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

華夏幸福去年營收增長40.52% 異地復制進入收獲期

人民網 孔海麗
2019年05月31日18:33 | 來源:人民網-產經頻道
小字號

“有人說華夏幸福出了河北有些功夫可能就施展不開。但去年,無論財務還是產業指標,我們在外埠的實現還是相當不錯的。” 近日,華夏幸福董事、聯席總裁趙鴻靖在接受採訪時表示,華夏幸福產業新城異地復制進入收獲期,經過一年“水逆”,招商團隊、收入結構、融資情況也有所改善。

據管理層透露,華夏幸福未來也將探索綜合不動產的新業務領域。

營收增長40.52%,外埠業績進一步提升

年報顯示,2018年,華夏幸福實現營業收入837.99億元,同比增長40.52%﹔實現歸屬於上市公司股東的淨利潤117.46億元,同比增長32.88%。收入佔比上,環北京以外區域實現收入257.07億元,同比增長82.80%,佔公司主營業務營業收入的比例由上一年度的同期23.72%提升至30.82%。

報告期內,新增簽約企業702個,新增簽約投資額1660億元,創下歷史新高。其中,環北京以外區域新增入園企業501家,新增簽約投資額1406億元,同比增長51.84%﹔新增產業服務收入238.92億元,其中環北京以外區域新增產業服務收入126.78億元,同比增長316%。

業務范圍上,華夏幸福全面布局了15個都市圈,新增簽署PPP項目合作協議18個,全部為環北京以外區域。

以溧水產業新城為例,華夏幸福結合當地特色,規劃打造智能網聯汽車、智能制造裝備和科技服務產業集群。“我們全國產業集群的布局,每個都做了專項研究。” 趙鴻靖表示,包括核心城市的能級、外溢程度、產業適配性、企業成長延續性等方面,華夏幸福對產業新城的操作在不斷完善。

“公司主營業務在環北京以外地區的快速突破,充分印証了公司產業新城模式的可復制性,彰顯出公司高質量快速打造產業新城的能力。”華夏幸福在年報中指出。

此外,2018年,華夏幸福招商團隊完成了產業大數據平台的搭建,開啟“科技驅動、精准預判”的招商新模式,目前在汽車和生物醫藥兩個產業內已經做到了全覆蓋。“從陌生拜訪到展會拜訪,再到今天已經開始利用大數據技術為招商做輔助,大數據帶來的提升尚有空間。” 趙鴻靖說。

商業方面,截至2018年末,華夏幸福擁有超過100萬平米的運營面積,整體租金收入同比漲幅85%﹔城市運營方面,共運營44座市政廠站,包括污水處理廠、供熱站等,整體運營面積超過5800萬平方米﹔住宅方面,在入駐的13個區域中市佔率超40%,物業管理面積超過3500萬平方米。

降費增效“防風險”

華夏幸福董事會秘書林成紅在採訪中將公司2018年的核心工作歸納為兩件事:引入中國平安為二股東和“防風險”。林成紅介紹,華夏幸福“防風險”動作包括節流開源,除了降費增效、控制拿地支出,還主動應對金融政策的變化,控制有息負債增速,嚴控融資成本,主動去杠杆,保障公司各項生產活動有序進行。

年報顯示,華夏幸福充分利用境內債券市場,持續拓展海外債券市場,發行各類債券產品,其中發行公募債120億元,私募債46.1億元,短期融資券50億元,全年共發行13.7億美元海外債券﹔銀行授信保有量高,截至年末共有銀行授信3683億元,已使用605億元,剩余額度3078億元。

2018年7月和2019年2月,華夏幸福引入中國平安,中國平安以約180億元持股25.25%,成為華夏幸福的第二大股東。從2018年第四季度開始,其融資性淨現金流轉正,截至報告期末,貨幣資金余額473億元,比三季度大幅增長25%,覆蓋一年內到期有息債務1.8倍。

“引入中國平安,也帶來了股東、董事會、業務和戰略四個方面的變化,”林成紅表示,新的管理團隊給了華夏幸福良性改善,目前經過短暫的調整,公司已經回歸到正常的經營邏輯上。“人到位、錢到位意味著接下來業績的釋放。”林成紅說。

實際上,2019年第一季度,華夏幸福營收比上年度末增加8.51%,歸屬於上市公司股東的淨利潤增長了29.61%,扣除經常性損益的淨利潤增加了38.26%。

預判市場三大趨勢

經歷2018年,華夏幸福從資金與業績的重壓中解放出來,但如何長遠發展依然是挑戰。在年報的致股東信裡,華夏幸福預判,未來新城業務將迎來空間都市圈化、運營精細化、地產金融化三大趨勢,其整體業務也隨之調整。

華夏幸福表示,在城鎮化邁向都市圈化的戰略機遇下,公司將堅持都市圈布局,堅持做強產業新城業務,並結合新趨勢,發揮公司資源優勢,開拓新領域、新模式、新地域。

基於此,華夏幸福在年報中表示,將在傳統重資產模式的基礎上,加速開拓輕資產模式,輕重並舉。在盤活存量資產,優化資產負債結構的同時,以資產管理輸出的模式,快速切入市場,並逐步探索其他市場化模式,如基金模式、資產証券化模式。

同時,在做強產業新城業務的基礎上,探索開拓產業新城以外亦屬於綜合不動產的新業務領域。增加商業地產及相關中高端住宅業務,如寫字樓、商場等﹔並對康養、長租公寓等新型不動產業務保持探索。

(責編:孔海麗、夏曉倫)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