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最大的貧困縣臨縣棗農豐產不豐收,拼多多開展愛心助農項目,熱賣滯銷灘棗2000噸;為支持雅安果農災后產業重建,拼多多推出“雅安蒙頂山紅心獼猴桃拼購”活動,短短幾天內就已售罄;海南文昌芒果愁銷路,拼多多伸出援手,號召大家一起“拼”;四川眉山臍橙以拼代捐,拼多多聯手中國紅十字基金會,為“博愛家園 生計保護”項目地的貧困受助家庭提供生產資金,為發展農業生產和建設美麗新農村貢獻一份力量……
作為新興的社交電商的開創者和領導者,拼多多創造性地將社交的魅力融於電商運營。一方面,拼多多充分發揮電商去中間化的優勢,打通前端生產與終端購買銷售,幫助農業生產者直接對接廣域大市場,為農業、農村包括貧困地區的農民賦能。另一方面,拼多多上的新農人們組成“助農聯盟”,共同打造產業開發式、保障式扶貧,為農民脫貧增收保駕護航。
平台效應彰顯 為貧困農戶大開方便之門
去年中旬,山西省忻州市圪洞道村的特產黃河灘棗出現了滯銷,村支書鞏文斌聯系到了拼多多平台,試圖在網上開店幫助村民賣棗。得知情況后,拼多多工作人員第一時間為其開放了入駐權限,幫助零經驗的村民開設了“閻老西兒”土特產網店,並提供大量的運營支撐。最終,灘棗在拼多多上售出了2000余噸,幫助農戶超過百戶。
今年8月,在獼猴桃即將上市之際,貧困戶郭軍強同樣想到了拼多多。郭軍強來自“國家六盤山連片特困地區”——陝西省扶風縣,幾年前,因為打工時不慎從高樓墜落致胳膊殘疾,郭軍強成為了貧困戶回到老家務農。今年,陝西全省處於全民脫貧關鍵期,在政府的幫扶下,他聯合幾個農戶在西北農林科技大學專家指導下種植了數畝無公害獼猴桃,想要依靠自己的力量脫貧創收。拼多多運營人員在了解情況后,馬上派專員幫助其辦理相關手續並提供了全面的營銷指導。
為了讓農戶從根源上擺脫貧困,拼多多更是做到了“授人以漁”。據悉,拼多多內部有專門的運營人員為農戶提供運營指導和引流方案,為農戶大開方便之門。同時,開放數據平台,依托拼多多龐大的用戶大數據,優化銷售渠道、提升效率、促進地方特色產品的規范化,讓產業供給側實現互聯網化、數據化,推動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為不同貧困地區找准更加適合的脫貧方式,更快速地奔向小康之路。
2014年底,國務院扶貧辦正式將電商扶貧列入“十大扶貧工程”之一,電商以市場為導向、數字化的處理和智能化的分析模式,不僅農業生產者提升流通效率、降低流通成本、拓展市場渠道,還有助於建立有效的農產品供應鏈上行服務體系,實現真正意義上的精准化扶貧。
成立“助農聯盟” 號召優質商家幫扶助農
不僅平台在行動,拼多多也大力支持電商扶貧企業的發展,鼓勵更多企業參與電商扶貧,打通農民觸網的“最后一公裡”。
在拼多多平台上,涌現了許多有社會責任感的新農人,與拼多多一道,成為促進“農產品進城”的中堅力量。有數據顯示,互聯網時代,約有200萬新農人回到了縣以下從事著涉農創業,並逐漸表現出聯合與組織化的趨勢。
入駐拼多多平台的以果感恩官方旗艦店,就是新農人的智慧結晶。前不久,以果感恩旗艦店負責人、新型職業農人張銀杰就造就了一次“拼多多上拼購大蒜”的風潮。2017年的新蒜市價猛跌,大蒜主產區滯銷嚴重,張銀杰在向拼多多平台運營團隊表明助農意向后,便奔赴有“中國蒜鄉”之稱河南中牟。擅長組織銷售的他,為有好貨、苦尋銷路的中牟蒜農和2億拼多多用戶搭起了橋梁:一邊以高於線下收購價的價格向蒜農拿蒜,一邊以低於市場售賣價的價格在拼多多平台銷售,將社交電商+新農人釋放出的紅利與蒜農和消費者共享。
不僅以果感恩,拼多多入駐商家兵惠園綠色生態果園也“既做農產品種植,又做農產品渠道建設”,為解決“菜賤傷農,菜貴傷民”問題貢獻著自己的力量。兵惠園綠色生態果園在成立之初就建立了專業的生產合作社,與124戶果農簽訂規范化種植協議,堅持以質控品的理念,在技術、農資、人員方面全面幫扶陝西農戶,不僅提供農資補貼,更以高於市場30%-50%收購價收購合格的果實,助力農民創收創富。
在愛心助農、精准扶貧的道路上,與拼多多並肩的伙伴越來越多。這些愛心商家,與拼多多一道形成了“助農聯盟”,利用自己的技術,幫助家鄉農戶打開渠道、開拓思維、學會創新,真正實現了“造血式”扶貧。
近年來,隨著“互聯網+”日漸滲透,現代農業、電子商務等新的商業模式正在改變中國農民的生產、生活和思維方式,成為“農產品進城”的重要通道。但部分農民由於年齡大、觸網少,仍然無法享受互聯網的紅利,難以搭上電商的“便車”。這不僅需要電商平台的積極作用,還需要更多的有愛心的商戶及產業專家參與進來,真正打造可持續的產業生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