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03月02日13:51 來源:人民政協報 手機看新聞
“當前,中國經濟的關鍵思路是要做實做優,而非人為推高。同時,我們要降低風險,主要是地方政府債務風險,還要降低一些企業的杠杆率,同時擠掉泡沫,這裡包括部分城市的房地產泡沫和大宗商品泡沫。”近年來,全國政協委員、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原副主任、中國發展研究基金會副理事長劉世錦高度關注中國經濟觸底與筑底,全國兩會召開前夕,展望中國經濟,劉世錦表示,“今后三年,整個增長速度還會有所回落,但是每年增長6.3%就可以實現第一個百年目標,即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目標,再往后,進入中速增長平台,增長速度基本上是5%-6%之間,也許是5%左右。可能有些同志說,這個速度是不是低了?我認為並不低,這裡我提一個觀點,講速度高和低,一定要和增長的背景和所處的發展階段相聯系。過去,中國經濟是高速增長階段,潛在增長率10%左右,增長7%算是低速了﹔到中速增長階段,潛在增長率可能就是5%左右,如果增長5%-6%就是高速。”
有關經濟高質量發展,我們應當如何往前推進?劉世錦表示,這需要全社會建立起新的坐標系和政績觀:“黨的十九大以后,很多地方想大干快上,認為這樣做才算得上有所作為,但中國經濟高速增長的階段已經過去了,高質量發展要做的,就是推進質量變革、效率變革和動力變革。這些事都很不容易做到,如果把這些事做下來、做成功,就需要更強的能力和創造性,需要有更大的作為,有更大的和過去不一樣的本事,做成以后也會更有成就感,而且是更好的政績。所以,各級地方政府政績觀需要有很大調整,從高質量發展和指標體系來講,以后恐怕就不能GDP挂帥,而要更多地重視就業、質量效益、風險防控、穩定性、可持續性,這方面要探討一些新的目標性指標。”
當然,質量型發展不是不要GDP,但在劉世錦看來,中國要的是長時間高質量、高效率、沒水分、可持續的經濟增速。而推動高質量發展,就必須要過防范化解金融風險這一關。
“這是三大攻堅戰中的第一戰,我認為要考慮四個方面:第一是穩杠杆,杠杆還是要降,但不能加大風險隱患﹔第二是防止債務處置不當引發新的風險﹔第三是下決心解決政府、國企預算軟約束問題﹔第四是探索以市場為基礎、規范的公共產品投資長效機制。”劉世錦表示。
那麼,高質量的經濟到底從何而來?劉世錦表示,高質量發展的辦法不是事先計劃的,不是坐在辦公室裡想出來的,要給予地方各級政府,包括基層更大空間,鼓勵他們去嘗試,進而發現找到一些好辦法﹔要改善營商發展環境﹔吸引中高級生產要素﹔推動“讓人們生活更美好”的城市發展模式﹔要以人民為中心,打造創造性、包容性、穩定性相一致的社會治理方式。(崔呂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