示,隨著用工邊界更加靈活,需要厘清勞動者的權利如社保、勞動事故等如何保障,完善靈活就業人員的相關政策制度,也是主要為這些新個體經濟從業者解除后顧之憂。
財經評論員馮海寧指出,近年來,互聯網經濟快速發展為新個體經濟提供了更大舞台,同時也極大豐富了個體經濟的內涵和外延,《意見》提出強化靈活就業勞動權益保障,這有望打消個體工商戶就業、創業的顧慮。
今年以來,面對疫情帶來的新挑戰,全國各地出台多項就業優先政策,並上演別具一格的“搶人才大戰”。
近日,兩名90后小伙子頻頻上熱搜。據報道,上海市崇明區人社局公示2020年首批特殊人才引進落戶的公示名單,網絡主播李佳琦赫然在列﹔95后快遞小哥李慶恆被評定為杭州市高層次人才,並獲得杭州市一百萬購房補貼。
事實上,這兩人所從事的職業都屬於有關部門認定的新職業,新職業也順勢站上風口。
記者觀察到,無論是各地政府還是互聯網平台企業都在積極發揮自身優勢,呵護新業態新職業的發展,為新職業、“新個體”帶來極大鼓勵。
對於未來,新個體經濟從業者信心滿滿。杜貝表示,國家相關政策的出台讓小店店主很振奮,也期待有更多的針對性舉措落地。
朱武認為:“我們從事的行業特別符合當前趨勢,因為數字化轉型不僅是國家提出的要求,也是這些小店店主的迫切需求。”
盤和林表示,未來對於新的就業形態應繼續持包容態度,鼓勵多元化發展,這將不僅為經濟社會解決就業問題,也將極大促進經濟社會發展。
“鼓勵新職業、新個體經濟等新模式,既是保就業之舉,也是順應時代發展需求的關鍵選擇。可以預見,新個體經濟在新政策助力下,必將迎來更快發展,不僅新個體經濟參與者會受益,而且會給中國經濟帶來新活力,推動消費增長,有利於培養全社會的創新創業精神。” 馮海寧說。
(應採訪對象要求,蔣金、朱武和杜貝均為化名)
-
在一條長達百米的水汽生產線上,一瓶瓶純淨水和含氣飲料正高速而有序地運轉,該生產線的生產速度達到54000瓶/小時……
這正是娃哈哈位於杭州下沙第二生產基地的一條生產線。娃哈哈機電研究院院長印雄飛向記者介紹,這條水汽線通過數字化和智能化升級改造,實現了設備的互聯互通和中央監控,達到柔性生產的要求,並優化了產線能源管理,也通過產品質量追溯,保障了食品安全。
在突如其來的新冠肺炎影響下,像娃哈哈一樣,眾多傳統生產制造企業積極探索,不斷通過數字化和智能化升級改造,大大提高生產效率和保障生產安全,蹚出了一條條符合自身發展的轉型之路。
日前,國家發改委、中央網信辦、工信部等13部門聯合印發《關於支持新業態新模式健康發展 激活消費市場帶動擴大就業的意見》(下稱《意見》)。《意見》指出,培育產業平台化發展生態。著力發揮互聯網平台對傳統產業的賦能和效益倍增作用,打造形成數字經濟新實體。開展重大工程布局,支持傳統龍頭企業、互聯網企業打造平台生態,提供信息撮合、交易服務和物流配送等綜合服務。
多位企業相關負責人在接受人民網記者採訪時表示,傳統制造企業正在積極尋找發展新動能、新機遇。雲計算、人工智能、工業互聯網等為核心的數字化改造,正日益成為未來制造業發展的重大趨勢和核心內容,對推動工業生產向中高端、由制造向“智造”邁進具有重要作用。
數字助力 培育傳統企業新動能
“今年4月,娃哈哈集團銷售訂單呈同比增長態勢,同比增長31%,訂單同比增長21%。這些則得益於對線上業務拓展和數字化轉型的提前布局。”印雄飛告訴記者。
在娃哈哈杭州下沙第二生產基地,技術人員正對飲料生產情況進行智能監控(受訪者提供)
“在生產智能化方面,經過數字化和智能化改造,一條飲料生產線上的人工投入已由18人縮減為3-4人,人員勞動負荷降低20%以上,生產效率提高10%以上,能源利用率提高20%以上。”印雄飛說,在疫情發生之前,娃哈哈集團便從企業管理信息化、生產智能化、營銷數字化三方面著手,推動了集團從“制造”向“智造”的轉型。
數字化轉型、技術創新升級,不止在生產上能夠幫助傳統企業提高效率,在流程優化、創新商業模式方面也有不可替代的先進性。
大宗商品交易市場存在交易不透明、權屬不清晰、交割不便利、金融機構放貸意願低、企業融資難等痛點。這些問題是否可以用創新的商業模式和數字化流程來解決?
中儲發展股份有限公司與京東數科雙方合資成立中儲京科供應鏈管理有限公司,並於今年 2月正式上線大宗商品供應鏈協同平台“貨兌寶”,依托中儲在倉儲物流領域的優勢地位和京東數字科技的AI應用能力,將大宗商品倉儲和流通領域與科技融合,打通大宗商品從倉儲、物流、到現貨交易、風險管理、金融服務等全過程服務。
通過平台賦能,中小企業實現從內部數字化到科技平台賦能的產業鏈協作。
青島諾頓進出口有限公司是注冊在青島自貿區內的一家民營橡膠貿易企業。今年7月,該公司在貨兌寶平台成功融資近20萬美元,成為貨兌寶平台與建行青島自貿區支行合作的首單業務。
該公司總經理宋書超告訴記者,雖然此次融資資金規模不大,但此舉突破了以往開展保稅狀態下融資的場景局限,擴大了融資范圍和規模,便利交易流程,是一次平台場景生態化、供應鏈金融線上化的有益嘗試。
“后續,隨著建行和貨兌寶平台對基於線上化交易的融資支持,還可以對整個橡膠交易圈進行有力的融資支持,同時在一定程度上放大了優質企業的信用、業務優勢,有利於提升行業交易活躍度,促進業務發展。” 宋書超表示。
群策群力 創建轉型新業態
AR導覽、VR購物……在今年特殊的“戰役”背景下,新型購物方式逐漸被大家所接受。中國電信在“暖春行動”過程中,針對酒店、零售、房產中介、餐飲等重點細分行業推出上雲信息化解決方案,目前已推動中小企業上雲超過160萬家,中小企業線上服務平台訪問量超過220萬人次。
數字化改革如何影響線下銷售,一家主打線下的零售超市如何實現數字化轉型升級?
擁有35家門店的一家連鎖超市,在疫情期間開通中國電信雲主機93台,開通公有雲260核。採購、貨物調配、貨物盤點、支出核算,各項煩雜的工作都通過業務系統全部集約部署到中國電信天翼雲上,實現了集中維護,讓所有的數據一目了然,大大提升了運營效率,有效降低了運營成本。
要想不被時代拋下,傳統企業必須積極與新來的技術引領者合作。面對轉型發展需要,部分不具備技術優勢的傳統企業則選擇與科技企業合作,在取長補短中發揮各自優勢,實現從內部數字化到科技平台賦能的產業鏈協作。
6月27日,上海啟動智能網聯汽車規模化示范應用,一輛智能網聯汽車在路上行駛。(來源:人民日報海外版)
在自動駕駛領域就涌現出很多汽車生產企業與互聯網企業合作,共同發展自動駕駛技術。目前,戴姆勒、福特、英偉達、英特爾、比亞迪等130余家企業加入百度開發的Apollo自動駕駛開放平台平台。
長城汽車產品數字化中心副總裁李鵬表示,目前長城汽車已與訊飛、小米、騰訊等合作,用整個中國互聯網生態、手機生態、汽車生態中優秀的技術為用戶提供服務。此外,長城汽車也加入了汽車行業最強朋友圈,即以三大運營商BAT、高通、華為為核心的技術格局,將整個移動互聯網能力和整車智能做疊加,開發更加智能的產品。
“這種合作是一個必然的趨勢,傳統制造車企和互聯網企業在各自的領域都有優勢,並不是互相顛覆。合作邁向深入以后,還會有新的行業、產業模式、商業合作模式誕生,也會催生新的產業格局。”清華大學蘇州汽車研究院智能網聯汽車中心主任戴一凡表示。
對於傳統企業來說,進行數字化轉型、技術創新升級,資金是必須考慮到的一個大問題。投入研發、生產線升級,在短期內可能看到不到實質效果,政府、金融機構在這個時候扮演的角色就很重要。
在《意見》中,鼓勵各類平台、機構對中小微企業實行一定的服務費用減免。組織數字化轉型伙伴行動,建立政府-金融機構-平台-中小微企業聯動機制,發展普惠性“上雲用數賦智”。
據了解,國家開發銀行、農發行通過政策性金融方式,為企業數字化轉型提供普惠金融貸款。
政企攜手 數字化轉型開啟傳統企業發展新世界
5G、AI以及工業互聯網等新興技術在不斷推動經濟社會的轉型及企業地位的更替,發展前景廣闊,數字化更是被視為“新世界”與“舊世界”之間轉換的一把金鑰匙。
據中國信通院發布《中國數字經濟發展白皮書(2020年)》顯示,2019年,我國數字經濟增加值規模達到35.8萬億元,佔GDP比重達到36.2%,佔比同比提升1.4個百分點,按照可比口徑計算,2019年我國數字經濟名義增長15.6%,高於同期GDP名義增速約7.85個百分點,數字經濟在國民經濟中的地位進一步凸顯。此外,中商產業研究院預測,2020年我國數字經濟增加值規模將突破40萬億元大關。
5月13日,國家發改委聯合17個部門、145家數字化龍頭企業共同啟動“數字化轉型伙伴行動(2020)”,助力中小微企業 “上雲用數賦智”。(人民網記者 章斐然 攝)
“中小企業在數字化轉型中,有不敢轉、不會轉、不能轉的壓力。”中國電信相關負責人在接受人民網記者採訪時表示,本次發改委發布上雲、用數、賦智——《數字化轉型伙伴行動》,工信部也出台《中小企業數字化賦能專項行動方案》,有力的促動了企業數字化轉型發展推進。
他表示,中國電信將與政府相關部門形成良好聯動關系,充分發揮央企責任及技術、人才優勢,共同推進中小企業數字化轉型升級。同時,依托獨有的大數據能力,支撐政府、央行進行中小企業信用評估,支撐中小企業信貸工作,緩解壓力。
“在疫情在國內得到了有效控制、國內經濟逐步開始恢復的當下,《意見》的出台恰逢其時。”聯想集團高級副總裁首席戰略市場官喬健在接受人民網採訪時表示。
他認為,《意見》提出了全方位的促進措施,有利於加快中國產業數字化轉型的節奏,對推動中國智慧經濟的發展、提振國內消費、穩定中國經濟增長都具有重要的意義。
隨著數字經濟驅動新業態的誕生,數字創新將在智慧企業、智慧商業、智慧零售、智慧餐飲、智慧酒店等領域擁有巨大發展空間。
中儲發展股份有限公司戰略客戶部總經理、中儲京科供應鏈管理有限公司總經理高嘯宇表示,《意見》肯定了數據要素驅動、龍頭企業帶動、科技平台拉動、產業發展聯動等在企業數字化轉型過程中的重要作用,更加堅定科技企業發展行業數字化轉型、業態創新的發展信心,對未來發展具有非常重要的指導意義。
未來,傳統企業將越來越需要通過信息化手段實現雲辦公,企業的核心系統將通過上雲,進一步實現數據共享,從而為企業,尤其中小微企業實現降本增效。
線下實體零售將依托雲平台向線上經營轉型,實現無接觸服務,各類商業體將依托5G、大數據、AI等能力實現高速、低時延的5G新體驗,同時通過對人流及客流的分析,精准支撐運營發展。同時,數字化創新也將會對工業制造的制造效率有極大的提高。
“在政策支持下,傳統企業將有更大的動力去加快智能化轉型的進程,互聯網公司和科技公司將有更大的積極性去加快科技創新,賦能更多的行業轉型和創新增長。” 喬健表示,聯想致力於成為各行各業智能化變革的引領者和賦能者。今年聯想提出以服務為導向的戰略轉型,在國家政策的引導和支持下,將會加速戰略落地,賦能更多的企業實現智能化轉型。
中小型制造企業數字化轉型的模式雖各有不同,但數字化轉型戰略都以客戶為中心,其共性是通過應用物聯網、雲計算、大數據等數字技術來構建企業新的數字化平台,建立新型數字運營模式,從而驅動企業業務轉型和創新,進而提高市場競爭力。
清華大學軟件學院院長王建民院長在採訪時表示,工業數字化轉型核心目標是人和裝備之間的有機融合,是工業制造的發展必由之路。他表示工業數字化穿行讓產業界可以以非常低的成本地構建大數據的應用軟件,讓工業界有效地搜集存儲並且分析工業物聯網的數據,並有效降低大數據分析處理的門檻。
-
掃一輛共享單車,借一塊共享充電寶,停一個共享車位,用一間共享辦公室……近年來,共享經濟橫空出世,滲透到生活中每一個角落。
伴隨共享經濟業態不斷豐富,行業粗放發展也讓洗牌來得迅猛而殘酷。多位專家學者在接受人民網採訪時表示,伴隨前沿科技顛覆性創新與數字化、智能化社會的到來,共享經濟進入“下半場”,步入更加理性的轉型期。
尤其是今年以來,面對突如其來的新冠肺炎疫情沖擊,盤活閑置資產,助力“六穩”“六保”,共享經濟大有所為。
政府工作報告指出,發展平台經濟、共享經濟,更大激發社會創造力。近期,國家發改委更直接點名共享經濟,圍繞生活、生產力、生產資料、數據等四方面展開的內容,在15個數字經濟新業態新模式中壓軸登場,引發行業暢想。
“隨著數字經濟新業態層出不窮,許多舊辦法跟不上新思路。”受訪專家向人民網表示,未來更需要打破慣性思維,深入供給側、生產端,優化生產資料全流程配置,在“后疫情時代”化危機為戰機,重燃共享經濟“這把火”。
機遇:從“單車”到“機床” 共享業態更豐富
曉菲是北京一家國企的運營經理,她的家距離單位不到4公裡,現在每天都騎共享單車通勤。“我是這家共享單車的‘忠粉’,騎車上下班,既省錢又能減肥。”
阿凱在深圳擁有一家制造企業。幾年前,他的公司與沈陽機床簽約,購買“i5智能機床”的加工能力,開始利用“共享機床”承接大量海內外訂單。阿凱說,“購買一台機床需要幾十萬元,用‘共享機床’,每個月一台機床隻需要負擔5000-8000元的租金即可,成本大大降低了。”
我國共享經濟起步早、規模大、創新多。從提供網約車、充電寶、雨傘、廚房等生活共享服務,再到出現共享機床、共享員工、共享倉庫等新業態新模式,共享經濟已經滲透進越來越多的細分領域和市場。
據國家信息中心分享經濟研究中心近期發布的《中國共享經濟發展報告(2020)》顯示,去年我國共享經濟市場交易規模達3.28萬億元,增長11.6%。
疫情期間,共享經濟遭遇“冰火兩重天”:全國范圍的“硬核”防疫措施使人們被迫“宅”在家,這導致部分平台服務需求降至冰點,相關平台企業訂單量和營業收入銳減﹔相反地,也正因為消費活動向線上遷移,激發了外賣餐飲、在線購藥等本地生活服務領域的活力,共享經濟出現與疫情危局共存的發展小高峰。
餓了麼口碑推出“企業團餐安心送”,為各地政府、工業園區等復工單位送來熱飯熱湯﹔上海推動“商圈共享停車”,協調商圈樓宇實現消費優惠停車互認,集聚商圈人氣,激活商圈消費﹔重慶商社集團打造智慧化供應鏈平台,推動“線上+線下、商品+服務、零售+體驗”融合創新新零售業態建設﹔盒馬鮮生招募因疫情暫時歇業的餐飲企業員工前來上班……
2020年2月開始,雲海肴等餐廳部分員工經面試、培訓、體檢、確認勞務合同后,分別入駐盒馬各地門店,參與打包、分揀、上架、餐飲等工作。(受訪者供圖)
可以看到,共享經濟已不再止步於過去“錦上添花”的周邊服務,而是更加深入產業鏈條,整合和配置社會經濟發展分散的資源和能力,體現出了更大的社會價值。
中國科學院大學經濟與管理學院教授呂本富對記者表示,如果說共享生活在需求端打造數字經濟的“最后一公裡”,那麼共享生產力、共享生產資料則是在生產端盤活社會資源。伴隨疫情期間網絡技術在各領域的深化發展,以及人們在線上消費習慣得到培養,共享經濟將實現倍增效應,為社會發展提供新動能。
底座:數據開放“筑牢”共享經濟之基
“辦事跑斷腿”是長期以來不少居民到政府部門辦事時詬病最多的問題。如今伴隨數據資源共享的發展,公積金提取、家庭辦電、企業辦証等多種事項都可以在短時間內輕鬆完成。
在河南鄭州,以前居民辦理公積金提取事項,需要提供二代居民身份証、戶口本等六類材料資料,如今申請人通過一體化、全流程在線政務服務平台“鄭好辦”APP進行“刷臉提取公積金”即可秒辦,真正可以實現“零跑腿,零材料,掌上辦,秒到賬”。
河南省鄭州市大數據管理局局長郭程明向記者介紹,目前該平台已累計辦理公積金業務7萬多筆,支取金額達12.6億元,渠道佔比為53%,大大緩解了線下大廳的壓力。
“鄭好辦”APP上,可實現刷臉提取公積金。(申佳平 制圖)
政務服務與時俱進,政府社會治理水平提升,背后少不了數據資源共享開放的不斷推進。
今年4月,國務院明確提出“著力加快培育數據要素市場”。據IDC測算,從2018年到2025年,我國擁有的數據量將從7.5ZB增長到48.6ZB,佔全球27.8%,遠高於美國的17.5%。
近年來,我國政務數據資源共享、政企數據流動合作在各地不斷開花結果:作為“政府數據開放”的先行者,廣東省和山東省內的所有地市現都已推出數據開放平台,形成中國最為密集的省級“開放數林”﹔今年2月,北京市市場監管局聯合京東、阿裡、拼多多、微店、蘇寧易購5家電商平台企業共同發起“涉疫跨平台聯防聯控”工作機制,共享、共用因哄抬價格、虛假宣傳、銷售假冒偽劣防疫用品等嚴重違法行為被平台清退的商戶信息,聯合防范不法商戶跨平台從事違法經營活動,形成政企協同、多元共治的治理新模式。
“數據流通的范圍越廣,價值才越大。”在呂本富看來,數據共享開放是數字經濟發展的關鍵基礎,而數據要素的價值就在於流通應用。他預測,未來引發數據共享開放新活力,培育指導實踐的深層次應用將會大有可為。
挑戰:重燃共享經濟還需邁過三道“坎”
受疫情影響,共享經濟在今年開年遭遇重創。據《中國共享經濟發展報告(2020)》預測,2020年共享經濟增速將因疫情影響而出現8%-10%的回落,不過從長期來看,2021年和2022年共享經濟增速將仍有較大回升,預計未來三年間共享經濟的年均復合增速將保持在10%-15%。
“如果把共享經濟的發展比作下棋,目前它已經到了中盤階段,是風口‘收口’的時候了。”呂本富說,自共享單車等新模式興起,共享經濟在數年間不斷成長,如今已經到了發展中期,下一步應該考慮如何做大做強。
國家信息中心信息化研究部副主任張新紅也表示,共享經濟“危機”中蘊含“生機”。伴隨傳統行業數字化轉型加速,相關行業、企業的競爭格局日益突出,各領域將會出現大量新業態新模式,將造就一批超級平台。
考慮到共享經濟目前的發展現狀,要重燃“這把火”,仍需邁過技術創新、產業協同、科學監管三道“坎”。
如何邁過這三道“坎”?呂本富認為,對於共享經濟新業態新模式,政府部門應該採取包容性監管,加強政策性引導,同時要樹立保護消費者的底線思維,待到產業形成一定規模,再制定相應的規則和政策。“激活市場主體的能動性,一定要讓子彈先飛一會兒。”
“在對待新業態新模式,社會各方都應突破慣性思維。”張新紅坦言,社會各界對於新業態新模式的認知有一個過程,不懂、不敢、不願發展新業態的情況還普遍存在。相關部門要制定與之匹配的法律法規、政策規定,同時監管模式和技術手段也需要進一步改進和提升。
他還特別提到,當前大量數據掌握在政府及企業手中,各主體間“數字孤島”的現象仍然存在。在推動數據共享開放的過程中,有關數據責任劃分、數據共享技術等難題亟待進一步探究。
-
“請出示您的健康碼!”
在北京青年路大悅城門口,工作人員對出入商城的市民進行體溫檢測和掃碼認証。隨著疫情防控步入常態化,“健康碼”已然成為人們出入大型公共場所的新“通行証”。
我國疫情防控阻擊戰取得重大戰略成果,電子政務的快速發展發揮了重要作用。大數據、健康碼等一系列數字化手段,為及時公布疫情動態、疫情形勢研判提供了有力支持,也讓更多人看到了政府數字化轉型對提升社會治理和公共服務能力的價值。
日前,國家發改委、中央網信辦、工信部等13部門聯合印發《關於支持新業態新模式健康發展 激活消費市場帶動擴大就業的意見》(下稱《意見》)。《意見》明確,要不斷提升數字化治理水平。鼓勵民間投資參與城市智慧化改造,多方協同增強線上線下融合的社會治理和公共服務能力。探索完善智慧城市聯網應用標准,推進區域一體化數字治理和服務。
記者多方採訪了解到,以數字化為抓手,推動城市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升級已在一些地區初步形成政府主導、企業協同的實踐經驗,未來有望通過進一步提升數字治理理念、加強數據共享、保障數據安全進一步實現高質量的政府數字化轉型。
精准賦能
數字技術推動“放管服”開花落地
數字技術能夠突破時空限制,讓每個人隨時隨地都能享受高效便捷的服務。許多城市致力提供無處不在、觸手可及的政務服務,極大的提升民眾滿意度和獲得感。
“一張網、一體化、一窗綜辦”降低成本。政務服務跨地區、跨部門、跨層級協同共享,是全方位實現“一網通辦”的關鍵所在,也是建設數字政府的重要內容。像這樣打破部門界限,優化辦事流程的一站式集成服務,降低了企業、群眾的交易成本和行政負擔。
重慶市聚焦“一網通辦”,建成“渝快辦”全市一體化在線政務服務平台,融合全市60多個市級部門、3000余項政務數據資源,基本實現網絡通、數據通、業務通,推動政務服務線上“一網通辦”、線下“一窗綜辦”,事項辦理環節大幅減少,辦理時間普遍壓縮一半以上。
“網上辦、自助辦、指尖辦”提速增效。數字政府無接觸、全天候、高效便捷的特征,在特殊期間發揮不可替代的突出作用。
今年6月入汛以來,我國南方部分省份持續強降雨,防汛救災成為當務之急。“以前光是挨家挨戶通知汛情,就耗費了一半的時間和精力。現在用了釘釘,通知變得輕鬆多了,我們能把80%精力用在跑一線、查危房了。”浙江省杭州市蕭山區臨浦鎮派出所副所長林祥瑞說。
從“挨家挨戶”到“精准提醒”:汛情通知到人,反饋清晰可見(受訪者供圖)
據林祥瑞介紹,除了提高通知精准度、為防汛工作贏得寶貴時間,居民還可以將所見安全隱患“一鍵上報”職能部門,為防汛救災發揮群眾的力量。
“一站、一次、一鍵”流程再造。數字政府對既有的政務服務和社會治理的范式進行流程再造,也在倒逼政府改革,提升治理的智能化水平和可信化程度。
2020年3月2日,基於杭州城市大腦的“親清在線”平台首度上線,讓政府的誠意與企業的誠信實現了握手。
通過“親清在線”平台,平台設置了“惠企政策”、“在線許可”、“訴求直達”、“互動交流”、“在線評價”等板塊。
杭州親清在線官網
“‘在線許可’版塊不是簡單地將政務服務從線下搬到線上或簡單鏈接,而是在流程再造、數據協同、在線直達等方面的倒逼政府自身改革。”杭州市審管辦相關負責人介紹,通過由信息採集替代紙質申報、由數據分析替代人工審核、由集成服務替代單一審批、由在線直達替代逐級報批,企業辦事可以真正實現“一站可辦、一鍵直達、一次不跑”,“就像網購一樣方便”。
高效協同
科技企業賦能政府加速數字轉型
事實上,正如杭州城市大腦的創建運營,各地政府加快推進數字政府的建設,其背后有不少科技型企業的身影。
游客向管理人員出示健康碼“綠碼”並檢測體溫。(新華社記者 王斯班 攝)
“面對疫情,除了物資馳援,更要注重產品助力,尤其是‘數字’助力。”騰訊相關負責人向人民網記者介紹,大家現在每天都在用的健康碼就是源於騰訊兩億開發基金的支持。
阿裡巴巴副總裁劉鬆表示,浙江快速啟動重大突發公共衛生事件一級響應,提前預判、精准防控,離不開社會技術力量的支持。“通過彈性擴張的雲服務,一夜之間擴容數萬台服務器就可以支撐新增數以億計規模同時在線﹔通過成熟的應急系統開發工具,包括宜搭、雲樞、疫情監控雲屏等,能實現以小時計算上線疫情管理信息系統,用於疫情追溯、物資統計和智能問診﹔基於大數據分析技術,准確判斷疫情形勢……”
據愛城市網總經理羅森介紹,疫情期間,浪潮愛城市網協助山東、內蒙、重慶等等地政府快速上線疫情應用,並通過區塊鏈技術、數字身份合約和數據存証服務等,實現身份認証與疫情排查高速高效,為提升社區管理信息化、加強基層管控人員流動提供有力支持,促進了市民恢復正常生活與復工復產。
浙江省大數據發展管理局局長金志鵬在接受人民網記者採訪時表示,數字政府本質是刀刃向內的政府自身改革,政府這個主體作用不可替代,必須發揮主導作用。與此同時,科研機構、企業等社會力量能夠提供方法研究、人才培養、技術工具等方面的支撐。
“企業特別是大型互聯網平台可以利用在數字經濟、電子商務等領域建立起來的數字化技術優勢,為政府提供數字化工具,幫助政府提升治理能力。”他說。
大有可為
數字政府提供治理現代化有力支撐
在數字時代,數字技術使得政府也具備了相應的特殊能力,有效應對數字時代的挑戰與困境。進多門、跑多網、耗時長的辦事經歷正逐漸退出歷史,“部門協同辦”將取代“群眾來回跑”,“數字化網上辦”正在實現“不見面也能辦”,老百姓辦事更加省心省時省力。
“政務服務數字化是當前經濟社會數字化轉型中動力最強、需求也十分迫切的領域。未來看,數字治理必將在國家治理現代化的進程中發揮越來越重要的作用。” 中國信息通信研究院政策與經濟研究所副所長何偉說。
何偉認為,從技術因素上看,新技術大規模應用將進一步極大提升政府治理的水平和能力,甚至不斷革新既有的數字治理手段、拓展數字治理應用的領域和深度﹔從制度因素上看,數字治理將深刻影響未來的政府治理機制,將推動條塊分割的政府治理體系向數據驅動的協同、高效治理體系轉變。
從當前各地開展的數字化治理情況來看,何偉建議,還需要注意以下幾個方面:
一是數字治理理念亟需建立。一些地方政府尚未認識到數字治理的重要價值,思維方式仍習慣於沿用傳統的治理手段來應對新問題。
二是“數字鴻溝”亟待縮小。地區之間、城鄉之間、不同群體之間在應用普及、數字技能的“數字鴻溝”仍然不容忽視。
三是數據開放共享水平有待提升。“不願開”“不敢開”“不會開”等現象仍然普遍存在,許多政府數據處於“沉睡”狀態,制約了數據價值的充分發揮。
四是數據保護形勢嚴峻。數據泄露和濫用等問題仍然突出,數據安全已經成為關乎人民權益,關乎經濟發展,關乎公共利益和國家安全的突出問題。
隨著信息技術的演進升級、基礎設施的不斷完善,數字政府通過運用互聯網、大數據、人工智能等技術手段,必將不斷提升政府治理能力、民生服務水平,為經濟發展創造更優環境、提供更多動能。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