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

銀行業重金加碼智能科技 “開放銀行”或成行業轉型未來

申佳平
2020年04月06日09:24 | 來源:人民網-產經頻道
小字號

“績效超20萬元+雙通道晉升機制+解決住房問題”。正值招聘季,有銀行開出上述優渥條件,廣納金融科技人才。

當前,以大數據、雲計算、人工智能等前沿信息技術為核心的金融科技,對傳統金融業務持續賦能:“三升兩降”(即業務運營效率、客戶體驗和業務規模能力提升,以及成本、風險方面雙降)效果日益凸顯。麥肯錫相關研究報告預測,“智能化大數據應用是零售銀行在未來十年制勝的核心能力。”

記者從近日披露的多家上市銀行2019年年報中發現,超萬億元的淨利數據背后,銀行業對金融科技布局也在不斷“加碼”。包括國有大行、股份制銀行及城商行等多類銀行金融機構對科技團隊建設和研發投入均有增多,數字化轉型戰略已成為行業發展共識,同時,“開放銀行”或成行業轉型的未來。

重金打造 國有六大行金融科技投入均超2%營收

疫情之下,多家銀行通過視頻、電話方式召開2019年業績發布會,“金融科技”“科技賦能”等成為會上的熱詞,年報對金融科技的披露程度也遠超往年。

年報數據顯示,致力於打造“5G+智能銀行”的建設銀行2019年創下國有六大行金融科技“砸錢之最”,投入總額為176.33億元,佔營業收入的2.5%﹔“宇宙大行”工商銀行緊隨其后,相關金融科技投入達163.74億元,佔該行營業收入的2.2%。

同時,農業銀行、中國銀行、交通銀行、郵儲銀行金融科技投入也均有增長,佔全行營業收入均超2%。其中,郵儲銀行信息科技投入佔營業收入比例直逼3%。

部分股份制銀行盡管在金融科技方面布局早,但亦不減相關投入的增速勢頭。其中,招商銀行2019年信息科技投入為93.61億元,同比增長43.97%,佔營業收入的3.72%﹔平安銀行2019年IT資本性支出及費用投入則同比增長35.8%。其中,科技人員(含外包)超過7500人,同比增長超34%。

在業績發布會上,多位銀行高管對所在機構2020年金融科技布局作出展望。其中,人才培養和科研投入被視為下一步轉型發展的“重頭戲”。

交通銀行表示將探索“產學研用”一體化研發模式,推出金融科技萬人計劃、FinTech管培生、存量人才賦能轉型三大工程。平安銀行提出,致力於培養復合型金融科技人才隊伍,實現“人才引領”。

可以預見,越來越多的金融科技復合型人才將在銀行業“C位”出道,這或許也將帶來一場銀行金融機構間的人才“爭奪戰”。

戰略先行 大中小銀行金融科技業務布局各有側重

據中國清算支付協會今年3月公布的調查數據顯示,我國已有60%的銀行制定了金融科技規劃,且已按規劃發展相關業務,僅2%的銀行仍無相關規劃及實踐。同時,已有14.89%的銀行設立了專門的金融科技部門。

綜合多家上市銀行2019年年報來看,國有大行和部分股份行由於規模較大、實力較強,在金融科技的布局上更凸顯整體性和系統性。

如,工商銀行目前已經形成了“一部、三中心、一公司、一研究院”的金融科技組織架構,同時通過推進“智慧銀行ECOS工程”建設,從生態、場景、架構、技術、體制等多端發力,促進科技與金融的深度融合﹔

農業銀行則明確提出“再造一個線上農業銀行”,積極推動線上業務﹔招商銀行利用招行APP和掌上生活APP兩大平台聚焦“核心金融+泛金融”場景生態體系,布局數字化流量獲客與經營體系的構建﹔平安銀行全面推進AI BANK建設,志在成為一流的智能化零售銀行。

與此同時,中小型的地方銀行則主要集中於某些重點領域,有針對性地探索金融科技發展。如,青島銀行在年報中表示,2019年結合“金融+科技+場景”的新金融理念,加快數字化技術的應用和創新,著力加強移動互聯、智慧運營、理財資管等領域的重點項目建設。

隨著各商業銀行構紛紛向智能化、數字化轉型,產品和服務在一定程度上出現同質化。在國家金融與發展實驗室特聘研究員董希淼看來,部分中小銀行在資金實力上較為有限,沒有足夠的財力支持基礎設施建設和科技預研性項目的投入,限制了自身的數字化轉型。

“在金融科技的布局上,不應該是所有機構都‘貪大求全’。銀行應該結合自身的特點,把有限的資源利用好。對於大多數地方商業銀行來說,應該深耕當地,創新有針對性的金融科技發展模式,並積極與國有銀行、大型股份制銀行合作,補齊自身短板,實現共贏。”董希淼說。

“次元”跨界 開放銀行或成行業轉型未來

正如工商銀行董事長陳四清去年在一次發布會上所說,“工商銀行的發展史,就是一部信息科技的創新史。” 一直以來,每一次科技迭代,銀行業都不曾缺席。

疫情期間,銀行APP成為不少人享受便捷服務、聯結網絡消費的“新大門”。打開APP,用戶不僅能享受到安全、專業、便捷的非接觸式金融服務,還能突破金融“次元壁”,進入五花八門的消費場景。

多位業內人士認為,依托“金融科技+場景生態”的“開放銀行”可大幅拓展銀行服務的邊界,或將成為行業轉型的未來。

何為“開放銀行”?簡言之,即通過技術手段向消費者直接接入金融機構的數據網絡系統。

“開放銀行”能延伸金融機構的服務“觸角”,提升行業競爭力。工商銀行2019年年報顯示,該行手機銀行客戶去年達到3.61億戶,淨增4700多萬戶,增量創近3年新高,客戶規模、客戶活躍度、客戶黏性均居市場首位。同時,通過開放平台API和金融生態雲,將1000多項金融服務開放給2500多個合作伙伴,引入不同行業2萬家合作伙伴。

“我們現在90%以上的業務都部署在開放平台,更能適應開放化、生態化、業務量激增的業務發展趨勢。”工商銀行行長谷澍在業績發布會上透露。

董希淼表示,未來,“開放銀行”將不只是一項技術,而是一個以API、SDK、H5等為手段,通過整合生態、搭建平台,從而提供更聚焦、更敏捷、更智能、更開放的客戶體驗的平台合作模式。

“‘開放銀行’更是一種理念,它意味著‘銀行是一種服務,而不是一種場所’。它意味著一種全新的銀行業態,促使銀行服務隨時隨地、無處不在,全面回歸以用戶為核心。”董希淼說。

天風証券也認為,未來,銀行將依托金融科技,加強場景生態建設,豐富獲客、活客渠道和方式,加強線下、線上金融服務融合、打通,構建場景生態圈,拓寬服務領域、延伸服務周期,將服務交付場所逐漸由實體網點向各類生活消費場景轉移、融合。

多家上市銀行2019年年報體現了這一趨勢。比如,農業銀行注重對線上醫療、教育等場景的接入﹔建設銀行強調對社區的智能化管理﹔郵儲銀行則重點拓展三線城市及以下地區的民生服務領域。

誠然,當前金融科技發展依然存在諸多不足:如相關行業標准模糊,人臉支付、大數據個人隱私保護等安全規范有待進一步完善,“信息孤島”導致的銀行與企業、個人信息不對稱等問題仍普遍存在。這些都有待未來科技進步、行業發展和監管升級一一解決。

(責編:申佳平、呂騫)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