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

挖掘釋放貿易對擴大就業的潛力

趙 瑾
2019年06月24日08:03 | 來源:中國經濟網
小字號

  就業是民生之本、財富之源。隨著全球經濟一體化深入發展,勞動力全球化的趨勢日益明顯,貿易與就業成為當代國際貿易研究的重要課題。今年是我國全面建成小康社會關鍵之年,《政府工作報告》提出,“進一步穩就業、穩金融、穩外貿、穩外資、穩投資、穩預期,提振市場信心,增強人民群眾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將就業優先政策置於宏觀政策層面,旨在強化各方面重視就業、支持就業的導向。在此背景下,我們有必要更好研究貿易與就業的關系,在堅定推進全球化的進程中,穩定國內就業、不斷擴大就業。

  傳統貿易理論認為,各國根據其比較優勢和資源稟賦進行貿易。出口擴大,意味著產品需求增加,就業增加﹔進口擴大,意味著競爭部門的產品需求下降,就業減少。在充分就業的假定前提下,勞動力在不同部門間轉移,失業人口會自動地在新的部門找到工作,因而傳統貿易理論並不涉及貿易帶來的就業問題。這意味著,雖然貿易會影響工資率和部門間的就業調整,但在充分就業的假定條件下,貿易本身並沒有影響就業的總水平,因此長期以來,經濟學家忽視了對貿易與就業關系的研究。

  從20世紀90年代開始,全球經濟一體化深入發展。在就業數量方面,外包和國際投資使發達國家的就業外移,出現勞動力全球化趨勢﹔在就業質量方面,隨著勞動力國際流動和轉移,貿易與失業、貿易與不平等、貿易與工作安全等問題也相繼出現。

  在此背景下,經濟學家開始關注貿易和就業的關系,研究在影響就業的兩大因素——技術與貿易中,哪個因素對就業的影響更大?貿易怎樣影響就業的水平與結構?貿易對勞動力工資水平又將產生什麼樣的影響?等等。

  與此同時,國際社會開始高度重視貿易全球化對就業的影響。世界貿易組織、經濟合作與發展組織、國際勞工組織對此聯合開展研究,討論的議題包括:貿易開放帶來的競爭加劇所引發的就業水平和結構的變化,是否增加了熊彼特所描述的“創造性破壞”?貿易對就業的沖擊有多大?國際組織如何與各國攜手應對勞動力全球化帶來的問題?等等。

  最新研究顯示,從長期和整體看,貿易會對一國產業結構優化、高技能工人就業、勞動力工資提高以及婦女就業等產生積極影響。

  貿易對就業水平和結構產生重要影響

  ○ 貿易的進口與出口都創造就業

  ○ 貿易影響勞動力的部門結構、技能結構和性別結構

  ○ 貿易全球化會提高勞動力的平均收入水平

  就業作為宏觀經濟的重要指標,在2008年國際金融危機后一直受到各國的高度關注。國際分工使產品的生產環節在不同國家和地區進行,對於進口擴大是否必然導致失業增加這個問題,近期國際上的研究有了新的發現。

  第一,貿易的進口與出口都創造就業。

  出口帶動就業增加。根據國際貿易理論,當出口增加時,由於生產規模擴大,拉動國內商品和服務的總需求提高,會導致出口行業的就業機會增多、工資水平提高。值得注意的是,進口也會帶動就業增加。按照傳統的國際貿易理論,出口帶動就業,進口卻使國內商品和服務需求減少,會降低就業機會,並導致工資水平下降。但最新研究顯示,國際分工使產品的生產環節在不同國家和地區進行,因資源全球配置,生產由不同國家在多次進出口中完成,在某種意義上看,進口的目的是為了擴大出口,進口也會帶動就業的增加。進口帶動就業的路徑,一是進口中間產品降低了生產成本,提高了產品的國際競爭力,有利於市場擴張,並隨著銷售收入的提高帶動就業。二是進口產品刺激競爭與創新,有利於提升一國制造業的國際競爭力,擴大出口從而帶動就業。

  對於經濟全球化帶來的某些國家、地區的失業狀況,發達國家普遍關注雙邊或區域貿易協定對國內失業人口增加的影響﹔發展中國家則主要關注其對本國就業、工作條件的影響等。

  第二,貿易影響就業結構。貿易對就業結構的影響主要包括三個方面:勞動力的部門結構變化、技能結構變化和性別結構變化。

  從勞動力部門結構變化來看,貿易增加了服務業就業。貿易在帶來產業結構變化的同時,也導致就業在不同產業部門之間的轉移。由於發達國家在商務服務、研發、設計及金融服務等可貿易服務方面具有相對優勢,因此貿易會促使這些國家專門發展可貿易服務業生產,創造更多的服務業就業機會,服務業作為創造就業和勞動收入來源的重要性日益增強。同時,發展中國家也出現了這種變化。貿易與其他因素共同作用,加速就業從農業部門轉移到工業和服務業。

  從勞動力技能結構變化來看,貿易增加了對高技能工人的需求。根據傳統的要素稟賦理論和比較優勢理論,在技術相對豐裕的發達經濟體,貿易將增加對高技能工人的勞動需求﹔在技能相對稀缺的低收入經濟體,貿易可能會增加對低技能勞動力的相對需求。但近期的研究顯示,無論是發達國家還是發展中國家,貿易都導致對高技能工人的需求增加。隨著全球經濟一體化趨勢的加強,離岸外包價格下降,跨國公司在全球配置資源,將非核心競爭力的生產環節轉移到發展中國家,發達國家專注於發展技能密集型產業,導致對高技能勞動力需求的增加。同時,外包的轉移也提高了發展中國家對高技能勞動力的需求。

  從勞動力性別結構變化來看,貿易增加了女性就業機會。貿易開放增加了發展中國家婦女的就業機會,縮小了男女工資差距﹔貿易的競爭效應減少了對女性的就業歧視,為女性就業提供了更多機會﹔電子商務發展和全球價值鏈有利於婦女進入全球市場,也提升了女性的就業機會。

  第三,貿易影響工資收入。在李嘉圖模型中,勞動是唯一的生產要素,勞動生產率差異決定各國的比較優勢。當一國開放實行自由貿易時,出口產品相對價格上升,進口產品相對價格下降,實際工資因貿易開放而提高。最新研究顯示,貿易全球化會提高平均收入水平,可貿易部門工人的工資高於不可貿易部門工人的工資。出口企業與國內企業相比,其規模更大,生產率更高,資本密集程度更高,工資也更高。同時,進口也有利於工資提高。貿易導致資源的重新分配,使一國就業結構在不同職業、企業或部門層面上發生變化。對高技能工人需求的增加,不僅意味著熟練工人在就業中的佔比增加,而且會導致更高的技能溢價。與此同時,相關實証研究表明,貿易在增加熟練工人工資的同時,也增加了非技術工人的工資,使低技能的工人也獲得了收益。

  穩就業需著力推動貨物貿易增長

  ○ 營造良好的國際環境 ○ 開拓貨物貿易新市場

  ○ 實行貿易投資便利化措施 ○ 以區域經濟協調發展創造新增就業

  ○ 推動技術創新等打造出口競爭新優勢

  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方興未艾,相對於此前工業革命對就業的影響,第四次工業革命對就業的影響范圍更廣、速度更快,就業市場兩極分化的趨勢將更明顯。當前,我國經濟由高速增長階段轉向高質量發展階段,內外部環境都發生了復雜變化,必須將穩就業擺在當前工作的突出位置,在推動貿易發展的同時,著力穩定並且擴大就業。

  我國是全球第一大貨物貿易國,貨物貿易在我國對外貿易總額中的佔比超過85%。從短期和中長期看,穩就業的著力點應首先放在確保貨物貿易的穩定增長上。

  一是積極倡導構建開放型世界經濟,營造良好的國際環境。繼續發揮中國在構建開放型世界經濟中的引領作用,更好穩定市場信心和國際社會預期。

  二是推動“一帶一路”建設,實行向“一帶一路”沿線國家傾斜的貿易投資金融政策,開拓貨物貿易新市場。2018年,我國與“一帶一路”沿線國家貨物貿易進出口總額同比增長16.3%,高於同期我國外貿增速3.7個百分點,佔外貿總值的27.4%。貿易投資金融政策向“一帶一路”沿線國家傾斜,實行市場多元化戰略,將有利於減少我國對發達國家的過度依賴,防范貿易沖突擴大帶來的風險。

  三是實行貿易投資便利化措施,降低貿易成本,提升出口產品的國際競爭力。在新的競爭優勢沒有形成且勞動力成本不斷提高的情況下,應著力實行貿易投資便利化措施,降低貿易成本。可考慮在加快復制推廣自貿區改革試點經驗的同時,在上海等自貿區繼續創新試點,保持出口產品的國際競爭力。

  四是引導外資投入中西部地區和東北地區,推動區域經濟協調發展,創造新增就業。可考慮實行特殊的區域政策,引導外資投入中西部地區和東北地區,推動產業發展,創造新增就業。

  五是以進口擴大倒逼國內技術創新、品牌建設等,打造我國出口競爭新優勢。當前,進口作為價值增值和出口的一環,也有助於擴大就業。為此,我國探索穩就業的思路應從穩定和擴大出口拓展到統籌擴大進出口,發揮中國國際進口博覽會在技術創新、品牌建設、產業結構升級等方面的溢出效應,打造我國出口競爭新優勢。

  創造就業需更好挖掘服務貿易潛力

  ○ 擴大服務業對外開放,釋放服務業和服務貿易對擴大新增就業的潛力

  ○ 深化教育改革,推動勞動力市場改革

  ○ 以開放促創新,提升服務業國際競爭力

  在創造就業方面,長期看需以發展服務貿易為著力點,擴大服務業對外開放,深化重點領域改革,建立推動就業穩定增長的長效機制。

  無論是存量還是增量,目前全球就業的一半以上都在服務業。貿易對勞動力就業部門結構的影響也顯示,就業正由制造業向服務業轉移。同時,按照價值增值統計,服務貿易在總貿易中的佔比已超過40%,因此從長期來看,未來創造就業的潛力重點體現在服務業。

  第一,擴大服務業對外開放,釋放服務業和服務貿易對擴大新增就業的潛力。2016年全球服務業在GDP中的佔比達65.08%,而2018年我國服務業在GDP中的佔比僅為52.2%,服務業發展創造新增就業的潛力巨大。我國應以發展服務業為突破口,以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為主線,進一步開放研發設計、金融服務、商務服務等生產性服務業,提升制造業的國際競爭力。同時進一步開放養老、醫療、教育、文化等生活性服務業,以開放促進服務業與服務貿易跨越式發展,創造新增就業。

  第二,全面深化教育改革,推動勞動力市場改革。目前全球就業市場發生的新變化是:對高技能工人需求提高,就業模式由標准就業向非標准就業轉變。貿易對勞動力就業技能結構的影響也顯示,貿易增加了對高技能工人的需求。這些都意味著良好的教育有利於增加就業機會。為此,應完善我國擴大就業的長效機制,將教育置於改革的優先地位,擴大教育市場開放,在完善有效監管的前提下,鼓勵各種市場主體從事職業教育和培訓、網絡教育、繼續教育,培育大學生、退伍軍人創新創業創造能力,促使其進入“互聯網+”、人工智能、大數據等新領域就業﹔深化勞動力市場改革,可考慮放寬對國際自然人流動的限制,消除勞動力、人才流動的障礙。

  第三,參與服務貿易規則的制定和全球貿易治理,以開放促創新,提升服務業國際競爭力。WTO最新研究顯示:物聯網、人工智能等可能深刻改變國際貿易方式、貿易對象和貿易內容﹔數字技術可能會促進貿易特別是服務貿易和發展中國家的貿易。目前,世界貿易發展已經開始邁向以數字貿易為主的新階段,作為全球規模最大的電子商務市場之一,我國已加入了電子商務規則談判。我們需更好對接全球服務貿易規則最新變化,加快推動建立法治化、市場化、國際化、便利化的營商環境,以開放促創新,提高制度創新的質量,大力促進數字貿易發展,為中小企業融入全球價值鏈和女性就業創造更多的機會。

  (作者系中國社會科學院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研究中心特約研究員)

(責編:車柯蒙、付長超)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