瀚葉股份召開重大資產重組說明會 回應高估值質疑

人民網上海6月9日電 (記者夏曉倫)6月8日,“瀚葉股份擬38億收購量子雲100%股權”的重大資產重組說明會在上交所召開。會上,來自瀚葉股份和量子雲的管理層成員、瀚葉股份獨立董事等正式介紹了公司和交易標的的經營情況。
同時,負責此次交易的券商、會計事務所、評估機構、律所等相關人士就本次重組估值合理性和量子雲持續盈利能力等問題與參會媒體進行了深入溝通,並就市場關注的內容進行公開解釋說明。
說明會現場。(人民網記者 夏曉倫攝)
38億估值是否合理?
回應:綜合多方因素確定 並非簡單以粉絲單價估值
瀚葉股份自披露本次重大資產重組預案以來,市場多方關注,聚焦最多的還是“38億估值合理性”的問題。對此瀚葉股份方面給出了回應。
瀚葉股份實際控制人、董事長沈培今表示,本次交易估值系以具有從事証券期貨相關業務資格的評估機構出具的預估值確定,綜合考慮了國家宏觀經濟政策、產業政策、量子雲所處行業的行業政策、區域政策、業務的市場前景、業務快速發展情況、歷史財務數據、標的公司管理層對未來的業績預測等等因素,以淨現金流折現的方法得到的結果。
沈培今還表示,估值的方法不是媒體或網友想象的那樣,以粉絲單價估值來確定。
他認為,一般而言,對業務模式單一和盈利預期不明朗的獨立運作自媒體進行評估,有部分市場人士採用單位“粉絲”價值進行估值,但這種方法存在兩大缺陷:“粉絲”的價值是“粉絲”與微信公眾號之間內容和信息傳遞渠道的價值,受承載“粉絲”的公眾號品質、粉絲群體的異質性等多因素影響,不能可靠量化﹔根據單位“粉絲”價值進行估值,未考慮運營者的運營模式、業務規模、業務發展情況、客戶關系、管理能力、盈利能力等因素,不能全面反映運營的價值。
50人編輯團隊管理981個公眾號?
回應:內容創作人員遠遠超過50人
在瀚葉股份披露預案后,市場對量子雲50人編輯團隊操作981個公眾號提出質疑。對此,瀚葉股份的獨立財務顧問民生証券和量子雲方面解釋了微信公眾號等新媒體生態下規模生產的共有模式。
據民生証券董事副總經理拜曉東介紹,為適應主營業務的發展,量子雲建立了以編輯運營、媒體銷售及產品研發為核心的員工隊伍。2016-2017年末,量子雲編輯人員分別為16人、50人,佔比分別為31.37%、43.38%﹔銷售人員分別為8人、20人,佔比分別為15.69%、17.39%﹔研發人員分別為10人、15人,佔比分別為19.61%、13.04%﹔三類人員合計佔比分別為66.67%、73.81%。
拜曉東還介紹,與傳統媒體一樣,量子雲編輯團隊由自己撰寫、編輯創作、社會來稿、廣告投放等四部分組成。稿件大部分為原創或編輯創作﹔為滿足稿件的需求,量子雲建立了社會作者投稿機制,廣泛接收社會人士的稿件作品﹔為培養優秀的內容創作人才,量子雲與武漢大學文學院、華中師范大學新聞傳播學院、華中科技大學人文學院簽訂人才培養協議,設立了人才孵化基地,為量子雲的社會投稿建立了廣大的市場基礎。可以看出,內容創作的人員遠遠超過了50個人。
量子雲董事長兼總經理紀衛寧則表示,為了提高工作效率,優化運營模式,量子雲研發了文章發布管理系統,自動化的運用很大程度上降低了量子雲大量公眾號生產發布的壓力。同時,在管理上制定了嚴格的《內容發布管理制度》,嚴禁編輯團隊在創作中抄襲、洗稿等侵犯他人知識產權的行為,一旦發現,嚴肅處理﹔與社會投稿的作者簽署了《聲明》,確認文章的知識產權並獨家授權量子雲於網絡上傳播。
“強化內容審核和信息把關機制,符合主流價值觀的內容才是新媒體矩陣長久發展的基石。”紀衛寧說。
量子雲持續盈利能力存疑?
回應:與現有業務深度融合 拓展盈利空間
在新經濟新業態下,新媒體行業獲得了快速發展,但由於大多數新媒體公司非上市公司,個體的盈利模式及盈利能力外界也存在一定質疑。媒體說明會上,紀衛寧也就公司的持續盈利能力進行了說明。
紀衛寧表示,量子雲作為較早從事微信自媒體運營及推廣的企業之一,經過長期積累,旗下微信公眾號具有較強的粉絲基礎,量子雲推廣范圍及影響力具備行業領先優勢,下一步量子雲自身會在產品細分領域、用戶需求領域其他業務整合等多方面進一步完善,精准投放文章實現產品推送的針對性,提高單一受眾收益。
此外,量子雲與上市公司娛樂產業鏈深度融合,是未來拓展新業務合作模式的戰略安排。量子雲和上市公司現有業務如游戲、影視、綜藝等具有高度相關性,均專注於內容生產,在本次重組完成后,上市公司可以進一步推進IP資源和營銷渠道的整合。
瀚葉股份副董事長、總裁孫文秋表示,公司旗下數舟數據專注於利用大數據、人工智能等前沿技術,獲得更精准的用戶畫像,可進一步深度挖掘用戶需求,生產更加豐富的文化娛樂產品,提供定制化的粉絲服務,有效維護用戶粘性,實現精准投放,提升轉化率,為上市公司帶來更多的盈利模式與持續的盈利空間。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相關新聞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