含這種成分的中藥致癌?食藥監總局回應了!

業界近日對馬兜鈴酸與肝癌相關性的熱議引發民眾關注,國家食品藥品監督管理總局新聞發言人就此回應稱,馬兜鈴酸安全性問題直接關系公眾健康,關系中醫藥事業發展。食品藥品監管部門將進一步加強監管,對上市的含馬兜鈴酸產品進行專項檢查,加強檢驗檢測,嚴厲打擊違法生產、經營行為。馬兜鈴酸與肝癌有關系?
食藥監總局新聞發言人日前對媒體說,馬兜鈴酸與肝癌的直接相關性尚無直接有力數據支撐,但馬兜鈴酸具有明顯腎毒性,可造成腎小管功能受損,甚至存在引發腎癌的風險。鑒於此,我國自2003年以來採取一系列風險控制措施,馬兜鈴酸腎損害病例數量已大幅下降,未收到直接引發腎癌報告。
據了解,不是所有馬兜鈴科植物都含馬兜鈴酸,而馬兜鈴酸藥材的根和根莖部位幾乎不含馬兜鈴酸。我國早前已調整藥材使用部位,將馬兜鈴科植物細辛的藥用部位由全草改為根和根莖。此外,我國已禁止使用馬兜鈴酸含量高的關木通、廣防己和青木香,同時明確對含馬兜鈴屬藥材的口服中成藥品種嚴格按處方藥管理。
食藥監總局提醒患者,藥品要嚴格按照醫生處方和醫囑使用,注意含馬兜鈴屬藥品的腎毒性、致癌性風險。任何藥品都不能大劑量、長時間服用。
該發言人強調,確保藥品安全是企業的主體責任。所有把含馬兜鈴酸藥材作為原料生產制劑的企業,都要對其產品進行安全性評價,限期提供評估結論,逾期未能提供評估結論,要停止生產,注銷藥品批准文號﹔有評估結論的,要提出風險控制措施,經藥品審評中心審評后,對獲益大於風險的修改完善說明書,對風險大於獲益的予以淘汰。
據介紹,食藥監總局將進一步加強中成藥基礎性研究,開展相關藥材和中成藥使用的流行病學調查,有針對性地對國家藥品不良反應監測數據中肝損傷病例進行系統分析,並組織技術機構和專家對含馬兜鈴酸藥材和中成藥進行風險評估,研究採取慎用、限用、停用等風險控制措施。“馬兜鈴酸致癌”事件回顧
10月18日,美國科學期刊《科學轉化醫學》刊登的封面文章稱,在亞洲,肝癌的發生與馬兜鈴酸導致的突變密切相關。
馬兜鈴是一種中藥,常用於呼吸科的病人,一些中成藥中也含有馬兜鈴酸。
這篇論文通過對肝癌樣本的測序分析,發現來自中國台灣的98個樣本中78%具有馬兜鈴酸誘發的突變分子標簽。此外,越南26個樣本中19%含馬兜鈴酸“指紋”,而其他東南亞國家的9個樣本中56%有馬兜鈴酸“指紋”。
基於對全世界共計1400多個肝癌樣本的分析,研究人員認為馬兜鈴酸與肝癌之間存在“決定性關聯”。他們指出,含馬兜鈴酸的草藥在亞洲尤其中國台灣被廣泛使用,但並沒有直接說馬兜鈴酸是當地肝癌高發的原因。馬兜鈴酸的“黑歷史”
馬兜鈴酸天然存在於馬兜鈴、關木通等馬兜鈴科植物中。相關中草藥曾經用於治療風濕、痛風等多種病症,並廣泛地應用在減肥和減輕經期症狀上。
歷史上馬兜鈴酸曾多次引起爭議。上世紀90年代,比利時研究發現含有馬兜鈴酸的草藥減肥藥導致女性腎損害。2003年,中國多家媒體報道龍膽瀉肝丸中的關木通成分含馬兜鈴酸導致腎病,當年中國國家食品藥品監督管理局取消了關木通藥用標准。
除肝癌和腎病外,馬兜鈴酸也已被認為會導致尿路上皮癌等多種癌症。2003年,世界衛生組織下屬的國際癌症研究中心將馬兜鈴酸列為“一類致癌物”。專家:中藥不是萬能,但也不是萬惡
專家指出,中醫中藥不是萬能的,也不是萬惡的。沒有哪種藥能夠治療百病,也沒有哪味藥適合大劑量長期服用。長期大劑量使用任何藥物,都可能出現藥物毒副作用,這屬於不當用藥,而並非藥物本身的問題。砒霜是劇毒物,用好了卻可以治療白血病﹔維生素A是人體生長發育必需的物質,但是如果妊娠期過度應用可致胎兒畸形。大家需要做的不是拒絕應用中藥,更不是詆毀中醫中藥,而是應該提高中藥的品質,按病症合理使用中藥或中成藥,以減毒增效。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相關新聞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