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0歲老人賣房買藥 不惜與子女反目!一隻黑手伸向了咱爸媽

隨著經濟的迅速發展,越來越多的騙子們利用電話、網絡等現代工具騙取受害人信任,最終把黑手伸向他們的錢袋子,而獨居的老人更是騙子的主要目標。最近重慶的張奶奶就認識了一位上海的神醫,號稱華佗再世,沒想到一步步掉進神醫的陷阱。
17.5元賣238元 高達323人的犯罪團伙合力行騙老年人
耄耋之年的張奶奶,最近認識了一位了不起的大人物,這位來自上海的國醫,號稱是華佗再世。這位大人物經常主動打電話來跟張奶奶聊天,最初張奶奶對這個國醫的真實性將信將疑,可是就在收到國醫給她寄來的一本書之后,老人徹底被洗腦了。
這本書的名字叫《活到100歲不吃藥》,雖然印刷的價格是48元,而實際上張奶奶是免費拿到的,老人家年事已高,有個老毛病,腿痛、行走不便,多年以來一直求醫問藥,希望治好這個頑症。
受害人 張奶奶:美國研究的一種白藜蘆醇,這是長細胞的,有了這個藥后,病就能好。
這些所謂的知識,都是張奶奶從這本《活到100歲不吃藥》的書裡學習到的。
受害人 張奶奶:書上說的怎麼不相信呢?我這個人就相信書,書上說的都要相信。
張奶奶開始和這個大人物以兄妹相稱。對這個從來未曾謀面的大哥,老人是毫無保留信任。而大哥則以關愛式的語言電話問診,慢慢地,張奶奶稀裡糊涂地把畢生積蓄全部拿來買藥了。
重慶市巫溪縣公安局刑偵大隊副大隊長 尹少軍:他就說他這個產品值七千多塊錢,你現在打進這個電話,我們也認識了,也算是個緣分,你的家庭經濟條件不好,那我給你減免,給一點優惠政策,國家補助一點,給你3500塊錢或3600塊錢賣給你。
在張奶奶訂購藥品之后,對方通過快遞公司將產品發送給受害者,貨到付款。本來張奶奶隻買了一種產品,可是在快遞那裡卻出現了五花八門的產品,有葡萄復合汁,有溫補氣血口服液,要一起賣給張奶奶。
張奶奶畢竟是有文化的讀書人,強賣的舉動讓老人很是排斥,而且這個新的產品三千多元的價格,也著實不便宜。
重慶市巫溪縣公安局刑偵大隊民警 張彥強:老太太當時就不要這個藥,不要了以后對方電話裡面,這個所謂的教授就跟老太太說,如果不吃這個藥,老太太肯定是有問題的,可能就是說你這個是找死。老太太聽了這個以后,第一是心裡害怕,第二也是出於對這個教授的信任,就說那就買這個藥吧。
就這樣,花樣百出的產品,一次又一次療程,張奶奶的3萬多元積蓄都落入了騙子們的腰包。此時騙子又開始玩弄新花招了。
張彥強:這個教授說,他們有一個先進的儀器,可以通過人體的毛發進行全身體檢,體檢以后就跟這個老太太說,她的病情很嚴重,但是他們有一個特效藥,可以治療她這個病,她當時就打算把房子賣了。
幸好,賣房事情被張奶奶的女兒知道了,這下當女兒的急了。2017年7月4日那天,張奶奶的女兒強行帶著母親去公安局報案,但是張奶奶依然固執地認為是子女不孝,不願意花錢給她看病,甚至拿拐杖打了女兒。
受害人張奶奶的女兒:我們就發覺她上當受騙了,就不肯給她錢,結果她就把房產証拿去,請鄰居把房子賣了,准備來買藥。
老人把子女的勸導誤會成為不孝,她心裡就認准了這個神醫大哥。而就在母女反目的時候,這天張奶奶又接到了大哥的電話,結果發現電話裡的聲音變成了陌生人的聲音。老人終於發現了貓膩,可對方渾然不覺,還繼續演戲,說自己就是大哥。
張奶奶:我說你聲音怎麼跟往常不同呢?對方說昨天晚上為了研究我的病,凌晨四點才去睡,感冒了。
直到這個時候,為人正直真誠的張奶奶終於明白過來,和她打交道的分明就是一幫騙子。
警方了解到,老人最開始是通過小廣告上的一個400開頭的電話號碼撥打騙子公司。400的號碼一般是屬於集團號碼,因此這個教授應該是一個團伙。隨即警方組織力量進行了偵破,發現這個詐騙團伙規模龐大,跨越重慶、廣州、漳州、洛陽四地。2017年11月14日上午,警方同時在四地一舉收網。
重慶市巫溪縣公安局刑偵總隊反詐騙中心民警 王俊翔:成立了3.16專案組,抓獲犯罪嫌疑人323名,搗毀詐騙窩點30個,破案兩萬余起 。
據調查,該犯罪團伙分工明確,早在幾年前就已經成立公司,董事長趙某,四川省南充市人,生於1986年,大學一年級輟學打工,兩年后,趙某覺得自己差不多已經學會了中間的門道,決定出來自己做,2016年開始利用電商銷售保健品。除了銷售葡萄汁,公司還推銷別的女性產品。
張彥強:當時我們抓獲的時候,有一部分轉做微商,他們這個群體是針對女性,但是男性如果去咨詢也賣這個藥。
男女通吃,包治百病,著實荒唐。而這些“藥品”的銷售價格,更是令人吃驚不已。17.5元的進貨價,他們能賣到198到238元。
這些所謂的藥品究竟是從哪裡來的呢?
犯罪嫌疑人 陳某:我們是這個上游,上游有一個總包廠,發到我們的倉庫,我們進貨過來,然后再進行銷售。
記者:在正規的藥房或者大醫院裡邊能夠買到嗎?
陳某:這個基本上都是獨家的,外面買不到。
犯罪嫌疑人易某:其實這個就是一個保健品和食品,我們把它說成藥物,把它說成能治病,其實是不能治病的。
而這些騙子,正是抓住了老年人空巢、孤獨的現狀和老年人套近乎,時機成熟了就開始讓他們掏錢買東西。
大四男生冒充妙齡女大學生 微信紅包詐騙沒商量△央視財經《經濟半小時》欄目視頻
2017年9月,一名姓徐的年輕人,來到了江蘇省常熟市東南派出所報警。稱自己在網上加了一個名叫玫瑰精靈女孩的微信,對方稱自己是女大學生,表現得非常主動,還提出了開房的要求。
憑空掉下來的一段艷遇,小徐內心十分激動。女大學生突然告訴他自己沒有打車費,小徐二話不說,就發過去200元紅包。后來女大學生又提出了幾個要求,像充話費、見面好處費等,先后要了他1000多元錢。
為了能跟心儀的美女見面,對方所有的要求小徐都一一答應了。隨后小徐來到了賓館房間,等待這位美麗女網友赴約。
江蘇省常熟市公安局東南派出所副所長 尤德豐:徐某是在跟對方約出來見面后,對方一直說在路上,讓徐某在賓館裡等,等到他把一千多塊錢發過去后,對方就消失不見了。
在賓館等了好幾個小時后,小徐終於意識到自己上當了。
被害人徐某:前前后后一共花了三四千塊錢,好像后來也沒見到面,我感覺這個事情有點蹊蹺,不太對勁。
警方介入后發現這並不是個案,就在小徐報案前兩個月,有人也被這個網名叫玫瑰精靈的女大學生騙走了8000多塊。
民警查看了涉嫌詐騙的微信號,上面的女孩大約二十多歲,面容姣好。朋友圈的狀態也一直在更新,時不時發一些自拍照,看上去跟愛美的年輕女孩沒有什麼兩樣。
不過民警調查后發現,微信注冊的個人信息是空白的,頭像到底是不是本人還不能確定。這個叫玫瑰精靈的女孩,往往都是沒聊幾句就直奔主題,全程沒有過多交流,要錢的理由有打車費、充話費、開房費等五花八門。
偵查中民警發現,這個微信號的錢最終都轉到了同一張銀行卡。銀行卡的登記信息是一名在校大學生宗某,而且是一名男生。
宗某與微信裡的那名女大學生是否存在團伙作案的可能?民警立即聯系了學校,並對這名叫宗某的男大學生以及身邊的人進行暗中走訪。
江蘇省常熟市公安局東南派出所副所長 尤德豐:在暗地走訪,問問有沒有宗某這個人,他們說是有這個人,而且是品行是非常好的。
根據校方工作人員確認,微信裡的那名“女大學生”,不是該校的學生,而涉案銀行卡的辦卡人宗某,卻是這所大學的一名大四學生。隨后民警將宗某傳喚到派出所調查,在宗某的身上找到一部手機,裡面登錄的微信號頭像正是那個叫玫瑰精靈的女大學生。隨后民警發現,宗某的詐騙規模還遠遠不止報警的這兩起。
尤德豐:從偵查到起訴這段時間,我們掌握的應該是有三四百人報案。
宗某交代,他從大一開始就在網上冒充女大學生進行詐騙,騙取的贓款總數多達十幾萬元。而讓警察更沒想到的是,宗某在學校是理科學霸,他參與的課題研究項目,曾經拿到了江蘇省一等獎,案發前正在參與全國評獎。
一個在老師和同學們的眼裡有著大好前程的人,為什麼會走上詐騙的道路呢?原來宗某上大學第一年時,微信裡就開始流行一種搶紅包的游戲。為了能搶到更多的紅包,宗某在網上找到一名面容姣好的陌生女子照片,作為自己的頭像,果然引來了不少男士主動加他,逢年過節還會給他發紅包。
漸漸地,主動加宗某為好友的陌生人越來越多,但遇到最多的還是一些心術不正、有企圖的人,這讓原本隻專注於搶紅包的宗某開始覺得,這是件有利可圖的生意。
犯罪嫌疑人宗某:他們基本上都是有家室的人,我覺得他們加我肯定就是百分之七八十都是為了那些事情。
宗某一般都會利用課余時間或者是獨處的時候實施詐騙,當一個微信號已經加滿五千人后,他又注冊了一個,用兩個微信號同時進行詐騙,對方對他的身份產生懷疑時,他都能輕鬆應付。
江蘇省常熟市公安局刑警大隊六中隊 民警 徐澤偉:隻有對方問起的時候他才會講,我是學生,我今年是大幾,你要不相信我,甚至我可以把我現在的地址發給你一個定位,或者是把我的學生証給你看。
宗某說每一次詐騙完,他都在要最后奉勸別人一句,這麼多年這已經成了他的習慣。
犯罪嫌疑人宗某:我就說你有家室的人不要在外面這樣,我說這樣的話,家庭遲早會破滅的這個意思,然后他就說好吧,他說我謝謝你。
宗某把自己想象成為一個正義的勇士,在網絡世界裡懲罰和拯救別人,法律意識淡薄的他,總抱有一種僥幸心理。
宗某:但我唯一沒考慮到的就是這個事情觸犯到了法律。
宗某說自己之所以能在幾年間一直詐騙,卻沒有被抓獲的另一個重要原因,就是大多數上當受騙的人都是“啞巴吃黃連”。而對金錢的無限貪婪,也讓宗某一步步毀掉了自己的大好前程。
宗某:這個事情確實是我自己做錯了。我現在年齡二十二,可能我最美好的幾年都要在這邊度過。但是我覺得我出來之后,肯定不會自暴自棄,相反法律意識更強,任何觸及法律的事情,我都不會在碰了 。
半小時觀察:提高警惕 防患未然
近年來,隨著互聯網、電子銀行以及通信業的迅速發展,電信詐騙案件持續高發,犯罪分子實施遠程、非接觸式詐騙,誘使受害人匯款或轉賬。面對無孔不入、花樣翻新的電信詐騙,怎樣防患於未然呢?我們首先要做的還是不要輕信陌生電話、短信、微信的信息,無論對方聊什麼,隻要提到要錢,那您一定要提高警惕。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相關新聞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