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家銀行17個!APP泛濫成手機“不能承受之重”

移動互聯網時代,手機APP讓一鍵出行、一鍵訂餐、一鍵娛樂成為可能,豐富和便利了人們的生活,成為各行業爭奪互聯網賽道的一個發力點。
然而,隨著用戶對“一鍵get”越發依賴的同時,APP大有泛濫之勢:不僅讓用戶在APP的海洋裡找不著北,還因廣告、能耗、重復建設等問題,成為用戶“指尖上的負擔”。
膨脹的APP成手機“不能承受之重”
“在銀行開個戶,多了10個APP。”在外企工作的白領田原抱怨道。剛剛在銀行開完卡的她,又在工作人員指引下下載APP,並在APP上做了一系列綁定操作。“APP總閃退或沒反應,浪費了不少時間。”
為驗証已下載APP的真偽,她在APP store搜索開戶行名稱,居然出現了涵蓋手機銀行、理財、校園、購物、導航等不同業務的17個APP。“同一家銀行搞十來個APP,每個APP的功能設計和服務重點,我們根本搞不清楚。之后也不會再打開。”
與田原有類似感受的用戶不在少數。不少受訪者說,同一家電商,不僅有商城APP,金融APP,還有超市APP﹔同一座城市,公交用1個APP,地鐵要裝1個APP,去醫院挂號每家醫院都要下載1個APP,辦理政務每辦理1項需要1個APP,超市發折扣券要想使用還要下載APP……
“手機裡不裝上百個APP,感覺生活‘難以為繼’。”90后公務員小於有點無奈。他說,盡管不定期卸載清理,還是常常在滿屏的APP海洋裡找不著北。
日前,工信部對市場上各類APP進行統計和監測的結果顯示,我國移動應用程序總量高達449萬款。生活服務類、電子商務類等8類應用下載量超過千億次。
大多數用戶的手機上,少則數十個、多則上百款的APP鋪滿幾頁手機屏,想找到想用的要來回翻幾頁。曾經APP帶來的“一部手機在手,吃穿用行都有”的便捷,逐漸迷失在滿屏的應用海洋裡,成為手機“不能承受之重”。
“指尖上的便捷” 還是“指尖上的負擔”?
一些用戶反映,許多APP的設計很“雞肋”,功能不常用、不實用,但棄用后又偶爾有掃會員碼、查詢消費記錄等需要,常常望滿屏APP而卻步,使之成為“指尖上的負擔”。
記者採訪發現,不少APP不同程度地出現閑置、重復建設等問題,背后是APP建設中常見的三個誤區:
——功能分散、各自為政。一位為商業銀行提供技術服務的工程師向記者介紹,一個銀行APP的發布流程是,某業務部門結合自身業務,向公司提起“開發APP”的申請,審批之后即可進行開發制作。
“讓用戶下載APP,主要是考核的驅使。因此常出現不同業務線‘各自為政’、各自打造APP的現象。加之開發經驗不足、對用戶需求了解不透,導致了‘僵尸APP’的產生。”該工程師說,冷門業務也要單設APP,其實下載量和日活躍用戶數都非常低。
——粗制濫造,用起來糟糕。手機APP太多太雜,是個部門就想建設,是APP質量無法保証的原因之一。
“進入APP首頁需等待1分鐘,點擊‘預約診療’‘生活繳費’等按鈕,頁面無法跳轉﹔點擊‘生活資訊’顯示一片空白。用起來,體驗很糟糕。”小於說,在APP store上,很多政務APP評分都低於3分。
APP還成為廣告泛濫的重災區。記者下載並進入某城市的地鐵APP,除了進出閘機時用到的掃二維碼功能外,九成內容是餐廳優惠券、信用卡廣告、面膜廣告等,成為用戶詬病的一大因素。
——APP泛濫成“能耗殺手”。記者調查發現,大量APP不僅佔用數據資源,佔用手機內存,還耗能驚人。
“手機剛買不到一年,就被滿屏的APP拖累得跑不動了。”受訪工程師透露,為了讓通信通道時刻保持活躍,開發方通常會讓自家軟件互相喚醒,因此耗能很大。
北京大學深圳研究生院信息工程學院副教授焦海龍告訴記者,隨著功能的增強,手機APP會產生顯示屏、網絡連接、CPU、硬件模塊等方面的耗能,上百個APP能耗的累加,對手機性能、響應速度、溫度、壽命等影響較大。
提升用戶“數字獲得感”
“不論是一家銀行17個APP,還是一座城市100個政務APP,主要是由於APP建設前缺少頂層設計和統一規劃。不少政務APP的負責人隻清楚具體幾個功能,而不是從全面解決用戶痛點的維度去做規劃設計。”宇信科技原副總裁孟東煒說。
“APP的開發成本和維護成本都很高,適合較為高頻的服務。偶爾辦理的業務其實無需通過APP進行。過多的APP不論對開發單位還是消費者,都是負擔。”數旗智酷創始人唐鵬建議,加強APP開發前的審批制度,考量APP建設的必要性,克服重復建設、APP閑置等問題。
業內建議,在明確APP建設必要性的基礎上,應對不同業務的APP進行整合。“目前,部門間數據沒有打通、業務壁壘尚未打破,給APP的整合造成阻礙。”唐鵬說。
北京市信息資源管理中心總工程師穆勇認為,整合不只是統一界面、把所有業務系統簡單集中在一起,而是在現實中做好業務協同,打破部門壁壘。同時還應建立數據共享制度,明確數據使用規則,避免不同部門各自為政的情形。
科技的意義是讓生活更便捷,而不是讓指尖有負擔,手機更費電。“一個品牌有多個APP,一個城市100個政務APP,是由於沒有站在用戶體驗的角度考慮問題。”孟東煒建議,引入事后評價制度,從用戶體驗出發,才能提升用戶的“數字獲得感”,讓便捷不“變味”。(記者 張漫子 北京報道)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相關新聞
熱門排行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