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懶”出新境界:懶人經濟花樣頻出引發兩面思考

“米面糧油,外賣幫你能搬又能抗﹔感冒發燒,外賣幫你代買常用藥﹔需要提神,咖啡香煙幫你送上樓……”如今,“懶癌患者”成為消費主力軍,讓商家費盡心思開拓服務領域。
“懶人經濟”的“懶”與以往的貶義詞不同,這裡的“懶人”不是好吃懶做。相反,他們有不同的職業,有支付的能力,消費能力強,消費理念新,並敢於嘗試購買不同服務,以騰出更多時間從事其他事情。這裡的“懶人”其中很大一部分是學生黨或都市白領,因快節奏的生活而催生了這種懶人經濟。
中國發達的互聯網環境給了懶人經濟發展的沃土。O2O(Online To Offline,即線上到線下)將傳統的消費行業整合。
上門燒菜、上門攝影、上門美容,人與服務的距離大大拉近,隻有你想不到的,沒有你買不到的。如今,懶人經濟已成為一種時代的標志,也成為當下一種時尚。不少年輕人開始公開承認自己是“懶人”,甚至在微信朋友圈和微博上大方晒出自己的“懶人生活”,標榜自己是“新懶人”,他們以有著刪繁就簡的生活與工作為榮。
懶人經濟帶動了相關就業。無論炎炎夏日還是瑟瑟寒冬,總能看到穿著不同平台服飾的外賣人員飛奔在大街小巷。“80后”外賣送貨員張峰說,隻要勤奮,總能在外賣行業掘金。越是惡劣天氣,越是人們不願出門的時候,隻要勤快,他們就收獲頗豐。如今他平均月收入近六千元人民幣,堪比城市白領,“攢夠錢我也當老板做外賣服務。”
“懶人”隊伍的壯大不僅體現在服務更加多元化,社會分工更細化。一些硬件設施也悄然亮起了“懶人經濟”的招牌。網購平台上不少商家打出“懶人神器”、“懶人必備”等搜索標簽。如機器人掃地機、懶人減肥儀、自動擦鞋機等,逐漸成為商家宣傳的“新寵”。
有人說,是懶人推動了社會的進步。因為懶得走路,所以發明了火車、飛機﹔因為懶得洗衣服,所以發明了洗衣機﹔因為懶得爬樓梯,所以發明了電梯……
懶人經濟制造了新商機的同時,也引發一部分人對此的冷思考。有專家認為,懶人經濟盛行的當下,互聯網的虛擬性而造成的產品質量難控、假貨泛濫、售后服務無保障、支付環節安全性差等問題需要正視。此外,一些年輕消費者過於依賴電子商務而產生的交際困難等社會問題值得思考。一些高等院校號召舉報網絡訂餐,對校園外賣下了禁令。
也有專家認為,懶人經濟反映了一種供求關系。社會節奏的加快,使得一些職場人士通過購買服務而獲得更多時間關注本專業的事情。在享受物美價廉服務的同時,人們可以省出時間發現生活中的更多可能。但懶人經濟需要良性引導和監管,既要尊重個性化選擇和需求的差異,也要豐富市場經濟的活力。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相關新聞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