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西部“網紅”城市:壯大新經濟 留住年輕人

重慶,113.6億次﹔西安,89.1億次﹔成都,88.8億次……在抖音最新公布的2018年城市形象短視頻播放數據中,力壓北上廣的,是這些西部城市,武漢、長沙等中部城市排名也十分靠前。與網絡上走紅同步,在中國經濟版圖上,中西部城市的崛起是一大亮點。
重慶有輕軌穿樓和8D魔幻立交,西安有摔碗酒,成都有美食……記者近日在這些城市調研發現,這些自帶流量的場景畫面,吸引大量游客市民在網絡上自發傳播分享。地方政府因勢利導,積極運用新媒體講好城市故事,在“網紅城市”的締造上形成了共振效應。
城市形象的提升,帶來最直接的效應就是文旅產業的增長。在社交媒體平台上,重慶獨特的地形地貌造就了一批“網紅景點”,每年吸引大批外地游客前來“打卡”。統計顯示,今年“五一”期間,重慶實現旅游總收入200億元,同比增長33.5%。
順應這波“網紅熱”,一些中西部城市政府開始有意識地突破傳統的城市營銷“套路”。今年3月起,重慶啟動了為期半年的區縣“晒文化·晒風景”大型文旅推介活動,借助社交媒體,展示重慶“山水之城”的“顏值”與“氣質”。
一首《成都》,讓“小酒館”成為文藝青年的向往之地﹔一頓“串串”,讓吃貨們心服口服流連忘返﹔一隻“滾滾”,讓“熊貓粉”對天府之國趨之若鹜……這些“網紅”元素讓很多人感受到成都安逸舒適的生活情趣,四川大學應屆畢業生李春波就是其中之一。
他說,在成都既可以看到高新區裡徹夜通明的寫字樓,也可以體驗公園裡熙熙攘攘的茶館。因為喜歡這種快慢相宜的狀態,李春波已應聘到本地一家科技企業,准備在成都扎根。
展示宜業宜居的發展環境,吸引人才落戶生根,是這些“網紅”城市的不二法門。恆大研究院最新發布的報告顯示,從2015年到2018年,西安、成都、武漢等都市圈的年均常住人口增量均超20萬人。2018年,西安常住人口增加38.7萬人,進入千萬人口城市俱樂部。
互聯網招聘平台獵聘發布的《2019年人才前景趨勢大數據報告》也顯示,西安、成都、武漢均位列中高端人才淨流入率榜前十名。
擁有眾多高校的武漢,2017年就啟動“百萬大學生留漢創業就業工程”。在有著“光谷”之稱的武漢東湖高新區,當地招才局相關負責人介紹,2017年大學生政策實施以來至2019年一季度,東湖高新區共吸引留漢大學生23.83萬。目前,光谷僅在企工作的博士就突破1萬人,是十年前的5倍。
從統計數據看,雖然不少中西部“網紅”城市GDP已經突破萬億元,在總量上與沿海發達城市相差無幾,但在產業結構和經濟活力上仍有差距。“網紅”城市還要加快創新轉型,豐富城市內涵。
小米、字節跳動、小紅書等互聯網公司紛紛把研發中心或相關業務總部設在武漢。光谷“互聯網+”辦公室常務副主任李猷把這個現象歸納為“第二總部”。據不完全統計,光谷已聚集60多家互聯網企業的第二總部,創造的就業崗位達數萬個,為城市經濟轉型提供強大動力。
武漢有“互聯網+”辦公室,成都有全國首個新經濟發展委員會。“我們制定了新經濟企業的梯度培育計劃,把企業細分為種子企業、瞪羚企業、准獨角獸、獨角獸或行業領軍企業,開展‘一對一’服務。既要引得來‘鳳凰’,也要培育出‘大樹’。”成都高新區新經濟發展局功能區建設推進處負責人鄧毅表示。
位於成都高新區的極米科技是一家准獨角獸企業,不到6年時間就成長為國內投影顯示行業龍頭。極米科技副總裁郭雪晴說,公司已決定把總部和研發基地放在成都,正著手准備科創板的申請材料。
“重慶都市圈是內陸開放高地,產業同質化、創新能力不足是短板。”恆大研究院的報告指出。“網紅”要想“長紅”,抓創新是根本。今年一季度,重慶的新能源汽車、電子元件等產業勢頭迅猛,新產業、新動能的較快增長將讓重慶的“網紅”成色更足、內涵更為豐富。(記者 何欣榮 何宗渝 胡旭 北京報道)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相關新聞
熱門排行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