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

工業互聯網平台破解傳統制造業中小企業數字化轉型難題

淄博建陶業“觸網”記

本報記者  陸婭楠  丁怡婷
2020年08月12日08:20 | 來源:人民網-人民日報
小字號

  圖為山東統一陶瓷科技公司改造后的智能工廠。
  人民視覺

  6月最后一個周日,統一陶瓷的2號生產線正式出磚,迎來了十幾批前來參觀的客人。

  三層干燥窯爐,全線鋪設感應器,生產智能監控,產品可厚可薄可大可小,節能超20%……山東統一陶瓷科技公司總經理陳世偉說起新改造的智能生產線,如數家珍。

  統一陶瓷所在的山東淄博市,被譽為“北方瓷都”。鼎盛時期,淄博建筑陶瓷業擁有300多家企業、500多條生產線,產能超12億平方米,是全國第二大建陶產區。隨著產業結構調整和環保標准提升,截至2019年底,淄博約有建陶企業48家,建陶生產線82條,產能縮減約八成。

  大浪淘沙,像統一陶瓷這樣的中小企業,面臨嚴峻考驗。“要不是有海爾卡奧斯工業互聯網平台(以下簡稱海爾卡奧斯),我們可能不會有今天這樣的跨越式發展。”陳世偉很是感慨。

  工業互聯網平台究竟給中小企業數字化轉型帶來了什麼?只是技術升級這麼簡單嗎?

  “上網”后,企業研發成竹在胸,庫存大幅降低﹔生產成本減少,優等率提高

  4月中旬,淄博44家陶企的65條生產線陸續點火復產。不過,疫情防控期間,市場需求不足。而陶瓷行業一旦點火就不能中斷生產,復產越快往往意味著庫存越多。

  就在企業為去庫存發愁時,陳世偉遇到了新的轉機。“真的沒想到,疫情防控期間能通過平台接到這樣的大單。”5月以來,陳世偉陸續從海爾卡奧斯上拿到了2000萬元的訂單,“真是及時雨,幸虧去年加入了平台!”

  回首一年前,正是陳世偉創業以來最焦慮的時刻。“當時壓力太大了,一度失去了信心。”陳世偉回憶,建材行業下行期已經持續了幾年,傳統銷售渠道採購量大幅收窄,而參與工程投標又要墊資,資金回籠較慢。

  對於中小企業,要想生存發展,智能化升級勢在必行,但是知易行難。2015年開始,淄博建陶業的產能從7億平方米下降到2億平方米,行業環保標准也不斷提升,競爭壓力越來越大。陳世偉算了一筆賬,統一陶瓷的燃料全部改為天然氣,又投資3000多萬元進行脫硫除塵裝備升級,不算人工的制造成本就比其他地區高了兩三成。“轉型升級需要資金,但是成本都這麼高了,怎麼敢投資?”

  2019年夏天,陳世偉遇到了正在淄博考察市場的海爾卡奧斯建材行業總經理高保衛。供應鏈金融服務、大規模定制化訂單、智能生產線改造……高保衛口中的每一項服務都直擊企業短板,徹底改變了統一陶瓷的傳統經營模式。

  從以產定銷到按需定制,企業研發成竹在胸,庫存大幅降低。

  做設計出身的陳世偉說,過去中小企業研發新產品,多是靠設計師的“兩條腿”“一張嘴”——去建材市場跑上幾天問行情,市場上哪種材料、花色賣得好、用得廣,企業就多生產什麼。結果往往是產品雷同、仿冒增多,企業庫存積壓也增多。

  加入海爾卡奧斯后,制造企業可以通過平台獲得下游大客戶的需求數據,並根據具體要求有針對性地生產。“按需定制大幅減少了企業不良庫存,這是我們夢寐以求的。”陳世偉說。

  從傳統制造到柔性智造,企業生產成本減少,優等率提高。

  海爾卡奧斯提供的賦能方案,讓統一陶瓷2號生產線實現智能化生產。不僅可以生產不同厚度的產品,而且產品優等率提高3個百分點,人力成本降低20%。“‘上網’后,企業利潤率提高了10個百分點,”陳世偉說,“工業互聯網確實讓產品賣得更多、更快、更好。”

  推動中小企業數字化轉型,要破解“不敢轉”“不能轉”“不會轉”的難題

  建材市場規模大,但是集中度不高,小散亂現象明顯,靠中小企業自身實現轉型升級比較困難。別看統一陶瓷嘗到了轉型的甜頭,可這次成功“牽手”之前,海爾卡奧斯的建材板塊也走過彎路。

  2018年夏天,還是在淄博,同樣是幫助中小型建陶企業數字化轉型,高保衛選擇的切入口是先進行智能化改造。為了解決企業資金困難,當地有關部門和海爾各補貼了50%的技改資金。然而,改造后企業經營反而更加困難。

  “切口錯了!”高保衛和團隊事后分析,在行業增速放緩的背景下,一些中小企業面臨的是生存問題,特別是缺乏開拓市場、去庫存的能力,而智能化改造主要是提高產品品質和生產效率,擴大生產能力的效果明顯。從智能化改造入手的中小企業,生產率越高,企業庫存也越高,資金鏈反而更加緊張。“企業請來我這個‘廚子’,肯定想先‘吃飽’,讓我雪中送炭,再考慮‘吃好’,給他們錦上添花。”

  要助推中小企業數字化轉型,工業互聯網平台就不能沿用對大企業的賦能思維,而要從中小企業的短板入手。

  ——消除“不敢轉”的轉型顧慮,先解決中小企業“訂單少”。

  讓中小企業先嘗到轉型的甜頭,大企業訂單就是海爾卡奧斯拋出的“繡球”。通過“工業互聯網+建陶”模式,海爾卡奧斯將建陶的研發、生產、物流、金融、採購等全產業鏈資源全部聚集在平台,貿易商、工程商、生產商的數據一目了然。統一陶瓷先后通過平台拿到了海爾地產、中建、中鐵建等訂單。“盡管受到疫情影響,但今年以來的訂單額比去年同期增長了約30%,一下子打通了市場瓶頸。”陳世偉說。

  “在供應鏈上,中小企業很難直接從大企業手中拿單。平台通過盡職調查,幫採購商檢驗了供貨商的品質,管控了採購風險,也為中小企業打破了市場的‘天花板’,提升了產業鏈效率。所有交易和制造數據最終匯集在平台上,又形成了大中小企業的商業信用大數據,為產業穩定可持續發展蓄力。”高保衛說。

  ——扭轉“不能轉”的被動局面,再破解中小企業“融資難”。

  建陶是典型的傳統制造業,智能化改造投入資金大,讓很多中小企業望而卻步。

  “如果沒有海爾供應鏈金融做支撐,恐怕轉型升級不會這麼快,很多需要墊資的訂單也爭取不到。”陳世偉說,如今新生產線的每一個節點都安裝上傳感器,全數字化的智能工廠已經顯現效能。

  ——突破“不會轉”的能力瓶頸,還要彌補中小企業“技術盲區”。

  智能改造不可能拿著統一模板去不同行業復制,必須找有實力的技術供應商打造個性化智能系統。

  “技術供應商研發成本很高,所以大技術商都在為大企業做數字化轉型方案,很少有人為中小企業做定制化服務。如果有人可以將智能化系統覆蓋全行業,那麼過去不‘劃算’的研發就變得很值得,這就是工業互聯網平台可以實現的規模效益。”高保衛邀請了曾參與高鐵、核電等行業智能控制系統研發的和利時集團,針對建陶行業中小企業的特點,打造性價比高的賦能方案。

  在另一家加入平台的小企業——山東電盾科技公司,董事長袁國梁給記者算了筆賬,加入海爾卡奧斯后,生產線的智能改造利用了既有裝備,性價比更高﹔通過對接平台上的國際研發資源,企業新產品迭代更快﹔實時傳輸的工序數據不僅提高了生產穩定性,也能第一時間接收用戶反饋。“改造后,企業生產效率提升35%,產品優良率提高3%,人工減少30%。預計今年的銷售會翻一番。”

  鼓勵傳統企業與平台企業聯合創新,形成協同倍增效應和集群效應

  在中國社科院信息化與網絡經濟室主任姜奇平看來,面對突如其來的疫情,中小企業面臨較大的經營壓力。促進企業數字化轉型,有利於解決企業短期脫困與長期發展。

  據有關機構測算,在不考慮疫情影響的情況下,數字化轉型可使制造業企業成本降低17.6%、營收增加22.6%,使物流服務業成本降低34.2%、營收增加33.6%,使零售業成本降低7.8%、營收增加33.3%。

  “鼓勵傳統企業與平台企業等開展聯合創新,共享數據、市場、渠道、設施等資源,有利於形成協同倍增效應和集群效應。”姜奇平分析,通過平台一次性固定資產投資、中小企業多次復用等形式,讓一些要素資源得以多次利用,可降低中小企業運行成本。

  袁國梁也認為,應當鼓勵平台帶領中小企業轉型。“相比金融機構、純互聯網企業,海爾出身於制造業,更能理解和破解我們的痛點。”

  不久前,《關於構建更加完善的要素市場化配置體制機制的意見》出台,數據作為一種新型生產要素首次寫入中央文件,並提出通過制定出台新一批數據共享責任清單、探索建立統一的數據標准規范、支持構建多領域數據開發利用場景,全面提升數據要素價值。這對推動制造業數字化轉型具有重要意義。

  工業互聯網平台如何探索自身的盈利模式從而實現可持續發展,也是值得探討的問題。平台企業共享開放了訂單、產能、渠道等各種資源,如何保証所有參與企業的誠信度,降低產業鏈風險?平台又如何在產業鏈向更高層級躍升中分一杯羹?

  “支持平台企業免費提供基礎業務服務,並從增值服務中按使用效果適當收取佣金以補償基礎業務的投入。這既有利於中小企業減輕轉型負擔,也有利於消除平台企業開放后擔心被‘搭便車’的顧慮。”姜奇平建議。

  已經投入6000萬元研發經費的高保衛對產業前景充滿信心。高保衛介紹,目前淄博有5家中小企業加入了平台,廣東佛山15家企業躍躍欲試,明年計劃在煙台賦能石材產業,從礦山數字化開採、生態綠色化修復、園區智能化生產、物流智慧化統籌、市場場景化布局五大節點著手,實現大規模定制的生產方式,依托平台,讓近2000家企業完成數字化轉型。“中國制造業轉型升級、高質量發展的大勢浩浩蕩蕩,國家出政策,我們想方法,中小企業搭順風車,一定能實現共贏!”


  《 人民日報 》( 2020年08月12日 18 版)

(責編:邢鄭、初梓瑞)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