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村民回來創業, 村裡又熱鬧了”

隆冬時節,在四川省眉山市東坡區悅興鎮群富村的一片菇棚裡,返鄉創業農民工劉貴良正忙著為元旦、春節銷售旺季備貨。
黨的十九大報告提出實施鄉村振興戰略,其中要求支持和鼓勵農民就業創業,拓寬增收渠道。這讓劉貴良對創業的未來發展充滿了信心。
47歲的劉貴良出生在群富村一個普通農家,初中畢業后,劉貴良像許多中青年農民一樣選擇外出打工,一方面掙錢,一方面開闊眼界。
眉山市是四川傳統的勞務輸出大市,全市常年外出務工人員保持在110萬人左右。群富村是眉山市最偏遠的村之一,交通不便。過去,村裡許多農民常年在外地打工不歸。“年輕人都走了,村裡很冷清,隻剩下老人、小孩。”劉貴良說。
劉貴良在深圳打工從事建筑業,雖然每月能掙三四千元,但與家人長期分隔兩地,家裡老人、孩子無人照料。幾年前,劉貴良萌生了返鄉創業的念頭。
“返鄉創業不僅能照料家人,而且能干出一番事業。”劉貴良說,他將自己打工攢下的錢一並帶回群富村,作為返鄉創業的啟動資金。
劉貴良瞄上了蘑菇種植這一項目,因為投資小、見效快,適合他的自身情況。他在群富村成立了食用菌種植專業合作社,流轉土地20余畝種植蘑菇。
剛開始,不懂技術的劉貴良盲目擴張生產規模及種類,導致菇類產量不高,質量也不夠好。返鄉創業的前兩年,基本上是虧本經營。
在當地就業部門的關心扶持下,劉貴良申請到了農民工返鄉創業貸款,又學習了蘑菇種植的新技術、新方法,蘑菇產量與品質不斷提高。如今,劉貴良一年生產鮮菇300噸,銷售額200多萬元。
“群富群富,群富村怎樣才能共同致富?”劉貴良認為,一個人致富不是終點,他想幫助群富村的鄉親們一起富裕。從前期培育,到后期採摘分類,合作社都需要勞動力,每天用工人數80余人。
劉貴良請來專業技術人員對村民進行生產、採摘、后期加工等方面技術培訓,實行多勞多得的分配制度。“合作社就在家門口,我們農忙時種自家的地,農閑時就在合作社就近打工,增加了收入。”群富村村民黎萬貴說。
四川省是人口大省、農民工大省,農民工總量接近2500萬人。四川省就業局數據顯示,從上世紀八十年代開始,四川農民工大部分流向東部地區,而2012年是一個“分水嶺”,當年,四川農民工省內務工人數在歷史上首次超過省外務工人數。這一趨勢保持至今,選擇“留下來”的農民工越來越多。
黨的十九大報告要求促進農民工多渠道就業創業。眉山市就業局局長朱蜀驥說,眉山市連續多年利用農民工回家過春節的時機,舉辦“新春回歸看眉山”座談會,邀請他們參觀城市建設和產業發展,介紹返鄉創業政策﹔當地還開展“家門口創業就業,與孩子一起成長”“一封家書”等活動,用家鄉親情招引返鄉創業。
從2011年至2016年,眉山市返鄉創業5.74萬余人,創辦家庭農場400多家,創辦星級農家樂120多家,創辦工業、建筑業、服務業等各類企業1.2萬余家,帶動就業20.5萬人。“外出打工的村民回來創業,村裡又熱鬧了。”朱蜀驥說。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相關新聞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