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

安徽廬江

小竹子 大產業

趙德斌文/圖
2020年09月23日08:26 | 來源:人民網-人民日報海外版
小字號

  圖為石峽村漫山遍野的竹子。

  初秋,安徽廬江縣礬山鎮石峽村,放眼望去,漫山遍野、搖曳多姿的竹子望不到盡頭。

  在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的過程中,石峽村發揮“竹優勢”,打造“竹鏈條”,做強“竹經濟”,短短幾年間,青青翠竹不僅綠化了山林,造福了百姓,也帶來了利潤,搞活了經濟,描繪出鄉村美、產業興、村民富的鄉村振興美好圖景。

  石峽村是一個典型的山村,竹林資源豐富,但在過去,竹子派不上大用場,經濟效益低,村民收入得不到保証。“山上的竹子主要是拉到市場當原料賣,或是簡單加工成掃帚、籮筐之類零售,收益甚微。”石峽村黨委書記賈敬斌告訴筆者。

  俗話說“靠山吃山,靠水吃水”,守著漫山遍野的竹子卻隻能指望為數不多的田地靠天吃飯,石峽人苦惱得幾乎連飯都咽不下。

  “竹子終生隻需種植一次,三年后每年都可以砍伐,平時幾乎不需要管理,隻要進行合理的開發利用,竹業資源可以說是一個取之不盡的巨大寶藏。但是賣不上價,造成村民撫育竹子的積極性不高。”賈敬斌打開了話匣子,再加上運輸成本高,偏遠山區的村民要麼讓竹子爛在山裡,要麼砍下來當柴燒。

  原始的育竹賣竹,不僅產品附加值低,而且銷路有限。提高竹子的附加值,讓資源產出更多的經濟效益,石峽村開動腦筋,將目光放到了竹產品加工上。

  循著這樣的思路,近年來,石峽村大力推進資源變資金、林區變車間、村民變工人的林業“三變”改革,成功引進6家竹材加工企業,促進“生態美、百姓富”的同頻共振。

  近日,筆者走進位於石峽村的廬江縣礬山竹宇供銷合作社有限公司,隻見原本一身翠綠的竹子,經過幾道工序,就變成了竹籬笆、竹柵欄等各式各樣的園藝護欄制品。

  “經過加工,一根原本價值10元的竹子,就能賣到80多元。”該公司負責人曾曉紅喜滋滋地說,雖然價格居高不下,公司產品卻一直不愁銷路。

  在與竹宇公司相隔不遠的林騰竹業有限公司生產車間內,機聲隆隆,工人忙碌,一條完整的生產流水線正在飛速運轉著。竹子從流水線的這一頭“吃”進去,經過斷料、沖條、開片、拉絲、篩選等多道工序,最終整整齊齊碼放在倉庫裡。

  林騰竹業總經理劉長坤告訴筆者,通過技改升級,擴大產能,從竹竿、竹根到竹葉、竹屑,實現“全竹利用”,不浪費一絲一毫,真正做到了把每根竹子“吃干榨盡”。

  據了解,林騰竹業年生產能力1.3萬噸,年產值達1500萬元,產品銷往全國各地,深受用戶好評。筆者注意到,進進出出的大貨車上,裝滿了該公司生產的竹炭、竹絲等成品和半成品。

  劉長坤說,下一步,他們將加大投入,擴大生產,引進先進設備,深度開發多元化產品,形成集竹子撫育、加工、銷售於一體的綜合產業鏈,在解決石峽村“竹多價賤”的難題、讓村民手中的竹子“變現”的同時,帶動更多村民實現就近就業。

  隨著綠色發展理念深入人心,許多企業家看中了石峽村的竹資源優勢,在竹產業中找到了企業轉型升級、高質量發展的新起點。

  石峽村一根竹子的嬗變,是礬山鎮靠山吃山“吃”出新花樣的一個縮影。

  礬山鎮宣傳委員丁磊介紹,礬山境內盛產竹子,全鎮竹子面積逾4萬畝。“一根竹子產生的利潤主要由兩頭決定,就是種植和加工。村民收入成倍增長與竹業產業化發展進程加快密不可分。”

  丁磊高興地說,隨著竹子加工附加值的提高,其帶動一個產業、搞活一片經濟、富裕一方百姓的作用越來越明顯。“一根小小竹子挑起了生態保護與快速發展的‘兩端’。”丁磊表示,接下來,礬山鎮將著力深挖竹潛力,全面推出升級版竹產品,把竹產業打造成環境美化的生態產業、鄉村振興的支柱產業、經濟強鎮的優勢產業。

  從賣原竹到賣竹制品、竹商品,讓竹子有市場、村民有增收、村集體有效益,石峽村走出了一條生態產業化、產業生態化的“點竹成金”的增收致富之路。

  如今的石峽村,滿眼翠竹成了百姓持續增收的“綠色銀行”。一個個普通農戶的幸福與滿足就在片片竹林深處。

(責編:邢鄭、孫紅麗)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