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

林忠欽院士:抓牢四個“精” 實現“優質制造”水平螺旋上升

邢 鄭
2020年09月14日09:09 | 來源:人民網-產經頻道
小字號

日前,國家市場監督管理總局、中央宣傳部、國家發展改革委、科技部、工業和信息化部、住房和城鄉建設部等16部門聯合開展全國“質量月”(9月)活動,旨在不斷激發質量創新動力,釋放質量提升活力,凝聚全社會力量共同推動質量強國建設事業,為決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提供堅實支撐。

當前,我國產品、工程和服務質量不斷提高,有力支撐了經濟高質量發展。為確保“六穩”“六保”任務有效落實,進一步暢通產業循環,質量工作意義凸顯。

中國工程院院士、上海交通大學校長林忠欽在近日接受人民網記者採訪時指出,制造質量是國家綜合實力的一個重要體現。中國產品邁向“優質制造”,實現高質量發展應以四個“精”為核心,即需求的精准感知、系統的精益優化、過程的精確控制和要素的精細管理,才能實現“優質制造”水平的螺旋上升。

中國工程院院士、上海交通大學校長林忠欽(受訪者供圖)

以下為專訪全文:

人民網產經:“優質制造”的內涵是指什麼?“優質制造”應具備哪些條件?

林忠欽:“優質制造”是將中國產品從“良”提升至“優”的制造模式。所謂“優質制造”,就是以國家質量基礎設施為核心基礎,面向產品全生命周期,以優質資源要素為保障,綜合應用大數據、智能制造、工藝優化等共性關鍵技術,考慮“互聯網+”、共享經濟、服務制造等新模式、新業態的影響,精准把握客戶需求,全面提升產品質量和效益。

“優質制造”的核心在四個“精”,即需求的精准感知、系統的精益優化、過程的精確控制和要素的精細管理。

“優質制造”應該具備四個方面的條件。第一是產品競爭力,“優質制造”好不好,關鍵在於質量效益好不好,在於有沒有形成產品競爭力。第二是品牌影響力,品牌依托於產品的質量,質量是品牌的保障,好的品牌影響力,往往意味著高的品牌溢價能力。第三是可持續的創新能力,評價“優質制造”水平的一個重要指標是發展能力,可持續的創新能力代表了“優質制造”的發展潛力。第四是卓越的產品和服務,所有制造全過程的優質,最終要體現在提供優質的產品和服務,評價標准是卓越的質量特性。

人民網產經:中國企業邁進“優質制造”還存在哪些短板?

林忠欽:我國制造經過多年發展,質量成效顯著。特別是近幾年來,在國家質量強國的戰略下,制造業質量競爭力指數穩步提升,產品質量水平持續提高,高鐵、航天、通訊等部分領域形成較強的競爭力,推動著國家和社會發展。

但也要看到,我國企業邁向“優質制造”,還存在一些短板,主要表現在:一是質量效益不高的短板。在2020年財富500強中,中國共有48家制造企業上榜,超過了美國的33家,營業收入是美國企業的127%,但利潤總額僅為美國的30%。制造業全員勞動生產率方面不足美國的1/5。二是制造品牌影響力不大的短板。我國制造業入選財富500強的數量遠遠高於入選品牌500強的數量,說明品牌發展滯后於規模發展。三是質量基礎不實的短板。我國主導制定國際標准比例偏低,新興產業領域的技術規則制定權幾乎由西方國家掌控。高端檢測儀器設備90%依靠進口。四是工業基礎不強的短板。長期以來,我國相當部分關鍵基礎材料、核心基礎零部件不能自給,大量依賴進口,致使主機面臨“空殼化”困境,也嚴重影響產業鏈整體競爭力。

人民網產經:實現“優質制造”的關鍵是什麼?

林忠欽:制造質量是國家綜合實力的一個重要體現,邁向“優質制造”需要全社會的力量,重點解決好兩個關鍵點:第一是“優質制造”治理體制機制。要通過構建多元共治、協同有效的“優質制造”治理機制,完善“優質制造”的質量生態。進一步理順政府、市場、企業、社會的多元關系,發揮好政府引導調控功能,加強“優質制造”頂層規劃,發揮市場在“優質制造”資源配置中的關鍵作用,多途徑激發企業的內生動力,推動全社會牢固樹立質量第一的強烈意識,凝聚社會合力,提高全民質量意識、培育企業質量思維。

第二是破除“優質制造”的技術瓶頸。要以事關國計民生的重大裝備和熱點消費品為重點,加快質量技術基礎建設,開展技術集成創新和工程應用,解決影響產品質量可靠性、穩定性、安全性、適用性等共性技術問題,以質量技術手段,推進產品質量提升的協同發展,補齊產業鏈關鍵短板,提高供給體系的質量和效率。

人民網產經:近年來,我國營商環境在全球競爭力不斷提高。“優質制造”得以發展的大環境都需要哪些方面的支持?

林忠欽:我國營商環境在全球排名逐年提升位次,反映了在當前世界經濟增速放緩、不確定性增加的大背景下,中國為改善投資環境所做的努力和成績,也堅定和增強了全球企業對投資中國市場的信心。

“優質制造”的發展,離不開宏觀的大環境支持,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

一是要積極營造公平競爭,誠實守信的市場環境。加強質量誠信體系建設,改革質量監督抽查制度,為“優質制造工程”提供公平公開的市場環境。

二是創造良好的法治環境。需要進一步完善質量相關法律法規,出台新形勢下各種新興業態的質量監督法規,填補現行質量法律體系的空白和不足。要強化商標知識產權保護,進一步維護公平競爭的市場秩序。

三是有利於“優質制造”的制度環境。要從制度上調動企業積極性,鼓勵企業願意為生產更好的產品做更多的投入。如建立優質優價的機制,在政府採購、招投標活動中,納入有關標准技術條件和質量安全要求,鼓勵採購優質產品。推進質量誠信聯合懲戒,對列入質量誠信黑名單的企業和社會組織,不得列入政府採購目錄。要切實為企業減負。通過深化稅制改革,降低企業經營成本。通過放管服改革,降低企業交易成本。通過市場化改革和全過程改善,降低企業生產成本。

有了好的環境,企業能將更多的精力放在做大、做強、做精產品和服務上,形成更有效的質量供給,創造更多的質量紅利和質量溢價,進而營造良好健康的市場競爭業態。

人民網產經:“優質制造”不能一蹴而就,中國企業要邁向“優質制造”應該分幾步走?

林忠欽:邁向“優質制造”,要遵循“問題診斷—夯實基礎—管理控制—再評價”的過程,如此往復,實現“優質制造”水平的螺旋上升。總的來講,包括以下幾個步驟:

邁向“優質制造”,首先要知道企業到底存在什麼問題,要結合不同行業的企業發展特征,從質量水平、效益等結果指標和要素資源、過程控制等過程指標開展評價,找到症結,制定質量提升改進路徑。

其次是夯實質量基礎的問題,一是以標准、計量和檢驗檢測等為核心的質量技術基礎,要完善企業自身的試驗體系,同時要利用好政府的檢驗檢測公共服務平台,提高產品可靠性、一致性和穩定性。二是建立數據規范、採集和治理體系。要建立全過程數據標准,完善質量數據收集與治理體系,挖掘產品制造全過程蘊含的數據價值,為質量管控奠定數據基礎。

最后是要加強全生命周期的質量管理,由顧客需求牽引,關注從研發、設計、制造、售后服務在內的全生命周期質量管理。要進一步加強全面質量管理,推廣應用先進質量管理方法,強化大數據、人工智能等新技術新方法在質量管控中的應用,推動企業全面質量管理與設計、工藝優化等協同發展,提高全員全過程全方位質量控制水平。 

受訪者簡介:林忠欽,現任上海交通大學校長、黨委副書記,中國工程院院士。主要從事薄板產品制造與質量控制研究,在汽車板精益成形技術、轎車車身制造質量控制、薄板產品數字化封樣技術、復雜產品數字化設計等方面取得重要的理論和技術突破,為我國汽車車身設計與制造技術進步做出了重要貢獻。以第一完成人獲得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3項,獲評長江學者成就獎、何梁何利創新獎、蔣氏科技成就獎、上海市十大科技精英、通用汽車中國科技成就獎一等獎等。現任國務院學位委員會委員、學科評議組機械工程學科召集人、教育部科技委先進制造學部主任、科技部“973計劃”制造與工程科學領域咨詢組組長、國家制造強國建設戰略咨詢委員會“制造業質量品牌組”組長等。

(責編:邢鄭、趙竹青)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