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紅@新國品”系列報道之一
以科技創新實力 鍛造“中國品牌”魅力

編者按:品牌是企業與國家競爭力的綜合體現,習近平總書記提出的“推動中國制造向中國創造轉變、中國速度向中國質量轉變、中國產品向中國品牌轉變”重要論斷,為把我國建設成品牌強國指明了現實路徑。
2020年是我國推動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關鍵階段。復雜的國際疫情和世界經濟形勢給全球企業、品牌發展帶來巨大挑戰。挑戰與機遇並存,中國企業如何應對挑戰,有哪些探索?在5月10日“中國品牌日”前夕,人民網特別推出“人民紅@新國品”系列述評,聚焦新時期推進高質量發展進程中的企業擔當與力量。
“什麼時候全球的消費者在選擇產品的時候,會首選中國的品牌?”當我國的經濟總量穩居全球第二、經濟增速位列世界前茅時,這一問,扼住了要害。
一段時間以來,制造大國的盛名之下,我國也背負著制造大而不強、產品全而不精、品牌多而不優的隱衷。加強品牌建設、加快品牌升級,早日建成品牌強國成為企業與消費者共同的追求。
2014年5月10日,習近平總書記提出的“推動中國制造向中國創造轉變、中國速度向中國質量轉變、中國產品向中國品牌轉變”重要論斷。“推動中國制造向中國創造轉變”成為品牌強國建設的首要目標與戰略基石。
近年來,中國企業圍繞這一目標與路徑,立足技術創新之根,把握新經濟發展機遇,腳踏實地、日積跬步,以不斷提升的產品實力不斷夯實品牌魅力。中國品牌正在世界舞台上豹變出燦爛新姿。
看當下——
立足技術創新“根基” 促進品牌建設成長
“平均不到1秒鐘就有1台微波爐走下生產線。”在格蘭仕智能化工廠的步行道上,集團董事長兼總裁梁昭賢邊走邊介紹說。他身旁的機器人靜靜地揮舞機器手臂,傳送帶上的微波爐次第向前。
發出指令,即可操控屋內所有智能家電﹔輕觸手機,遠程也能指揮電飯煲燜飯﹔牆上的畫“搖身一變”,成為一台會“說話”的空調,這是格力電器打造的智慧家居樣本。
曾與北汽進行過兩次戰略合作簽約的華為,不僅為ARCFOX提供5G技術,二者還聯合設立了專注高度自動駕駛研究的“1873戴維森創新實驗室”,基於合作還將延展到雲計算、大數據、車聯網、信息安全、ICT 技術與智能網聯汽車深度融合等領域。
……
技術創新是企業品牌的根基所在。
近年來,中國品牌建設取得長足進步。中國企業抓穩“根基”不斷探索、實踐,積極採用新技術、新材料、新形式研發生產,為消費者提供更為多樣化、個性化、品質化的產品選擇。越來越多的“中國制造”暢銷全球,越來越好的“中國品牌”深受歡迎。
據世界知識產權組織發布《2019年全球創新指數》顯示,中國位列14,較2018年上升3個位次。其中,在《報告》的80項細分指標中,“本國居民專利申請量”“創意產品出口在貿易總額中的佔比”“高技術淨出口佔比”等9項細分指標位列全球第一。
中國企業奮力創建品牌,消費者自覺關愛品牌的氛圍亦正逐步形成。
據世界品牌實驗室發布的“2019年世界品牌500強”顯示,中國40家企業入榜。多位專家認為,當前,中國制造走向全球市場、中國服務逐步深入人心。但與此同時,中國品牌發展滯后於經濟發展,國際產業鏈低端位置仍未改觀,要牢固樹立“質量第一、以質取勝”的理念,中國品牌國際競爭力仍需進一步提升。
觀趨勢——
加快前沿技術應用 把握品牌升級機遇
受新冠肺炎疫情影響,全球經濟遭遇沖擊,“制造業外遷”“產業鏈轉移”等論調泛起。盡管經濟發展客觀規律表明,產業轉移是必然選擇,但不能輕視發達經濟體鼓勵高端制造回流和新興經濟體爭奪中低端制造對我國制造業形成“雙向擠壓”。
雙重壓力下,“中國制造”亟需加快創新技術研發、加強品牌建設、不斷提升國際競爭力,從而告別“代工廠”等標簽,真正實現由“中國制造”向“中國創造”的轉變。
中南財經政法大學數字經濟研究院執行院長盤和林告訴記者,在轉變過程中,中國品牌仍面臨科技創新能力、工業設計能力和品牌建設能力等三方面挑戰。
“在加強核心技術引領突破的同時,還要注重科技轉化能力,下達力氣將科技轉化為產業。”他說。
今年以來,疫情給人們的生活帶來巨大影響,同時也加速了5G、大數據、物聯網、特高壓等前沿技術的發展與應用。加快發展先進制造業,推動互聯網、大數據、5G和實體經濟深度融合正成為中國制造轉變為中國創造的重要切入點。
在南方電網,被列為“新基建”的新能源汽車充電樁正成為催化公司發展的新動能。數據顯示,截至2019年12月,南方電網累計投資31.8億元、建成充電樁3.16萬個,累計充電電量4.5億度。
南方電網能源發展研究院相關負責人表示,高技術及裝備制造業、數據中心、5G基站、充電服務業、綜合能源系統等“新基建、新業態”將成為未來南方五省區用電增長新動能。
盤和林表示,“新基建”為中國制造轉向中國創造提供機遇。首先要提升企業的信息化管理水平,借助數字化管理手段和工業互聯網平台等改善管理模式﹔其次要利用互聯網平台開創新的商業模式﹔此外還需要加強人才梯隊的建設等。面對新挑戰新形勢,我們必須充分發揮好中國制造的強大優勢,善於識變、積極應變、主動求變,引領中國制造向中國創造轉變,從而擦亮中國品牌。
迎挑戰——
依靠轉型升級“破局” 走好品牌強國之路
當前,疫情造成的全球產業鏈和供應鏈“休克”,或將成為中國企業邁向“中國創造”途中的新挑戰。
“破局之策在於加快技術進步和轉型升級,提高中國產品的質量和技術含量,打造‘世界工廠+世界市場’的新模式。這樣既能增加中國在國際市場上的吸引力,也能有效防止大規模失業和實現高質量發展。”國家發展與戰略研究院研究員陳彥斌說。
專家指出,由於各國對制造業的重視正在迅速提升,全球化的生產網絡或面臨大變化,以技術為驅動形成的新全球化的產業鏈需求將會上升。
中國宏觀經濟研究院市場所研究員、研究室主任劉翔峰指出,過去全球的資源配置靠資本推動,而在數字經濟下則靠數據引領的技術推動。
“應當把智能制造作為制造業發展的主攻方向,大力發展智能產品,全面提升整個制造業的研發生產管理和服務的智能化水平。通過做好產品設計、智能制作和全球化營銷塑造品牌。”
劉翔峰認為,“新基建”、智能制造的發展對本土品牌的塑造提供了強大的動力和前所未有的機遇。我國制造產業鏈齊全、基礎扎實,借助新技術企業可以迅速進行產業轉型,形成新型的設計和產品,滿足消費者個性化需求。
“不知名的本土企業,更應該利用這樣的機會開拓產品服務,推出自有品牌、打開國際市場。”她說。
科技創新鍛造品牌實力。隨著“中國創造”不斷豐富“中國制造”的內涵,中國企業將贏得更廣大的市場,在世界舞台展現出“中國品牌”歷久彌新的永恆魅力。
相關閱讀:
“人民紅@新國品”系列評論之一:創新驅動,培育中國品牌“生命力”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相關新聞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