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

兩年間百余名“棚二代”返鄉創業

聊城耿店村開建農業科技示范園,智慧大棚引領種植新趨勢

2019年02月13日08:38 | 來源:齊魯晚報
小字號

智慧大棚裡能實現水肥一體化自動滴灌。

春節期間,當大家還在忙著走親訪友時,聊城市茌平縣賈寨鎮耿店村的村民們卻忙著和大棚裡的蔬菜打交道,即使是大年三十,一筐筐蔬菜依舊從這裡發往各大城市。如今,在這裡,越來越多的年輕人返鄉創業成為“棚二代”。尤其是村頭735畝的高標准農業科技示范園即將拔地而起,智慧大棚的建立將開啟耿店村農業發展的新時代,帶動周邊兩萬畝現代農業的發展,不少外鄉人也選擇扎根耿店村建起了大棚。

外鄉青年來村投資

建起六座大棚

2月10日,農歷大年初六,家住臨清市康庄鎮呂橋村的村民呂守朋吃過中午飯開著轎車來到耿店村,村子裡有他和父親呂振芳投資的6座蔬菜大棚。“看到耿店村的前景好,種大棚有奔頭,在這裡投資放心。”盡管不是耿店村村民,但是30歲的呂守朋和村裡的大棚種植戶們處得關系很好,他經常向種植經驗豐富的村民學習,村子裡的人也把父子倆當成本村人看待。

呂守朋說,兩年前他和父親在耿店村承包了土地,投資60萬元建了6座大棚,全部種植了青椒,2018年行情很好,最好的一天摘了1032斤青椒賣出了7000多元。“效益很好,原來兒子在外面打工,現在也不願讓兒子出去了,和我一起照看大棚,比出去打工掙錢多。”呂振芳開心地說,他兒子10年前就在外面打工,離家遠,收入不算高,還照顧不了孩子。

呂守朋和父親在大棚裡採摘成熟的青椒,由於忙不過來,還雇人來幫忙。呂守朋說,採摘的青椒在第二天一大早就會有商販來收購,每天都要提前打包裝袋。“我們也是按時‘上下班’,早上來,中午回家吃飯,晚上回家住。”呂守朋說,盡管他不在耿店村住,但他有輛轎車,開車往返很方便,也不耽誤接送孩子上下學。

“村子裡的人都很好,村委會還有負責治安巡邏的,大棚在這裡很放心。”呂守朋說,建大棚兩年多,從沒有丟過任何東西。緊挨著大棚,耿店村新一期的樓房即將建成,腳手架已經搭起來。呂守朋的父親呂振芳說,將來打算也在耿店村買套房,讓一家人都搬過來,成為一名“耿店村人”。

農民人均純收入

17年間增長了6倍

“耿店村是個隻有700多人的小村庄,有20多年種菜歷史。過去村裡隻有60個左右的‘小土棚’,‘50后’‘60后’是主力,年輕人更願意外出打工,最集中的一年全村青壯勞力外出打工的有200多人,在家務農的大都是老年人。”耿店村村支部書記耿遵珠介紹,這兩年,全村返鄉創業的“棚二代”接近100人,外地的媳婦、女婿有十多人,還有外鄉人來投資建大棚的。

耿遵珠說,早先他帶頭發起聯系92戶社員集資32萬元,按“民辦、民管、民受益”的原則,成立了綠冠蔬菜合作社。2009年,合作社投資建設了育苗場,年育苗突破300多萬株,盈利65萬元,結束了從外地進苗的歷史,每株節省成本1毛錢,社員分紅52萬元。

合作社還建設了蔬菜精包裝加工廠1處、100噸蔬菜低溫冷藏庫1座,購進了農藥殘留檢測化驗設備、包裝生產線、運輸設備等,經營服務由此涵蓋了育苗、藥檢、運輸、包裝、冷藏等多個環節,而耿店村的蔬菜種植業也由此形成了“龍頭企業+合作社+基地+農戶”的產業經營模式。合作社年收入達到3000萬元,還帶動周邊12個村成為了蔬菜生產專業村,農民人均純收入由2002年的3000元到現在的2萬多元。

無土栽培精准滴灌

智慧大棚國內領先

盡管是農歷大年初六,但在耿店村南頭卻是機器轟鳴,耿店村新規劃的農業科技示范園就坐落在這裡。春節不停工的工人們忙著搭建鋼結構的新型雙膜日光溫室大棚。“新建的大棚是高科技,這就是趨勢,今后有條件了我們也建。”新建的智慧大棚不時引來參觀的村民。

在已經投產的新型雙膜日光溫室大棚裡,來自南方的技術人員正在操控一台水肥一體化控制儀器,為大棚內的蔬菜苗進行灌溉施肥,他一人管理著新建成的四個新型雙膜日光溫室大棚。這名技術員介紹,農業科技示范園裡新建的大棚是智慧管理,種植蔬菜使用的是椰糠無土栽培技術,灌溉施肥更精准,通過管道為每一株蔬菜進行精准滴灌,節省了人力物力,管理科學使得蔬菜果實更健康更綠色。

記者了解到,耿店村農業科技示范園項目總建設面積735畝,其中一期建設約294畝,二期建設約441畝,項目總體將建設新型雙膜日光溫室大棚119棟、新型雙膜拱棚68棟、智能化玻璃溫室大棚4棟,及其配套設施。建成后能夠達到國內先進水平,將打造成科技領先、管理科學、技術先進的現代農業科技示范產業園,預計將輻射帶動周邊兩萬畝現代農業的發展。(記者 王尚磊)

(責編:丁亦鑫、董菁)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