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米到底賺不賺錢?小米發行CDR估值或達800億美元
![](/img/2020wbc/imgs/icon_type.png)
6月11日凌晨,証監會官網披露了小米集團(以下簡稱小米)發行CDR(中國存托憑証)招股申請書。6月7日,証監會正式發布《存托憑証發行與交易管理辦法》之后,小米即就發行CDR向証監會正式提出申請。同一天,小米還通過了在香港的上市聆訊。
招股書披露,中信証券為本次發行的保薦機構及主承銷商。此前有傳聞稱小米已敲定基石投資者,不過,有接近小米IPO項目的中介人士向《証券日報》記者透露,目前尚未敲定任何基石投資者。
小米到底賺不賺錢?
証券專家指出,看新經濟和互聯網公司是否盈利,不能單純隻看公司淨利潤。最重要的是看“經營利潤”和“經調整經營淨利潤”,這兩個數字,可以排出財務會計等干擾性因素,從本質上看出公司的真實經營情況。
此前小米在香港IPO披露了其2017年經營利潤為122.1億元,經調整經營淨利潤為53.6億元,淨利潤為虧損438.9億元,引發投資者關注。
《証券日報》記者注意到,此次CDR招股書小米新增加了“公司扣除非經常性損益后歸屬於母公司普通股股東的淨利潤”為39.45億元,以及經調整經營淨利潤為53.6億元。
業內人士指出,港股招股說明書披露的經調整經營淨利潤,是扣除了前述優先股公允價值變動損失、投資項目公允價值變動、股份支付費用及無形資產攤銷等的影響,小米2017年的經調整經營淨利潤為53.6億元。此外,由於中國企業會計准則和國際財務報告准則編制的財務報表在營業成本核算方面存在差異。港股披露小米2017年營業成本為994.7億元,毛利率為13.2%,而根據中國企業會計准則小米營業成本則為964.8億元,毛利率為15.8%。
目前披露的小米CDR招股書還只是申報稿,具體發行方案、CDR發行價格、募集資金數額等信息還未公布。不過招股書披露了本次募集資金的三個主要方向:研發核心自主產品、擴大並加強IoT及生活消費產品及移動互聯網服務(包括人工智能)等主要行業的生態鏈,以及全球擴張。值得注意的是,全球擴張擬投入資金佔比達40%。
近年來,小米國際化程度日益加深,2015年、2016年、2017年和2018年第一季度,小米海外市場的銷售額分別為40.56億元、91.54億元、320.81億元和124.7億元,佔公司總收入的比重分別為6.07%、13.38%、27.99%和36.24%。目前小米手機已進入了74個國家和地區,在14個海外國家和地區進入了市場前5名。
未敲定基石投資者
招股書顯示,小米成立八年來,經歷了五輪融資,融資金額累計超14億美元。目前,SmartMobileHoldingsLimited和SmartPlayerLimited為公司控股股東,雷軍通過境外設立的信托成為小米實際控制人,擁有公司57.9%的投票權。
此前市場上有傳聞稱,小米已確定基石投資者人選,為數家重量級國際投資機構和國資,或包括GICPrivateLimited(新加坡政府投資公司)和中國人壽。不過,有接近小米IPO項目的中介人士向《証券日報》記者透露,目前投資人尤其是基石投資者“入圍”競爭激烈,給出的估值普遍在750億美元至850億美元之間,已經有一批機構給出超過800億美元的估值,不過目前尚未敲定任何基石投資者。
在港股發行中,基石投資者已經成為一種慣例,主要是指申購公司股票的機構投資者,並願意接受6個月至12個月的股票鎖定期,主要包括銀行、保險公司、對沖基金、主權財富基金、養老金等大型機構投資者、大型企業集團以及知名富豪或所屬企業等。經濟學家宋清輝對《証券日報》記者表示,在某些IPO中,為保証股票發行順利,引入基石投資者已成為一種慣例。引入基石投資者對於上市企業來說也有較大好處,它是一個“穩定劑”,有助於給市場帶來了信心。
“雖然小米對外宣稱尚未敲定任何基石投資者,但從目前的監管層希望幫助阿裡巴巴和小米發行CDR的情況來看,主權財富基金、養老金等機構有望成為基石投資者。目前,投資人尤其是基石投資者入圍競爭激烈,成為基石投資者並不容易。其中資金實力是一大門檻,同時還要能夠認購大量股票,並承諾在一定期限內不拋售股票。CDR基石投資者的股票鎖定期很可能至少為一年時間,符合如上要求的機構其實並不算多。”宋清輝表示。
小米剝離金融業務 或為上市埋伏筆
目前,小米金融已拿下券商、銀行、保險經紀、第三方支付、網絡小貸、商業保理等多塊金融牌照
首家獨角獸CDR來了!日前,証監會披露了小米集團公開發行存托憑証招股說明書。從文件來看,小米CDR的保薦機構為中信証券,擬上市地為上交所﹔H股上市由高盛、摩根士丹利以及中信裡昂証券聯合保薦。CDR募資主要用於研發核心自主產品,擬投入資金佔比30%﹔擴大並加強IoT及生活消費產品及移動互聯網服務(包括人工智能)等主要行業的生態鏈,擬投入資金佔比30%﹔全球擴張擬投入資金佔比40%。
值得關注的是,小米正在剝離金融業務。實際上,早在小米集團向港交所遞交的招股說明書中,已經披露了將金融板塊拆分獨立的消息。而據此次的CDR文件顯示,截至招股說明書簽署日,小米的金融相關業務均已重組至小米金融,小米金融為小米集團的全資控股子公司。但基於未來業務發展規劃,集團擬採用股權激勵的方式將小米金融作為獨立運營主體逐步剝離。
1
小米金融牌照較齊全 業務層面仍有發展空間
資料顯示,小米集團從2015年開始涉足互聯網金融業務。CDR招股說明書顯示,小米從事的互聯網金融業務涵蓋供應鏈融資業務、互聯網小額貸款業務、支付業務、理財產品分銷業務、互聯網保險服務等。
公開數據顯示,2018年第一季度,小米金融的收入及稅前淨利潤佔小米集團的比例分別為0.90%和不足0.22%。截至2018年3月31日,小米金融總資產佔小米集團的比例為13.55%。
雖然業務佔比和利潤貢獻並不算大,金融布局起步時間與BATJ相比也較晚,但是在相關牌照獲取上卻一點也不含糊。據了解,小米目前已拿下券商、銀行、保險經紀、第三方支付、網絡小貸、商業保理等多塊金融牌照。
蘇寧金融研究院互聯網金融中心主任薛洪言對《証券日報》記者表示,就公開披露的資料看,小米集團將金融業務定位於鐵人三項中“互聯網服務”眾多條線中的一環,只是與內容產品、娛樂產品、效能工具等並列,從資產和營收佔比看,金融條線也只是佔據很小的比例。從小米目前的戰略布局看,硬件仍然是所有業務的核心支撐點,硬件領域的市場競爭依舊激烈,金融業務暫時仍處於補充和輔助地位。
“小米的金融布局,牌照比較齊全,但業務層面仍有很大空間,某種程度上與其在集團內的地位及所獲取的資源是相關的”,薛洪言認為,將金融業務獨立拆分出來,並未切斷小米金融與小米生態的聯系,同時在戰略、運營、資源投入等方面更加獨立,或將大大釋放金融條線的戰斗力。此外,從集團中拆分金融業務,也是互聯網巨頭的一貫做法,為后期的獨立融資和上市埋下伏筆。
2
擬採用股權激勵 向管理層等授予期權
小米CDR招股書顯示,截至招股說明書簽署日,小米的金融相關業務均已重組至小米金融,小米金融為小米集團的全資控股子公司。基於未來業務發展規劃,小米集團擬採用股權激勵的方式將小米金融作為獨立運營主體逐步剝離。擬採用的股權激勵計劃將向雷軍、小米金融管理層及核心員工授予小米金融期權,該激勵計劃已經董事會審議通過並獲得全體股東的同意。
在經營風險方面,招股說明書顯示,小米金融仍處於發展早期,公司難以保証小米金融未來對小米集團是否會更加重要,尤其是當小米金融的發展速度超過小米集團時。總體而言,小米金融對小米集團越重要,則小米金融的剝離預計對公司財務報表產生的影響越大。此外,小米金融的核心業務與小米集團不同。隨著小米金融業務日漸成熟,公司難以保証小米集團與小米金融的持股員工及期權持有人的利益始終保持一致。
同時,由於小米金融重組,截至招股說明書簽署日,小米集團向小米金融集團分別提供約8.3億美元及2.99億元人民幣的小米金融重組貸款。通過運作小米金融期權計劃,公司預計小米金融未來將不再為小米集團的控股子公司。為規范小米金融未來與小米集團之間的交易,維護投資者權益,公司與小米金融簽訂了框架協議,就未來三年(2018年-2020年)的交易限額進行了約定。
根據協議的約定,未來三年,小米集團為小米金融提供的金融服務(包括借款及其他信貸和擔保服務,以及結算服務、承兌票據、委托貸款、信托貸款、信用証、資產支持証券及融資、財務及融資咨詢等,但不包括小米集團就小米金融重組為其提供的一次性重組貸款)的最高金額上限分別為人民幣127.70億元、149.50億元和145.50億元。此外,小米集團與小米金融亦就營銷服務、全面支持服務、支付結算服務等設定了最高交易限額。
小投票
小米的估值已經傳出多個版本。第一種按硬件企業計算市盈率,拿走了全球智能手機86%總利潤的蘋果市盈率還不到20倍。如此折算下來,小米的估值將隻有可憐的一百多億美金。第二種是按照亞馬遜這類互聯網企業定價。這也是雷軍所希望看到的,亞馬遜的市盈率超過了200倍。按照這個比例算下來,小米的估值將超過千億美元。第三種是用戶價值估算法。按照這個算法,小米目前1.9億月活躍用戶,單個用戶價值如果漲到600美元,市值差不多為1140億美元。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相關新聞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