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

電影沒拍完先賣衍生品 警惕非法集資新變種

2019年08月01日08:23 | 來源:新京報
小字號

熱點聚焦

“非法集資”,就是未經法定程序、未經金融監管機構批准,而向不特定的公眾募集資金,並承諾還本付息或提供回報的活動。

近日,國家廣播電視總局認定廣東一家電視台播出的認購某電影“衍生品”的廣告為非法集資廣告,而衍生品發行人甘肅文化產權交易中心影視中心卻認為這只是說電視台不能放影視廣告,其活動不算非法集資。

所謂“非法集資”,就是未經法定程序、未經金融監管機構批准,而向不特定的公眾募集資金,並承諾還本付息或提供回報的活動。在中國,非法集資一向是被嚴厲管制的,原因並不是說非法集資就一定是騙錢。詐騙型集資,如發行各種幣等,是指募集資金的人根本沒有合理的理由認為能讓投資者獲得回報,募資的動機就是非法佔有。非詐騙型集資之所以也被管起來,是由於這些集資的結果仍屬於“大冒險”,容易引發本金虧損。

甘肅出現的這份電影衍生品,就是讓投資者為電影《重回地球》出資,並許諾投資者將來可以獲得收入分成。聽起來似乎趣味性挺大,但從投資角度而言,隻不過一份風險很大的普通生意而已。

從整套電影制銷流程來看,大量拍攝中的電影未必能成功殺青,就算拍完的電影也有不少因故拿不到准映証的,即使拿到准映証也不能保証有幾家院線願意給排片,就算排片了也分時段和時長,觀眾是否會買賬也存在不確定性,根本無法保証一定會有滿意的票房。因此,電影業內人士普遍認為,隻有10%-20%的電影能夠取得財務上的正收益,能收回拍攝成本的電影更是少數。

從投資角度看,普通投資者就算有心挑選好項目,也難以改變“兩眼一摸黑”的現實。以《重回地球》這個項目為例,廣告反復叫觀眾掃描二維碼、添加微信,然后認購1萬元1份的“機會”,但投資者能夠了解到的影片信息又有多少呢?這個所謂的電影項目“衍生品”其實就是個完全缺乏保障的“野雞式”金融商品,既不是合法的股票,也不是保証還本付息的債券或存單,投資者捧在手裡,既不能轉賣,也不能要求對方回購,就像是“燙手的山芋”。就算未來電影拍出來能夠熱賣,項目經營人又能為投資人分多少紅呢?大概也是一筆糊涂賬。投資者與其投資這個,還不如直接去買彩票,興許“中獎率”會更高一些?

投資者如果真有“電影情結”,想享受“投資電影”的樂趣,還不如直接去買公開發行上市的影視公司的股票,至少上市公司定期會披露詳實的信息公告,旗下有什麼演員、經營業績如何,至少能讓投資者心裡有數。另外,發行上市的股票畢竟是能夠公開流通的標准化金融產品,既有市場公認的價格,也有公開交易的場所,投資者不管是投資還是套現都比較方便。

現在的電影制作,內容上可以文藝,但隻要是想賣給大眾看的,就必須符合市場經濟規律。如果電影制作方連通過正常渠道尋找投資者來籌錢的辦法都沒有,卻來打散戶的主意,這種電影項目本身就不太靠譜。就算電影制作方真是講情懷,也可明確以眾籌的方式來求取各方支援,台面上明說所投的錢就是資助,是為情懷而買單,這也顯得光明磊落些,而且不會違法。

各地的產權交易中心通常歸口地方政府管理,各地的監管鬆緊各異,產權交易中心的生意也多寡不一,因此奇招迭出。但是,這種跨省向千家萬戶打廣告的形式兜售高風險投資品種的模式,拿“賺錢”來忽悠人的模式,不僅形式上踏進了“非法集資”的圈子,其實也構成了誘導公眾投資者“入坑”的事實。(繆因知)

(責編:車柯蒙、孫陽)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