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

中國技術創新的群眾基礎廣泛

丁一凡
2018年01月13日17:26 | 來源:人民網-環球時報
小字號

當輿論還在炒作中國的發展是否會掉入“中等收入陷阱”時,我們似乎忘記了支撐一國經濟發展的基礎到底是什麼。中國這些年的發展速度的確驚人,但許多人出於意識形態偏見或出於妒忌,把中國的發展歸咎於“假貨橫行”“房地產泡沫”。他們忘記了,中國的快速發展與大多數西方國家經濟起飛時期差不多,靠的也是技術進步和勞動生產率的大幅提高。

未來,技術進步是否會繼續支撐中國經濟的發展呢?隻有弄清這個問題,才能知道中國是否會掉入“中等收入陷阱”。最近,我在雲南玉溪觀看一個全國3D大賽時,進一步感受到了中國青年知識分子對技術進步的熱情,才意識到中國經濟的未來取決於這些青年人是否能堅守這份對技術進步的追求。

與前幾次工業革命不同的是,這次中國不是被落在后面很遠再拼命追上來,而是差不多時間就開始與發達國家一起進入了3D技術的時代,因此3D技術發展如何決定著未來我國的制造業能否在世界市場上繼續維持它的競爭優勢。

可喜的是,參加全國3D大賽的選手們大多數都是在校的學生,而且是名不見經傳的普通大學的學生。雖然給他們打分的評委都是身經百戰的名牌大學教授、該行業的專家,但參賽選手多是出自不知名的大學學生這件事本身就非常有意義。一流大學的學生們可能在做著當代前沿科學的研究,但普通大學的學生們卻在埋頭做著這些有可能大大改善我們制造業能力、有可能發現新的技術產品的事業。

其實,一個國家的競爭力並不取決於那些高大上的大學或企業,而在於民眾參與國家建設的基礎夠不夠雄厚,在於民眾的積極性高不高。想當年,美國崛起之時,美國的制造業與農業的勞動生產率迅速超過了歐洲那些老牌工業化國家。其實,造成美國崛起的也並非那些名滿天下的常青藤大學,而是美國各州普遍建立的州立大學制度。當時,美國各州都成立了自己的州立大學,而且大部分州立大學開始時隻有兩個科目,就是機械與農學。這些州立大學為美國培養了大量的工程師和農藝師,讓美國的工業制造業與農業生產的質量大幅提升,讓美國一下子就追上了歐洲那些工業大國。

同理,中國的這些非名牌大學就如同當年美國的州立大學。它們培養出的人才雖然可能無法在科學尖端領域與外國競爭,但他們一定是中國制造業升級換代的堅實基礎,一定會使中國的經濟發展在未來有更穩固、更健康的基礎。可以說,正是有了這些普通大學學生的創新精神和積極參與,中國發展的未來才更加光明,才能保証不掉入“中等收入的陷阱”。(作者是北京外國語大學億陽講席教授)

(責編:覃博雅、董菁)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