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

變危為機促進形成強大國內市場

2019年07月17日08:17 | 來源:經濟參考報
小字號

  在世界經濟不確定性上升、國際市場需求持續疲軟的背景下,將“促進形成強大國內市場”作為一項重點工作任務,是當前穩定經濟運行,推動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實現高質量發展的有力舉措。

  國內市場是經濟平穩運行的有效支撐

  國內市場是經濟平穩運行的有效支撐。“平”體現由高速增長轉向中高速增長的長期特點,“穩”是指不發生劇烈的短期波動。提升國內經濟運行的“韌勁”,是應對外部沖擊,實現一系列發展目標的基礎和保障。近年來,中國在世界經濟下行周期中發揮著“穩定劑”的作用,龐大國內市場提供了持續的動力和可靠的預期,功不可沒。

  國內市場能夠為創新提供持續動力。改革開放為中國帶來了大量創新成果,但隨著與發達國家的技術差距逐漸縮小,溢出效應有不斷減弱的趨勢。加上本輪經濟危機后保護主義傾向明顯,部分發達國家對技術與市場採取雙重封鎖,企業依托國內市場開展創新的迫切性更為突出。事實上,本國消費者的需求是更容易了解的,信息、成本等因素也決定了在國內開展創新活動,推廣新產品、新應用更具可行性和便利性。

  提升價值鏈分工地位也離不開國內市場。跨國公司主導的價值鏈分工,使過去由一家工廠甚至一個車間完成的制造生產和配套服務被細致地分解成若干片段,然后在各個地區進行布局。被動參與全球價值鏈分工,很有可能面臨跨國巨頭及其供應商依托領先地位形成的“瀑布效應”,最終陷入“低端鎖定”。當前,全球價值鏈正發生著快速的拓展與重構,將其與國內消費升級的機遇相結合,能夠為研發設計、品牌營銷等高附加值環節提供廣闊的發展空間,從而有效促進國內價值鏈延伸,提升中國企業在全球價值鏈分工中的主導能力。

  做好“四個兼顧” 國內市場推動中國經濟健康發展

  但必須看到,國內市場仍面臨諸多需要破解的難題。面對“百年未有之大變局”,需要主動作為、化危為機,將外部壓力轉變為發展動力。我們認為,應當做好以下“四個兼顧”,使國內市場發揮推動中國經濟健康發展的長期作用。

  一是兼顧規模擴大與質量提升。與“擴大內需”的提法相比,促進形成“強大”國內市場同時突出了提升發展質量的要求。中國近14億人口的大市場必將成為世界經濟的增長之源、活力之源。但當前,“大而不強”仍然是國內市場中諸多領域的特點。城鎮居民養老、醫療、家政等服務供給還存在短板,農村商業網點布局與產品品質無法滿足消費升級要求等問題依然突出。正因為市場規模大,許多低質量的供給也能夠找到生存的空間,但長此以往必然產生負面作用。所以,我們決不能片面地認為可以簡單地坐靠市場之“大”,而要從增加有效供給、適應品質消費的角度入手,推動國內市場實現由量變到質變,再由質變推動量變的過程。

  二是兼顧國內市場與對外開放。強調國內市場的作用,絕不意味著可以忽視國際市場。當前,經濟全球化遇到了一些挫折,但世界各國通過生產分工與技術流通來共享人類創新成果的訴求不會改變。這也是中國以主動深化改革、擴大開放來應對貿易保護主義的出發點。依托國內市場有助於企業把握創新的主動權,應對市場風險﹔而隻有瞄准國際先進技術水平,才能精益求精,在發展中積累品牌優勢。華為、海爾、格力等領軍企業都是在全球化競爭中不斷開拓著海外市場,高質量的產品和服務是其既受到國內消費者青睞,又能夠立足國際舞台的支撐。在消費者已經走出國門的今天,我們決不能孤立地看待國內市場,而要以需求國際化為契機,通過開放來促進企業提升國際競爭力,推動國內市場的升級與擴容。

  三是兼顧消費市場與上游供給。不能將國內市場狹隘地理解為消費市場。經濟學原理告訴我們,“生產決定消費,消費反作用於生產”。如果說過去許多消費者是“被貧窮限制了想象力”,那麼在居民收入水平不斷提升的今天,供給不足或質量不高已經成為不願消費、不敢消費的重要原因。在這種供求失衡導致消費需求無法得到充分釋放的情況下,需要更好地發揮市場機制作用,使需求信號順暢地向上游逐級傳導,引導社會資本進入邊際效應遞增的領域之中。共享單車的例子告訴我們,資本既可以成就技術創新,也可能吹起市場泡沫。發揮消費在經濟增長中的先導和引領作用,不能單靠制造消費熱點,而要將其作為一項增加有效投資,引導資本為實體經濟注入真正活力的系統工程。

  四是兼顧追趕發展與高端引領。在城鄉間、區域間發展不平衡的情況下,國內市場存在分層現象。發展差距形成的“勢能”可以轉變為追趕發達地區的“動能”。當前,許多企業都將渠道下沉作為其經營戰略,在開拓欠發達地區這片“藍海”的過程中,國內大市場也將被激活。與此同時,我們要用發展的眼光來認識“追趕”,即發達地區自身也要不斷地迭代升級,發揮引領作用。高端消費群體理念先進、接軌國際,他們對產品的品質和價值有著較高的追求。這種“挑剔”有助於孕育工匠精神,並能夠促進企業不斷地進行技術創新與經營革新,直至躋身強者之列。可見,形成強大國內市場既離不開全面深厚的基礎,也要有超前引領的標杆,填補“窪地”與打造“高地”皆不可偏廢。

  (張昊 作者單位:中國社會科學院財經戰略研究院)

(責編:車柯蒙、庄紅韜)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