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 璁
2018年03月05日05:23 來源:人民網-人民日報 手機看新聞
全國兩會的“部長通道”是媒體聚光燈下的焦點。今年首位現身“部長通道”的教育部部長陳寶生,重點回應了一件“小事”——“三點半現象”:小學生三點半放學,雙職工父母接送難。陳寶生說,教育部已經關注到了這個民生問題,將來要給年輕父母更厚實的政策“紅包”。
全國兩會上,這樣的小事比比皆是,它們出現在代表委員的建議和提案裡,出現在各類發布會、分組會、界別會上,也出現在輿論場的強音裡。
4日上午十三屆全國人大一次會議的新聞發布會上,校園欺凌事件再度被提及。對此,民革中央提交大會發言,呼吁專項立法、懲防並舉﹔民進中央就個別幼兒園教師“虐童”問題提出提案,建議確立托育機構建設標准,規定保育人員從業資質等內容。
侯建明委員今年准備了7份提案,關注醫改難題,為解決醫療衛生人才短缺、推廣精准醫療等難題建言獻策﹔朱建民委員接受採訪時呼吁建立全國統籌的養老金調劑制度,為全社會提供更公平和便捷的公共服務……
家是最小國,國是千萬家,解決好小家的心事,永遠是國家的大事。憲法法律賦予代表委員的身份很“高大上”,但他們職責所系,發出的聲音很“接地氣”。縱覽代表委員關心的議題,遍及教育、醫療、住房等各個社會生活領域,不啻是一幅包羅萬象的民生圖景。
兩會前夕,人民網推出兩會調查,在數百萬網民的熱點話題中,社會保障、教育改革、醫療改革、住房制度等位居十大熱詞之列。“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們的奮斗目標。”國家大事與百姓心聲在這裡融匯、碰撞,共同構成社會主義民主政治的生動畫面,正是每年兩會重要的看點之一。
民之所望,就是施政所向。代表委員在兩會期間的意見建議,背后是一個地方和一個界別的利益訴求,往往能夠形成一個議題,通過各種既定渠道,得到政府的回應,有的更是納入解決的軌道。
政協大會開幕前的委員通道上,呂忠梅委員分享了這樣一個故事:社科界別的兩位政協委員5年時間跟蹤北京50個工地、73個工傷維權案例后,於2013年寫成了一份關於建筑業農民工工傷維權的提案。此后,全國政協連續3年將此議題作為民主監督議題,予以跟蹤。最終,有關部門出台政策,實現了4000萬建筑業農民工工傷保險全覆蓋。
數據顯示,十二屆全國政協5年來共收到提案29378件,經審查立案23975件,截至2018年2月20日,99%的提案已經辦復,大多數提案的意見建議得到採納或正在逐步落實中。
春和景明聽政聲。兩會是人民政治生活中的大事,老百姓已經習慣在全國兩會中感受民主政治的溫度,這種溫度來自政策大禮包,也來自代表委員關注的目光和傾情的發聲。
《 人民日報 》( 2018年03月05日 15 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