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

互聯網公司迎來第三波IPO潮

鄭志輝
2018年07月19日13:44 | 來源:新快報
小字號

  投資人說:過去投錢孵化的企業 到了收獲的季節

  2018年7月12日上午9時27分 ,原本應該安靜、庄重的香港交易所大廳,滿滿當當地塞進了五六百人,人聲鼎沸,攝影機林立,一起層層簇擁圍繞著中間4隻並排的小鑼,旁邊站著8家公司的CEO,每兩人一隻鑼,每人手上都拿著一隻鑼槌。幾分鐘后,主持人一聲令下,八槌揮動,四鑼齊奏,“當當當當”的聲音回響,發出了比幾天前小米雷軍敲的那隻特大號大鑼更加響亮的聲音。

  內地和香港的証券業界將會長久記得這一天——同日上市公司太多,鑼都不夠用了。

  在港交所放寬上市准則后,港股市場迎來了最凶猛的上市潮。數據顯示,今年上半年,共有19家中資公司登陸港交所,這些佔IPO總量不到兩成的中資公司創造了高達361億港元的募資總額,佔上半年港股募資總額的72%。與IPO火熱形成鮮明對比的是,港股今年百多家新上市公司中,破發率接近85%,被稱為“新經濟五劍客”中的易鑫集團、雷蛇目前股價較發行價均已“腰斬”。大洋彼岸的美股市場也十分熱鬧,今年已有B站、愛奇藝、虎牙直播、優信等中概股赴美上市。

  上市給投資“找下家”

  回顧中國的互聯網發展進程,可以清晰地看到,已經有過兩波上市潮。第一波是2000年前后,以門戶網站和攜程等為代表的信息匹配型互聯網企業﹔第二波是互聯網跟傳統商業結合的互聯網企業,如阿裡巴巴、京東等電商平台。而最新的第三波上市潮,是始於2017年下半年,互聯網保險眾安在線,騰訊旗下閱文集團和易鑫集團在港交所挂牌上市,搜狗登陸紐交所等﹔到今年,粗略統計已有包括美團點評、愛奇藝、平安好醫生、同程藝龍、獵聘等在內數十家互聯網公司提交上市申請,奔赴二級市場。

  數據顯示,截至今年7月上旬,除了已上市或處在上市前夕的中資股,目前港股市場上,正在接受聆訊的中資股數量已進一步增至近60家,其中互聯網公司佔比不少。

  某基金人士表示,近期互聯網公司密集上市,主要是因為互聯網公司背后投資主體的存續期集中到期,需要通過IPO或轉讓實現退出,目前絕大多數互聯網公司及其大股東沒有相應的回購能力,投資方轉而尋求通過IPO實現退出。

  水到渠成的浪潮

  仔細研究這批企業會發現,它們大部分成立於2010年左右,也就是從PC互聯網向移動互聯網轉移的階段。但也有像拼多多、映客、虎牙、斗魚、滬江教育、趣頭條等在2015年之后成長起來的企業,在不超過三年的時間取得的成績遠超之前互聯網發展的任何一個進程。

  在創投圈,大家一般會把3年、7年當作一個檻。公司IPO后,一些老的基金會擇機退出,才有資金投資下一輪的公司,並掀起新一輪的創投熱潮。而在企業方,有分析人士認為,業務做到第7年,可能正面臨自有市場遇到瓶頸,又沒有找到能夠快速增長新市場,團隊很容易軍心渙散,這個時候,把上市作為一個階段性目標,不失為一個好的選擇。其實,這些企業大部分在2015年的時候,受樂視、暴風股價的感召,都曾有沖刺A股的打算。在A股門票難拿的情況下,境外上市成了早期入股風投退出和維持生存的最好方式。

  7月12日,映客CEO奉佑生在敲鐘前一刻對記者說道,“創業九死一生,上市水到渠成。”

  映客投資人金沙江創投合伙人朱嘯虎也在當天表示,互聯網公司上市潮剛剛開始。“過去五年,中國市場投了這麼多錢下去,孵化了這麼多企業,現在逐步到了收獲的季節,一切水到渠成。現在只是一個開始而已,后面還會有更多的公司登陸資本市場。”

  資金緊張與同股不同權

  互聯網企業在香港和海外上市潮的另一個隱藏原因可能是行業流傳已久的一級市場資金緊張問題。有數據顯示,今年一季度,國內VC/PE完成募資規模僅110.3億美元,同比下降74.85%,達到近一年來的最低值。

  高派信息CEO余德指出,在2015年很多母基金都募不齊,更不用說執行基金了,投資機構處於沒錢的狀態。當然,中國整體經濟在去杠杆,在M2的角度,它整個程度上是縮減,資金緊張的狀態更加明顯了。

  朱嘯虎在談到市場上“資本寒冬”的說法時表示,“短期內的起伏很正常。目前整個市場正在洗牌,三四線基金是越來越缺錢了,但是一線基金的錢還是有很多,未來行業會越來越集中化。”

  相比美國納斯達克處在歷史高位的勢能,香港市場的傳統優勢是挂牌門檻低,特別是自今年4月30日起,港交所正式接受尚未盈利的生物科技公司、採取同股不同權雙重架構及尋求第二地上市的企業赴港挂牌上市,為相關公司掃清了“障礙”。

  此外,美股上市費用高昂,文化、語言以及法律也存在差異,不太容易理解中國互聯網公司的故事。而港股市場是全球成熟資本市場之一,資金進出自由。擬上市公司在港股IPO無需排隊,定價不受干預,沒有融資金額的限制,一些新經濟明星企業還有可能獲得進一步的估值溢價。有港股投資人士總結說,從以往經驗來看,新股的首發市盈率水平整體高於恆生指數的市盈率水平,這意味著這是個“喜新厭舊”的資本市場。

  德勤最新分析顯示,2018年下半年,香港市場將有最少5隻、每隻融資額最少100億港元的新股,以新經濟模型運作並與金融服務、科技和消費行業相關的企業登場。

  延伸

  “破發”魔咒存在嗎?

  因為港股沒有市盈率限制,虧損企業也可以上市,加上沒有漲跌幅限制,導致很多定價偏高的公司上市后即出現破發的尷尬。

  數據統計顯示,截至7月9日,今年登陸港股的中資股數量已達22隻,其中有11隻股票(含小米)上市首日即遭遇破發,佔比50.0%。而今年以來在港股市場遭遇破發的股票數量達15隻,佔比68.18%。

  華峰資本CEO陳挺峰認為,破發跟市盈率高也有關系,與內地股市不同,港股80%為機構投資者,20%為散戶,而機構投資者最看重的是現金流,對待公司的市盈率和估值也相對理性。

  日前,港交所總裁李小加回應說:“近期新股的破發是由市場的兩方——供應方和需求方互相博弈出來的價格,仍然反映了市場正常的買賣關系。”

  於是,調低發行價,用“地板價”和“良心價”上市,成為最新一波赴港上市公司的集體選擇。積極運營小米打新的富途証券CEO鄔必偉表示,目前港股市場實際上處於熊市當中,上市公司為了發行成功自然要調低發行價。“大家希望能快速上市,把錢融到,把上市地位確定,后面再看其他的融資機會。”

  映客奉佑生也對記者表示,“其實是我們刻意調低的,本著發行厚道的價格,認為投資者會用腳投票,希望能打破一個破發的魔咒,不要讓大家以為我們是跑來割韭菜的。”

  余德表示,從公司層面看,這一波IPO的企業,盡管還沒有掙錢,但是交易閉環都已經建立,有明確的盈利模式和戰略。一旦上市了,融資通道自然會打開,這樣就可以在二級市場直接募資,而不是隻依靠基金。上市是一個利器,企業一邊也在抓緊做盈利、把控節奏。

  7月12日同時挂牌上市的8家企業中,首日股價表現為六漲一跌一平,映客漲幅一度突破40%,但高開低走,收盤漲10.39%﹔而齊屹科技收盤跌幅為7.01%,成8家企業中首日破發的唯一一家,英恆科技平盤。(鄭志輝)

(責編:丁亦鑫、董菁)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