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

相親平台消費陷阱,如何填平?

2019年08月08日08:09 | 來源:工人日報
小字號

  “短信電話狂轟濫炸”“不簽協議想走難,上廁所都有人跟著”“推薦時說學歷是本科,見面變專科了”……近來,不少相親者向記者投訴,部分開通了線上平台的相親機構在線下大搞“轟炸式”推銷、“綁架式”簽約、“湊數式”服務,嚴重損害消費者權益。(見8月6日新華社)

  今年的8月7日是“中國情人節”七夕節,一些網絡相親平台自然也不會放過這一“良機”進行大肆宣傳。網絡時代,這些相親平台能夠集納海量有意向相親的單身男女信息,這本來可以為廣大單身男女提供一個交友、相親的平台,但一些相親平台卻偏離了服務屬性,比如設立各種消費陷阱,花招出盡,只是誘導消費者消費。有的相親平台還變成了犯罪的溫床,比如隨著婚戀交友網站的興起,婚戀詐騙案呈多發態勢。

  相親平台消費陷阱五花八門,消費者在這些相親平台的誘導下,就如同砧板上的肉——任人宰割:為逼消費者就范,相親平台使出電話短信連環“轟炸”的招數;到店不簽約,消費者被營銷人員限制人身自由數小時﹔甚至有些平台要先交錢簽字才能看合同、服務與承諾嚴重不符。

  這些相親平台無視,甚至明目張膽侵害消費者權益,不僅成為這一行業的頑疾,同時也嚴重違反了消費者權益保護法。出現這種現象的原因有不少,比如一些消費者維權意識過差,法律意識不強,缺乏自我保護能力﹔同時事后維權時,還必須面對舉証困難、投訴渠道不通暢等問題。而這些無良相親平台經過多年“歷練”,積累了不少欺詐消費者的“經驗”,懂得不少回避自身責任的手段,他們在接到投訴時,往往能以“平台免責”將責任推卸掉。

  在法治社會,不能任由這些無良相親平台橫行,需要加大懲治力度,增加無良相親平台的違法成本,要用法治來“填平”相親平台的“消費陷阱”,來遏制相親中介機構亂象。讓相親中介機構能夠真正幫助更多“有情人”成為“眷屬”,能夠“成人之美”,當好“牽線紅娘”的角色,而不能打著“成人之美”的幌子行欺騙之實。(戴先任)

(責編:車柯蒙、庄紅韜)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