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

觀察德國騎行文化 綠色出行理念與工匠精神的結合

2019年06月06日08:03 | 來源:光明日報
小字號
原標題:綠色出行理念與工匠精神的結合

中國曾經是世界聞名的自行車王國,自行車數量佔世界第一,自行車也曾經是中國主要的近距離交通工具。在遙遠的歐洲,騎行文化也一直風靡大眾。比如,荷蘭的阿姆斯特丹、馬斯特裡赫特等地都是當今聞名遐邇的自行車聖地。“荷蘭式”紳士車淑女車復古且優雅地“統治著”荷蘭的古老街道,但就騎行文化和綠色出行理念而言,另一個自行車的“無冕之王”——德國更值得稱道。

暢通無阻的騎行環境

德語中有一個詞語“Leidenschaft”,意為狂熱、酷愛,用這個詞來形容德國人對自行車的熱情毫不為過。

對於在德國旅行的人來說,自行車是非常便利的交通工具,德國整個社會對自行車都有著極高的包容度。在公共交通中,除ICE(德國最快的列車)外的幾乎所有火車都支持攜帶自行車出行。而在城市中,地鐵和城鐵也都會設置專門的自行車車廂。隻需額外購買自行車附加票,人們就可以暢通無阻地在城市之中穿梭,實現騎行和公共交通兩種出行方式的無縫銜接。在不忙碌的時間,人們甚至可以通過和公交車司機協商,帶著自行車換乘公交。記者幾乎每次出差或旅行都會隨身攜帶自行車,因為自行車是歐洲城市最方便的通勤方式。有了自行車的助力,你不用擔心不同城市間各不相同的公共交通票價規則,況且大多數的酒店也都允許攜帶自行車入住。

在德國,獨立的行車道是每個城市的標配。即使在沒有專門自行車道的路段,交通管理部門也會在路面進行明確標識。城際自行車線路的修建和維護也非常完善。由於很多自行車道都是沿國道和高速公路修建的,城際甚至國際之間的自行車旅行在德國非常普遍。記者在德國最深刻的體會就是,自行車享有相對平等的路權。在沒有自行車專用道的路段,自行車騎手可以在普通車道中行駛,交通規則和機動車相同,而且機動車還有義務避讓自行車。此外,德國甚至還於2016年開通了一條“自行車高速公路”,這條5公裡長的自行車高速公路,可讓自行車“一路綠燈”通行。這條自行車高速主要沿著魯爾工業區廢棄的鐵路軌道行進,將德國西部的10個城市和4所大學連接起來,路線兩旁兩公裡的區域內生活著約200萬人,部分路段為周邊上班族的日常通勤提供了很大的便利。自行車道大約4米寬,還設有超車道,通常通過高架橋和立交橋跨越公路。在冬天,這條路會被照亮,若遇到下雪會及時除雪,這一更為環保的高速公路計劃延伸至100公裡。

自由與便利是建立在嚴謹的規則之下的。在德國,自行車作為城市交通的一部分,必須遵守嚴格、苛刻的交通法規。比如,自行車闖紅燈會有高達100歐元的罰款,而晚上沒有安裝車燈、剎車失靈等問題都會面臨15至20歐元的罰款。在罰款的同時,也會在騎行者的汽車駕照上留下不良記錄。哪怕是暫時還沒有駕照的人,因自行車造成的處罰記錄也會記錄在案,將來獲得駕照的第一時間就會被轉錄在駕照的違規記錄上。因此,在德國騎車是一件非常嚴肅的事情,有些年輕人愛好“死飛”自行車(通常不使用剎車),但也會為專門為其安裝前后剎車以避免嚴厲的處罰。

巧奪天工的造車之術

荷蘭和意大利擁有悠久而厚重的自行車制造文化,不同於此,德國的自行車工業在冷戰的夾縫中並沒有得到良好的發展。由於當年體制的制約,東德時期的Diamant與MIFA等國有品牌質量不佳,常常受到本國消費者的詬病。冷戰結束后,德國的自行車工業才逐漸復蘇,制造工業的積累、設計美學的傳承與新的市場需求就此碰撞——自20世紀末開始,德國誕生了一系列新型的自行車制造商,並且在實力雄厚的中國台灣與美國自行車巨頭的夾縫中殺出自己的一條路,活躍在世界頂級自行車比賽中。

德國著名運動自行車品牌Canyon就是一個很好的例子。Canyon和其他行業巨頭相比非常的年輕,2001年才由自行車的銷售者轉變為自行車的研發者與生產者。即便如此,Canyon依然在賽場上有著不俗的表現。基於先進碳纖維工藝與空氣動力學研究,騎乘Canyon的自行車運動員贏得了包括奧運會在內的多項賽事的勝利。Canyon同時贊助了環法賽事中的“喀秋莎”與“移動之星”車隊,這証明了Canyon卓越的產品研發能力。在今年柏林鐵騎自行車協會組織的參觀過程中,本報記者有幸參觀了Canyon的品控實驗室、破壞性實驗室、售后車間、倉庫以及裝配工廠,見証了高度自動化的生產流程如何保障Canyon的品質。值得一提的是,在總部的“重裝”實驗室,Canyon對所有車架、前叉和零配件都進行測試。這一測試過程除了包含有常規的顯微鏡和導電性測試外,還使用了一台CT掃描儀去查看各組件的完整結構(這實際上跟去醫院做身體檢查所使用的掃描技術是一樣的,隻不過掃描對象是致密得多的金屬),可見德國人制造自行車時的嚴謹。此外,工作人員還告訴筆者,他們的很多供應商伙伴都來自中國,尤其是車架的主體部分,這說明中國制造已經逐步被德國品牌所認可,成為質量可靠的代名詞。

在參觀主工廠的時候,記者無意中看到了流水線車間牆上的表格,上面記錄了每一個部門在各個環節中的失誤,這很讓人驚訝。通常來說,生產中的失誤通常被彌補之后就不會再有進行公開統計,而Canyon沒有不但遮掩問題,而是把所有的錯誤進行周期性的公布引以為戒,並且不避諱參觀者的社會監督,由此能夠看出德國工業的誠實態度。此外,整個流水線車間非常整潔,雖然各個流程上准備安裝的零件和工具非常的多,但是擺放井然有序。

整個工廠佔地僅幾百平方米,但卻產能驚人,在科學的流程管理下,這裡生產著銷往世界各地的幾十種不同產品。所有的工人使用手持屏幕設備,所有的操作都由中央系統進行計劃和指導。從倉庫到流水線,每一步操作都要通過貨架、物品、操作櫃台的二維碼掃描進行確認。一方面,這可以給工人計算出效率最高的工作路徑,另一方面也方便了系統對生產的過程進行數據統計,所有的數據都會周期性匯總並進行公示和評比。

3.融入時尚銷售的藝術品

德國的自行車制造工藝成熟,不僅保証了自行車的行駛能夠安全穩定高速,還兼顧了攜帶的輕便,更融入了時尚設計的元素。在德國街頭騎著拉風時髦的自行車自成一道風景,會有很高的回頭率。一位德國朋友曾自豪地向記者表示:“每一輛設計過的自行車都是一件藝術品!”以Canyon品牌為例,出色的外觀設計就是其成功的原因之一。通常來說,兼顧美觀和性能是對設計師的一大考驗,而在此基礎上還要建立一個品牌獨特的設計風格更是難上加難。德國是包豪斯設計的發源地,包豪斯的核心元素一個是極簡的幾何化輪廓,另一個是功能和外觀的結合。Canyon繼承了包豪斯設計的傳統,平直硬朗的線條成為了Canyon Design的標志,其產品更是獲得了包括歐洲設計獎、IF設計大獎與紅點設計獎等多項頂級設計類獎項。

除了Canyon之外,德國設計、德國制造都成為了自行車行業中頂級的產品的代名詞,例如Lightweight輪組、THM套件,都代表了該產品在市場中極端苛刻的標准。

自行車的制造對德國人來說,也許不僅是技術,而且也是一種藝術。在柏林有這樣一群人,他們被稱為Rahmenbauer(車架制作藝術家),自行車對於他們來說不單單是一個運動或者交通的工具,而是一件需要花費極高制作時間和創造力的藝術品。通過交談,筆者得知他們之中有很多都有建筑、工業設計或者純藝術的教育背景,自行車不同的結構和新材料為他們提供了非常多的創作可能性。

想要獲得這樣的一輛自行車並不容易,很多的Rahmenbauer並不會在大眾媒體上發布廣告,很多訂單都是在愛好者的口耳相傳中產生的。並且客戶需要與藝術家進行長時間的溝通和測量。整個自行車的制作過程通常要3至5個月,並且在開始制作之前還需要在等候名單上排數月甚至數年的隊。但對於拿到屬於自己獨一無二的愛車的那一刻,一切等待都是值得的。

柏林最著名的鈦合金車架藝術家Daniel Pleikies,也被稱為“WheelDan”。他原本是一名建筑設計師,后來逐漸成為享譽世界的鈦合金車架藝術家。與其在各大車展和單車雜志上的名氣形成反差的是,他隻有一個單人的倉庫作為工作室,沒有聘用任何的雇員和助手。無數獲得大獎的車架都是僅由他一個人一雙手在小屋裡完成的。對他來說,自行車的制作不單是工作更是生活。作為兩個孩子父親,家庭是他生活的絕對重心。在聊天中,記者了解到他對中國有著極大的熱情,喜歡中國菜和中文,在他的德語個人主頁上甚至寫著八個醒目的漢字“德國手工榮譽出品”。這八個字其實正是對這個時代的德國車架制作藝術家的高度概括。

兩個輪子上的柏林

記者所在的德國首都柏林,可謂全球自行車友好城市前十榜單中的一員,被稱為歐洲古典自行車與車架藝術家之都。自行車在柏林承載得更多的是一種生活方式和價值符號。有一個單詞叫作“柏林式時髦”(Berliner Hipster),古典鋼架自行車和Vintage復古混搭風的著裝就是其最有代表性的兩個元素。

在柏林和阿姆斯特丹,人們絕對可以通過路上的自行車來區分兩個城市。不同於阿姆斯特丹街頭運河小橋上優雅的“荷蘭式”紳士車、淑女車,柏林人更喜歡的是纖細精致的古典公路車和飛馳在街頭的“死飛”(由傳統場地車或者公路車改造的),多了一點運動和冒險的刺激。柏林自行車協會會長、自行車改造專家秦宇同曾向記者表示,他經常推著自己的80年代意大利公路車在地鐵上被一些老人搭訕,他們通常都願意分享他們年輕時候參加過的比賽、喜歡的車手、那個年代的傳奇,最后還不忘來一句“年輕的時候我也有一輛公路車”。

柏林有著濃厚的自行車文化以及由此形成的愛好者的圈子,自行車咖啡館就是這些愛好者們的小據點。據不完全統計,柏林共有大大小小的自行車咖啡館十余家,其中有大名鼎鼎的騎行服裝品牌的同名咖啡店“Rapha Clubhouse Berlin”,有意大利古典公路賽Eroica的贊助商、世界最著名的古典鋼架車店之一的“Steel Vintage Bike Café”,和有“鋼架博物館”之稱的“CicliBerlinetta”,以及擁有自己品牌、服裝和設計師團隊的“Standert”。在自行車咖啡館,你可以在享受一杯咖啡的同時,讓技師對你的愛車進行保養。更多的時候,他們也是一次朋友間騎行活動的起點,在大家相約在某個自行車咖啡館享受早餐之后開始一段充滿歡樂的騎行。

騎著自行車走街串巷,很多景致是其他交通方式所不能體驗到的。無論是探訪柏林牆、勃蘭登堡門、博物館島,還是到城市綠肺蒂爾加滕散散心,或者尋找街頭美食,你都可以找到適合你的騎行路線。當然,最受歡迎的自行車路線還是要數“騎車尋訪柏林牆”——沿原來160公裡長的柏林牆設計的專門自行車道,全程都有清晰的標識,在多處地點還有地圖和多語種的文字介紹。今年剛好是柏林牆倒塌的30周年,換一種方式觸摸柏林,通過自行車可以追尋更多德國近代歷史的痕跡。總長160公裡的環形騎行線路被分成了14個部分,每個部分的長度從7公裡到21公裡不一。每段線路的起點和終點都與公共交通接駁。而柏林的地鐵、輕軌及區域火車一般都是可以攜帶自行車乘坐的,因此騎手可以根據自身的體力和興趣規劃“騎車尋訪柏林牆”的線路。

鐵馬上的柏林鐵騎士

在德語中,自行車在剛剛誕生時被稱為Stahlross,意為鐵馬。在柏林,有這樣一群騎著鐵馬的中國“騎士”,他們被稱作Berliner Stahlrittere.V.(柏林鐵騎自行車協會)。

柏林鐵騎成立於2018年,最初由幾個來自中國的留學生、設計師和藝術家成立。不同於一般的自行車俱樂部,柏林鐵騎更像是一個以自行車為載體的文化藝術組織,“鐵騎士”這一名字也是向當年瓦西裡·康定斯基的藍騎士藝術風潮致敬。柏林鐵騎協會會長兼創始人秦宇同接受記者採訪時表示:“這個協會從2018年開始籌建,最初的動機也非常簡單,就是想找人一起玩兒車,在柏林我一個騎車的中國人都不認識,也沒有想到能到幾十人幾百人,確實自行車某些時候是個社交型的運動,騎完車來兩杯啤酒才是這個運動的真諦。但后來隨著協會的人越來越多,我們就想,德國人眼裡的中國人都是那種學習特別好,下了課就回家做飯打游戲,沒什麼社交,談不上有趣,更沒有Lebensstil(生活方式)的人。不過,我想改變這種成見,因此把它(協會)做成一個注冊組織,把柏林鐵騎打造成中西方青年文化交流的橋梁。”

作為曾經的自行車王國的海外游子,對自行車依舊有著骨子裡的親切感和熱愛。歐洲是自行車的發源地,德國人德萊斯更是自行車的發明人之一。柏林鐵騎協會更像是一座流動的自行車博物館,基本上大部分的會員都有兩輛以上的自行車,這些自行車多少都有些來歷,從20世紀30年代至今,不同時代、不同國家的車都有。會員們從跳蚤市場和線上收藏者網站購買這些車輛,還非常精心地修復和保存。這些收藏本身就是可移動的歷史,承載了意大利、德國、荷蘭、英國的自行車發展歷史。這些收藏同時也是一些協會內一些課題的重要實物資料來源。

秦宇同介紹,“除了對自行車本身的喜愛與研究,柏林鐵騎更加注重對歐洲社會和歷史的探究,並且設計了一種以自行車為載體叫作”Kiez-Tour“活動方式,即小區域的文化深入探訪。每個區域都有各自的歷史和特點,他們的成因各不相同,有的源於政治,有的源於移民。”

以柏林為例,分裂時期的政治差異造成了到今天都非常明顯的區域分工和文化差異,協會的成員居住於柏林的不同社區,他們各自熟悉自己區域的文化特色和歷史成因,因此每個成員就是一個課題的領導者和導游,提出不同的課題和感興趣的其他成員去分享和挖掘,例如去年的一個重要課題就是以潘科河沿線作為研究路線,探究冰河時期遺跡與20世紀上半葉的區域性工人運動。秦宇同自豪地表示:“隨著我們柏林鐵騎協會的不斷發展,我們的目標也越來越清晰:即承擔漢語文化圈與歐洲自行車文化交流的責任。詳細來說:一是以自行車為紐帶的人和人之間的跨文化交流,二是以自行車為線索,挖掘人和歷史的變遷,三是探尋人與自行車相關的社會關系。”

經過了兩年的發展,如今柏林鐵騎協會已經擁有超過200個注冊會員,並且通過了德國政府非營利公益組織的官方注冊認証,在德國的其他城市相繼成立了四大分部。協會逐步和德國當地的文化機構和組織展開合作,也擁有了一批熱愛中文學習的外國成員,正在逐漸成長為以自行車為紐帶的中德青年文化溝通橋梁。目前,柏林鐵騎協會已經成為德國最大的以中文為交流語言的國際化自行車文化組織。另據秦宇同介紹,柏林鐵騎還將響應祖國的號召,展現中國人在海外的風採,並計劃於今年夏天舉辦一場《杜伊斯堡-鹿特丹“一帶一路”主題騎行》活動,邀請了來自歐洲各地的中外騎行愛好者,從中歐班列歐洲起點杜伊斯堡騎行前往“一帶一路”海上終點站荷蘭鹿特丹,以行動支持“一帶一路”倡議。

(本報駐柏林記者 田園)

(責編:車柯蒙、付長超)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