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

中國品牌向產業鏈上游挺進

韓維正
2018年08月10日07:18 | 來源:人民網-人民日報海外版
小字號

  改革開放以來,中國品牌在兩大領域實現了從默默無名到飛躍發展,那就是家電產業與消費電子產業。這兩個領域,既是市場升級催生出的新興行業,也是中國制造產業升級的先行者。

  在家電領域,美的、海爾、格力等品牌已成為知名家電行業巨頭﹔華為、小米、OPPO/VIVO等品牌,近年來也成長為全球消費電子行業的知名品牌。今年1月,市場調查機構歐睿國際發布了2017年全球大型家用電器品牌份額排行榜,中國海爾以10.5%位列榜首,相當於第二名韓國LG(6%)與第四名美國惠而浦(4.6%)的總和,中國美的以4.1%的份額位列第五。

  而在智能手機領域,中國品牌的崛起則更為人熟知。今年2月,市場研究公司IHS Markit發布了2017年全球手機出貨量數據,華為、OPPO、VIVO、小米僅次於三星和蘋果,分列三到六位。排名前十的品牌中,中國品牌份額達到40%。

  成長於改革開放之初的中國人,或許對這樣的變化更為敏感。上世紀80年代,中國家電市場還是日系品牌的天下,三洋、鬆下、東芝、夏普,都是紅極一時的日本品牌,而今在世界家電品牌前五名中,卻早已看不到它們的身影。至於移動電話,當時的人們恐怕想都沒想過,有朝一日手機市場上每10部手機中就有4部是中國品牌。

  可能有人會說,中國品牌雖然盤子大,但沒有掌握核心技術,“某某核心零部件是進口的”,至多算是組裝工廠。其實這種看法並不准確和全面。

  自主品牌不同於代工組裝,自主品牌背后是系統集成能力,這也是工廠開發工業產品最重要的能力之一。同時,自主品牌還意味著巨大的價值空間。一部64G版本的蘋果8手機,物料成本大約1671元人民幣,但其售價卻高達5000元人民幣。這意味著,一部蘋果手機,其產業鏈上70%的收益,最終歸於系統集成和品牌價值。國產品牌或許沒有蘋果品牌溢價那麼高,但其價值空間廣大卻是值得肯定的。

  當企業憑借系統集成與品牌價值掙了錢,出於降低成本、抵御外部風險的考慮,必然會向產業鏈上游挺進,培育本土零部件供應商,這就帶動了產業鏈上游的發展。

  人們常說的“核心元件”,其技術開發和產業化都需要大量人力、財力、物力投資,錢從哪兒來?下游的大品牌商就是投資主體。像智能手機行業,必須先有華為、小米等品牌在下游的巨大需求,京東方這類上游顯示器企業才會迅猛發展起來。

  可以說,打造品牌,是撬動產業鏈升級的第一推動力。

  因此,對於中國新興產業的成功發展經驗,我們應當認真總結。對於中國企業來說,先做好品牌,再向產業鏈上游挺進,是行之有效的做法。這需要企業做好產品質量控制,繼續提升市場份額,同時要加大對上游技術的持續正向開發,為更長遠發展練好內功。

(責編:易瀟、楊波)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