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

從企業高管到高原造茶人:40歲的我,為什麼要折騰一次?

2018年06月20日16:54 | 來源:人民網-產經頻道
小字號

提及四川省鄉城縣,或許很多人並不熟悉。但如果提起大名鼎鼎的稻城亞丁,可能很多熱愛旅行的人都聽過。從稻城亞丁向西驅車100多公裡就是鄉城縣。由於接壤稻城,鄉城也擁有媲美稻城的壯美風光。

四川鄉城

歷史上,這個高原小縣城為白狼羌地,唐屬吐蕃,在藏語名為“卡稱”,寓意“手中之佛珠”,因其縣境內碩曲河由北而南縱貫全境,像一根絲線把座落在沿河兩岸的白色村寨連在一起,猶如串串佛珠,故名。如今,隻有3萬人口的鄉城是四川甘孜藏區半農半牧縣,同時也是國家級貧困縣,藏民們世世代代在這裡守著高原,以青稞為食、放牧為生。

2015年,一位名叫潘文俊的重慶人因為一次藏地旅行偶然來到鄉城之后就再也沒有離開。日后,潘文俊和他一手打造的鬆稞茶讓他、還有鄉城藏民們的生活軌跡自此改變。

懷揣初心:農村赤腳醫生家庭走出來的企業高管

今年44歲的潘文俊出生於重慶萬州一個農村赤腳醫生家庭。自幼受家庭環境熏陶,潘文俊早早就對醫療健康產生了興趣。同時,經歷過貧困生活的他也打小埋下了一個念頭:將來有一天要通過自己的所學所長去帶領貧窮地區的老百姓致富。

潘文俊

1993年,19歲的潘文俊考入四川大學,攻讀工商管理專業。雖然這並不是自己最感興趣的方向,但進入醫藥行業的願望始終藏在心底。1997年,潘文俊大學畢業后放棄了去大學教書和進入事業單位的機會,而是選擇進入了重慶市一家制藥企業,從此實現心中所願,開始踏足醫藥行業。

十幾年間,從初創性企業到上市公司,從民企到國企,潘文俊從一個醫藥行業的普通人員慢慢蛻變為一名職業經理人。一路走來,雖然事業如日中天,但已近不惑之年的潘文俊總感覺人生缺少點什麼。

結緣鄉城:一場改變人生軌跡的藏地旅行

2015年,40歲的潘文俊做了一次藏地旅行。旅途中,他無意中來到了鄉城。在潘文俊眼裡,鄉城給他的印象是海拔高、人少、偏僻、艱苦,但又是一片資源豐富的淨土:有許多天然的有特色的珍稀植物,比如鬆茸和黑青稞,這些植物都有很高的醫學價值,但在地處窮鄉僻壤的鄉城,這些在潘文俊看來都是寶貝的原材根本不可能被深度挖掘利用。

初到鄉城的潘文俊

懷揣年少初心的潘文俊突然知道自己想做什麼了:他要回到農村,搞生態農業,帶領一方百姓致富。他要折騰一次,給40歲以后的人生留一件有意義的事情。

扎根高原:打造鬆稞茶助農扶貧

下定決心的潘文俊辭去了在城市裡令人艷羨的高管職務,自此留在了鄉城縣,開始了他的折騰。通過思考和仔細研究,潘文俊計劃利用當地的特色產品鬆茸和黑青稞做一種更有附加值、更有創收效應的產品,幫助鄉城農民脫貧致富。

隨后,潘文俊組織起了創業團隊,開始著手產品研發。經過反復的實驗和努力,潘文俊的團隊終於以鬆茸和黑青稞為原料,研發出了第一個產品——鬆稞茶,並在2015年獲得了國家發明專利產品証書。緊接著在2016年,潘文俊就和鄉城縣人民政府簽訂戰略合作協議,以招商引資的形式進入鄉城,同年9月開始建廠。歷經設備調試和試驗生產,2018年,潘文俊的鬆稞茶終於正式投產。

潘文俊和藏民一起採摘鬆茸

投產之后潘文俊要解決的第一個問題就是銷路。對於地處高原、人口隻有區區3萬的鄉城來說,地方市場著實有限,他需要有更大的市場和更有力的銷售渠道。恰逢此時,在四川尋找特色農產品、深入開展電商扶貧的蘇寧易購中華特色館運營團隊無意中發現了鄉城鬆稞茶這個扶貧產品,很快就聯系到了潘文俊。這對潘文俊來說,無疑是雪中送炭。其后不久,蘇寧易購在鄉城設立直採基地,鬆稞茶很快就上線蘇寧易購中華特色館四川館,開始走向全國市場。

這僅僅是開始。繼上線蘇寧易購中華特色館四川館之后,鬆稞茶又隨即被蘇寧易購推上了更大的平台——央視。在蘇寧易購的推薦申請下,6月18日,央視財經頻道“厲害了我的國•618電商扶貧大直播”走進了鄉城,潘文俊一手打造的鄉城鬆稞茶作為地方特色產品被央視推介,瞬時傳遍大江南北。

蘇寧易購攜手央視助力鄉城鬆稞茶走出高原

蘇寧易購助力:我要做一件大事情

生產步入正軌,宣傳、銷售也有了蘇寧易購的全力支持,鄉城的農民隨之受益。目前,每月通過蘇寧易購中華特色館銷往全國的鬆稞茶可達1000單以上,同時也已經有超過300戶黑青稞種植戶和潘文俊形成了“公司+農戶”的合作方式,通過定點收購,每個種植戶家庭可實現年均增收7000元以上。隨著規模的擴大,未來將帶動超過1000戶貧困家庭種植黑青稞。同時,潘文俊也在當地招聘了35名首批員工,其中絕大部分都來自當地貧困鄉村的藏族年輕人,基本月收入能超過3000元,在當地這已經是一個相當豐厚的收入。

在談及未來時,潘文俊顯得雄心勃勃。他希望在蘇寧易購的支持下,能積聚更多的社會力量,把自己的企業做成鄉城第一家上市公司,推動鄉城的黑青稞產業不斷擴大,讓更多的老百姓通過種青稞脫貧致富。

潘文俊對未來信心滿滿

除此之外,他還計劃在年輕員工裡每年培養10—20名創業帶頭人,他希望這些年輕人能像他一樣扎根鄉城,用自己的雙手支撐起鄉城的明天,在改變家庭生活的同時,去帶動更多的藏區人民改變貧困的命運。

(注:此文屬於人民網登載的商業信息,文章內容不代表本網觀點,僅供參考。)

(責編:覃博雅、董菁)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