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

區域經濟發展新格局新在哪裡

記者 金輝 北京報道
2019年10月21日07:59 | 來源:經濟參考報
小字號
原標題:區域經濟發展新格局新在哪裡

  中央財經委員會第五次會議提出,推動形成優勢互補高質量發展的區域經濟布局。在日前舉行的中國區域經濟50人論壇第十三次專題研討會上,國家發展改革委原副秘書長范恆山、中國社會科學院工業經濟研究所研究員陳耀等著名區域專家就如何更好地發揮區域戰略和政策的作用等問題談了自己的看法。

  范恆山:

  加快構建區域經濟

  高質量發展的動力系統

  區域經濟發展到了一個關鍵時期。區域戰略與政策的地位日益提升,其所發揮的作用越來越大,尤其是由中央層面直接決策出台的戰略與政策一個接著一個,力度罕見。但是,區域發展面臨的問題依然復雜,在復雜多變的內外因素影響下,區域協調發展的基礎並不穩固。從當前情況看,區域協調發展仍然面臨一些挑戰。一是城鄉發展的落差有可能加大。二是發達地區與欠發達地區發展的落差有可能加大。三是傳統經濟優勢地區與現代經濟領先地區的落差有可能加大。

  當然,也要看到在新形勢新環境下,促進區域協調發展具備一些有利條件。主要有三個方面:

  第一,與發達地區相比,欠發達地區土地等資源相對豐富,生態負擔較小,綜合成本較低,市場發展潛力較大,這些因素既為自身加快發展奠定了基礎,也給優勢資本和先進產業進入提供了條件,這有利於加快發展進程、縮小發展差距。

  第二,在市場一體化不斷加強、共享經濟蓬勃發展的環境下,落后地區可以有效借力超越傳統基礎特別是產業基礎,在新經濟、新動能培育構造中擺脫落后狀態、佔領制高點。也就是說一些落后地區能夠跨越傳統產業體系基礎,在新經濟、新動能培育發展中與發達地區比肩並跑,甚至超前領跑。

  第三,區域開放合作和一體化深入發展、生產要素和產業鏈條的交叉互補,有利於各地區協調聯動,而協調聯動不僅能夠促進地區合理分工、一定程度上克服先進地區的虹吸效應,還能將先進地區的思想理念、管理方式、先進技術、優勢人力資源,以及高水平的公共服務等通過適當形式輸送到本區域相對落后地區,從而加快提升這些相對落后地區的發展速度和質量。當前的一個好的態勢是,開放合作不斷深入,各地已由原來比較被動的做法轉變為今天比較自覺的行為,一些地區還邁向了一體化發展的道路。

  當前,要充分認識挑戰、科學把握機遇,有針對性地出台政策、做好工作。

  第一,在分區域指導的基礎上強化分類型指導。當前的分類指導主要還是針對四大區域板塊。但現實情況已經發生變化,一方面四大區域板塊的空間結構還是偏大,僅西部地區就佔到整個國土面積的70%以上﹔另一方面四大區域板塊也出現了分化,同一個區域板塊的有關地區面臨的情況並不一樣。針對這種變化,在總體上要繼續堅持對四大區域板塊進行分類指導,同時也要打破四大區域板塊的限制,對屬於不同區域板塊但目前基本特點相同、面臨問題相同的地區採取同類型的政策指導,把分區域指導與分類型指導有機結合起來,增強對策的針對性和有效性。

  第二,有針對性地強化對促進中西部地區發展的國家戰略支撐和指導。中西部處於相對落后狀態,更需要國家區域戰略支撐與推動。在新一輪的國家區域戰略體系中,區域戰略要向中西部地區傾斜,並且要有實實在在的支撐政策。

  第三,要創造條件推動落后地區採取適當路徑實現超越發展。過去一些年的實踐証明,隻要路徑適當,落后地區是可以實現超越發展的。國家有關部門應加大支持力度,幫助和推動落后地區通過各種適宜路徑構建加快發展的經濟體系和產業基礎,抓住有利機會和條件,實現跨越發展。

  第四,深化城鄉體制改革強化城市對鄉村的支持帶動作用。就我國來說,區域問題的重點在農村,或者說矛盾主要集中在鄉村,但解決鄉村問題的主要動能在城市。對這一點一定要清楚明白,靠農村自己是富不起來的,更是實現不了現代化的。農村的現代化要靠農村,但更要靠城市。要使城市動能進入農村,需要推動城鄉體制一並改革。在農村,一要解決資源要素與城市的資源要素平等交換的問題,也就是建立健全資源要素城鄉平等交換的機制,把農村資源要素全面納入市場化軌道。二要推行“三權分置”改革,為實施農村規模經濟創造條件。有了這個條件,也就為城市優勢主體和先進生產方式及現代科技手段進入農村打下了基礎,而這是推進農村現代化的保障條件。三要改革城市管理體制,特別是打破農民與市民的身份界限,賦予農民在就業、創業、居住、流動等方面與城市人群完全平等的權利。

  第五,深入推進區域合作和一體化發展。進一步打破思想和體制障礙,全方位推進區域合作,並創造條件推動關鍵領域的一體化發展,實現資源要素的合理集聚和優化配置,協同推進生產力發展和整體競爭力提升,加快縮小地區差距。

  陳耀:

  區域經濟格局

  應將政府規劃引導與區域適度競爭相結合

  最近一段時間以來,中央陸續召開了一系列有關區域經濟戰略布局的會議,並且出台了多份相關文件。透過這些文件和會議內容,新時代國家區域政策思路、政策目標導向和實施機制措施日趨清晰明確,這反映了國家對區域經濟的政策調控日益成熟。

  從區域經濟政策的兩大目標——均衡與效率來看,新時代中央關於區域經濟的戰略更加強調效率,更加強調優化資源的空間配置,突出發揮優勢地區的優勢作用,特別是增強中心城市和城市群的承載能力,形成合理的區域分工。通過發達地區帶動落后地區,城市帶動鄉村,中心城市引領城市群,進而帶動區域發展,這樣一整套新模式新機制,促進全國城鄉區域協調發展。

  目前,我國的區域戰略基本形成了一種“三群兩帶”的格局,“三群”即京津冀協同、粵港澳大灣區、長三角一體化,“兩帶”是長江經濟帶和黃河生態帶。其中,黃河不是經濟帶,不像長江有水運功能、港口碼頭、沿江產業布局,它主要發揮水資源和生態功能。

  推動形成優勢互補高質量發展區域經濟格局,實際上就是明確要繼續發揮中心城市和城市群的引領、集聚和輻射帶動作用,這也是未來我國承載發展要素的主要空間形態。

  當前的區域經濟政策可以概括為“抓兩頭”。一頭抓中心城市和城市群的經濟和人口的承載,要突出這些大城市群的承載能力,另一頭抓確保“底線地區”的安全保障,尤其是要保障那些承擔國家糧食安全、生態安全和邊疆安全的地區。隻要抓好“兩頭”,設計好“抓兩頭”的機制,我國區域空間結構必將更加優化和協調。

  推進形成優勢互補的區域經濟高質量發展格局還應該突出兩種形式的區域分工。一是城市群的圈層分工。城市群內部包括中心城市、中心地區、中心城市以外的周邊、外圍地區。整個城市群的布局,應該區分中心城市、中心地區和周邊、外圍地區承載的功能,按照圈層功能和經濟技術梯度形成合理的分工體系和符合經濟技術發展規律的結構體系,這樣才能使各自的優勢得以充分發揮。二是傳統的類型分工。傳統上,可以將區域分為資源型區域與加工型區域兩個類型,曾經也是按照這種形式推進分工協作和區際貿易。以前資源型區域與加工型區域之間也存在著利益沖突問題,如資源型地區存在的利益雙重流失問題(平價調出資源、市場價格買進制成品)。怎麼對資源型地區,糧食主產區,重要生態功能涵養區進行利益補償等都是形成優勢互補高質量發展區域布局需要研究的重要問題。

  這兩種形式的分工能否最終形成,關鍵是要解決好區域利益關系的協調和共享,建立能夠形成區域優勢互補,分工格局合理的利益關系協調共享機制。

  此外,區域優勢互補分工格局的形成,還要把政府規劃引導與區域之間的適度競爭有機地結合起來,不能排斥區域競爭的作用。觀察發現,區域的適度競爭對經濟發展是有益的。例如,國內某個區域內存在兩個“龍頭”城市,它們之間的競爭非常明顯。雖然偶爾會出現一些負面情況,但總體來看,競爭確實促進了兩地經濟不斷朝前發展。這與它們適度的競爭,既競爭又合作,由此帶來的發展活力和動力密不可分。現在問題的關鍵是把握好競爭的“度”和界限。

  政府的規劃引導有利於避免各地重復建設。比如,現在長三角一體化發展,基礎設施連通對接過程中要加強統籌布局,因為這類項目往往投資巨大,各自為政容易造成資源浪費或已有優勢得不到充分利用。如何避免這種現象,如何處理這裡的界限或關系都亟待深入研究。

(責編:邢鄭、庄紅韜)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