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

中美越洋對話“獨角獸”:在求同存異中探尋發展的內在邏輯

孫陽
2018年05月20日09:27 | 來源:人民網-產經頻道
小字號
5月19日,由人民網和成都市人民政府聯合主辦的“2018全球獨角獸企業高峰論壇”在成都舉辦。圖為連線硅谷平行分論壇。 (人民網記者翁奇羽 攝)
5月19日,由人民網和成都市人民政府聯合主辦的“2018全球獨角獸企業高峰論壇”在成都舉辦。圖為連線硅谷平行分論壇。 (人民網記者翁奇羽 攝)

5月19日,中國成都,美國硅谷。一場高端對話,兩地同步直播,多位重磅嘉賓,讓獨角獸企業的進階與裂變躍然眼前,讓不同文化背景和商業生態下“獨角獸”企業成長的內在邏輯更加清晰。

越來越多的業內人士意識到,如今世界進入一個新的全球化時代,在差異和博弈中各國需要求同存異、合作共贏。同時,我們也生活在一個價值被空前重塑的時代,獨角獸企業的涌現正在創造一種全新的商業生態。

因此,當一場中美關於獨角獸企業的對話在今天展開,其價值和意義格外深遠。關於獨角獸企業成長路徑、發展模式和未來戰略的答案,在由人民網和成都市人民政府聯合主辦的“2018全球獨角獸企業高峰論壇”上已然揭曉。

從技術創新到產業化:格局很重要

斯坦福終身教授崔屹曾經在接受採訪時這樣說:“你要思考過去的東西,什麼是應該拋棄的,就拋棄,什麼新東西是需要去接受的,就去接受。人很容易被一個框框套住,套住了之后就不能變形,不能成長。”

在今天的中美連線對話環節,作為第一個演講嘉賓,他提出了一個更高的格局。這個格局,就是全球化。

十年前,崔屹發明了一個叫納米硅的技術,一直到現在設計了十一代的新材料,解決了硅的體積膨脹破裂問題,讓電池的能量密度大大提升。學校研究進行的同時,技術產業化也在開始。

2008年,他創辦的公司融資大概超過了一億五千萬美元,生產線有一條在美國,一條在中國,現在生產了能量密度是全世界最高的電池。“我們在無錫有生產線,在南京有研發中心。技術發明可以在斯坦福大學,產業化放到了大學外面的硅谷,然后整個融資不光是在美國,也可以在中國融資。”

崔屹說,我們做的事情,研究的問題,不光是美國的問題,應該研究全世界的問題,要站在這個格局上做事情。

的確,在一家新創企業進階為“獨角獸”的進程中,需要擁有完善的管理機制和卓越的領導團隊,而被市場和投資方最為看重的,往往是其絕對的競爭優勢。

競爭優勢的核心便是技術創新能力,良好的技術創新機制是獲得流量、品牌以及市場佔有率的關鍵因子。如何做好技術創新,讓技術推動產業化,崔屹給出了一個重要的答案或者說是前提:全球化的格局和開放的姿態。

而這,或許正是獨角獸企業進階或退化的關鍵密碼。

從中國到美國:獨角獸企業的誕生異中求同

德勤在今年發表的一份研究報告顯示:從獨角獸企業在全球的分布來看,中美兩國總佔比81%,都佔據著絕對優勢。

中國共有16個大行業有著獨角獸企業,行業前3名電子商務、金融、文化娛樂行業的獨角獸數量佔了總數的46%。美國共有20個大行業有著獨角獸企業,企業服務行業獨角獸數量遙遙領先與其他行業,佔比27%。

從中美獨角獸企業的成長軌跡和商業生態來對比分析,同樣是今天這場越洋對話的關鍵詞。

JP Morgan 副總裁Kingsley Lam看到了中國市場激烈的競爭環境。“他們需要在很短的時間當中就從一個領域轉換到另一個領域,那是因為中國的消費者有很多新的需求,比如說他需要一些支付的功能,或者是在同一個APP裡面有更多不同的功能。”他也給出了自己的建議:在美國,一些科研機構和大學對於科技的研發有更大的支持力度。我認為中國有很多可以繼續努力的地方,尤其是在扶持一些中長期的技術研發。

華大基因全球高級副總裁、美國首席執行官何亦武則認為,中國巨大的市場潛力和廣闊的消費市場正是造就中國獨角獸企業的市場土壤。“與美國相比,中國創新創業發展很快,但需要更多的運營人才。”他說。

在美國現場的連線中,上述兩位嘉賓以及Quanergy CEO Louay Eldada都提到了一個共同點即中國政府對這些獨角獸企業的支持力度很大。“在中國我們的合作項目非常多,25年之前我從來沒有想過把研發中心放到中國,我們真的很希望在中國可以做研發,不僅僅是生產的層面。” Louay Eldada表示。

而在中國現場,聚焦的重點則更多地放在“創新”二字上。

APUS創始人兼CEO李濤結合自身企業的成長歷程,分析了中國創新和美國創新的不同之處。“中國在創新上面一定是要走這樣一個道路,從市場到生態然后再到技術上的創新。而在美國看到的獨角獸企業,更多的是在一些技術上的創新,特別是在一些細分領域內的創新。” 李濤認為。

在開始創立同盾科技之前,馬駿驅曾是美國另一個獨角獸企業的高管。如今,作為同盾科技聯合創始人,馬駿驅在談到中美獨角獸企業的差異時感慨頗多。“在美國他們更早有全球化的意識,有國際化的視野。” 馬駿驅認為,國內很多獨角獸企業沒有這個能力,他們會走很多的彎路。

中國獨角獸企業的行業特性和創投方的市場認知度,則讓金沙江創投董事總經理朱嘯虎有了更多思考。“在中國阿裡、騰訊、百度的市值加上他們投資參股控股的市值加在一起佔中國互聯網市值的90%以上。” 朱嘯虎認為,中國互聯網的巨頭作用比美國強大很多。同時,中國過去十年大部分獨角獸是來自於消費網絡。

“我們相信未來十年可能會有至少30%的錢來自於企業應用市場,這對中國投資來說是一個比較明顯的趨勢變化。” 朱嘯虎給出了資本方的預測。

技術創新還是模式創新:兩個維度缺一不可

對現代企業,尤其是獨角獸企業來說,技術創新往往是其成長並成功的基石。而在現實中,那些成功企業的商業模式則更容易成為市場聚焦的中心。對於技術與模式的爭論,中美連線中雙方均給出了自己的看法。

何亦武認為,很多時候創新實際上是來自於科技的,但商業模式的變革可以最大化地提升效率優化能力,保証技術創新應用。“比如說在癌症的免疫系統,技術進步只是提供了可能性。隨著市場差別巨大,這時候我們就講到效率和差異化發展。在這時候最好的辦法有可能是要了解商業模式。”他表示。

“我們需要尋找市場的興趣,對於獨角獸企業來說,它要成功就需要可持續的發展模式來支持它,它既要是獨特的,同時也要關注它的發展潛力有多麼巨大,這樣的商業模式需要全球化。”Louay Eldada同意創新來自於技術,並再次強調了模式創新進程中全球化的重要性。

在中國,融資難一度成為制約創新企業發展的關鍵因素。朱嘯虎表示,中國早期創業者相對一窮二白,在商業模式逐漸成功以后,再投入技術研發,這也是曾經的市場環境決定的。

馬駿驅表示,APUS本身就是一個模式創新起家,現在向技術創新前進的企業。

“當然對一個企業來說,當你獲得市場龐大的用戶基礎和市場份額之后,如果要保持持續的成長力,你可能就必須要在技術創新上做更多的事情。因為每一塊市場,特別是后進的市場,當他從落后跨越式的前進到一個領先的市場之后,你要想取得領先,沒有技術上的創新很難做得到。” 馬駿驅說。

在中美連線的過程中,技術和模式並未被割裂的看待。相反,卻內在呈現出遞進或並行的邏輯。

對於全球兩個最大也最重要的市場來說,認同和共識格外重要。其實,獨角獸企業的健康成長和發展壯大,需要的何止是科技創新與商業創新的共振,更需要兩個市場的融合與互通。

(責編:覃博雅、董菁)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