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

從搶蛋糕到做蛋糕,我國衛星遙感向商業化邁進

付毅飛
2019年01月02日09:41 | 來源:科技日報
小字號
原標題:壯闊東方潮奮進新時代——慶祝改革開放40年·行進

中國資源衛星應用中心主任徐文日前在接受科技日報記者採訪時表示,40多年來,我國衛星遙感技術從跟跑到並跑,數據應用也從依賴進口到自力更生,進而出口至發達國家和地區。如今,中國遙感正在商業化市場中高歌猛進。

無論對國防安全還是經濟社會發展,衛星遙感技術的作用日益凸顯。2018年10月至11月,藏川交界處兩度發生山體滑坡,導致金沙江斷流形成堰塞湖。中國資源衛星應用中心緊急調度高分系列衛星、資源02C星等多顆陸地觀測衛星,用數十景高清衛星影像,為災害應急工作提供了有力支持。

我國衛星遙感技術起步大約比蘇美晚了十年。1975年,我國成為世界上第三個掌握返回式衛星技術的國家。上世紀80年代中期,我國利用該技術,成功發射兩顆國土資源普查衛星,初步滿足了對衛星遙感信息的需求。

當時衛星上搭載的是膠片相機,數據無法下傳,因而衛星飛行半個多月,就要帶著膠片返回地面。由於數據量、觀察能力都很有限,這些遙感數據隻能用於小范圍、特定目標的觀測,無法滿足民用需求。

隨著能將光信號轉換為電信號實現長距離傳輸的CCD相機問世,衛星遙感技術邁進了一大步。1999年我國發射的中巴地球資源衛星01星,首次將該相機用於遙感衛星。“傳輸型數字遙感衛星替代返回式遙感衛星,大大拓寬了遙感應用領域,成為其轉向民用的標志。”徐文說。

上世紀末,我國遙感產業逐步建立。但多年間各單位都是從國外公司購買遙感數據,尤其是2007年開展第二次國土資源調查時,政府採購的數據規模龐大。

雖然當時我國已擁有自己的衛星遙感數據源,但數據質量與國外產品相比頗有差距。另外數據供給數量也無法滿足民用需求。2008年,我國建立了以中國資源衛星中心為主體的陸地衛星集中處理、廣泛分發的體系,但分辨率主要以中低分辨率為主,很難實現商業化應用。

“衛星數量不夠,做不到連續供給,分辨率等方面也不成熟,因此當時國產遙感數據隻能被用戶作為輔助,有用則用,沒有也不指望。”徐文說。

這引起了國家重視。2010年,我國啟動高分辨率對地觀測系統重大專項,其中2014年發射的高分二號,在國產遙感衛星中首次達到亞米級分辨率。目前共有6顆民用高分系列衛星在軌運行。

隨著一批高性能指標的遙感衛星投入應用,國產遙感衛星數據得到了用戶認可,尤其是高分辨率衛星數據從市場佔比幾乎為零開始逐漸提高。徐文說,如今我國中低分辨率數據基本實現自給自足,高分辨率數據已佔到國內市場的85%左右,並進入歐盟等發達國家和地區市場。

不過他認為,中國衛星遙感事業要想真正騰飛,需要從體制機制上進行變革,繼續向商業化邁進。

“早期衛星遙感以公益服務為主,不太注重挖掘數據的商業價值,缺乏對創新積極性的激勵,幾乎是用戶需要什麼就提供什麼。商業化以后機制則完全不同,除了為滿足用戶需求之外,還積極主動挖掘數據的商業價值,擴大市場。”徐文說。

據統計,2017年全球衛星應用產業規模約為2600億美元,遙感僅佔不到1%,商業化程度尚處培育階段。徐文說,遙感衛星以圖像信息為主,對傳輸帶寬要求較高﹔要實現高時間分辨率的動態監測,需要有足夠的組網衛星數量。這兩方面帶來的高成本,制約了商業遙感的發展。不過他認為,隨著微小衛星技術,以及信息、光電等技術的發展,在高時間、空間分辨率前提下低成本實現遙感衛星組網並不遙遠。

2018年12月18日,長光衛星技術有限公司發布了“吉林一號”衛星拍攝的改革開放40年來部分重點地區影像。圖為北京長安街。圖片來源:長光衛星技術有限公司

中國商業遙感已邁出步伐。2015年,我國首個商用遙感星座“吉林一號”發射首星,該項目計劃於2030年完成138顆衛星組網,屆時將具備10分鐘內重訪全球任意地點的能力。2018年初高景一號4星組網,形成我國首個0.5米分辨率商業遙感星座,使國產商業遙感數據水平進入國際一流行列。

“隨著衛星遙感的產品質量提升、應用領域拓寬,大家可以聯合起來共擔成本、創造新的市場應用。”徐文說,“過去是大家搶蛋糕,今后我們要一起做蛋糕。”

(責編:董菁、李昉)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