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

保護靈活就業者權益 給外賣騎手裝上“減壓器”和“限速閥”

呂茵
2020年09月15日16:11 | 來源:人民網-產經頻道
小字號

2020年2月,人力資源社會保障部、市場監管總局、國家統計局聯合向社會發布了16個新職業,網約配送員正式成為新職業,納入國家職業分類目錄。從此,被人們習慣稱為“外賣騎手”的幾百萬新生代勞動者大軍,有了明確的職業名稱。

近日,《外賣騎手,困在系統裡》一文刷屏社交網絡,引發網友強烈反響,並把美團和餓了麼的大數據算法推到了輿論風口。文章稱,美團、餓了嗎等外賣平台通過人工智能技術實現自動化、智能化派單,利用時新的大數據、機器學習、算法不斷減少配送時間,提高配送效率。但是,對於實踐“技術進步”的外賣騎手而言,這卻是“瘋狂”且“要命”的。為了“在越來越短的配送時間”內准時送單,避免超時罰款和差評,騎手們每天騎著電動車穿行在大街小巷,風雨無阻,工作超負荷,不惜違反交規,用生命和時間賽跑,造成“越來越多的交通事故”。

冰冷的算法分析數據、摸索規律,忽略了騎手的真實處境,使“外賣騎手”成為高危職業。從表面上看,外賣騎手被“困在算法系統裡”,實質上,他們是處在“靈活就業人員勞動保障權益制度缺失”與“利用人工智能技術控制人類勞動”的困境中。

靈活就業成為穩就業、保就業的有效途徑

靈活就業是指在勞動時間、收入報酬、工作場所、保險福利、勞動關系等一個或者幾個方面不同於傳統正規8小時工作制而相對靈活的就業形式。

政府支持多渠道靈活就業。2020年7月,國務院辦公廳發布的《關於支持多渠道靈活就業的意見》中強調:“個體經營、非全日制以及新就業形態等靈活多樣的就業方式,是勞動者就業增收的重要途徑,對拓寬就業新渠道、培育發展新動能具有重要作用。”

新型靈活就業蓬勃發展。目前,靈活就業越來越成為我國勞動力市場中的一種重要的就業形式。根據2020年8月7日國務院政策例行吹風會公布的數據顯示,我國目前靈活就業從業人員規模在2億人左右。今年新冠肺炎疫情突如其來,“新就業形態”更是脫穎而出,線上零售、線上教育、視頻會議、遠程辦公等新模式不斷涌現,提供了大量靈活就業崗位,保障了人們日常生活和工作。

靈活多樣的新就業形態成為吸納就業的重要渠道。依托互聯網平台而興起的新就業形態,屬於勞動密集型就業,就業容量大、進出門檻低、創業機會互聯網化,成為吸納就業的重要渠道。據人社部預測,在未來,隨著“互聯網+”的深化發展,網約配送員就業規模將超過1000萬。

靈活就業人員勞動保障權益制度缺失

靈活就業已經成為穩就業、保就業的“新力量”。但是,這種就業模式仍然存在勞動關系非標准化、社會保障缺失等問題。

勞動關系不明確。外賣員是經濟新業態下一個龐大的靈活就業人員群體,騎手與用工平台之間的關系主要有三種類型:專送模式、外包模式、眾包模式。盡管專送騎手和平台之間、外包騎手與外包公司之間法律關系較為明確,雙方屬於勞動關系,但是,現實中上述兩類送餐員與用人單位之間簽訂正式勞動合同者寥寥無幾。

社會保障缺位。我國現行的社會保險制度是以傳統的、標准的勞動關系為基礎而設計的。隨著新就業形態的發展,大量非標准勞動關系爆發式增長,與傳統標准勞動關系捆綁在一起的社會保險制度在保障靈活就業人員勞動權益方面存在缺位問題,以工傷保險尤為突出。例如,外賣騎手一般與平台沒有簽訂勞動合同,一旦發生車禍,送餐平台根本就不管,致使許多外賣騎手在工傷認定中往往遭遇麻煩。即使被認定為工傷,索賠工傷保險費也會遇到困難。

工作時間長。根據中國物流與採購聯合會發布的《2017年中國電商物流與快遞從業人員調查報告》,我國電商物流快遞從業人員中,62.2%的人平均每天工作時長8-10小時,24.46%的人在10-12小時,12小時以上的佔13.34%。大部分外賣小哥每天起碼要工作6小時,甚至近三成的小哥每天工作10小時以上。

罰款負擔重。目前,美團外賣、餓了麼等全國主流餐飲外賣送餐平台對於外賣騎手的管理大多採用的是第三方公司勞務輸出,加之外賣騎手流動性大的特點,公司很少為外賣騎手繳納社會保險和人身意外險,僅僅以罰款和監督員形式引導外賣騎手遵守交通秩序。

外賣平台的規章制度大致可分為以下三個方面:一是配送不許超時,否則罰款﹔二是不許出現差評,否則罰款﹔三是不許出現交通事故,否則罰款。以美團外賣配送站點為例,這些違規行為一經發現,輕則罰款50元到200元,累犯直接扣除當月工資甚至永久除名。外賣騎手學歷普遍不高,這份工作是保障一家人生計的主要來源,一旦因超時被投訴次數增加,就會嚴重影響收入,所以每天的工作都可以說是用生命和時間賽跑。

在用餐高峰期,送餐員一人可能需要配送6-7單,很多送餐員為了搶時間,在送餐路上騎車橫沖直撞、闖紅燈、逆行、騎車看訂單信息,這不僅對外賣騎手本身的安全有威脅,也帶來很多交通隱患。據不完全統計,每2天半就有1人死傷,每20人中有3人遭遇過交通意外,600萬外賣小哥被稱為“馬路公害”。

對於騎手們來說,受制於公司有關安全標准的處罰規定和人員管理不規范而導致的社會保險的缺失等因素,一旦出現安全事故,往往都是不敢報備,自認倒霉。如果跟公司說了,不僅沒有醫藥費,還要扣200塊錢,這是公司安全標准中的明文規定。

多方應通力合作,讓外賣騎手“減壓”和“減速”

外賣行業的發展得益於移動互聯的飛速發展和相對低廉的人力成本,這一類的服務,國內已經當仁不讓地做到了全球第一,但也由此引發了很多交通問題、社會問題以及倫理問題。

政府、企業、消費者應聯手合作,為“外賣小哥”裝上“減壓器”和“限速閥”,讓外賣小哥“減壓”和“減速”,從制度和感情上尊重每一個行業努力工作的人。

健全勞動法律法規。靈活就業人員的勞動關系一直處於灰色地帶,建議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應該針對靈活就業人員非標准勞動關系認定難的痛點,修訂《勞動法》、《促進就業法》等,增加靈活就業條款,用法律明確靈活就業人員與用工平台的勞動關系。

建立新職業管理體系。當前,在向數字經濟轉型的過程中,涌現出大量新職業。各類新職業,特別是以互聯網平台為組織基礎的新職業缺乏相應的管理體系。因此,國家應盡快在勞動關系、工資待遇、工時、保險福利、行為規范等方面統一明確的標准和政府規制,促進網絡配送員等新職業更高質量的發展。

完善覆蓋全民的社會保障體系。為了實現勞動力市場靈活性和保障性的有機結合,我國應整合現有的社會保障制度,確保人人享有社會保障,防止或緩解貧困、縮小貧富差距、降低失業人員和低收入人員的脆弱性以及社會排斥。新的社會保障體系應包括三個層次:第一個層次是非繳費型社會保護底線,作為社會保障體系的基石,可以確保所有兒童、老年人、勞動年齡內非就業者、靈活就業人員享有基本的醫療保健和收入保障,從而享有在國家層面規定的必要物品和服務﹔第二個層次是繳費型社會保險制度,可以為所有具有繳費能力的就業人員提供更高水平、更高質量的保障﹔第三個層次是個人儲蓄性商業保險,它是一種自願選擇的私人保險,用來補充穩定、公平和充足的強制性社會保險待遇。

正確處理人類勞動和人工智能之間的關系。人工智能技術的創新本身不是目標,而是提高生產力、拓展人類能力、增進人類福祉的工具和手段。人工智能的廣泛應用,應是把人類從簡單重復、繁重危險甚至異化的謀生勞動中解放出來,以便人類有更多的時間和精力從事那些注重人文關懷、富有創意的體面勞動。在未來,強大的不是人工智能,而是掌握了人工智能技術的人類。(作者系中國勞動關系學院公共管理學院勞動與社會保障系主任) 

(責編:吳曉琴、孫紅麗)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