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

政府發1萬畝地,貸1億元錢!這個企業荒漠淘金 每年純掙千萬元

2017年10月17日08:33 | 來源:央視財經
小字號
原標題:【揭秘】政府發1萬畝地,貸1億元錢!這個企業荒漠淘金,每年純掙千萬元

甘肅省酒泉市位於甘肅省西北部河西走廊西端,這裡有大面積的戈壁荒灘,常年干旱少雨、沙石遍地。特別是酒泉市的肅州區,有效耕地面積隻有60多萬畝,可利用戈壁荒灘卻有100多萬畝。可是最近這幾年這裡卻建起了幾千座溫室大棚,還成為了國家級戈壁農業示范基地。戈壁荒灘缺水少土,這樣的地方又是如何開展農業生產的呢?

荒漠養牛種玉米 全靠滴灌引水源

酒泉市肅州區經過幾年的努力,把荒灘戈壁與有機質栽培、設施種植、高效節水等先進技術組合起來,建成非耕地設施農業,發展生態循環農業,從最初政府主導、農戶自主建設,再到政府引導、農民合作社建設,現在的戈壁灘上是一派綠色生機。而在1000多公裡外,騰格裡沙漠的邊緣,那裡有一個叫做楊飛的農民,月月都有現金進賬,年純收入上千萬元。他是如何做到的呢?

騰格裡沙漠的東南邊緣,位於寧夏回族自治區中衛市市區西北30公裡處。一個車隊拉著捆好的干麥草向沙漠深處緩慢行進,這些麥草是用來在沙漠上軋草方格防沙固沙的。

草方格是寧夏人民在防沙治沙過程中獨創的一種治沙方法,已有五十多年歷史,對於騰格裡沙漠治沙起了不可估量的作用,然而,由於風化現象,草方格固沙的周期非常有限,隻有三四年。

最近五年來,中衛市利用世界銀行貸款和國家撥款,在騰格裡沙漠總投資2億多元治理面積24.3萬畝。然而這種治理模式盡管能有效阻止沙漠的擴大,但卻因為隻有生態效益,缺乏經濟效益,很難吸引企業投資。

2009年,當中衛市有關部門找到楊飛,動員他投資治沙時,他的農業合作社已經積累了上千萬元的資金,但要進軍沙漠,他心裡還是沒底,擔心隻花錢不掙錢。那麼,如何讓企業放心地投資沙漠呢?要治理沙漠或者發展沙產業最需要的是水資源。可是,茫茫的騰格裡沙漠,年降水量隻有180多毫米,年蒸發量卻有1800毫米以上,哪一片沙漠的下面會有水呢?幸運的是,在中衛市就有這樣一片沙漠,它的下面儲有豐富的水資源。

楊飛看中的這塊地,位於寧夏沙坡頭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的緩沖帶,距離中衛市區10公裡,位於騰格裡湖的正北方,中衛市小湖的西南側。這一片沙漠底下儲有豐富的水資源,中衛市政府在這裡分批劃撥了一萬畝沙地給楊飛進行產業開發。

然而反復試種了各種作物,折騰了三年,賠進去200萬元后,楊飛發現,在沙漠上不能直接搞種植。他再次動起了腦子,看著自己正在種植的大棚蔬菜,他想到在沙漠上養奶牛,牛糞可以給大棚蔬菜施肥,牛奶還可以賣錢。楊飛一開始養了300頭奶牛,很快產生了多重經濟效益。

寧夏回族自治區中衛市某農場負責人楊飛 :在其它地方奶牛的糞便,它就沒處放,讓別人給它清理出去,可能一方也就賣上個50塊錢,我們把它變成有機肥,一噸是2000塊錢左右,所以變成更好的經濟效益。還有奶牛在產牛奶,每年還要下一頭小牛,這帶來可觀的經濟效益。

算了一筆賬之后,楊飛決定趁熱打鐵,把養殖規模從300頭擴大到幾千頭。2010年,在當地政府支持下,楊飛累計獲得銀行貸款上億元。然而剛進軍沙漠,問題就來了,買來這麼多奶牛,吃什麼?購買飼料成本太高,楊飛就想在沙漠上種植玉米做青貯飼料。可是沙漠上沒有土壤,能不能種出玉米呢?

楊飛根據在沙漠中建大棚裡,用有機肥種蔬菜的經驗,推平了沙丘,開始了玉米種植試驗。

楊飛進駐的這1萬畝沙漠地底下儲有豐富的水資源,他打了多口水井在整個農場裡都採用節水的滴灌方式。青貯玉米飼料解決了,奶牛養殖規模日益擴大,產出的牛奶也源源不斷。

牛奶購銷有了保証,楊飛信心更足,奶牛養殖規模擴大到了近9000頭,利用牛糞做有機肥,不僅種植青貯玉米做飼料,還種植了大棗、油葵等多種經濟作物,發展養殖種植循環經濟,已經步入了穩定收獲期,2016年已經有了上千萬元的純收入。

楊飛:越往后我們賺的錢越多,至少不賠本,你像我們現在短期的奶牛,現在月月進錢,月月有現,我們還有長期的經果林,棗樹,幾千畝的棗樹,還有一千多畝的釀酒葡萄,還有鮮食葡萄,棗樹是5年以后見效益,所以說越往后,從明年我們的棗樹,就進入豐產期了,它也見到效益了。

楊飛這個模式不容易在沙漠的其它區域復制,但他在沙漠上發展養殖、種植一體化循環經濟的的經驗,卻值得他人借鑒。在內蒙古阿拉善盟,37歲的別立古岱在沙漠裡又發現了另外一種新財富。

每天早上7點多,37歲的別立古岱就在自己畫廊裡,開始沙畫創作。沙畫,顧名思義,用天然沙子創作的畫﹔但是它和我們大多數人平時見過的沙畫不同,既不是用流沙在透明玻璃上現場創作的剪影,也不是用沙子做的雕塑﹔而是在畫板上,用各種天然顏色沙子,創作出的畫。與油畫、國畫等作品最大的不同,就是畫上的顏色,全部都是純天然的沙子顏色,不添加任何人工合成顏料,給人感覺更自然、立體、逼真。不少游客看到后,都覺得這沙畫很驚奇。

別立古岱告訴記者,他幾歲時就跟著喜愛畫畫的父親學畫,后來上大學,也學了兩年專業油畫。2009年,他帶著自己的油畫作品,參加當地舉辦的一次畫展,在畫展期間,他才第一次聽說沙畫,感到很稀奇,於是專門來到沙畫的展台仔細看。

用沙子也能這樣創作,別立古岱感到有些震驚,然而他想,自己學過專業油畫,照這種畫法,自己也能畫,說不定還可以比一般的愛好者要畫得好。一回家,別立古岱就迫不及待地嘗試了一下。沒想到第一幅作品便被村子的一位老人買走,售價800元。如今沙畫銷售已然成了別立古岱一家主要的經濟收入,好的時候一年能收入十幾萬元。

而當地像別立古岱這樣從事沙畫創作、銷售的還不少。已經形成一定規模的致富產業。

內蒙古阿拉善左旗文化旅游局副局長 劉艷:我們阿拉善目前來說,是在巴彥浩特地區,經營沙畫的應該有近20家,旺季的時候,每個月能達到1萬多。現在阿拉善的沙畫,也成為了游客必帶的一種旅游產品。

經過多年持續不懈的治理,我國的荒漠化問題得到了有效遏制。根據國家林業局提供的最新數據,我國荒漠化土地面積由上世紀末每年擴展1.04萬平方公裡,轉變為目前每年縮減2424平方公裡﹔沙化土地面積由上世紀末每年擴展3436平方公裡,轉變為每年縮減1980平方公裡,實現從沙進人退到綠進沙退的歷史性轉變。這表明,我國多年來的防沙治沙工作取得顯著成效,已實現荒漠化土地零增長。中國計劃到2020年,實現50%以上可治理沙化土地得到治理,到2050年使可治理的沙化土地得到全部治理。

荒漠建起蔬菜大棚 村民收入翻一番

在祁連山腳下一望無際的戈壁灘上1000多座溫室大棚整齊的矗立著,這裡就是西北地區首個非耕地示范應用基地,酒泉肅州區九寨鎮非耕地無土栽培技術科技園。這茫茫戈壁干旱少雨、沙石遍地,挖地三尺也很難見到土。是誰會在戈壁灘上建造溫室大棚呢?在這樣惡劣的條件下,是如何培育出新鮮的蔬菜呢?水、土又從何來呢?

李玉梅是土生土長的本地人,也是這個園區第一批種植戶,這個大棚是她丈夫沙河村村黨支部書記羅奎在2009年修建的。李玉梅說,那是在2008年底,他的丈夫羅奎在出差的時候,萌生了在戈壁灘上建大棚的想法。回到村裡和村民們一商量,沒想到當即就遭到了許多村民的質疑,不僅如此,妻子聽說羅奎要從家裡拿出10多萬元,砸在戈壁灘上建蔬菜大棚,更是極力反對。

酒泉肅州區總寨鎮非耕地無土栽培技術科技園 種植戶李玉梅:我們這邊種地幾十年了,都在土裡面種菜、種庄稼,石灘裡面種菜沒聽說過。

家人反對,村民也反對,可是羅奎並不死心,於是他把自己的想法,跟鎮裡以及蔬菜技術中心領導溝通后,立即得到大家的支持。經過討論,大家覺得滴灌技術已經相對成熟,盡管是在戈壁灘上,但是卻有土壤的替代品,具有可操作性。他們願意給予資金,以及基礎配套設施建設方面的支持。

戈壁上最缺的是水,但最不缺的是石頭。為了節省成本,石頭成了建棚的主要材料,抗風是建造的關鍵。棚搭建好了,土從何來呢?在那個時候,村民們第一次見到了這種叫做基質的東西,用它來替代土。這個看上去跟土壤沒有什麼大區別的基質,到底是什麼做的呢?

酒泉康多生態農業科技有限公司總經理 蘇海:主要的成分就是生物酶和生物菌,牛羊糞、秸稈這個含量是不同的。但是像這個生產出來以后絕對是,安全蔬菜、綠色蔬菜、有機蔬菜。

基質解決了土壤問題,政府又相繼投入大量基礎設施建設,通了水、電、路。將祁連山融化的雪水及地下水引入園區,利用高效節水的地膜覆蓋噴灌技術,解決了戈壁種植蔬菜水的難題。

甘肅省酒泉市肅州區蔬菜技術服務中心 主任張國森:我們現在農民把這個滴灌,特別形象的有幾句話,就是拉個細管管、開這個噶眼眼,滴著幾點點、濕得一片片。

有了政府的大力引導和扶持,種植技術不斷完善,降低了勞動強度,村民收入有了明顯變化。以前沙河村村民主要收入來源靠玉米、洋蔥,人口多、耕地少,一畝地一年純收入隻有1000多元。如今一座面積還不到一畝地的日光大棚,年均純收入卻高達1萬多元。

羅奎的妻子李玉梅從2009年至今在戈壁種蔬菜已經8年了,錯季種植、反季節銷售,一直都是她的種植策略。好的時候一年能種三茬。

眼前這個現代化的溫室大棚,是李玉梅家兩年前在蔬菜種植技術服務中心指導下,花了30多萬建設的新棚。這個棚長100米、寬13米,面積是原先棚面積的兩倍,是目前園區裡最大、設施最好的溫室棚。

自動卷帘、自動通風,水肥一體化自動澆水,感應式觸摸控制器。李玉梅做夢也沒有想到,她會用上這些聞所未聞的高科技設備來種菜。不僅科技含量高,種植方式也發生了改變。雖說這個棚造價高,但產量也高,一年能產各類蔬菜2.5萬斤,好的時候能收入10萬多錢。

戈壁溫室大棚種菜,品質好、產量高、經濟效益好,充分調動了村民種植的積極性,參與的熱情也越來越高。村民羅玉萍是個地地道道的農民,來園區之前,她在家裡種庄稼,也建起了蔬菜大棚。兩年前她和丈夫把家裡的耕地、蔬菜大棚都租了出去,一門心思來到園區,跟著兒子干育苗。

羅玉萍給記者算了一筆賬,建設一個戈壁溫室大棚需要10幾萬元,但一個育苗棚一年銷售收入是40多萬元,純利潤20萬,一年就能收回投資。如今,羅玉萍家有大小溫室14座,年收入輕鬆過百萬,這比原先種地收入增加上百倍。目前全村113戶村民加入了園區,戈壁溫室大棚的數量也逐年增長,短短幾年間從最初的28座,已經發展到目前1032座。

戈壁農業的興起,產業園的建設,經濟收入增加,改變的不僅是入駐園區的種植戶,還帶動了周邊富余勞動力的就業。

據統計2016年總寨鎮沙河村居民年可支配收入14868元,比2008年增加了9215元,漲幅達到了163%。農民在農閑的時候全部到市場上打工。

目前,肅州區已在戈壁灘上建成了7700多座溫室大棚,全區非耕地日光溫室面積達1.18萬畝,農戶種植效益逐年提升,畝均收入達3.22萬元。日光溫室全部運用了膜下滴灌及微噴灌技術,用水量僅為大田用水量的一半,農藥、化肥的施用量也大幅減少,比普通大棚節肥30%、節約農藥67%以上。通過推廣有機生態無土栽培技術,每座溫室可轉化利用秸稈、牛糞、雞糞、菌渣,得到循環利用,既減少了環境污染,改善了生態環境,真正實現了戈壁農業點“石”成金的“神話”。

半小時觀察

防治世界荒漠化的“中國藥方”

中國在治理荒漠化方面取得的成就也受到國際社會的好評和關注。9月11號《聯合國防治荒漠化公約》第十三次締約方大會高級別會議在內蒙古鄂爾多斯開幕。會上,聯合國防治荒漠化公約秘書處為中國國家林業局局長張建龍頒發了“全球荒漠化治理杰出貢獻獎”。《聯合國防治荒漠化公約》組織表示,中國防沙治沙取得的成果令人矚目,為世界荒漠化防治提供了中國經驗,中國技術,中國模式,為全球實現土地退化零增長目標作出了杰出貢獻。

經過幾十年的艱苦實踐和探索,中國在遏制荒漠化方面取得了巨大成就,同時,為防治荒漠化開出了“中國藥方”,為實現土地退化零增長這個世界目標提供了“中國方案”,為推進人類可持續發展貢獻了“中國經驗”。

(責編:董菁、朱傳戈)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