捷昌驅動未來遭關稅風險沖擊 美國客戶身份可疑

浙江捷昌線性驅動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主要研發和生產電動推杆、升降立柱、視聽設備、電動辦公桌,電動病床電機等,該公司已於近日通過了証監會發審委的審核,根據公開披露的財務數據顯示,2014年到2016年該公司均實現了業績的快速增長,但是在2017年上半年業績增長卻戛然而止,在營業收入同比增長24.48%的基礎上,淨利潤卻同比下滑了0.48%,毛利率則從2016年的49.86%快速下滑到46.29%,為該公司上市后的業績表現平添了很大風險,更何況該公司面臨的風險,還不僅表現業績數據這一項。
根據招股書披露,捷昌驅動的主要銷售客戶以美國客戶為主,在2017年上半年境外收入佔比高達80%以上,在目前中美針對雙邊貿易糾紛不斷的環境下,捷昌驅動未來面對的稅收政策風險本就不容忽視,且捷昌驅動部分境外客戶經營數據異常、身份可疑,也加大了該公司境外銷售業務真實性的可疑程度。
根據招股書第150頁披露,美國 HAT Contract是捷昌驅動2017上半年的第2大客戶,且該客戶“已經成為了美國市場最大的電動辦公桌供應商之一”,同時“發行人對客戶的銷售金額佔客戶總採購額的比例”已高達100%,也即美國 HAT Contract僅向捷昌驅動一家公司進行採購。類似情形還存在於美國 Ergo Depot(Fully)、美國 Tricom Vision等客戶中。
在招股書中,捷昌驅動將上述客戶作為“直銷客戶”進行核算,也即上述美國客戶向捷昌驅動採購的電子驅動元器件,是用於自行生產加工電動辦公桌產品的;但實際情況若如此,這些客戶就不可能隻採購電子驅動元器件這一種原材料。這令人懷疑,上述美國客戶並非是捷昌驅動在美國產品的最終用戶,實際身份僅僅是經銷商而已,則捷昌驅動在美國的最終實際客戶身份仍然是個謎。
不僅如此,捷昌驅動銷售收入方面的疑點,還不僅局限於境外客戶身上。捷昌驅動在招股書第137頁披露的2017年上半年前五大客戶銷售金額,與招股書第140頁披露的2017年上半年前外銷前五大客戶完全一致、銷售金額合計均為14909.24萬元;但與此同時,招股書第137頁披露“佔當期銷售總額的比重”為48.33%,而招股書第140頁披露“佔營業收入比例”則為48.27%,兩組佔比數據存在差異。
也即,捷昌驅動認定的“銷售總額”與“營業收入”並不一致。
此外,捷昌驅動的子公司財務數據也存在多處矛盾,非常值得關注。跟據招股書披露,捷昌驅動的子公司之一為“寧波海仕凱驅動科技有限公司”,2016年末的淨資產為6607.89萬元,相比該公司2015年末6366.38萬元的淨資產金額,淨增加了兩百萬元以上;在正常的會計核算邏輯下,淨資產的淨增加金額應當與該子公司同期實現的淨利潤金額一致,但事實上該公司在2016年實現的淨利潤隻有158.86萬元、顯著低於同年淨資產增幅。2017年上半年也是如此,2017年6月末該公司淨資產為7026.56萬元,較上年末增加了4百萬元以上,但是同期淨利潤隻有347.83萬元。
存在類似財務矛盾的,還不止“寧波海仕凱驅動科技有限公司”這一家子公司。捷昌驅動的另一家子公司為“浙江居優智能科技有限公司”,在2016年9月發布的招股書披露,截止到2016年1季度末該公司實收資本還僅為2000萬元、淨資產為1081.68萬元,且在2016年1季度虧損了172.48萬元;而根據捷昌驅動最新發布的招股書披露,這家子公司截止到2016年上半年末的實收資本已經為3000萬元,而且2016年全年虧損1348.03萬元,對應2016年第2季度至第4季度虧損金額為1175.55萬元。
由此計算該子公司在2016年末的淨資產應當為1000萬元+1081.68萬元-1175.55萬元=906.13萬元;但事實上,該子公司在2016年末的淨資產高達1135.12萬元,也與前述在正常會計核算邏輯下的數據演算結果,存在數百萬元差異。(陳超 田剛)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相關新聞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