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

廣西大山裡的脫貧攻堅戰

2017年12月18日08:19 | 來源:經濟參考報
小字號
原標題:廣西大山裡的脫貧攻堅戰

  53歲的貧困戶譚希明賣了山林裡養殖的10多頭山豬后,收入2萬多元,加上管護山林的補助,一家5口今年人均純收入近萬元。“今年肯定能脫貧。”譚希明說。

  譚希明是毛南族群眾,廣西環江共6萬毛南族人口,佔全國毛南族總人口60%左右。這裡地處滇黔桂石漠化集中連片特困地區,自然環境惡劣。30年前,自治縣剛成立時,全縣每10個人裡超過7個人是貧困人口。

  譚希明住在下南鄉景陽村,村子山大溝深,是有名的“最窮村”。許多年前,為求發展,村民們想盡了辦法,一次次嘗試,卻找不到合適的產業。

  多年前,村黨支部書記譚聯漢到大學裡接受培訓,老師們告訴他:沒特色的產業很容易被市場“大風”吹垮。回來后,他號召村民們發展特色山豬養殖:他們在山林捕來野豬,與母豬配種,小山豬豬毛都是豎的,非常受歡迎。

  村子裡越來越多的貧困戶脫貧“摘帽”。“別看景陽村遍地木瓦房,其實多數人都在鄉裡有新樓房。”下南鄉黨委書記覃純果說,全鄉2萬多人,有1.2萬人住在鄉府所在地,人們白天騎電動車回村發展產業,晚上住在鄉政府附近,生活大幅改善。

  這是環江脫貧攻堅的一個縮影。自治縣扶貧辦主任莫儉浪告訴記者,以前通往各鄉鎮的道路蜿蜒崎嶇,如今不僅是鄉鎮道路,連所有村和大多數屯都通水泥路。下南鄉是毛南族群眾主要聚居的鄉鎮之一,以前從縣城出發需3小時,如今已縮短至1小時。

  “正在建設中的貴南高鐵途經環江,再過三四年,環江就要通高鐵了,這在以前想都不敢想。”莫儉浪說。

  產業發展是脫貧攻堅和鄉村振興的重要一環。自治縣委書記黃榮彪說,近年來,環江科學施策,組建專業合作社,引進扶貧龍頭企業,推進糖料蔗、桑蠶、特色水果、香豬、菜牛、中草藥、林業、核桃等八大扶貧主導產業,對貧困戶實現了產業全覆蓋。

  移民搬遷是貧困群眾斬斷“窮根”的重要途徑。大安鄉可愛村上百戶村民,從窮山窩搬到了公路旁,他們晚上住在鄉村別墅式房子裡,白天回到老家種地、發展產業,生活比以往更有奔頭。

  “30年前自治縣剛成立時,村裡不通路、不通水、不通電,六成以上的村民住茅草房﹔如今的生活與以前相比,完全是天壤之別。”可愛村黨支部書記老譚說。

  環江偏遠貧困,但礦產資源豐富。多年前,當地經濟發展嚴重依賴有色金屬資源的開發,環境保護重視不夠。16年前,一家選礦廠遭遇暴雨襲擊,尾礦庫垮塌,大量土地被污染。歷經10多年的治理,這塊土地才獲得“重生”。

  “這次教訓讓我們深刻認識到生態保護的重要性,我們關閉和整合有色金屬企業,如今全縣隻有4家環保達標的採礦和選礦企業,沒有一家冶煉企業。”環江縣環保局局長蒙冠禧說。

  環江縣內有木論和九萬山兩個國家級自然保護區。2014年,廣西環江喀斯特與桂林喀斯特、貴州施秉喀斯特、重慶金佛山喀斯特,共同申報世界自然遺產項目成功,保護森林植被和生物多樣性的努力贏得了世界級榮譽。

  多年的生態保護結出了旅游開發碩果,綠水青山變成金山銀山。在環江首個森林景區——牛角寨瀑布景區,林木繁茂、溪流潺潺、瀑布成群,近年來景區游客接待量每年以20%以上速度增長。去年環江接待游客人數和旅游收入同比分別增長15%和27%。

  目前,環江宜林荒山綠化率99%,森林覆蓋率由1987年的17%上升到74%。大山裡的香菇、香豬等原生態農產品在市場上大受歡迎,價格比普通農產品更高。

  “我們人少地多,自國家實施退耕還林、生態公益林等政策后,我們隻需要把山上的樹守好,一年就有不少收入。”一位村民說。

(責編:朱傳戈、董菁)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