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

徐曉蘭:推動工業互聯網深入發展 打造“雙循環”重要引擎

2020年09月06日20:13 | 來源:人民網-產經頻道
小字號

人民網北京9月6日電 (申佳平)2020年中國國際服務貿易交易會(下稱“服貿會”)已於4日在北京國家會議中心拉開帷幕,中國工業互聯網研究院院長徐曉蘭在服貿會現場接受人民網專訪時表示,在逆全球化思潮涌進的當下,服貿會的舉行對於搭建國際合作交流平台、推動經濟復蘇、打造人類命運共同體具有重要意義。

徐曉蘭談到,近年來我國充分認識到發展工業互聯網的歷史機遇和重要意義,本次服貿會期間,工業互聯網研究院承辦“2020工業互聯網高峰論壇”,旨在總結經驗、關注行業痛點,通過社會各界的共同努力,共同推動工業互聯網邁向更高水平發展。

“不進則退,慢進也是退。”徐曉蘭認為,工業互聯網是打造國內、國際雙循環的重要引擎。未來應該牢抓發展新機遇,充分發揮我國在場景、市場、人才等多方面的優勢,加強政府和企業合力,推動工業互聯網深入發展,同時還應充分發揮各地區的區位優勢,以區域產業鏈、供應鏈高水平應用為指引,促進區域經濟高質量發展。

以下是訪談實錄:

人民網:我們知道今年服貿會是疫情發生以來首個在線下線上同時舉辦的大型外貿交易會,不知道您來到現場有什麼不一樣的感受?

徐曉蘭:首先在疫情之后,這樣一個大會的火爆情況,讓我覺得很受鼓舞。疫情持續了大半年,我們都習慣了小眾群體的活動,或者更多是線上活動。這次大會是線上線下相結合,我真沒有想到,線下的活動這麼的火爆。可想而知,大家對這一次大會的期望,同時也是對這次大會可能給我們的生活生產會帶來的變化,有著很多的期待。

人民網:的確,今天我們在現場看到來參觀的人非常多,這樣一個現場情形,讓我們覺得對經濟復蘇是非常有信心的。開幕當日的論壇上,總書記的講話也令人倍感鼓舞,您對總書記哪些話印象特別深刻呢?

徐曉蘭:我昨天(4日)也在現場聆聽了總書記視頻的致辭,深有感觸。一是順應數字化、網絡化、智能化的發展潮流,消除數字鴻溝﹔二是數字經濟、共享經濟﹔三是高水平的國際開放。我覺得習近平總書記一系列的重要講話精神,讓我們深刻感受到,一個是信心,一個是決心,一個是恆心。信心,就是疫情給我們的經濟、社會帶來了很大的影響。在這樣的大背景之下,我們更加渴望來推動全球經濟的一體化,更加渴望來推動全球的共享、共贏、互惠這樣的人類生態環境的建設。所以,我覺得信心來自於我們搭建了這樣一個服貿會廣闊的空間,搭建了這麼一個國際合作交流的平台。

第二是決心。我覺得推動經濟的復蘇,是各個國家共同努力的結果。怎麼才能推動經濟的復蘇呢?一是新一輪科技革命帶來的產業變革,給我們帶來了難得的歷史機遇。二是在新的技術來推動,不僅僅是我們從消費互聯時代,已經開始邁向了工業互聯的時代,就是更多的來滲透到我們實體經濟。實體經濟可能帶來的變革是深刻的,甚至是顛覆性的。

這一次的疫情,讓我們感受到實體經濟數字化的轉型潮流的到來。比如我們很多企業,特別是傳統企業,如果是數字化轉型比較快的,受到疫情的影響相對就比較少、程度相對較輕。但是,傳統的制造業數字化轉型慢的,這次受的影響就非常的大。所以,如果說2003年我們推動了消費互聯的蓬勃發展,這一次新冠疫情實際上推動了實體經濟的數字化轉型。

數字經濟,我們也給它分成兩個階段,我們經常說互聯網也分為上半場、下半場。上半場是和消費經濟相關的,下半場是和我們工業相關的。同樣,數字經濟的上半場,我們認為是和消費經濟相關聯的,下半場是跟工業經濟相關聯。比如工業互聯網帶動數字化、網絡化和智能化的躍升。從這一系列的變化看到,隻有用科技革命帶來的產業變革,或者隻有抓住了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帶來的歷史機遇,我們就有決心來推動經濟的復蘇。

恆心在於我們要打造命運共同體,這是我們人類追求的一個目標。這樣一個目標是需要全球的各個方面、各個國家,大家共同努力來營造這麼一個人類命運共同體。人類命運共同體最主要的核心要義就是共享、互惠和互贏,這也是這次服貿會的主題。我覺得習近平總書記昨天的致辭,讓我們充分感受到對經濟、對打造人類命運共同體的決心、信心和恆心。

人民網:剛才您也講到了互聯網上半場、下半場這樣一個行業的發展趨勢,不知道您所在的研究院,在此次服貿會期間還會就哪些行業的新變化、新趨勢帶來分享?

徐曉蘭:工業互聯網最早是從美國GE集團提出來的,在我們國家也經歷了三年多的發展。

美國GE飛機的發動機是全球管理,難度非常大。它把所有設備數字化轉型以后,實現全球的運維管理,效率大大提升,大大降低了成本。所以,把工業互聯起來,就是把各種設備互聯起來。

隨著近幾年的發展,我們也充分認識到發展工業互聯網的歷史機遇和發展工業互聯網的重要意義。因為我們經過了三次的工業革命,第四次工業革命對我們來說是難得的歷史機遇,抓住了就是機遇,失去了就是挑戰。特別是我們不進則退,慢進也是退。在這個過程中,工業互聯網給我們帶來了新的發展機遇。

我國工業互聯網的發展是從一個從概念到實踐再到深化應用的逐步過程。在這個過程中,工業互聯網研究院誕生,旨在逐步從技術創新、產業發展、應用場景、人才培養等方面打造我國工業互聯網的生態體系。

在這次服貿會,我們工業互聯網研究院也承辦了2020工業互聯網高峰論壇。這次論壇,一方面是把前三年的工業互聯網發展情況做一個總結,因為工信部在三年之前制定了一個工業互聯網發展三年行動計劃。所以,論壇首先是對工業互聯網的三年進行了一個總結。同時,我們也請了很多專家、學者和來自企業界的嘉賓,共同來探索工業互聯網的外延和內涵,以未來的工業互聯網應該發展的路徑和發展的方向。

同時,我們在這次會上還成立了工業互聯網推進會,也是希望能夠打造一個更廣闊的應用場景,以高水平的應用來帶領工業互聯網發展。事實上,在行業的推進過程中,每個行業的痛點難點不一樣,實現的目標也不一樣。我們試圖通過應用推進委員會,把每個行業的痛點和難點找出來,奔著問題去,提出一個可復制可推廣的解決方案,從而能提升整個行業的核心競爭力,把各個行業共性的解決方案能夠打造一個開源的體系。在公共開源體系上,讓各個行業個性的解決方案能夠在標准體系下更好地茁壯發展,這樣對我們國家生態體系的建設,對工業互聯網未來可持續地發展,特別是對我們企業用更低的成本來應用使用工業互聯網意義重大。這次的論壇從三年的工作做了一個總結,對當下存在的問題也是做了詮釋。最重要的是,對未來的工業互聯網的發展方向也提出了一些思考。希望能夠通過社會各界的努力共同推動工業互聯網邁向更高水平的發展。

人民網:您剛才講到,工業互聯網的應用落地和生態打造都離不開方方面面各個主體的支持。我們知道今年的服貿會也是一個國際交流的平台,工業互聯網的未來發展有哪些國際經驗可以去借鑒?以及有哪些國際方面的合作方向可以探尋?

徐曉蘭:我們這次的論壇,既邀請了美國GE集團,也有德國像SAP、西門子,法國的施耐德等企業的高管。工業互聯網一定是大聯通的平台,ICT技術、OT技術的融合,同時也是實現了全要素、全產業鏈、全價值鏈的全面鏈接,它最重要的是實現了整個制造業的生產模式和服務體系的變革,推動企業提質增效、降本和減存,從而來重塑企業的競爭格局。

其實美歐在十多年的實踐過程中有一些經驗值得我們借鑒,當然他們也有在實踐過程中遇到了很多的困難,值得我們去思索。而最重要的是要加強合作。

還舉一個GE的例子。最早的時候,他們試圖打造一個全產業鏈的工業互聯網公共服務平台,類似於我們今天看到的智能手機的安卓體系。但是在打造的過程中,他們發覺非常之難。難在什麼呢?第一,工業互聯網比消費互聯的應用場景更加復雜和豐富多彩。在消費互聯,我們更多是人的需求,吃喝玩用或者是工作,但是在工業場景五花八門,每個行業的差距也非常的大。而我們國家的優勢在於工業門類最為齊全,但工業領域隔行如隔山,每個行業的發展階段也不一樣,痛點、難點都不盡相同。因此,在解決推進過程中難度非常的大,還需要企業投入。所以,GE當初的想法很美好,但是現實是很骨感。作為一個企業,它沒有辦法整合其他企業的資源,實現設備互聯、數據共享。所以,在實踐的過程中應思考是否先把設備互聯的這一件事給解決,而不是要解決全產業鏈、全價值鏈的問題。

其他國家也有一些先行的經驗。比如在德國,西門子是解決了在整個生產過程的數字化,即生產過程的質量提升,它解決的是線的問題。而在日本,著重解決的是將來人、設備互聯過程中,機器怎麼替代人,以及這個過程中實現整個工業控制和工業生產流程的數字化、網絡化、智能化。

對我們國家來說,工業門類最為齊全、工業場景最為豐富、市場空間最為廣闊,最重要我們還有很巨大的工程人才,這是任何一個國家都不具備的。還有我們國家的制度優勢和政策紅利,因為在工業互聯網推進過程中,它更多的還是需要政府推力,加上企業的能動性,相互作用,才能真正地讓工業互聯網深度地推進下去。所以,在這個過程中,我們國家的制度優勢、集中優勢做大事,它就能夠把這個事做成。其實,無論是從黨中央、國務院,包括地方政府,都積極地在推動工業互聯網的發展。所以,制度優勢和政策紅利讓工業互聯網能夠加以快速地落地、推動,特別是從試點到示范,從實踐到完善,逐步地形成一個一個行業的解決方案。我覺得這都是我們國家很重要的優勢。

此外,我們國家本身在經濟發展的格局中,就有著區域定位和區域優勢這樣的先天條件。需要思考怎麼把我們的區域優勢給充分發揮出來,然后把區域的產業鏈和供應鏈以一個高水平的應用為牽引,帶動工業互聯網的發展,同時通過工業互聯網的發展反哺供應鏈和產業鏈的固鏈和強鏈。

我們認為,工業互聯網就是來打造國內和國際雙循環裡面重要的一個引擎。因為工業互聯網本身就是打通了設備、數據和企業數據、行業數據以及產業數據,實現的是真正的融通發展。同時,它把行業壁壘給打通,讓隔行不再隔山﹔也讓區域能夠形成協同的優勢,打造區域經濟的新格局,實現更高質量的發展。   

(責編:申佳平、趙竹青)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