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

木版年畫的 “別樣面孔”

2018年01月15日08:49 | 來源:經濟參考報
小字號
原標題:木版年畫的 “別樣面孔”

  曾遍布農村大集的木版年畫,如今幾乎從人們的視野中消失。然而,記者近期在山東省聊城市採訪發現,這一古老藝術在傳承人的創新下,重獲生機,有了一副“別樣面孔”。

  一張年畫,五種顏色就要刻五塊版,耗時一個月﹔手工印刷每次隻能印一種顏色,套色有絲毫錯位就會成為廢品——說起木版年畫制作的艱辛,67歲的郭春奎感慨道,這樣精雕細刻打磨出來的年畫,完全沒法與機器印刷的銅版紙年畫去拼市場。

  聊城市東昌府木版年畫是第二批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之一,當地能雕刻和印制木版年畫的人現已寥寥無幾。郭春奎也是在退休之后,才重拾這一擱置了30多年的手藝。

  郭春奎年輕時拜師欒氏木版年畫第五代傳人,但師傅的手藝在他這裡有了新的發展。在他的工作室裡,除了小刀、小鏟、鑿子等傳統雕刻工具,記者還看到了一台電動銑床。“先手工刻出線版,空白地方用銑床仔細磨平,效果好還省時間。”他說,刻完之后再用銑床打磨一遍,可以充分去掉毛刺和棱角,讓線條更細膩。

  在傳統的門神、灶王、吉祥畫等基礎上,郭春奎也對年畫的內容進行了大膽革新。記者看到,民俗風情、《智取威虎山》等都被他刻進了畫版﹔他設計的趵突泉、大明湖、“運河聊城”等年畫,也被旅游管理部門連版買走。

  失去了大眾市場,郭春奎反其道而行讓年畫走起了精致路線。他將年畫裝裱、制冊、鑲框,讓年畫從貼在門窗、灶頭的祈福寄托,變成了可以懸挂、擺放、收藏的藝術品。他說:“很多企業和政府部門買過去,作為地方特色文化紀念品送人。”

  他告訴記者,這幾年來他的年畫市場越來越好,一年下來能賣出10多萬元。“方便攜帶是一方面,更主要的原因是大家對中國傳統文化越來越自信。”郭春奎說,地方政府近年來也加強了對傳統文化和藝術的發掘、保護和推介,讓他對自己的作品充滿信心。

  雖然為年畫找到了“升級版”的市場,但在郭春奎看來,木版年畫的傳承危機還沒有解除。他曾向鄉親們免費傳授木版年畫制作技藝,但除了家人,真正願意學、堅持學的人幾乎沒有。

  為此,郭春奎建起了永興堂民俗文化傳承大院,免費讓人們體驗木版年畫的雕刻、印刷過程,大院如今已成為當地有名的文化景點。他還被10多所中小學邀請前去講課,每年30多節課程對他而言並不輕鬆,他卻樂在其中。

  “文化要傳承,首先要人們多一些了解。”他說,如果大家都遺忘了年畫,傳承才會真的中斷。即便哪天他拿不動刻刀了,這些工作他也會堅持下去,不能讓這門技藝湮沒在歷史長河中。

(責編:朱傳戈、董菁)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