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

專訪忽培元:《鄉村第一書記》是一部當代的《創業史》

記者 杜燕飛
2019年01月22日15:05 | 來源:人民網-產經頻道
小字號

“我首先是一位真實的生活者,扮演著生活的角色。但我又用作家的眼光來審視、感受生活﹔我不是站在船上、岸邊看大海的人,而是在大海裡游泳感受大海的人。”這段話,作為中國作家協會會員、全國傳記文學創作與研究專家指導委員會委員、中國傳記文學學會副會長、國務院參事的忽培元不止一次的說過。

從高中畢業在陝北農村插隊並擔任了幾年大隊書記和聯隊書記,到擔任縣市公務員,到省黨政機關工作,再到國務院參事,忽培元絲毫沒有斷開同鄉村的生命臍帶,也始終沒有放棄文學創作。

2018年底,忽培元新作《鄉村第一書記》面世。本書講述了第一書記白朗帶領干部群眾腳踏實地破解一個又一個難題,保衛綠水青山,建設美好家園的創新實踐,描繪文化復興與經濟繁榮的農村新面貌,演繹跌宕生動的典型活劇,譜寫了鄉村振興的美妙華章,堪稱新時代的《創業史》。

冬日的一個陽光明媚的下午,記者見到了這位社會工作與文學創作兩不誤的官員、作家,聽他講述自己與《鄉村第一書記》的故事……

忽培元新作《鄉村第一書記》。

新時期《我們村裡的年輕人》

黨的十九大以來,黨中央和政府提出並大力推進脫貧攻堅和鄉村振興戰略。之后,“鄉村第一書記”這個新時代新角色開始出現在人們視野中,逐步成為社會關注焦點人物和熱門話題之一。

在江蘇、安徽、海南、貴州、四川、甘肅、新疆等貧窮落后鄉村,忽培元看到和聽到了大量駐村干部和鄉村第一書記的親切英姿和感人事跡。他們一批又一批深入下去,繼承發揚黨的密切聯系群眾的好傳統,不忘初心,牢記使命,舍家入村,駕轅拉車,在各種預想不到的困難中艱難跋涉,鍛煉成長。

“小說表面上是反映農村建設的,圍繞扶貧攻堅和鄉村振興展開的。其實背后有一個很重要的節點,也是這部小說的深遠意義——在新的歷史時期,我們怎樣培養年輕的黨員干部?通過哪個渠道最有效?這部小說回答了這個問題。”忽培元告訴記者。

忽培元指出,本書的內容與上世紀50年代上映的影片《我們村裡的年輕人》具有相似性。《我們村裡的年輕人》表現了一群生龍活虎、朝氣蓬勃的年輕人,用自己的勞動和愛情譜寫新生活的贊歌。而本部作品講述了以白朗為首的青年黨員干部,在復雜矛盾下,在各種困難面前,經受各種磨練、鍛煉成長的故事,展現了一群很有活力、與人民群眾休戚相關、同呼吸共命運的青年黨員干部的形象。

“改革開放以來,描寫正面的黨員干部形象的作品並不多,而白朗的形象比較完美、理想化,刻畫了新時期《我們村裡的年輕人》的形象,展現出時代在招呼、人民在召喚的青年干部形象,具有重要的現實與時代意義。”他說。

正如忽培元在《鄉村第一書記》后記裡寫到的那樣:“鄉村第一書記,他們不僅成為了脫貧攻堅和鄉村振興中一支強大勁旅,更是新時代培養造就千百萬優秀黨政人才的重要有效途徑。他們在農民群眾的眼裡,已成為新時代最可愛的人。他們的事跡與業績,如同天幕上繁星閃爍,耀眼奪目,充滿詩畫意。”

《鄉村第一書記》作者忽培元。

新時代的一部《創業史》

忽培元表示,這麼多年,自己幾乎跑遍全國各地農村,特別在老少邊窮地區,走訪了大量貧困村和貧困戶,體會到了貧困群眾、特別是青年農民渴望過上文明富裕生活的迫切願望。同時,也見到不少從井田制取消時就形成的文化底蘊深厚的活化石般的古村,卻令人悲嘆地走向衰落。

那麼,在世界城鎮化的浪潮沖擊之下,中國應該走怎樣的城鎮化道路?是否像歐美、日本那樣,放棄農村?還是走一條具有中國特色的城鎮化道路?

黨的十九大報告中指出,實施鄉村振興戰略。要堅持農業農村優先發展,按照產業興旺、生態宜居、鄉風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總要求,建立健全城鄉融合發展體制機制和政策體系,加快推進農業農村現代化。

忽培元認為,振興農村戰略的提出,實際上是對中國城鎮化建設進程的一種糾偏。“改革開放40年來,我們把重心放在城市,忽略了農村發展。城鎮化過程中擠壓農村,大量的農村富余勞動力涌入城市,給城市帶來諸多問題﹔同時,大量空殼村的出現,農村傳統文化正在消失。在這樣的情況下,如何在農村的衰落與復興中成就一番事業,擺在了我們每一個人的面前。”

在忽培元看來,白朗帶領干部群眾,解決了一道又一道的難題,克服了看上去不可能克服的困難,帶領上牛灣村乃至周邊八個村的群眾擺脫貧窮、走上致富的道路,正是回答了中國要走一條具有中國特色的城鎮化道路。

“正如習近平總書記所說的那樣,我們要提升城市,合理布局城市群﹔振興鄉村,把鄉村建設成為宜居的、具有現代化色彩的美好家園,推進農村現代化進程。”他說。

忽培元表示,在這一過程中,如何既要保護生態又要發展經濟?如何讓經濟發展與環境保護協調發展?如何讓五大發展理念協調發展?這部小說裡白朗帶領群眾保衛綠水青山,建設美好家園的創新實踐,正是黨的十九大以來新發展理念的一個成功范例。

有評論認為,這與柳青的《創業史》有著異曲同工之妙。《創業史》以梁生寶互助組的發展為線索,表現了中國農業社會主義改造進程中的歷史風貌和農民思想情感的轉變。而《鄉村第一書記》展示了以白朗為代表干部群眾在農村振興中成就的一番事業,可以說是新時代的一部《創業史》。

忽培元在甘肅臨夏布楞溝回民村同村主任交談。

習近平總書記文藝思想的努力踐行

黨的十九大報告中指出,社會主義文藝是人民的文藝,必須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創作導向,在深入生活、扎根人民中進行無愧於時代的文藝創造。要繁榮文藝創作,堅持思想精深、藝術精湛、制作精良相統一,加強現實題材創作,不斷推出謳歌黨、謳歌祖國、謳歌人民、謳歌英雄的精品力作。

2014年,習近平在文藝工作座談會上指出,文藝要反映好人民心聲,就要堅持為人民服務、為社會主義服務這個根本方向。應該用現實主義精神和浪漫主義情懷,觀照現實生活,用光明驅散黑暗,用美善戰勝丑惡,讓人們看到美好、看到希望、看到夢想就在前方。

在忽培元看來,文學創作不應回避現實,要運用寫實主義,敢於寫當代生活。“習近平總書記一再強調,文學創作要立足於當代,塑造當代英雄,反映當下人民的生活與矛盾,展現正在發生、發展著的現實生活。”

一直以來,忽培元把自己的生活體驗變成自己文學創作的來源。他說:“自己首先是一位真實的生活者,扮演著生活的角色,但自己又用作家的眼光來審視、感受生活。我不是站在船上、岸邊看大海的人,而是在大海裡游泳、感受大海的人。”

因此,“當今社會,作者要以人民為中心進行創作,如何將自己的情感與人民的情感、時代的脈搏、人民群眾對文藝作品的呼喚融為一體,是值得我們思考的問題。”忽培元說,“《鄉村第一書記》這部作品,我用自己的創作實踐回答了這個問題,這也是這部作品本身的價值與意義所在。”

可以這樣說,《鄉村第一書記》是“靈魂碰撞、道德交鋒、情感交流、夢想與現實交織的詩意呈現,構成了衰退與復蘇博弈中的鄉土中國的多彩畫卷。”

(責編:杜燕飛、李昉)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