釋放科技創新活力 驅動民營經濟快速發展
作為撐起我國經濟“半壁江山”的民營經濟,其在穩定增長、促進創新、增加就業、改善民生等方面發揮著不可替代的作用,我國經濟發展能夠創造中國奇跡,民營經濟功不可沒。科技是第一生產力,但隨著產業結構的轉型升級,有些民營企業由於創新能力不足而停滯不前。
“像華為這種重視科研的企業太少了。”全國政協委員、中國科學院自動化研究所研究員易建強在接受人民網記者採訪時表示,如今,有很多科技工作者都有“拿來主義”思想,把國外的技術直接拿來用,如開源的深度學習算法程序等。但如果不注重應用基礎研究,不把核心技術掌握在自己手中,則有可能造成關鍵技術研究環節薄弱,極易被國外“卡脖子”。全國政協委員、中國科學院院士丁奎嶺也認為,“我國在科技上取得眾多成果,但在基礎研究領域卻仍存在短板。沒有原創性的基礎研究作為支撐,很難實現真正的高技術創新。”
由於技術缺失引發的“卡脖子”問題不勝枚舉,技術創新已經成為民營經濟發展的重中之重。對此,全國政協委員、中國科學技術大學常務副校長、中科院院士潘建偉表示,“改革開放40年來,傳統的要素驅動模式已經面臨不可持續的困難,創新驅動發展成為必由之路。”
習近平指出,要堅持問題導向,解放思想,通過全面深化改革開放,給創新創業創造以更好的環境,著力解決影響創新創業創造的突出體制機制問題,營造鼓勵創新創業創造的社會氛圍,特別是要為中小企業、年輕人發展提供有利條件,為高技術企業成長建立加速機制。這將為民營經濟的新發展指明方向。科技是民營經濟實現創新驅動發展的關鍵,民營企業該如何突破困局呢?基礎研究、人才培育、科技成果轉化、機制體制創新缺一不可。
易建強認為,企業是技術創新的主體,應注重應用基礎研究和關鍵的技術開發。無論是高校、還是科研院所都有責任潛心進行扎實的基礎研究和應用基礎研究,而不是“拿來主義”。但僅憑企業還遠遠不夠,如何激發包括高校、科研機構及企業在內的全社會的創新熱情,讓科技工作者潛心研究、激發他們的創新活力是關鍵。
“目前,我國已擁有世界上最大規模的科技人才隊伍,科研產出也達到了世界第一,但我們的質量和創新能力還沒有變成世界第一,這必須下大力氣改進。”全國政協委員、中國科學院院士徐濤提到。我國高校、科研機構和企業內部的科研環境有待改善,整體科研體制還需創新升級。易建強建議,國家應進一步優化科技工作者科研環境,比如科研經費的投入以及合理的評價體系,才能讓科技工作者潛心研究,才能出成績。
當實現科技創新后,科技成果轉化便成為了科技驅動創新中的重要一環。全國人大代表、中國科學院金屬研究所研究員孫東明認為,國家相關部門應進一步推動研究中心科技成果的轉化,並賦予組織實施國家重大科研項目或專項研究計劃的任務,打通企業、科研協同發展渠道,在產業轉型中強化科技引領作用。
科技創新驅動發展,更離不開機制體制的創新。潘建偉建議,“在國家政策層面建立促進創新的科技金融體系,將最優資本和最新技術等資源按照市場規律進行優化配置,鼓勵國有企業和民營企業對前沿基礎研究和關鍵技術研發的直接投入,制定成果轉讓、股權分配等多種形式下的利益共享和分配機制。在若干重大領域建立起國家層面的系統性布局,通過從基礎研究、關鍵技術攻關與集成到工程化與產業化的一體化頂層設計,形成攻關合力。”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相關新聞
熱門排行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