船舶設計大師費龍參加近百項海洋平台和工程船項目設計
海上大型挖泥船實現“中國造”

“精衛填海”的故事家喻戶曉,可“天鯤”填海的壯舉你了解嗎?這艘擁有“純正”國產血統的新一代自航絞吸挖泥船,讓我國“填海造陸”的能力大大提升。它的設計師,是來自中船七八所的費龍。
這位船舶設計大師參加了近百項海洋平台和工程船項目設計工作。多次任挖泥船、風電安裝船、起重船、鑽井平台等重大和技術復雜項目的設計主管、總設計師和課題負責人。採訪中,他說的最多的兩個字是“我們”。“這些功勞都依靠團隊的力量,離開七八所,是不可能完成的。”
實現挖泥船自主研發
長期以來,我國的挖泥船近八成依賴進口。2001年,費龍帶領團隊開始了1.2萬立方米大型耙吸式挖泥船“新海象”號的改裝設計工作。當時,大型耙吸挖泥船在我國尚屬空白,散貨船改耙吸挖泥船國內外尚無先例。國際疏浚船的權威機構曾斷言,中國目前不具備研制4000立方米以上耙吸挖泥船的能力,並對“貨改耙”不屑一顧。
以費龍為首的項目組成員,解決了包括船型選擇、作業航速論証、操縱性論証在內的許多技術難點……2002年1月,“新海象”這艘當時國內艙容量最大的自航耙吸挖泥船,下令試挖,各路數據顯示出性能指標均達到設計要求。從設計到建造成功,“新海象”輪僅用10個月,費龍帶領團隊闖出了一條投資少、周期短、見效快的裝備改造之路,解決了當時長江口深水航道工程和洋山深水港建設缺船,尤其無大耙船之困,為后期工程建設提供了裝備保証。
設計中尊重船東意見
2008年,費龍作為項目設計主管,主持開發我國第一艘1.8萬立方米超大型耙吸挖泥船“通程”輪。該船原來的艙容為1.5萬立方米,在詳細設計進程過半、船廠生產設計已開展的情況下,船東天津航道局提出要加大艙容的要求。船廠堅決反對修改,理由也很明確——如影響到船塢周期的話,將會對船廠一系列生產安排造成重大影響。
費龍琢磨了很久,憑借豐富的經驗和綜合能力,提出在船中泥艙段插入一個分段方案:通過增設橫向浮力艙控制縱總彎矩,不改變原來艙段結構的修改方案——這一解決辦法,對船的總縱強度、航速、安全及其他方面性能不會造成影響。這種既為船東著想、又考慮船廠利益的做法,受到了各方的贊賞。船東造船部經理感嘆說:“不經過科學的計算、校驗,一般人不敢做這個事情,費大師在這次改進中發揮了決定的作用”。
費龍常說,設計不過一年半載,船東用船卻要幾十年,沒有理由不尊重船東的意見。
投身海上風電安裝
2009年,我國海上風電業剛剛起步。費龍看到了潛在的市場,加大對風電安裝船的技術創新和研發。
2015年,費龍團隊接下了800噸型風電安裝船“精銦1”號的設計合同,並於去年9月交付。一般而言,安裝海上風電機的最佳時機在3月至10月,“精銦1”號交船時間已是安裝季的晚期,但仍然在短時間內安裝了20套風電機,這些“爭分奪秒”的安裝成果,在5個月時間內創造了6000多萬元的產值。
“以前安裝風電機都用起重船,需要在6級風以下作業。我們的風電安裝船則可以抵御7至8級海風。”費龍表示。在費龍的帶領下,七八所已經完成了起重能力從250噸至1000噸的風電安裝船設計,多艘實船已投入海上風電場建設。目前,費龍正在為用戶開發1200噸、2000噸風電安裝船,以滿足海上更大風機的安裝需要。
2016年底,由費龍領銜的海工領域“大師工作室”挂牌成立,工作室建立了耙吸船、絞吸船、海洋平台、風電安裝船四個設計團隊。通過科研課題和實船項目,培養不同船型研究開發設計的技術骨干,也通過自己的人格魅力,喚起和激勵一批優秀年輕科技人員投身我國船舶事業。(見習記者 郜陽)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相關新聞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