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主品牌車企層級分化加劇

近年來,中國汽車企業在整體研發能力、國際化程度和市場競爭力上都有了全面提升,並在新能源、智能化等方面具備了一定的技術和市場優勢。隨著新技術和升級換代產品的不斷推出,自主品牌的市場競爭開始進入新階段。
產銷持續增長
一年一度的成都車展正在舉行。作為與北京、上海、廣州齊名的中國四大A級車展,成都車展已不只是汽車經銷商拼命賣車的大型“汽車超市”,而自主品牌也在成都車展上玩出了新花樣。
一些早有准備的車企拿出了自己的新增車型來打動買家,比如江淮瑞風帶來了配備新動力系統的產品,海馬也推出了升級后的S5 Young青春版。而像比亞迪之類沒有推出新車型的廠商,則直接喊出了官降2萬的口號。
作為一個剛起步的自主汽車品牌,漢騰汽車在本次成都車展上發布了全新SUV車型X5,並在四川和重慶兩地開啟線上線下同步預售。
北汽集團則把旗下的BJ40、BJ80越野車,全新紳寶D50,SUV車型昌河Q25、Q35以及MPV車型M70等所有自主品牌產品悉數帶到了現場。而在新能源汽車領域,北汽也展出了續航裡程在200公裡、300公裡、400公裡等各個級別的產品。
當然,更多的汽車制造商把目光瞄向了未來,開始擁抱互聯網。
成都車展開幕當日,觀致汽車發布了Model Young SUV產品。據悉,Model YoungSUV搭載了觀致逸雲3.0系統,隻需通過一個雲平台,就能將所有信息分享到手機端、PC端、車載端。此外,觀致還與中移物聯網有限公司正式簽署了《5G智能網聯汽車戰略合作協議》,聯合開發下一代智能網聯汽車。
成都車展上的表現是近年來自主品牌持續發展的一個剪影。
中國汽車工業協會最新發布的統計數據顯示,今年前七個月,自主品牌乘用車銷售超過560萬輛,同比增長近5%,佔乘用車銷售總量的43.5%,比上年同期提高1.1個百分點。其中,除了SUV產品持續上揚外,之前一直銷量不佳的轎車產品銷量超過120萬輛,同比增長1.2%,佔轎車銷售總量的19.5%,比上年同期提高0.8個百分點。
同時,自主品牌新能源汽車的產銷也實現了較快增長,並推出了越來越多的產品和運營模式。數據顯示,今年前7個月,新能源汽車產銷分別完成27.2萬輛和25.1萬輛,比上年同期分別增長26.2%和21.5%。
業界認為,行業准入規則、動力電池規范條件等政策的制定,從各個角度劃定了新能源的市場邊界。同時,市場化發展正在推動新能源汽車向市場要效益,這進一步推動了自主品牌新能源汽車的發展。
市場競爭進入新階段
面對新的市場需求,自主品牌也開始紛紛進行技術升級,產品更新換代加速。
日前,北京汽車位於株洲的第二工廠進入試生產階段,為全新紳寶D50的全面量產進行准備。
據介紹,全新紳寶D50是由北汽北京設計中心和意大利設計中心聯合開發的全新車型。與第一代產品相比,全新紳寶D50在外形、性能、安全、智能化等方面都有著顯著提升。
而作為承載全新紳寶D50生產任務的北汽株洲二工廠,在沖壓、涂裝、焊接、總裝四大工藝環節都實現了高度智能化。同時,在強大技術支撐下,北汽株洲二工廠還首次實現了個性化定制和柔性化生產:運用大數據、雲計算以及工業以太網技術,北汽株洲二工廠構建起了一個C2B交互平台,消費者可以從中直接了解到產品從下單到提車的全部環節。
北汽集團董事長徐和誼表示,未來北汽還將從智能化、自動化、網聯化等方面展開突破。
除了北汽,吉利、長城、長安、廣汽、上汽、奇瑞等自主品牌車企也陸續推出了各自的更新換代產品,產品品質和品牌定位開始走向高端,而觀致、吉利領克、長城WEY正是其中的代表。
國家信息中心副主任徐長明表示,研發、技術、工藝等方面的不斷提升,讓自主品牌產品的市場競爭力得到提高。目前,自主品牌產品已基本具備正向研發能力,不僅能提供滿足消費者需求的產品,還能有效控制成本、加快開發速度以及衍生多種產品。
而漢騰汽車公司副總裁廖雄輝認為,隨著技術和品質的提升,自主品牌汽車產品已經告別靠低質低價去佔領市場的時代,進入到了一個以品質和性能去應對市場的新發展階段。
層級分化明顯
在產品品質得到提升的同時,自主品牌之間的層級分化也開始顯現。
中國汽車工業協會的統計數據顯示,今年前七個月,汽車銷量排名前十位的企業集團銷量合計超過1350萬輛,比上年同期增長4.3%,高於行業增速0.2個百分點。
這表明,中國汽車企業的集中度已越來越高。
前段時間,多款自主品牌車型官方售價接連下調,幅度從數千元到上萬元不等。以往,不少車型在市場銷售終端都有一定的優惠幅度,但官方正式大幅調低售價和現象並不多見。值得關注的是,近期下調官方售價的車型中,不但包括定位較高的中級車,還包括多款市場熱度頗高的小型SUV和緊湊型車。
隨著幾大主流品牌市場份額的迅速擴大,自主品牌車企的層級正在分化。在整體市場增速減緩的背景下,部分自主品牌保持了強增長態勢。全國乘聯會秘書長崔東樹表示,上半年自主品牌分化進一步加劇,而這種分化更多是由品牌自身的產品力所決定的。
業內人士表示,未來5年,自主品牌的競爭將更加激烈,市場格局一旦形成,最后可能隻會剩下幾家企業。
中國汽車工業咨詢委員會主任安慶衡表示,目前自主品牌的市場格局還未完全形成,因此規模並不是唯一的決定因素。對規模較小的品牌來說,如果擁有先進的開發能力,並能將之轉化為符合市場需求的車型,還是能在激烈的市場競爭中找到機會。
廖雄輝也認為,“把基本功練好,把產品做好,打造消費者喜愛的好車,才是自主品牌汽車應該走的路。”
但長期來看,自主品牌必然呈現集中度提高、劣勢企業遭淘汰的局面。盡管現在還不能對某個品牌的命運下結論,但可以肯定的是,企業的開發能力以及產品力和品牌力,將是應對市場優勝劣汰的關鍵。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相關新聞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