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

高職擴招的另類思考 怎樣呵護學生的興趣

2019年06月03日08:13 | 來源:中國青年報
小字號
原標題:高職擴招的另類思考 怎樣呵護學生的興趣

  據《錢江晚報》報道,杭州有個上六年級的男生小胖(化名),每天放學回家后,他不是去上興趣班或者玩耍,而是立馬回家給全家做一頓豐盛的晚餐。這個習慣從小胖上三年級開始至今,已經持續了3年之久。不過,小胖的學習成績卻一直很糟糕,從三年級開始一直是班級倒數第一。六年級上學期期末數學考試,他隻得了1分。對此,小胖的父母感到非常的焦慮。

  也許,出於習慣的原因,平時看多了職業教育方面的新聞和報道,筆者首先就想到了職業教育。按照這個孩子的興趣和愛好,既有做菜的“本領”,又有服務家人的“愛心”,如果他進了一所廚師培訓學校,未來也可能會成為一名出色的廚師,而且,隻要將自己的廚藝訓練成一種專業“技能”,一輩子都會有飯吃,並不需要擔心失業的問題。面對孩子自發地表現出對“做飯”的興趣和愛好,我們更應該好好呵護,而不是把它給扼殺了。

  可是,轉念一想,自己恐怕也是“站著說話不腰疼”,畢竟,孩子的興趣和愛好也會隨年齡的增長而轉變。更重要的是,在我們這個注重學歷、看重出身的社會現實下,隻有文化成績好,隻有考上了一所不錯的大學,才能找一份算是較為體面的工作。在這樣的社會情境和思維模式的定勢下,作為父母因此而備感焦慮,這也是最正常不過了,因為我們打心底就認定隻有學習好才是正事,因為喜歡“做飯”而就去當個“廚師”,那也是實在無法選擇之后最無奈的“備胎”。

  然而,正是這樣一個小小的新聞案例,恐怕就折射出我國當前整個職業教育發展所面臨的尷尬。筆者想,職業教育尚缺一種普遍的社會認可,也許在於我們每個人的骨子裡還是缺乏一種對“技能”的敬畏和尊重,“職業不分貴賤”更多的是一種呼吁,相較於“藍領”,多數大學畢業生更傾向於選擇做“白領”一族。

  毋庸諱言,理想的教育生態應該給學生更多自由的選擇權,職業教育和普通教育本應該是並重的,選擇做大學教授和選擇做一名廚師,在本質上並不存在高低貴賤之分。然而,現實是職業教育仍然是不得已的一個選擇。

  當然,過多的抱怨並不能改變這個社會現實,社會也不會是一下就能改變得了的,人們的思想觀念也總是需要一步一步地轉變。在這個轉變的過程中,職業教育要想真正贏得社會的認可,就隻能在夾縫中主動去尋求立足之地。

  要知道,一個巴掌拍不響,當前職業教育不被社會所認可,很大程度上還在於其質量無法滿足社會需要的標准,還有很多的職業院校無論是在專業設置、人才培養模式、校企合作的質量上都乏善可陳,並不具備特色和品牌效應。換言之,很多學生即使進入了職業院校,也多是在混混日子,學無所長,並不能獲得真正的“增值”。

  其實,無論是中職還是高職,很多學校的生源質量大多都是像開頭新聞中所提到的那個“小胖”一樣,文化學習上可能並不擅長,但也不能完全否定他們在某一方面都保持著一種興趣和愛好。那麼,我們的職業院校又是否有足夠的信心和能力,將這些低分數的學生都培養成某一方面的專才?

  眼下,當高職擴招100萬成為人們奔走相告的頭條消息時,除卻生源到哪裡去找這個難題,更應該關注的是,高職教育能否真正呵護好那些進校的學生們的興趣和愛好。換句話說,高職教育能否拿出特色的教育模式和方法,不僅要幫助學生們去發現、找到自己的興趣和愛好,更要將這種興趣和愛好錘煉為一種過硬的技能和本領,這才是職業院校的本職工作。

  對職業院校而言,抱怨生源差、學生文化水平差,根本無濟於事,也隻會陷入職業教育“低人一等”的怪圈無法自拔。其實,從發現特長、培養技能這個角度來說,和普通教育中的“應試”不同,職業教育更應該是一種“素質教育”,立足於學生的個性,以關心學生成長為重心,這就要求職業院校要有“兩把刷子”,真正提升教育手段和質量,把很多應試教育的“棄兒”,也能塑造成某一方面的“人才”,這也是提升職業教育社會地位的一個重要“抓手”。

  總之,高職擴招不能以犧牲教育質量為代價,高職教育要想贏得社會的認可,除卻呼喚政府給予足夠的重視,也應該苦練教育的本領和功夫,以自身的內涵和品質,拿出實實在在的教育質量,給家長和考生們更多的信心和依靠,通過“技能”點亮那些在文化成績上並不突出的學生們的人生。(若塵)

(責編:車柯蒙、付長超)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