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

速度變化、結構優化、動能轉化 多家權威國際機構點贊中國經濟

林遠 班娟娟
2017年10月11日08:28 | 來源:經濟參考報
小字號
原標題:速度變化、結構優化、動能轉化,多家權威國際機構點贊中國經濟!

10月10日,國家統計局局長寧吉喆在國新辦的新聞發布會上介紹了黨的十八大以來經濟領域進展成就。寧吉喆表示,過去五年,速度變化、結構優化、動能轉化等經濟發展新常態特征更加明顯,支撐著我國經濟。近期,世行、美國彼得森國際經濟研究所等多家權威國際機構紛紛表示,看好中國經濟未來發展。

專家在接受《經濟參考報》記者採訪時表示,在全球經濟弱復蘇背景下,中國經濟保持中高速增長難能可貴。更為重要的是,伴隨著新舊動能加快轉換,中國經濟增長質量將更高,經濟增速將更具韌性。

1

轉變 經濟新常態呈現三大特征

寧吉喆表示,經濟發展新常態,第一個特征是經濟從過去的高速增長變為了目前的中高速增長。過去四年,我國經濟平均增長率為7.2%,仍是世界主要經濟體中最高的增速。今年上半年,國民經濟運行穩中有進、穩中向好,國內生產總值同比增長6.9%,增速連續8個季度穩定在6.7%-6.9%的區間。

第二個特征是結構優化。寧吉喆表示,首先從投資和消費的比例上看,消費已經成為經濟增長的主要驅動力,近幾年來消費對經濟增長的貢獻率均為50%以上,對發展起著基礎性作用。其次從產業結構來看,在農業基礎得到加強,工業水平上升的同時,服務業成為了最大的產業。與此同時,在工業產業內部,高技術產業、戰略性新興產業和裝備制造業五年來連續保持接近10%甚至超過10%的增速。這些都反映了新動能加快成長,工業發展水平在提高。

數據顯示,2016年,第三產業增加值佔國內生產總值比重為51.6%,比2012年提高6.3個百分點。2013至2016年,服務業增加值年均增長8.0%,比GDP增速高0.8個百分點。2013至2016年,最終消費對經濟增長的年均貢獻率為55%,高於資本形成貢獻率8.5個百分點。今年上半年,最終消費對經濟增長的貢獻率為63.4%。

新常態的第三個特征就是動能轉化。”寧吉喆表示,工業技術改造、制造業技術改造投資,增速快於整體投資,說明技術改造步伐在加快,反映了企業為了適應市場需求和提升自身素質,努力改造升級。代表著新動能的“三新”(新產業、新業態、新商業模式)在加快成長。據國家統計局測算,2015年,反映“三新”的經濟增加值佔到了全國GDP的14.8%,2016年數據總趨勢比前一年更好。

“在看經濟增長速度的同時,還要看就業、物價、環保等其他方面。近幾年來,就業形勢非常好,物價低於預期水平,生態環境在改善。”寧吉喆表示,綜合這些指標,中國經濟穩中向好的趨勢沒有改變,實現今年經濟社會發展的主要目標完全是有信心、有條件、有能力的。

2

認同 多家國際權威機構看好中國經濟

中國在經濟領域取得的進展成就,以及穩中向好不變的大趨勢也得到了多家國際權威機構的認可。近日,世行、美國彼得森國際經濟研究所等機構紛紛表示,看好中國經濟未來的發展。

《經濟參考報》記者了解到,世界銀行在近日發布的最新一期報告中將2017年中國經濟增速預期從6.5%上調至6.7%。而除了世行外,亞洲開發銀行、花旗銀行、東盟與中日韓(10+3)宏觀經濟研究室(AMRO)也分別於近期上調了對2017年中國經濟的增速預期。

美國著名智庫彼得森國際經濟研究所高級研究員尼古拉斯·拉迪表示,私人消費持續強勁增長,抵消了投資和出口增長放緩的負面影響,因此未來幾年中國經濟仍能保持在6%至7%的增長區間。拉迪還強調,中國並不存在信貸快速擴張造成的金融風險。中國決策層已經將控制金融風險視為優先事項,監管當局也在著力打擊高風險行為。中國的新增貸款更多流向家庭部門,其杠杆率更低。這意味著中國的金融風險或在降低而非升高。

長期跟蹤中國經濟改革與發展的美國榮鼎咨詢公司聯合創始人丹尼爾·羅森近日表示,創新佔中國經濟產出的份額增長迅速,對中國經濟的推動作用意義重大。如果中國能夠保持當前的創新速度,創新活動在中國經濟總產出中的比重將在18個月后超過美國。

值得一提的是,除了權威機構外,國外多家媒體也於近日刊文,盛贊中國以創新驅動經濟發展,已成全球創新領跑者。英國《金融時報》報道稱,在“雙創”計劃激勵下,中國新生代企業家思想活躍,勇於創新,在激烈的競爭中脫穎而出。中國產品逐漸擺脫“山寨”標簽,在新型服務和商業模式方面領先世界。此外,中國的競爭環境為國內企業提供保護,有利於降低風險,鼓勵大膽實踐。這些成為了中國飛速發展的主要原因。

而英國《經濟學人》周刊則刊文稱,中國年輕一代企業家具備創新精神、冒險家精神和全球視野,他們正在引領新一輪的世界工業和消費潮流。短短十年來,中國搖身一變,已成為全球創新的領跑者,電子商務、數字化物流、包羅萬象的社交媒體平台等發展速度令人瞠目。

3

前景 經濟增長質量更高增速更具韌性

摩根士丹利華鑫証券首席經濟學家章俊在接受《經濟參考報》記者採訪時表示,2013至2016年,全球經濟處於弱復蘇,在此背景下,中國經濟能維持相對的中高速增長難能可貴。根據IMF統計,2013至2016年,中國經濟對於全球經濟增長的拉動作用依然維持全球第一的地位,也就是說,中國經濟仍是拉動全球經濟增長的火車頭。

民生金融智庫首席宏觀研究員朱振鑫也對《經濟參考報》記者表示,橫向來看,作為全球第二大經濟體,能保持這麼高的增速實屬不易,不僅遠遠超過主要發達經濟體,甚至還超過了一些體量比我們小很多的新興經濟體。縱向來看,連續保持30多年的7%以上增速已是奇跡,現在雖然放緩至7%以下,但我們這樣平穩換擋的國家也是非常少見。“我們應該更多地關注經濟增長的質量,速度對我們來說已經足夠,不必再苛求。” 朱振鑫說。

“雖然過去幾年中國經濟增速略有放緩,但經濟增長質量更高。”章俊指出,這主要反映在新舊動能轉換上。舊動能通過產業升級煥發新的潛力,涌現了一批新的增長點。另外,傳統上驅動經濟增長的出口行業通過產業升級,從過去主要依靠勞動密集型產品出口,向出口相對中高端的高端機械裝備、電子產品以及服務業轉變。而在固定資產投資中,雖然傳統上的基建投資和房地產投資依然維持相當比重,但制造業投資近兩年增速企穩回升,反映了制造業通過資本開支進一步實現產業升級。

朱振鑫告訴記者,經濟結構向消費、服務業傾斜是進入中等收入階段之后的一種積極變化,消費在三駕馬車中是最穩定、最具持續性的。過去依靠出口和投資很容易受到外部環境的沖擊,現在的經濟增速會更具韌性。而服務業的佔比上升則大幅提高了經濟增長的就業吸納能力,現在GDP雖然增速放緩,但吸納的就業其實是在上升的,這都是經濟更加健康的表現。

“經濟結構的變化意味著我們看經濟的視角也要變,過去比較關注宏觀的總量指標,現在微觀的結構指標可能更值得關注。比如統計局統計的新產業、新業態、新商業模式的佔比,2016年可能已經超過15%,不出意外的話,到2020年可能達到20%-30%,這意味著新經濟的增量將對沖相當一部分傳統經濟的下行,從這個角度上說我們應該對中國經濟樂觀。”朱振鑫表示。

章俊也認為,伴隨著新舊動能加快轉換,預計在未來相當長的一段時期內,中國經濟依然能保持中高速增長,這也能有力地保障中國能夠順利跨越所謂的“中等收入陷阱”。

(責編:董菁、朱傳戈)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