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

“質量先生”格裡希的中國故事

——記改革開放初期中國國有企業的第一位“洋廠長”

本報駐德國記者 馮雪珺
2019年01月11日07:23 | 來源:人民網-人民日報
小字號

  格裡希之子伯恩特展示父親獲得的中國改革友誼獎章証書。

  本報記者 馮雪珺攝

  制圖:蔡華偉

  ■年邁的“洋廠長”憑自己的實干贏得了工人的尊重,也迎來了武柴效益的提升:主軸承蓋廢品率從50%降到3%以內,柴油機向東南亞7個國家批量出口,年出口量達到5000台,創匯超過百萬美元。

  ■格裡希大刀闊斧地進行工資改革,提高工人績效獎金,逐步改善工人的工作和生活條件,兩年間他自己卻分文未取,僅靠德國退休專家組織發放的生活補助生活。

  35年前,德國發動機制造和鐵芯專家威爾納·格裡希受德國退休專家組織派遣,來到中國武漢柴油機廠(武柴)工作,成為改革開放后中國國有企業的第一位“洋廠長”。在中國企業學習現代化管理流程的摸索階段,格裡希把德國的先進管理模式和自己幾十年的工作經驗帶到了武柴。在他的嚴格管理下,武柴的工作效率明顯提高,產品質量上去了,產品銷路也拓展到東南亞多國,格裡希因此被武柴人稱作“質量先生”。

  2018年12月18日,已去世的格裡希被授予中國改革友誼獎章。

  “父親獲得這枚獎章,我很感動。他已經走了15年,但中國人民沒有忘記他。”格裡希的兒子伯恩特激動地說,父親對中國的情誼從未中斷過,他的家就像一座小型紀念館,滿是父親的中國故事:1985年武漢市人民政府頒發的榮譽市民証書、1994年武漢市人民政府授予的黃鶴友誼獎獎章,還有伯恩特剛領回的中國改革友誼獎章與証書,都被擺放在客廳的展架上。格外引人注目的是一座格裡希的半身銅像。2005年,武漢市人民政府為紀念和感謝格裡希,特意制作了這座銅像並贈送給伯恩特。

  伯恩特說,父親一生和家人聚少離多,是典型的“工作狂”。“我的母親非常了解他——到需要的地方去,盡全力幫助別人,這就是我父親的畢生追求。”因此,當剛退休的格裡希決定去中國時,家人表示了理解與支持。伯恩特說:“原本父親只是作為技術顧問在武柴待兩個月,可是后來他告訴我們,工廠需要他,他要留下來繼續工作兩年。”

  來到武柴的格裡希每天工作16個小時。“父親從來不是一個同事和下屬口中容易親近的人,他對生產細節的監管要求近乎嚴苛,隨時會在車間各個角落巡查。”伯恩特告訴記者,父親用來檢測零件精度的游標卡尺、吸查機器內是否有鐵渣的吸鐵石和檢查機器是否臟污的白手套時刻不離手,被武柴工人敬畏地稱為“老廠長的三件寶”。他要求廠裡的員工愛護產品就像愛護自己的孩子一樣,對待機器零部件要像對待雞蛋一樣輕拿輕放。就算休假回德國,廠裡的事情依舊挂在格裡希心上。

  格裡希大刀闊斧地進行工資改革,提高工人績效獎金,逐步改善工人的工作和生活條件,他自己卻分文未取,僅靠德國退休專家組織發放的生活補助生活。

  年邁的“洋廠長”憑自己的實干贏得了工人的尊重,也迎來了武柴效益的提升:主軸承蓋廢品率從50%降到3%以內,柴油機向東南亞7個國家批量出口,年出口量達到5000台,創匯超過百萬美元。

  伯恩特說,離開中國后,父親依然關注中國,為中國的發展感到欣喜。2000年,81歲高齡的格裡希最后一次訪問中國,仍在為促進德中兩國的技術交流而努力。伯恩特向記者展示了一份密密麻麻寫滿4頁紙的表格,這是格裡希為自己列的一張編年表,記錄著1984年至2000年期間他訪問中國的細節。

  “世界上沒有一個國家能夠像中國這樣,在短短40年間取得如此驚人的發展成就,這與中國的改革開放密不可分。我的父親曾在這個偉大國家的發展中留下他的印記,我們深感榮幸。”伯恩特說,慶祝改革開放40周年大會上給他留下最深印象的,莫過於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對構建開放型世界經濟的堅定支持,“中國將改革進行到底,這一定是我父親最願意聽到的事”。

  (本報德國布赫霍爾茨電)

(責編:杜燕飛、王靜)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