藝術節不應是“生態劫”

6月初,部分自媒體平台流傳著一份“福利”,隻要連續3天轉發朋友圈,就能免票參觀上海的一個螢火虫星空展。展覽最大的亮點是在棚裡放飛數萬隻活體螢火虫。在環境保護人士和輿論壓力下,主辦方最終將展覽取消。
近年來,一些商家利用人們對欣賞螢火虫漫天飛舞美好景象的需求,舉辦了不少類似“螢火虫藝術節”的放飛活動。殊不知“放飛即放死”,因為螢火虫對生存環境要求極高,一場“藝術節”就是一場導致螢火虫走向死亡的“浩劫”。
事實上,對於與螢火虫相關的商業活動,坊間一直爭議不斷。前幾年,曾有環保組織發布公開信,指出螢火虫展覽的三宗罪:引起種群滅絕、影響生態平衡、可能傳播疫病。同年,武漢、上海等地多個螢火虫展被叫停。但目前螢火虫並不是國家法律規定的野生保護動物,有關執法部門即使想採取保護行動,目前也無法可依。
“銀燭秋光冷畫屏,輕羅小扇扑流螢。”螢火虫雖小,但自古被當做詩意和美好的象征。這種詩意和美好如今已變得稀缺。一方面是由於工業污染、農藥污染對螢火虫棲息地的破壞,導致有“環境指標生物”之稱的螢火虫越來越少﹔另一方面是大規模的捕捉,導致我國螢火虫種群總體數量下降很快,個別種類已瀕臨滅絕。展覽主辦方放飛的數萬螢火虫很大可能就是去山區低價收購的。據報道,在雲南,考察人員曾發現20多個螢火虫的棲息地,但目前已有數個棲息地不復存在﹔30年前,北京地區存在不下20種螢火虫,但長期觀測表明,北京郊區目前僅發現一種螢火虫的蹤跡。
筆者認為,在大力推進生態文明建設的今天,我們不能不正視螢火虫“藝術節”背后是“生態劫”。雖然與大熊貓、金絲猴、中華鱘這樣的“明星動物”相比,螢火虫不過是個無聲無息的“鄰家小女孩”,但如果螢火虫真的從地球上消失,那全人類共同的家園地球將失去一個成員,我們也將會從此遠離古詩描述的詩意和美好,那無疑是一件十分遺憾的事情。保護動物,就是保護人類自己。我們還是不要打擾螢火虫的生活,努力改善生態環境,讓詩意和美好長留,古詩意境長現吧。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相關新聞
熱門排行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