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

國資充社保是健全養老保障的長效機制

2017年11月19日08:26 | 來源:北京青年報
小字號
原標題:國資充社保是健全養老保障的長效機制

  今日社評

  本報特約評論員

  相對於臨時性的央企利潤充社保,國資充社保的直接收益是年年享有分紅,如果持股企業越做越大,充入基本養老金的實際分紅額就相應增加。而溢出收益體現為增資擴股,倘若基本養老金池暫時不存在缺口,年度分紅也可轉換為所持股權。

  繼本月初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部發布實行基本養老金中央調劑制度的利好消息后,國務院日前印發《劃轉部分國有資本充實社保基金實施方案》,將中央和地方國有及國有控股大中型企業、金融機構納入劃轉范圍。這是貫徹黨的十九大精神,增強基本養老保險制度可持續能力的又一重大舉措。(相關報道見08版)

  人人都要面臨養老,開拓養老金多元化籌資渠道,加大養老資金池的儲存規模,建立可持續、覆蓋全民的現代化養老保障制度,關乎全體民眾切身利益。劃轉部分國有資本充實社保基金的長效安排,是加大養老資金池的關鍵一招——世界上絕大多數國家沒有中國這樣體量巨大的國有資本,這關鍵的一招幾乎為中國所獨有。

  作為短期措施,從2010年起,部分央企開始將每年稅后利潤的5%劃轉至基本養老金中央籌集部分的盤子內。2012年后,年稅后利潤劃轉比例雖有所提高,但納入劃轉名單的央企每年有所變動,這是因為央企稅后利潤受經濟周期和行業周期波動而波動,今年贏利明年虧損有時是常態。所以,從央企利潤中切一小塊來充實基本養老金,目前主要是一種應急性舉措。

  劃轉部分國有資本充實社保基金,旨在開辟多元化籌集基本養老金的新渠道,相對於央企利潤充實社保的應急性,國資充社保旨在建立補充養老金來源的長效機制。國資充社保方案實施后,充入基本養老金的不再是國企利潤,而是國有資本,它不是指以國有資本形態存在的全部動產和不動產,也不是指有形資產和無形資產,而是專指現有或今后新開辦的全資國企、國有控股企業、國有控股上市公司內的國有股權。

  根據國務院印發的實施方案,把國企和國有控股企業的國有股權劃出10%,改由中央或地方的社保基金運營機構長期持有,每年按股權對應享有分紅權利,以及增資擴股權利。相對於臨時性的央企利潤充社保,國資充社保的直接收益是年年享有分紅,如果持股企業越做越大,充入基本養老金的實際分紅額就相應增加,而溢出收益體現為增資擴股,倘若基本養老金池暫時不存在缺口,年度分紅也可轉換為所持股權。此舉之所謂長效機制,道理盡在其中。

  央企利潤充社保的另一個局限性,是承擔此項義務的企業數量和范圍都很狹窄。而根據國資充社保方案,縱向看,中央和地方全資國企和控股國企,包括上市控股國企均被納入其中﹔橫向看,除了少量公益類、文化類國企,政策性和開發性金融機構,所有的國企包括金融類國企,都須向中央和地方兩級社保基金運營機構轉交現有國有股權的10%。

  需要說明的是,現有中央和地方全資國企或國有公司,必須先進行清產核資,引入現代企業制度后變身為國有股份制企業,方可向對應的社保基金運營機構劃轉其10%的股權。因此,國資充社保方案的實施,客觀上還起到了深化國企改革的助力作用。2018年底,是現有全資國企完成股份制改造,並向對應社保基金運營機構劃轉股權的最后期限。

  現有的退休職工,因工作年限的前半段,國家沒有實行社保制度,導致其個人社保賬戶的一半甚至更多是“空心賬戶”(視同繳費年限的“政策賬戶”)。這導致已退休職工的養老金相對偏低,這是歷史因素導致的“代際不公平”,而國資充社保作為長期制度實施后,所注入的國資紅利,為養老金相對偏低的退休職工適當提高年增資比例提供了新的資金來源。

  人社部社會保險事業管理中心日前發布的《中國社會保險發展年度報告2016》顯示,我國基本養老保險基金累計結存達到43965億元,即使從現在起全國沒一分錢入賬,仍可支撐16個月的養老金發放。有了這本總賬,再加上不斷開辟籌資渠道,廣大退休職工按時足額領取養老金是完全沒有問題的。

(責編:董思睿、董菁)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