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

期貨私募生存大調查:八成掙扎在“溫飽線” 多家公司忙保殼

2018年05月21日08:47 | 來源:証券日報
小字號

“蘋果紅了!”——只是這個“蘋果”是蘋果期貨。自3月份以來,蘋果期貨漲幅超過50%。蘋果期貨暴漲的推手不乏期貨私募、產業資本以及游資,於是,期貨私募一夜暴富的傳聞又開始流傳。

實際上,在加杠杆的期貨市場,每當出現大的市場波動,總會傳出期貨私募瞬間暴富或血本無歸等真假難辨的故事。那麼,以神秘、隱晦為特征的期貨私募,生存狀況究竟如何?日前,《証券日報》記者走訪了多家私募和期貨公司,試圖從側面管窺期貨私募的發展現狀。

總體看,期貨私募馬太效應更加明顯,洗牌正在加劇。一家專注於服務私募的第三方機構人士告訴本報記者,目前公司90%以上的私募客戶都未有實際業務開展,有很多機構熱衷於“保殼”,持私募牌照待價而沽。

據了解,目前期貨私募呈現二八分化格局,八成處於“保殼”或“空殼”狀態﹔管理規模在1億元至2億元的期貨私募基本掙扎在“溫飽線”上。

期貨私募數量不超5000家

小公司難以撐過三年

從公開數據來看,全國有2萬多家備案的私募公司,但專注於期貨投資的卻不多。即便如此,在這個神秘而又充滿魅力的行業中,馬太效應仍然較為突出,二八分化格局明顯。

北京市大興區H私募公司創始人告訴《証券日報》記者,從私募機構數量方面來說,目前基本處於二八分化格局,即隻有兩成公司有實際業務,八成處於“保殼”或“空殼”狀態﹔從私募管理規模層面來看,管理資金在2億元以下的偏多,10億元以上的少之又少。

據了解,H私募公司在2015年創立之初僅有2000多萬元交易資金,截至目前,交易資金已高達8億元左右,這些資金都是在過去三年間交易所得,且隻專注黑色系商品。這位創始人表示,期貨私募能撐得過三年的其實並不多,更別提隻專注於幾個黑色系品種上。

事實上,能夠與H私募公司管理資金規模相當、且存活時間超過三年的公司確實不多。H公司是一家典型的產業背景私募,股東為一家焦化廠的老板。正是由於有深入的產業的背景,H私募公司在期貨市場上才能夠把握較准確的投資機會。

一位不願具名的私募公司高管告訴《証券日報》記者,據不完全統計,不管是以有限責任公司、有限合伙期貨基金,還是以“期貨工作室”名義的期貨私募,整體數量不超過5000家,而這其中隻有不到1000家公司有實際業務開展,且其生存狀態並不樂觀。

據記者了解,一般來說,一家私募每年的經營成本應當在200萬元以上,目前私募向投資者收取的管理費和通道費加起來如果按照2%計算,管理資金規模應當在1億元以上﹔而實際情況是,80%的期貨私募管理規模在1億元以下,1億元至2億元的期貨私募基本掙扎在“溫飽線”上。

具體而言,這200萬元成本包括場地租金、基金經理的資料費、產品通道費、第三方外包費用等。其中,找券商或期貨公司支付通道費用較高,基金經理的“聘用”費用也較高。

一家專注於服務私募的第三方機構人士告訴記者,目前公司90%以上的私募客戶都未有實際業務開展,大多數公司都是入不敷出。即便是這種情況,仍然有很多機構熱衷於“保殼”,或繼續申請私募備案,其目的在於等待私募牌照待價而沽。

“目前我們幫私募出具的內控制度、法律意見書、盡調報告等一套法律服務,收費在1萬元至10萬元不等。”這位第三方服務公司人士說,私募公司拿到這些材料后,還需要找券商或期貨公司買一套基金材料,最后,拿著這些材料去中基協網站備案,完成這個流程才算是“保殼”成功。

期貨私募市場四足鼎立

海歸系漸受歡迎

《証券日報》記者日前走進了一家以投資期貨為主的私募公司,在這個佔地200多平方米的辦公區域,員工不過10人。據悉,該公司成立3年左右,發行過三隻產品,從目前收益來看相對一般。

“公司股東是以房地產起家的,對金融投資並不了解,尤其是期貨投資,這與有產業背景、期貨或其他金融公司背景的私募相比,確實沒有競爭力。”這位公司基金經理告訴記者,目前公司還存在募集資金困難、經營成本較高的困境,主要原因在於資管新規對私募機構的發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據了解,業內一般將期貨私募按照兩種情況劃分:一是按照交易策略來區分,例如基本面、技術面、量化等﹔二是按照股東背景來劃分,這就呈現出“四足鼎立”格局,即:期貨系、產業系、金融系和其他系私募。

“按照股東背景來劃分期貨私募是其特殊性導致,雖然期貨市場發展迅猛,但市場規模並不高,期貨私募容量還較小。”固利資產董事長王兵告訴《証券日報》記者,很多衍生品工具還不夠豐富,期貨市場波動幅度又很大,所以大部分機構都是相關業內人士建立的基金。

私募排排網相關人士告訴記者,按照期貨系、產業系、金融系和其他系私募分類,雖然還不足以將期貨私募分類整體明細化,但也相對准確。不過,當前還有一類應當提及,即海歸系私募,這類私募機構的主要特征是量化CTA,其影響力正在逐漸增強,受到不少投資者追捧。

不過,也有業內人士指出,按照交易策略劃分也能夠體現出期貨私募的特征。天津祈福投資董事長韓偉表示,從操盤策略劃分來看,可將期貨私募分為基本面、技術面和量化等類別。因為資金來源和股東背景總是多變的,而從交易策略的角度來劃分,一般情況下由於操盤經驗、習慣及專業性角度考慮,大多數私募隻按照量化、多頻、基本面等操作。

管理規模參差不齊

超10億元私募屈指可數

據記者走訪了解,目前期貨私募機構數量相對較多,而在管理規模上也參差不齊,超過10億元的期貨私募機構算是在業內排名居前,規模在5億元至10億元的算是第二階梯,規模在1億元至5億元的算是第三階梯,規模在1億元以下的基本處於“保殼”狀態。

中基協日前公布了私募基金管理人登記及產品備案情況,數據顯示,截至今年4月底,已登記的私募基金管理人有23559家,較3月份增長0.68%﹔已備案私募基金72500隻,環比增長2.06%﹔整體管理基金規模為12.48萬億元,環比增長3.72%。 雖然報告未對期貨私募更多詳細的說明,但從私募基金整體管理規模上可見一斑。

中基協數據顯示,截至今年4月底,已登記私募基金管理人管理基金規模在100億元及以上的有222家(含股票、債券等),管理基金規模在50億元至100億元的有268家,管理基金規模在20億元至50億元的有645 家,管理基金規模在10億元至20億元的有827家,管理基金規模在5億元至10億元的有1057家,管理基金規模在1億元至5億元的有4170 家,管理基金規模在0.5億元至1億元的有2193家。

“期貨市場是一個小眾市場,目前整個市場保証金規模將近6000億元,對於一個期貨類私募而言,上規模明顯要比權益類私募難。”興証期貨資管部總經理夏威告訴記者,目前管理規模超10億元的期貨私募相對較少,絕大多數的期貨類私募管理規模都不超過5億元。

私募排排網相關人士向《証券日報》記者表示,由於期貨市場的資金存量有限,與股市的資金存量相比較少,這就注定了期貨私募的管理規模難以擴大到20億元以上。另外,在交易制度方面也存在一定原因,例如期貨市場有限倉制度,單個賬戶持倉達到一定量后就不能再開倉,且要向交易所報告持倉動機﹔高頻交易對盤口的交易量很在意,這也限制了部分私募規模擴張﹔期貨主力合約每年都會更換三次,有色金屬每年更是會有十幾次的換月,持倉過重導致在移倉的過程中有可能會遇到逼倉風險等。

“期貨交易的高風險性,注定了不合適普通投資者參與。”該相關人士說。不過,從實際產品業績來看,規模在1億元以下的未必全部是在“保殼”狀態,規模在1億元左右、年化收益能夠保持在30%以上的期貨私募產品還是存在的。整體來看,規模超過20億元的期貨私募機構鳳毛麟角,規模在10億元以上的也屈指可數,大部分期貨私募管理規模在2億元以下。

私募市場不乏傳奇故事

整體業績難言樂觀

雖然私募市場不缺乏傳奇故事,但期貨私募的戰績卻不夠樂觀。深圳一位期貨私募人士告訴《証券日報》記者,期貨私募主要是在期貨公司資產管理業務管理規則實施后逐步發展起來的,由於期貨是一種風險管理工具,天然具備杠杆性和雙向交易功能,期貨交易的盈利比例相對較低,期貨私募的生存和發展相對較難。

根據私募排排網向記者提供的報告來看,據不完全統計顯示,期貨私募產品實現正收益的數量佔總產品數的比例來看,在行情最明顯時,比例也隻有75.8%,依然有四分之一的產品未能獲得正收益﹔統計數據顯示,最糟糕的月份是2016年1月份,當月隻有27.20%的期貨私募產品獲得正收益。2016年1月份至2018年4月份統計數據顯示,獲得正收益的產品隻有52.55%。也就是說,在過去的28個月中,有將近一半的產品未能獲得月度正收益,可見期貨私募管理業績並不樂觀。

銀河期貨財富中心總監陳翰洵表示,私募機構發展除了業績之外,當前的生存業態也比較困難。“期貨私募普遍遇到的難題是募資難問題,資金方都認為投資期貨風險太高,結構化產品又存在監管制約。此外,期貨私募還缺乏專業的交易人員,缺乏專業的運營人員。”

期貨私募市場經歷了將近10多年的發展,目前主流方式有兩種,一種是通過募集資金成立投資管理公司,一般由期貨經紀公司、期貨公司離職高管或資深交易員發起成立﹔另一種則往往不成立公司,在期貨公司裡租幾個房間就成立了團隊,稱之為“期貨工作室”。多位業內人士告訴記者,未來后者將會逐漸消失。

韓偉表示,很多期貨私募包括一些“期貨工作室”都有通過有限合伙制的形式成立期貨私募基金的准備。但是,目前期貨私募是否會大規模復制有限合伙人模式還需要觀察,期貨私募的陽光化之路或許還有一段路要走。(王寧)

(責編:覃博雅、董菁)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