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

被“種草”的年輕人:是消費主義的套路還是追求自我的捷徑

2019年08月20日08:23 | 來源:中國青年報
小字號
原標題:被“種草”的年輕人

“帶貨女王”稱號每隔幾年就會易主,但這個角色卻經久不衰,伴隨著不同國家、不同年齡的人一同長大。

從女明星到凱特王妃,從自媒體大號到種草神器小紅書,她們帶的貨從服飾到美妝,從奢侈品到“白菜好物”,不論是一支幾十元錢的口紅,還是需要花費數十萬元的旅游行程,隻要有人產出內容,就會有人被種草。

“種草”這一意為“被推薦而產生興趣、有購買欲望”的網絡用語,已經成為“安利”、“拔草”、“長草”的大家族成員。

時尚博主黎貝卡是近年涌現的一位種草大戶。憑借公眾號“黎貝卡的異想世界”,這位從記者轉型的女性時尚博主,完成了40分鐘售空1200雙某名款女鞋、4分鐘賣出100輛聯名Mini-Cooper汽車、自有品牌上線59秒銷售額100萬元的成績。

甚至連她合作的上海榕智市場營銷策劃股份有限公司的投資機構——金慧豐投資董事長周麗霞提到黎貝卡的帶貨能力時,也用“奇跡”來形容。

周麗霞說,4分鐘的時間裡,有100個人做出了28.5萬元的購買決策。“真的是考量了汽車的性能、性價比嗎?可能這些都不在他們的考量之內。對於他們來講,就是對於美好生活,對於有調性的生活的向往,是一種情感,一種追求。”

在社會渦輪裡企圖維持自己的儀式感

被種草是對生活方式的向往嗎?對大三學生郭冰冰(化名)來說,是的。

郭冰冰愛逛小紅書,也愛刷微博。歐陽娜娜和網絡紅人丁鈺瓊的穿衣風格都讓她喜歡。“最喜歡歐陽娜娜,她的穿搭真的很有自己的風格——把頭蓋住也會知道那是歐陽娜娜。還有丁鈺瓊,沒有很刻意很用力的感覺,讓人特別喜歡。”

郭冰冰一向是同齡人眼中潮流的典范。她長得漂亮,街拍質量較高,朋友圈一發照片,往往能收獲讓人艷羨的點贊數量。早在上高中的時候,她就為了一雙喜歡的球鞋,省下午飯和晚飯錢,並且一個月天天穿校服,用所有的錢來買球鞋。在她不懈的努力下,高中時的她就擁有了七八雙AJ球鞋。

“有人不理解我,覺得有些東西太貴,但我就是喜歡,我就想努努力把它買下來。”郭冰冰說。

時至今日,她已經告別了追求品牌的階段,她將這個轉變歸功於被種草久了,理解到適合自己的生活方式比名牌更重要的道理。“博主們經常分享一些較高審美的生活方式,讓我覺得很舒服,那種感覺不是靠名牌撐起來的,而是靠自己獨特的審美趣味。”

不過,在聽到最近種草熱門產品時,郭冰冰還是會去搜一下,看看這個東西究竟是什麼。

騰訊廣告聯手波士頓咨詢公司推出的《2019中國奢侈品消費者數字行為報告》(下稱《2019行為報告》)將這種行為稱為“理性”,並認為這是中國消費者獨特的特點。報告指出,有超過80%的中國消費者在購買奢侈品時會選擇線上研究、線下購買的“理性”方式,遠高出全球平均水平。

攻讀醫學學位的張雨欣則更為理性。

這個詞在一些人眼中並非褒義,因為它可能意味著眼高手低——追求更高層次的生活享受,卻又在收入上無法達到真正的中等收入階層。

“我覺得追求高質量的生活,就是可以一定程度上自主決定自己的喜好,而不是根據社會模板藍圖走,不會被大眾觀念束縛。”張雨欣說,大眾觀念中,往往有著“消費應該根據自己的經濟實力來”“攢錢是為了以后結婚買房用”“買更實用的”這些刻板要求,但消費更多是個人體驗。例如有的人可能每天吃得很簡單,但特定日子的晚上會去咖啡廳或酒吧﹔或者收入並不突出,但固定每個月看一場演唱會。“有點像很努力掙扎在社會渦輪裡,企圖維持自己的儀式感。”

張雨欣不喜歡大家都喜歡的東西。她會刻意追求獨一無二的。身邊的朋友不少人都很容易被種草,但她並不貶低這種行為。“在我看來,種草是一時沖動的,我不太會被種草,但我也能夠理解她們的想法。”

張雨欣喜歡購物消費帶來的快感,這項活動能夠明確地讓她解壓,並增添快樂。為了買到自己喜歡的東西,她為自己設計了一張結構清晰的思維導圖,上面清楚地分成了“收入”“支出”“結余”“如何做”四個方面。

這張圖能讓她最大限度地避免被種草的沖動。她規定自己,要形成“寫shopping list(購物清單),5天內不被劃掉就購買”“衣服鞋子少而精致”“不要用金錢縱容懶惰”的習慣。

即便這意味著她在朋友討論熱門色號的口紅時一頭霧水。“我從來不擔心自己落伍,大家都去買的東西,在我這裡反而會失去一些價值。”

被種草是一件壞事嗎?

被種草是一件壞事嗎?對於50多歲的葛瑞英阿姨來說,可能是的。

葛瑞英的丈夫去世得早,她很早就一個人拉扯兒子長大。可惜兒子高中畢業就不讀書了,找的工作收入也不高,卻有一堆“胡吃海喝”的朋友。

“看他朋友有房子,他也要﹔人家裝修什麼歐式風格,他也要裝﹔跟他說開車體面,他就去考証。”葛阿姨一度同時做了三份工作,早上做保潔,下午做鐘點工,晚上還要去夜市幫忙,即便這樣,也難以負擔兒子的開銷。

事實上,即便是不這麼極端的案例,被種草也往往是小圈子裡同好的樂趣,換一個圈子,就往往不被理解。

被種草往往被迫同“消費主義的奴隸”挂鉤,在中國台灣的一些綜藝節目中,一個消費者接受“安利”后購買商品,常被稱為“腦電波弱”,意為辨別力和自控力都不高。

“我不會覺得被種草有什麼不好。我喜歡黎貝卡的房子,我希望以后也有一間這樣理想的房子。我覺得挺勵志的,刷微信公眾號都能種下一個財務自由的夢。”即將畢業的王怡安大方地說,盡管黎貝卡的房子和她公眾號裡的絕大多數商品,自己還都消費不起,但這不影響自己對未來有美好的憧憬,希望能像黎貝卡一樣,獨立,有品位。

黎貝卡在廣州購置了一套230平方米的房子,並裝修得風格獨特,被許多觀眾驚呼,這就是理想中的樣子。

持和王怡安一樣觀點的年輕人越來越多。還有一些人,在被種草的過程中,發現更大的世界。

張雨欣說,以前,大家喜歡的“偶像”往往是美麗的,但並不一定和認真努力學習挂鉤。而現在隨著視頻平台上“學習博主”越來越多,大家發現,美美的up主都很努力地學習與生活,大家追求的偶像裡面也多了一條努力,而不僅僅是漂亮。

黎貝卡在接受媒體採訪時也談到,不少人質疑她是否在鼓吹消費主義。“我愛美,跟我喜歡做其他的事情,是不矛盾的。很多人說,你為什麼要花那麼多錢買大牌包包,你為什麼不做其他更有意義的事情?我覺得成熟的人不會提這樣的問題。”

讓趣味相投的人看到你 這就夠了

上海對外經貿大學工商管理學院市場營銷系講師、研究生導師吳志艷在《奢侈品消費在中國——非炫耀性消費的興起》一書中分享了這樣的發現:麥肯錫咨詢公司對中國市場的調查顯示,傾向於購買含蓄、內斂的奢侈品的消費者比例也越來越高,一些定位低調的奢侈品牌,近年來在中國奢侈品市場佔有越來越大的市場份額。而品牌產品也敏銳地開始迎合用戶的這一喜好變化。例如,路易威登在其毛衣上用一個針織的小“V”圖案代替之前普遍且顯眼的“LV”標識﹔屹立在奔馳車前的三叉星悄悄地躲起來了。

這也許和年輕一代對風格的定位變化有關。《2019行為報告》為年輕人的購買力作出了較為清晰的刻畫:在中國購買奢侈品的人群越發年輕化,26歲-35歲的人群貢獻了高端奢侈品62%的消費額,18歲-25歲的學生人群也貢獻了12%的消費額。

年輕化,已經成為中國消費者的核心趨勢之一。

報告還指出,2018年,中國奢侈品市場突破1100億歐元,增速保持6%,佔全球奢侈品市場33%,並預計未來還將以5%-6%的年均復合增長率增長,預計到2025年將為全球奢侈品市場貢獻超4成的零售額。“得中國者得天下” 已經成為奢侈品行業不爭的事實,而年輕一代又是明確的核心消費人群。

黎貝卡在接受媒體訪問時說,現在做得比較好的時尚類自媒體,包括她自己,基本上都有非常鮮明的主張,無論是審美還是生活態度。自媒體就是吸引趣味相投的人,你不可能讓十幾億人都關注你,能讓跟你趣味相投或是認可你的人關注到你,這就夠了。(中國青年報·中國青年網記者 李晨赫 黃翹楚 郝詩卿)

(責編:車柯蒙、庄紅韜)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