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生科技,創新惠民
數據來源:科技部 |
很多做過胃鏡檢查的人,事后都聞“鏡”色變:裝有攝像頭的細管要順著喉嚨插到胃裡,感覺翻江倒海。如今,同樣查看腸胃疾病,家住北京市通州區的粟女士隻需吞服一粒如藥丸大小的“膠囊”即可。
2018年,我國研發的、全球首台智能導航膠囊機器人亮相智博會。這個小機器人能夠大顯神通,得益於超低功耗生物芯片設計、多種生物傳感器開發、高密度系統集成封裝等技術難題被逐一攻克。
科技改變生活,這樣的例子層出不窮。
今年《政府工作報告》提出,發展民生科技。民生科技指的是什麼?近年來民生科技的發展有哪些亮點?使之更好增進民生福祉,還需要從哪些方面加力?
科技創新民生導向日益突出,成果造福千家萬戶
民生科技,一般是指與民生具有直接關聯的科學技術,它以服務民生為宗旨,把科技成果轉化到與民眾生活緊密相關的活動之中,達到降低成本、提高效益、改善人民生活質量的目的。
2011年,科技部印發了《關於加快發展民生科技的意見》,明確人口健康、公共安全、生態環境、防災減災為發展民生科技的四大方向。專家表示,這些領域是民生關注的熱點,卻是以往市場投入的盲點,投入機制、產業鏈規劃等方面存在短板。“十二五”開始,我國科技發展工作把保障和改善民生放在突出位置,圍繞民生熱點,開展了科技管理體制機制創新,加快組織實施國家科技重大專項並組織實施國家民生科技行動。
以百姓最為關心的醫藥創新為例,“十二五”期間國家重大科技專項醫藥專項方面,針對重大疾病防治需求開展的科研攻關碩果累累。截至“十二五”末,累計90個品種獲得新藥証書,在肺癌、白血病防治等領域打破國外專利藥物壟斷。
新藥專項成績斐然,一是得益於創新體系不斷完善——新藥專項重點支持綜合性大平台、單元技術平台、資源平台等創新藥物研發技術平台建設,逐步形成了以科研院所和高校為主的源頭創新、以企業為主的技術創新、上中下游緊密結合的網格化創新體系,使新藥自主創新能力大幅提升﹔二是創新驅動促進了醫藥產業快速發展——據初步統計,2015年規模以上企業研發投入約450億元,較2010年翻兩番,京津冀、環渤海、長三角、珠三角等地區形成相對集中、各具特色的生物醫藥產業集群,加快了區域經濟發展和產業轉型升級。
《“十三五”國家科技創新規劃》進一步明確:健全支撐民生改善和可持續發展的技術體系。在人口健康方面,“十三五”期間,中央財政資金投入金額超過250億元,涉及新藥創制、中醫藥現代化、食品安全等多個領域。農業科技進步貢獻率從2012年的53.5%上升到2019年的59.2%。
科技創新增進民生福祉成效顯著,老百姓真切地感受到了民生科技的“紅利”——
醫療條件更好了。對帕金森症患者來說,植入腦起搏器,能有效緩解肢體震顫僵直,提高生活質量。過去,腦起搏器隻有一家國外公司能生產,動輒二三十萬元,普通家庭難以承受。在政策支持下,清華大學李路明教授和團隊研制出了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國產腦起搏器,價格大幅低於進口產品。2009年11月以來,我國累計完成1.7萬例次國產腦起搏器手術,植入患者超過9000人。國產小分子靶向抗癌藥鹽酸埃克替尼在國家藥品價格談判中,促使國外專利藥物降價超過50%。
水更干淨了。“一把水壺用了好幾年,一點水垢也沒有。”河北懷來縣沙城鎮居民季全軍說。原來,他家裡的直飲水系統採用的是北京理工水環境科學研究院研發的先進水處理技術。
科研人員介紹,現在小區配備的淨水機,大多採用膜淨化技術,產出純淨飲用水要消耗比較多的淡水。北理工團隊創新水處理技術與工藝,修復、淨化、活化和礦化飲用水源,居民家的自來水可以直接飲用,同時減少當地淡水消耗量。目前,懷來縣實現優質直飲水入戶,日供水量3萬噸,惠及人口約20萬人。
空氣更潔淨了。在“大氣污染成因與控制技術研究”重點專項支持下,我國建立了重污染天氣應對技術體系,厘清了重點地區大氣重污染成因。其中,京津冀建成了國內最大規模的天地空綜合立體觀測網,以及1千米分辨率的精細網格化多污染物動態源清單。2019年,北京市全年PM2.5濃度為42微克/立方米,較2013年下降53%。
……
科技創新凸顯民生導向,科技研發鏈、產業鏈圍繞民生需求發力,越來越多的民生科技於無聲處改變人們的生活。
推動社會治理更加精細化、精准化
地震救災,每秒都很珍貴。城市哪個區域破壞大,破壞程度如何?第一時間了解這些情況,對於救災救援決策非常關鍵。調查建筑的受損狀態,傳統方法依靠人工勘察,而今,借助超級計算機建成了城市地震災害仿真系統,不僅能快速生成所在區域房屋破壞分布圖,還能為城市規劃提出科學建議。比如,哪裡應該建消防站、醫院,又該配備多少避難場等。
“對一個百萬數量級建筑群開展精細化彈塑性仿真分析,用日常的計算平台,可能永遠也算不出來。可放在超級計算機上,幾分鐘就輸出了結果。”中國地震局工程力學研究所研究員林旭川說。
科技創新不僅改變人們的衣食住行,還極大地提高了社會治理效率,增進人民群眾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在新冠肺炎疫情防控中,很多地方嚴格出入管理,既要驗証身份,還要測量體溫。但戴上口罩后人臉識別效果欠佳,摘下口罩又影響防疫,怎麼辦?科大訊飛推出“語音識別+體溫監測”出入口管理系統,對於出入口採用雙重認証識別方式,即智能語音識別認証配上熱成像測量體溫,實現了非接觸快速驗証。
在安徽省銅陵市,科大訊飛將全市3000多路視頻監控進行整合,加上人工智能模型,自動對區域內超過5人的聚集情況進行監測,發現后自動分發給周邊的社區工作人員,讓他們上前進行人員疏散和疏導。同時在銅陵市的各大菜市場布置了一道“天眼”,市民如果不戴口罩進入,系統自動視頻分析,會將相關信息和抓拍圖片通過短信推送給市場監管人員。
“人類戰勝大災大疫離不開科學發展和技術創新。這次疫情防控所彰顯的科技力量,將極大激勵我們把技術優勢轉化為產業優勢,賦能數字經濟社會發展。”科大訊飛副總裁張友國說,科技在應對、處理重大公共衛生安全事件中發揮重要作用,成為提升城市治理能力和治理現代化的有力助手。
中國科學技術發展戰略研究院科技與社會發展研究所所長何光喜認為,科技手段的使用,有助於社會治理從事中干預、事后響應向事前預警、超前預判轉變,從網格化向區塊鏈升級。在環境治理方面,如一些工業污染型企業為減少生產成本,偷排污水、廢氣,普通的人力監管模式無法對其實時監管,信息時代的網上監管模式則有力地解決了監管真空問題。“科技手段正在推動社會治理更加精細化、精准化。”他說。
政企齊發力,把更多科技資源投向民生領域
我國民生科技雖然取得了長足的進步,但與人民群眾日益增長的需求相比,仍有一定的差距。對此,我們應當如何作為?
首先,應進一步轉變科技創新理念,把改善民生作為創新的重要標尺。何光喜說,應進一步引導科技資源向民生領域傾斜,推動社會包容、均衡、全面發展。“比如,為實現綠水青山這個民生願景,在促進節能減排科技創新方面要加大鼓勵支持力度,相關產業政策要及時跟進。”
其次,投入是科技創新的源頭之水。“民生科技投入具有公益屬性,回報周期通常比較長,風險較大。在產業發展初期,市場驅動往往不足。近年來,在政府的支持引導下,民生科技供給不足的局面得到極大改善。在強調政府加大投入的同時,也要發揮好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的作用,引導企業加大民生科技投入。民生科技在生態、養老等領域的市場潛力很大。” 中科院科技戰略咨詢研究院助理研究員呂佳齡認為,政府投入與市場雙驅動是我國發展民生科技,提升民生福祉的重要經驗。比如,人工智能等信息技術與醫療、安防領域結合,不僅便利了人們的生活,還能形成新產業、新業態。
“十三五”以來至2019年底,中央財政對環保領域科技創新累計投入約93億元。“當前,在許多民生科技領域,財政資金支持的重點仍是高校院所等事業單位。”呂佳齡建議,培育民生科技產業,瞄准民生短板加大科技創新支持力度,完善政策體系以激發市場活力。“隻有讓市場的力量參與進來,才能促進民生科技產業健康持續發展。”
最后,推動民生科技成果轉化,建立以市場需求為導向的成果產出機制。在我國,生物醫學領域研究成果豐富,可這些研究對生物醫藥產業的支持不夠。專家表示,我國一些科研成果止步於實驗室或樣機階段,產業價值沒有挖掘出來。讓這些成果不再束之高閣,還需在完善機制體制上下功夫。
《 人民日報 》( 2020年06月19日 19 版)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相關新聞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