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穩”“六保”看創新
“三新”經濟成穩增長“定海神針”為 2020下半場注入新動能

“各位,以上是今天的工作日報,請大家周知。”日前,在鑫有上房物業公司的“飛書”工作群裡,總經理王曉梅像往常一樣在線分享工作清單。“每天打開視頻,全國的同事都能‘見個面’,在線開會做總結,既減少疫情風險,也不耽誤正常業務進展。”
自疫情發生以來,居家辦公、居家就學等需求迫切,各種新商業模式應運而生。眾多領域正成為數字新技術的“試驗場”、新模式的“練兵場”、新業態的“培育場”:字節跳動科技有限公司的飛書團隊推出“線上辦公室”,通過實時語音頻道的方式,高度還原辦公室場景﹔阿裡釘釘推出健康打卡功能,每天近1億人在此向單位“報平安”,約2億人在該平台上辦公。
……
大量新業態新模式快速涌現,在助力疫情防控、保障人民生活、對沖行業壓力、帶動經濟復蘇、支撐穩定就業等方面發揮了不可替代的作用。
多位專家在接受記者採訪時表示,落實“六保”、實現“六穩”,應堅持創新驅動,加快流程再造,積極擁抱工業互聯網,培育發展新引擎。
以“新業態”謀發展
多措並舉創新保就業
武漢解封后,利楚掃唄武漢區域主管楊鵬程走遍當地100多家小店,而他做的最多的一件事幫助這些小店商家報名成為消費券商家。
據楊鵬程介紹,他們公司是最早向實體店推廣移動支付的企業,隨著今年消費券發放勢頭火熱,這一百億級紅利讓企業“重燃戰鼓”,同時讓公司看到了小店規劃師這個職業的巨大潛力。“小店規劃師主要是幫助商家做數字化轉型,我們公司今年准備在這個崗位上擴招120%。”
據了解,多家服務企業如收錢吧、客來多、智邁科技等均表示今年有擴招計劃,擴招幅度從50%-180%不等。
值得注意的是,疫情期間多家互聯網平台成為“新業態”的培育場,創造了大量的靈活就業崗位,充分發揮就業“蓄水池”作用,成為中國穩就業的新引擎。
以阿裡旗下盒馬鮮生為例,盒馬鮮生於2月3日推出“共享用工”的靈活用工模式,即盒馬向人力資源企業購買用工服務、支付薪酬、購買保險,並提供崗位培訓。受盒馬鮮生的啟發,永輝、蘇寧、美團買菜、叮咚買菜等企業先推出了各自的“共享員工”策略。
與此同時,多地政府也鼓勵企業通過“共享模式”解決用工問題。廣東省東莞市人社局推出3類企業用工余缺調劑服務模式,推動企業“共享員工”﹔安徽省合肥市人社局日前發布《到復工企業就業的倡議書》,鼓勵通過“共享員工”“彈性員工”和遠程工、鐘點工等多種形式,支持企業復工。
隨著新業態不斷涌現,這些新興領域將成為靈活用工大規模應用的“試煉場”,在多種新技術新應用催化下,新行業快速崛起,數字經濟平台及數字企業也將成為提供就業崗位的“主力軍”,這也將為穩就業提供有力保障。
以“數字化”謀突圍
加快創新轉型步伐
線上教育把雲課堂送進千家萬戶實現“停課不停學”、在線辦公助力企業高效恢復生產、“宅經濟”推動消費擴容提質……業內專家認為,大數據、工業互聯網、人工智能等新一輪信息技術革命在催生新業態、新模式,數字經濟發展風生水起,助力生產生活。
在南京國電南自自動化有限公司生產車間裡,一輛輛智能物流小車在廠房之間穿梭﹔一隻六軸的機械手正在篩選不同繼電器的啟動電壓,動作麻利。
車間員工熟練的操作著控制台,“別小看這個機械手,一天能完成我們4個人的工作量。”
記者了解到,國電南自智能工廠作為中國華電下屬的高端制造公司,充分擁抱工業互聯網新技術新業態,不斷實現數字化轉型,企業總體效率提高42.48%,質量一次通過率提高13.25%,能耗減低8%。
這是中國企業以“數字化”謀突圍,加快創新升級步伐的縮影。今年以來,盡管一些傳統行業受疫情沖擊嚴重,但新經濟新動能逆勢成長,數字經濟不斷釋放澎湃動力,7月16日公布中國經濟“半年報”也在充分印証我國新興領域動能不斷增強。
據統計,上半年,高技術制造業增加值同比增長4.5%,佔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的比重為14.7%,比上年同期提高0.9個百分點。高技術領域投入持續加大,上半年高技術制造業投資同比增長5.8%,高技術服務業投資同比增長7.2%。
“在近年來我國新產業、新業態、新模式持續興起的基礎上,疫情倒逼了消費數字化轉型和產業數字化升級。”國家統計局局長寧吉喆日前在《求是》發表署名文章指出,信息消費、網絡消費、平台消費、智能消費等新興需求快速成長,以互聯網經濟為代表的新動能正顯現出強勁生命力。我國經濟發展新動能加速發展壯大,經濟活力得到進一步釋放。
當前,無論是實體經濟還是金融領域,中國經濟都呈現出數字經濟加速發展的局面,企業也在不停尋求數字化轉型突破。
國家金融與發展實驗室副主任曾剛接受採訪時指出,如今疫情防控已經常態化,之前的生產生活方式也在發生改變,比如在線辦公,網絡會議,在線教育,遠程問診等行業都實現了快速發展。基於數字化發展趨勢,未來還將出現更多新業態。
“三新”經濟成“定海神針”
為2020下半場注入新動能
在武漢,5G遠程醫療系統讓北京專家跨越1200公裡,與“戰疫”前線的臨床醫生實現“面對面”高清救治指導。
在重慶大足,由通用技術集團中國汽研全資建設的智能網聯汽車試驗基地,可滿足當前智能網聯汽車測試的技術規范和場地測試要求,可滿足55噸以內的所有道路運輸車型的試驗需求。
當前,以新產業、新業態、新商業模式為核心內容的“三新”經濟,正逐漸滲透到人們生產生活中的每個角落。在新技術的推動下,“三新”經濟已成為推動我國經濟發展的重要支撐。
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宏觀經濟研究部研究員張立群在接受人民日報採訪時表示,“三新”經濟的發展是創新驅動的產業結構和經濟結構的積極變化,它的迅速崛起不但成為穩增長的“定海神針”,也是中國經濟社會發展的新動能。
事實上,國家一直在大力扶持“三新”經濟的發展。工信部發布《關於推動工業互聯網加快發展的通知》,從加快新基建等6方面出台20項具體舉措﹔國家發展改革委、中央網信辦等部委印發《關於推進“上雲用數賦智”行動培育新經濟發展實施方案》,支持雲計算、大數據、人工智能等新一代數字技術在全行業的應用和創新,積極推進傳統產業數字化轉型﹔7月15日,國家發改委等13個部門聯合發布了《關於支持新業態新模式健康發展 激活消費市場帶動擴大就業的意見》,就圍繞新業態新模式健康發展,從五個方面提出了19項工作措施。
在政策驅動下,“三新”經濟更是迎來發展窗口期,那麼中國經濟“下半場”該如何乘風破浪?
中國政策科學研究會經濟政策研究會副主任徐洪才認為,傳統產業的數字化轉型涉及到發展方式的轉變,主要由市場主導,因為市場的需求是分散的,通過互聯網等將其集中起來,就能形成更大的規模。
徐洪才表示,中國經濟進入2020年“下半場”,要依靠改革激發市場主體活力,推動制造業升級和新興產業發展,為經濟發展注入新活力。
曾剛認為,在未來,無論是數據基礎平台設施還是信息技術基礎設施的建設都會形成新趨勢,從而催生新業態新模式,這也為數字化經濟發展提供更好支撐,總體來看,傳統產業數字化轉型將在國民經濟佔比中繼續上升。
張立群指出,著力加快技術創新的步伐,促進數字化、智能化等技術與制造業、服務業的深度融合,因地制宜地推進傳統產業鏈的數字化改造,將助推“三新”經濟的成長、成熟和壯大,給經濟社會發展注入源源不斷的新動能。
相關閱讀:
“六穩”“六保”看數據:主要指標改善 中國經濟穩步復蘇預期向好
“六穩”“六保”看改革:抓“六保”促“六穩” 改革創新成效顯現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